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統疾病
- 周曉軍 余英豪主編
- 1549字
- 2022-04-21 16:02:41
第二節 薄基底膜腎病
【定義】
薄基底膜腎病(thin basement membrane nephropathy,TBMN)是以鏡下血尿為主要臨床表現,病理學顯示以腎小球基底膜彌漫變薄為特征的遺傳性腎病。
【臨床特征】
1.流行病學
(1)發病率:
薄腎小球基底膜發病率估計高達5%~9%。約占原發性無癥狀性血尿的20%。
(2)發病年齡:
該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
(3)性別:
男性與女性發病機會均等,發病年齡絕大多數在40歲以下。
2.癥狀
主要臨床表現為持續性鏡下血尿,部分在呼吸道感染或劇烈運動后可出現陣發性肉眼血尿,部分患者有血尿同時伴有輕、中度蛋白尿,偶為腎病綜合征的大量蛋白尿,還有極少數患者表現為獨立性蛋白尿。有研究對TBMN患者進行隨訪發現,有30%~35%的患者發生高血壓,但少數患者(<10%)可出現腎功能不全,而且極個別患者可發展為終末期腎衰竭而需透析治療。無聽力障礙和眼部病變。約半數有家族史,主要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雖然TBMN和AS的遺傳基因變異部位相似,而表型及預后相差很遠。
3.實驗室檢查
(1)蛋白尿:
一般無明顯蛋白尿及腎病綜合征改變。
(2)血尿:
可有血尿,呈多種形態的腎小球源性紅細胞,約1/3患者有紅細胞管型。
(3)腎功能檢查:
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值均正常。
(4)血清學檢查:
血補體、血漿蛋白電泳、抗核抗體等均正常。
4.治療
薄基膜腎病是一種良性疾病,無需特殊治療。對少數有高血壓癥狀患者的血壓應及時進行控制,但應避免不必要的治療和腎毒性藥物的應用,出現發作性肉眼血尿時,注意有無上呼吸道感染,可行相應治療。
5.預后
薄基底膜腎病大多呈良性進展,腎功能無明顯損害,預后較好。但有少數患者可出現腎功能改變,故應注意長期隨訪。
【發病機制】
大量的研究表明,Ⅳ型膠原是腎小球基底膜的主要構成成分,它是由3條α鏈形成的一種厚約400nm的三螺旋網狀結構,TBMN也是由編碼Ⅳ型膠原α3、α4、α5鏈的編碼基因COL4A3、COL4A4和COL4A5突變導致的一種基底膜疾病,由于雜合狀態或突變位置類型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表型。表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是TBMN的主要遺傳機制,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可能也是TBMN的遺傳方式之一,TBMN還可能存在性連鎖顯性遺傳。
【病理變化】
1.大體特征
無異常。
2.鏡下特征
(1)組織學特征:
無特殊診斷意義的病理改變。腎小球腎間質基本正常,部分病例表現輕-中度系膜增生性病變(圖2-3-3),或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等非特異性病變。腎小管及間質出現與腎小球病變相一致地萎縮和纖維化。腎小動脈有時出現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

圖2-3-3 TBMN
PASM×40腎小球系膜細胞基質增生,毛細血管袢開放
(2)免疫熒光:
多數陰性,偶見IgM和/或C3不同程度陽性。
3.超微結構特征
透射電鏡檢查是診斷TBMN的唯一方法。表現為腎小球基底膜彌漫性菲薄,厚度為同齡人的1/3~1/2,正常成人基底膜厚約為320~335nm,TBMN的診斷標準<270nm,有的僅為100~200nm(圖2-3-4)。內皮細胞和足細胞無明顯改變,無電子致密物沉積。診斷TBMN還應考慮到基底膜與年齡大小相匹配的因素。基底膜在出生后至7~9歲迅速生長,之后生長緩慢,中年達到高峰。

圖2-3-4 TBMN
TEM×11.5K腎小球基底膜彌漫性菲薄
【鑒別診斷】
1.Alport綜合征
兩者均是Ⅳ型膠原α鏈突變,有相似臨床表現和病理改變。透射電鏡檢查是區別Alport綜合征和薄基底膜腎病的主要手段,前者腎小球基底膜增厚或厚薄不均,出現節段性菲薄或撕裂分層,而薄基底膜腎病基底膜呈彌漫性菲薄,無撕裂分層。另外Alport綜合征伴有耳聾和眼部病變,而薄基底膜腎病沒有這些表現。
2.IgA腎病
腎病患者若臨床上以血尿為主要表現,則早期臨床難以與TBMN鑒別。IgA腎活檢免疫熒光檢查表現為以IgA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積,電鏡下可見電子致密物在系膜區沉積,這些病理特點使IgA腎病與TBMN鑒別并不困難。此外,TBMN患者常呈持續性鏡下血尿,很少出現肉眼血尿,尿中較少出現紅細胞管型等,與IgA腎病的臨床特征有所區別,也有助于兩者的鑒別。新近的研究發現,部分IgA腎病患者可伴發TBMN,揭示IgA腎病與TBMN在發病機制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