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高原戰傷救治實用手冊作者名: 張連陽 蔣建新主編本章字數: 2344字更新時間: 2022-04-24 12:00:35
一、高原戰傷救治策略
高原戰傷救治工作服從和服務于軍事斗爭和作戰行動的需要,按照軍民聯合、聯勤保障、建制保障與區域保障相結合、定點保障與機動保障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實施,遵循分級救治、時效救治和治送結合的基本原則。
(一)分級救治
分級救治是各級救治機構對傷病員進行分工救治的總稱。分級救治是根據各種條件和醫學要求,將傷病員的整個救治過程,由縱深梯次配置的各級救治機構,按照各自的救治范圍分工完成。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及時救治危重者,使絕大多數傷員獲益,降低傷死率,提高救治效果。高原環境特別強調分級救治:①靠近前線的醫療資源相對于傷病員的需求嚴重不足,需要將有限的資源首先用于最需要救治和救治效果最顯著的傷員;②危及生命或肢體的嚴重戰傷需緊急救治,需在黃金時間內給予緊急救治,不允許長時間轉運到戰區外醫療機構。
高原戰傷遵循分級救治原則,按照救治技術體系劃分為戰現場急救、緊急救治、早期治療、專科治療和康復治療5個基本救治環節和階梯。遂行保障任務時,應以傷病員盡早得到確定性治療為目的,根據各類救治機構所處環境、保障能力和實際需求,因時、因地、因傷制宜,靈活掌握分級救治的任務和階梯。傷員與軍醫間的距離決定了傷員能否存活,戰術戰傷救治、快速后送和途中救治是傷員有無機會由機動醫療隊對戰傷軀干出血、臟器損傷等實施損害控制性手術的基礎。在保持救治連續和繼承性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救治的階梯。有條件時,救治技術和力量應前伸配置及可越級后送。
(二)時效救治
時效救治是按照戰傷救治的時效規律,在最佳救治時機采取最適宜的救治措施,以達到最佳救治效果的保障原則和工作方式。提高戰傷傷員存活率取決于填補戰場和后送途中高死亡率的溝壑,限于救治資源,相對于醫療機構內救治,改善戰術區救治和戰術后方區的緊急救治能力是時效救治的關鍵環節。
由于高海拔地區的低氧環境,傷員對戰傷和失血的耐受性也比在平原地區差得多。在相同程度的戰傷和失血程度時,高原地區休克的發生會更早且更加嚴重,故高原傷員自然存活時間較平原更短,隨著時間延長,死亡概率增大。時效救治的原理是基于對潛在可救治傷員,及時、有效的臨時性處置可延長傷員存活時間,但延長時間有限,只有得到確定性治療后傷員生命才可能得到挽救;采取措施的時間越早,措施越合理,效果就越好,傷死率就越低;救治時機中存在最佳黃金時間段,基于分級救治的原則,分時段采取相應救治措施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為達到最佳救治效果,戰傷救治技術措施應在人員負傷后盡早實施。首次戰場急救,宜在人員負傷后10分鐘內實施;緊急救治,宜在人員負傷后1小時內實施;早期治療,宜在人員負傷后3小時內實施;專科治療,宜在人員負傷后6小時內實施。各環節救治時間根據戰場環境和救治力量可靈活掌握。目前,缺乏關于高原戰傷救治的精確、有強力證據支持的時效性指標,以下是傷后現場和緊急救治階段威脅生命損傷的關鍵救治措施實施的時間節點。
1.30分鐘內應完成的操作
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9分的傷員應在10分鐘內盡快完成氣管插管;股動脈等大動脈出血傷員應在3分鐘內完成有效止血;指壓控制動脈出血的時間在20分鐘轉為其他措施控制出血;收縮壓<12kPa(90mmHg)的腹部穿透傷應在30分鐘剖腹探查。
2.1小時內應完成的操作
胸部穿透傷應爭取在1小時內剖胸;骨筋膜間室綜合征有指征者應在1小時內行切開減壓;開放傷傷口應1小時內包扎;休克傷員應在1小時內開始輸液。
3.4小時內完成的操作
低壓復蘇[收縮壓 11~ 12kPa(80~90mmHg)]不超過 1.5 小時;止血帶使用不超過2小時;出血傷員3小時內給予氨基環酸;無破傷風免疫者,開放傷應在4小時內注射破傷風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燒傷傷員應在4小時內檢查并包扎創面。
(三)治送結合
高原戰傷的醫療后送(medical evacuation,ME)是在戰區統一指揮調度下,在醫護人員保障下將傷員從現場轉移至醫療機構,或轉運到高一級救治階梯醫療機構的過程,是分級救治連續傳承的組成。高原地形復雜,道路險阻,后送線長。就20世紀60年代從火線到后方二線醫院即使專車也需5天以上,而用擔架后送傷員平均1km/h,每天行程10km左右,而且每副擔架需要4~6人抬送傷員。迄今,我軍運力和保障能力顯著改善,但這種客觀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仍然如初。高原落后的交通環境導致分級救治體系延遲甚至脫節,部分地域甚至不通公路,直升機也無法全年全天候到達。因后送時間長,途中救治就更加重要。途中救治是在傷病員后送過程中為防止傷病員傷情惡化而采取的必要的維持性醫療處置,在醫療后送全過程中持續的救治能力是后送體系的責任,也是一項獨立的醫療活動,須在整個衛勤保障活動中提前規劃。
現場除了受傷地點,還包括傷員到達前線手術隊、野戰醫院等醫療機構之前的任何地點,如受傷現場、傷員收集點、營援助站等一級階梯,暫時的、靠前配置的、沒有外科能力的醫療機構等二級階梯。
前線醫療后送(forward medical evacuation,FME)是將傷病員從受傷點運輸至初始救治機構,類似平時的院前轉運。戰術醫療后送(tactical medical evacuation,TME)是在戰區內、在不同醫療機構間轉運傷員,并保持傷病員病情穩定的過程,如一級、二級和三級階梯之間。
初始醫療機構是基于時效救治原則擬將傷員送達的最合適的救治機構,是最初接收、治療和準備轉運傷員的醫療機構,不一定是最近的機構,通常是最靠近前線的機動醫療隊。
優良的途中救治能力是有效地降低士兵傷死率和傷殘率的重要保證。高原前線醫療后送是將戰場陣地等現場傷員轉移后送,以傷員轉移至車輛、飛機為起點,是火線現場醫療急救的延續。就醫療條件而言,前線醫療后送途中比火線現場有所改善,有更多的醫務人員,救護車、直升機等轉運平臺更易攜帶事先準備好的先進醫療設備、器材和藥材等(如電子監測設備、氧氣、復蘇液體和藥品等),從而有條件實施供氧、損害控制性復蘇、保溫等急救措施,以及連續監測傷病員生理參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