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統疾病
- 周曉軍 余英豪主編
- 1267字
- 2022-04-21 16:02:31
第六章 常染色體隱性多囊腎病
【定義】
常染色體隱性多囊腎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是以腎集合管擴張、肝內膽管畸形以及肝臟和腎臟纖維化為特點的遺傳性疾病。
【臨床特征】
1.流行病學
(1)發病率:
發病率約為1/6 000~1/5 500,人群平均發病率1/2 000。
(2)發病年齡:
嬰幼兒最為常見,平均發病年齡2.5歲。
(3)性別:
無性別偏向性。
2.癥狀
臨床癥狀取決于腎臟和肝臟的受累程度,且腎臟和肝臟受累的嚴重程度可明顯不同。
圍產兒以腎臟病變最為嚴重,表現為腹部腫塊,30%~50%患兒因肺發育不全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圍產兒因腎臟病變、羊水過少導致Potter綜合征,且常伴有畸形足。
兒童及成人患者中,50%表現為高血壓、腎功能不全甚至腎功能衰竭;10%患者表現出門脈高壓的相關癥狀及體征,臨床出現脾臟增大、門靜脈血管曲張及出血、肝功能衰竭等。
3.實驗室檢查
主要為腎功能和/或肝功能損害相關的異常。
4.影像學特點
影像學表現差異大,腎臟體積可縮小、正常或進行性增大,出現腎囊腫等。腎臟受累嚴重時,超聲檢查示腎臟體積均勻性增大,皮髓質分界不清晰,腎實質彌漫性強回聲,可見多發腎囊腫;CT平掃顯示腎體積增大,密度減低,可見多囊改變。
5.治療
主要為對癥治療,包括高血壓、腎功能衰竭及其他并發癥。晚期腎臟移植和/或肝移植。
6.預后
40%的新生兒出生后死亡,如新生兒存活期超過1個月,5年生存率約為90%。
【病理變化】
1.大體特征
圍產兒及新生兒時,腎臟病變顯示為雙腎體積對稱性明顯增大,但外形輪廓尚存;切面見向腎包膜下擴展的、放射狀排列的圓柱狀或梭形擴張的多發性小囊腫,在皮髓質中彌漫分布,皮髓質無法分辨,偶可出現繼發性較大的圓形囊腫;發育不良的雙肺體積小。
兒童及成人患者,腎臟體積較小,切面顯示髓質囊腫,而肺體積較大,肝臟出現纖維化以及肝脾腫大等外觀特征,偶爾可出現肝臟Caroli病。
2.鏡下特征
(1)組織學特征:
低倍鏡顯示為腎實質內大量伸長擴張的管囊狀結構(圖1-6-1),向腎門集中并呈放射狀排列;腎小球結構正常,而密度減低。兒童期ARPKD組織學特征為由萎縮腎實質分隔的較小的圓形集合管囊腫。較大的兒童及成人則表現為偶爾出現的髓質腎囊腫。

圖1-6-1 腎實質囊腫
孕40周新生兒,雙腎實質內見多發伸長的管囊狀結構,內襯立方上皮,周圍腎小球結構正常
除腎臟外,ARPKD還顯示肝臟病變。圍產兒及新生兒表現為匯管區膽管發育畸形,表現為匯管區增大,其內膽管數量增加且出現不規則分支,膽管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圖1-6-2),而肝板結構正常。兒童期及成人期顯示先天性肝纖維化,表現為厚薄不均的纖維化分隔、不規則的肝細胞島以及增生的膽管。肝Caroli病時,除先天性肝纖維化組織學特征外,還出現肝內膽管囊狀擴張。

圖1-6-2 肝膽管發育畸形
與圖1-6-1為同一患兒,肝匯管區擴大,膽管數量增加、擴張,并出現不規則分支;周圍肝板結構正常
(2)免疫組化:
無特殊免疫組化表型。
3.基因遺傳學特征
80%~85%患者顯示PKHD1基因突變。
【鑒別診斷】
1.囊性腎發育不良
出現軟骨、纖維平滑肌環等發育不良成分,缺乏腎單位。
2.髓質海綿腎
累及遠端腎乳頭結構,可出現鈣化及腎結石。
3.常染色體顯性多囊性腎病
患者年齡較大,腎臟出現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囊腫。
(王景美 付堯 樊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