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統疾病
- 周曉軍 余英豪主編
- 1709字
- 2022-04-21 16:02:42
第三節 Fabry病腎病
【定義】
Fabry病腎病(nephropathy of Fabry disease),又稱彌漫性血管角皮瘤病、Anderson-Fabry綜合征,是X染色體連鎖遺傳的α-半乳糖苷酶缺乏性疾病。
【臨床特征】
1.流行病學
(1)發病率:
Fabry綜合征并不罕見,女性攜帶,男性發病。其病態基因來自雜合子母親,僅有少數病例是因新近發生基因突變。女性攜帶者的第2代中,男孩發病的可能性是50%,女孩作為病態基因攜帶者的可能性也是50%。常見于白種人,也見于亞洲人,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及黑人發生率只有1/40 000。
(2)發病年齡:
發病年齡在兒童后期到青少年早期。
(3)性別:
本病男性發病及病情較女性重,存活期在50歲左右,女性攜帶者可存活至70歲。
2.癥狀
呈多系統性損傷,腎臟和皮膚是最早累及的器官,皮膚表現為泛發性血管角皮瘤,神經系統表現為周圍神經受累,眼部表現為結膜和視網膜血管瘤樣擴張,內臟因缺血性和出血性血管病變而受累。腎受累的臨床表現出現較晚,多在20歲以后出現,開始為蛋白尿和/或血尿,進而發展為腎病綜合征,并遷移為腎功能不全。
3.實驗室檢查
(1)蛋白尿:
可見蛋白尿和脂肪尿,尿沉渣檢查可見有脂質包涵體的細胞。
(2)血尿:
可見血尿。
(3)腎功能檢查:
腎小管功能不全如濃縮稀釋、酸化功能障礙等是本病的早期表現。隨病情進展,30%患者在20~40歲進入終末期,出現腎衰竭。
(4)血清學檢查:
血漿、白細胞或成纖維細胞中的α-半乳糖苷酶活性明顯降低。
4.治療
Fabry綜合征尚無根治療法,對于腎功能衰竭者,可予對癥處理或腎移植,不僅氮質血癥可減輕,其他癥狀也有所減輕。
5.預后
Fabry綜合征反復進行性發作,最后可因尿毒癥、心力衰竭而死亡。在透析和腎移植技術開展之前,本病死于尿毒癥的平均年齡為42歲。由于腎移植治療的開展,心血管病變成為本病主要死因。
【發病機制】
本病為X染色體連鎖隱性遺傳病,缺陷基因位于X染色體長臂上,先天性細胞內溶酶體α-半乳糖苷酶缺乏是發生本病的病因。細胞溶酶體內α-半乳糖苷酶可水解消化體內代謝的神經鞘脂類物質,Fabry病是由于α-半乳糖苷酶缺乏導致三聚己糖神經酰胺(一種糖神經鞘脂)不能分解,神經鞘脂類物質進行性地在腎臟、肝臟、心臟、血管壁和神經系統等組織的細胞中堆積,引起多臟器功能損害。
【病理變化】
1.大體特征
皮膚血管角皮瘤紅色或者紅紫色斑丘疹,主要分布于下腹部、臀部及會陰部,顯微鏡下顯示皮膚血管角皮瘤,真皮層毛細血管瘤樣擴張,表皮角質增生。腎在疾病早期腫脹而蒼白,后期萎縮、硬化。
2.鏡下特征
(1)組織學特點:
早期腎小球輕微病變,僅表現為腎小球足細胞明顯腫脹和空泡變性,使之形成泡沫細胞。空泡主要是神經鞘磷脂堆積造成的,在石蠟制片的過程中被多種有機溶劑溶解而形成空泡。冰凍切片經油紅染色或蘇丹黑染色呈陽性。經鋨酸固定和環氧樹脂包埋,神經鞘磷脂得以很好保存,半薄切片可見病變細胞內嗜甲苯胺藍顆粒(圖2-3-5A、B)。病變后期腎小球基底膜增厚,伴或不伴雙軌征,系膜基質增多,出現腎小球硬化。腎小球足細胞、內皮細胞、系膜細胞(圖2-3-5C、D)、腎小管上皮細胞(圖2-3-5E)、腎間質細胞、腎小動脈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均可出現泡沫樣改變。
(2)免疫熒光:
陰性,有時可見IgM陽性。
3.超微結構特征
透射電鏡檢查是確定本病的重要手段。足細胞內可見致密、圓形、明暗相間板層狀或旋渦狀有胞膜包裹的髓鞘樣包涵小體或斑馬小體。髓鞘樣包涵小體可見于腎小球內皮細胞、足細胞、系膜細胞(圖2-3-6A、B)、腎間質細胞(圖2-3-6C、D)、腎小動脈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


圖2-3-5 Fabry病腎病
A.苯胺藍×40腎小球足細胞腫脹,細胞內出現嗜甲苯胺藍顆粒;B.苯胺藍×40腎小管上皮細胞腫脹,細胞內出現嗜甲苯胺藍顆粒;C.PAS×40腎小球足細胞腫脹和空泡變性;D.PASM×40腎小球足細胞腫脹和空泡變性;E.PASM×40腎小管上皮細胞腫脹和空泡變性


圖2-3-6 Fabry病腎病
A.TEM×7.9K腎小球足細胞內可見致密、圓形、明暗相間板層狀或旋渦狀有胞膜包裹的髓鞘樣包涵小體;B.TEM×25.5K腎小球足細胞內的髓鞘樣包涵小體;C.TEM×7.9K腎小管上皮細胞內的髓鞘樣包涵小體;D.TEM×25.5K腎小管上皮細胞內的髓鞘樣包涵小體
【鑒別診斷】
需與導致腎小球足細胞增生、水腫和泡沫細胞樣變性的各種腎病鑒別,另外還需與以大量蛋白尿腎病綜合征為臨床表現,腎小管上皮細胞出現泡沫變性的腎病進行鑒別。上述腎病電鏡下均未見特征性髓鞘樣包涵小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