- 臨床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統疾病
- 周曉軍 余英豪主編
- 1423字
- 2022-04-21 16:02:44
第三節 脂蛋白腎小球病
【定義】
脂蛋白腎小球病(lipoprotein glomerulopathy,LPG)是以腎小球毛細血管內充滿大量脂蛋白血栓樣物質,同時伴有血漿載脂蛋白E(ApoE)升高的一種腎小球疾病。
LPG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絕大多數為ApoE2/3或ApoE2/4雜合子遺傳。
【臨床特征】
1.流行病學
(1)發病率:
少見,迄今文獻報道不足百例,具有種族、地域差異,日本、華人及東亞地區多見,其他種族少見。多數為散發,少數呈家族性發病。
(2)發病年齡:
從新生兒到69歲不等,中位年齡31.5歲。
(3)性別:
男女比例為2∶1。
2.癥狀
臨床以蛋白尿、腎病綜合征和高脂血癥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合并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肝脾腫大及尋常型銀屑病,少數文獻報道LPG還可合并IgA腎病、膜性腎病和狼瘡性腎炎等其他腎小球疾病。
3.實驗室檢查
血漿ApoE水平明顯升高,為正常人的2倍及以上。
4.治療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糖皮質激素、細胞毒藥物及抗凝藥物均無明顯療效,主要以減少蛋白尿、保護腎功能、延緩腎功能進展為治療目的。有報道降脂、血漿置換、免疫吸附對治療LPG有一定療效,但仍存在爭議。
5.預后
預后欠佳,病情緩慢進展為慢性腎功能不全及腎功能衰竭。
【病理變化】
1.大體特征
無特殊。
2.鏡下特征
(1)組織學特征:
受累的腎小球呈分葉狀,毛細血管腔高度擴張,腔內充滿淡染、無定形的網眼狀物質“栓子”,形成指紋狀外觀。周邊可見變形的紅細胞(圖2-4-7A~C)。系膜區擴大,系膜細胞及基質增生,尤其在毛細血管腔內無“栓子”的腎小球中明顯,有時可見系膜溶解,系膜與毛細血管壁脫離,基底膜雙軌樣改變(圖2-4-7D)。晚期腎小球硬化,囊周纖維化,伴有相應腎小管萎縮及間質纖維化。腎小球、腎小管和間質罕見泡沫變性及泡沫細胞。特殊染色毛細血管腔內物質油紅“O”染色陽性,脂蛋白栓子PAS輕度著色。
(2)免疫病理:
毛細血管腔內物質蘇丹Ⅲ染色陽性,ApoE/ApoB染色陽性(圖2-4-8)。多數病例各種免疫球蛋白和補體陰性,少數IgG、IgM、IgA弱陽性,但無特異性。
3.超微結構特征
毛細血管腔內充滿許多脂質空泡和大小、密度不等的顆粒狀物質,排列成指紋狀,其中可見變形的紅細胞和聚集的血小板,有的顆粒狀物質聚集于內皮下并向系膜延伸(圖2-4-9)。基底膜常疏松變性、分層。

圖2-4-7 脂蛋白腎小球病
A.HE×20毛細血管腔高度擴張,充滿淡染、無定形的網眼狀物質“栓子”;B.PASM-Masson×40毛細血管腔擴張,含泡沫狀脂蛋白物質;C.PASM-Masson×20腎小球呈分葉狀,節段系膜增生及早期硬化(黑箭頭);D.PASM-Masson×40基底膜雙軌樣改變

圖2-4-8 脂蛋白腎小球病
IHC En Vision×20毛細血管腔內ApoE染色陽性
【鑒別診斷】
1.冷球蛋白血癥腎病
毛細血管腔內不僅有微血栓形成,還有內皮細胞增生、單核巨噬細胞浸潤,同時伴有膜增殖性病變,電鏡觀察突出的特征是基底膜有結構性的電子致密物沉積,其中見纖維樣、管狀或球狀結晶體。
2.巨球蛋白血癥腎病
毛細血管腔內因血液黏稠度高,形成血栓樣物質,結合臨床和毛細血管腔內針狀結晶體,鑒別診斷不困難。
3.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缺乏腎病
該病毛細血管腔內充滿大量泡沫細胞,有時系膜區及基底膜內也見空泡樣改變,電鏡和油紅“O”染色均提示泡沫細胞內為脂質包涵體。
4.其他腎小球病
晚期LPG毛細血管腔內脂質減少,系膜細胞及基質增生,系膜插入及硬化,脂蛋白逐漸被增生的系膜取代,此時不易發現LPG原發病變,易被誤診為膜增殖性腎小球腎炎、FSGS、增生硬化性腎病等。血漿ApoE水平升高及腎組織ApoE/ApoB染色有助于LPG診斷。

圖2-4-9 脂蛋白腎小球病
A.TEM×3.1K毛細血管腔內充滿許多脂質空泡;B.TEM×6.3K毛細血管腔內充滿許多脂質空泡和顆粒狀物質,排列成指紋狀;C.TEM×6.3K指紋狀排列的脂質空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