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章 常染色體隱性多囊腎病

【定義】

常染色體隱性多囊腎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是以腎集合管擴張、肝內膽管畸形以及肝臟和腎臟纖維化為特點的遺傳性疾病。

【臨床特征】

1.流行病學

(1)發病率:

發病率約為1/6 000~1/5 500,人群平均發病率1/2 000。

(2)發病年齡:

嬰幼兒最為常見,平均發病年齡2.5歲。

(3)性別:

無性別偏向性。

2.癥狀

臨床癥狀取決于腎臟和肝臟的受累程度,且腎臟和肝臟受累的嚴重程度可明顯不同。

圍產兒以腎臟病變最為嚴重,表現為腹部腫塊,30%~50%患兒因肺發育不全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圍產兒因腎臟病變、羊水過少導致Potter綜合征,且常伴有畸形足。

兒童及成人患者中,50%表現為高血壓、腎功能不全甚至腎功能衰竭;10%患者表現出門脈高壓的相關癥狀及體征,臨床出現脾臟增大、門靜脈血管曲張及出血、肝功能衰竭等。

3.實驗室檢查

主要為腎功能和/或肝功能損害相關的異常。

4.影像學特點

影像學表現差異大,腎臟體積可縮小、正常或進行性增大,出現腎囊腫等。腎臟受累嚴重時,超聲檢查示腎臟體積均勻性增大,皮髓質分界不清晰,腎實質彌漫性強回聲,可見多發腎囊腫;CT平掃顯示腎體積增大,密度減低,可見多囊改變。

5.治療

主要為對癥治療,包括高血壓、腎功能衰竭及其他并發癥。晚期腎臟移植和/或肝移植。

6.預后

40%的新生兒出生后死亡,如新生兒存活期超過1個月,5年生存率約為90%。

【病理變化】

1.大體特征

圍產兒及新生兒時,腎臟病變顯示為雙腎體積對稱性明顯增大,但外形輪廓尚存;切面見向腎包膜下擴展的、放射狀排列的圓柱狀或梭形擴張的多發性小囊腫,在皮髓質中彌漫分布,皮髓質無法分辨,偶可出現繼發性較大的圓形囊腫;發育不良的雙肺體積小。

兒童及成人患者,腎臟體積較小,切面顯示髓質囊腫,而肺體積較大,肝臟出現纖維化以及肝脾腫大等外觀特征,偶爾可出現肝臟Caroli病。

2.鏡下特征

(1)組織學特征:

低倍鏡顯示為腎實質內大量伸長擴張的管囊狀結構(圖1-6-1),向腎門集中并呈放射狀排列;腎小球結構正常,而密度減低。兒童期ARPKD組織學特征為由萎縮腎實質分隔的較小的圓形集合管囊腫。較大的兒童及成人則表現為偶爾出現的髓質腎囊腫。

圖1-6-1 腎實質囊腫

孕40周新生兒,雙腎實質內見多發伸長的管囊狀結構,內襯立方上皮,周圍腎小球結構正常

除腎臟外,ARPKD還顯示肝臟病變。圍產兒及新生兒表現為匯管區膽管發育畸形,表現為匯管區增大,其內膽管數量增加且出現不規則分支,膽管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圖1-6-2),而肝板結構正常。兒童期及成人期顯示先天性肝纖維化,表現為厚薄不均的纖維化分隔、不規則的肝細胞島以及增生的膽管。肝Caroli病時,除先天性肝纖維化組織學特征外,還出現肝內膽管囊狀擴張。

圖1-6-2 肝膽管發育畸形

與圖1-6-1為同一患兒,肝匯管區擴大,膽管數量增加、擴張,并出現不規則分支;周圍肝板結構正常

(2)免疫組化:

無特殊免疫組化表型。

3.基因遺傳學特征

80%~85%患者顯示PKHD1基因突變。

【鑒別診斷】

1.囊性腎發育不良

出現軟骨、纖維平滑肌環等發育不良成分,缺乏腎單位。

2.髓質海綿腎

累及遠端腎乳頭結構,可出現鈣化及腎結石。

3.常染色體顯性多囊性腎病

患者年齡較大,腎臟出現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囊腫。

(王景美 付堯 樊祥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州市| 无极县| 岳西县| 玛纳斯县| 武平县| 常山县| 鸡泽县| 杭锦后旗| 昌平区| 泸水县| 土默特右旗| 察哈| 株洲市| 岳西县| 肥城市| 农安县| 兴安盟| 德江县| 永宁县| 安阳县| 祥云县| 砀山县| 伊金霍洛旗| 宾阳县| 浠水县| 余江县| 奉新县| 攀枝花市| 丹江口市| 大渡口区| 阳山县| 伊春市| 墨玉县| 英超| 乌鲁木齐县| 绥江县| 沙田区| 丘北县| 壶关县| 涞水县|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