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戰傷救治實用手冊
- 張連陽 蔣建新主編
- 3334字
- 2022-04-24 12:00:38
二、高原戰傷檢傷分類方法
檢傷分類時,主要是通過望、觸、叩、聽等簡單的方法和根據已有的簡單的記錄(如傷標、傷票、IC卡)獲得相關資料,來決定救治的優先權。一些簡單的輔助檢查有時要作為補充手段。
(一)分類標志
經過檢傷分類的傷員應使用分類標志顯示分類結果,傳遞分類信息,避免重復和遺漏。分類標志通常包括傷標和分類牌兩種。
1.傷標
是表示幾種特殊傷病分類情況的標志,用于在醫療后送線上各救治機構間傳遞特殊傷員的分類信息。軍用傷標的使用中紅色表示大出血(扎止血帶需注明時間),白色為骨折,黑色為傳染病,藍色代表放射沾染,黃色示軍用毒劑沾染(圖4-1)。傷標從戰(現)場急救開始使用,隨傷員帶到最終救治機構。其間,各級救治機構可根據傷病情變化,取掉、更換或補充傷標。傷標一般掛在傷員軍裝上衣左胸前醒目的位置,隨傷員后送。

圖4-1 傷標示例
2.分類牌
分類牌是救治機構內部使用的分類標志,表示傷員分類結果的標志物,救治機構可自行設計制作。通常依不同顏色、形狀、孔洞和文字注記表示收容傷員的組室、處置順序、救治措施、后送次序等(圖4-2)。便于工作人員迅速識別和及時處置各類傷員,避免分類的重復遺漏,減少不必要的詢問,提高工作效率。分類牌的種類、樣式通常由救治機構根據本級救治范圍,科、室、組的編設和實際需要確定,自行制作。分類牌要求醒目實用、容易辨認,能在夜間黑暗中觸知,佩掛方便。

圖4-2 常用傷員分類牌
國際通用的標示顏色與我軍不同,按救治優先順序為紅、黃、綠、黑四種。其中紅色表示需立即處置(第一優先),黃色表示優先處置(第二優先),綠色表示常規處置(第三優先),黑色表示期待處置。在分類時由分類組人員在傷員醒目位置掛上分類牌(圖4-3)。

圖4-3 北約醫療急診分類卡
(1)立即處置(紅色標牌,第一優先):
此類傷員需立即救命措施干預和/或手術,否則可能死亡。檢傷分類成功關鍵是盡快找到這些傷員!而他們也不可能長時間被歸于立即類中,要么盡快找到,立即救治,穩定傷情;要么已不能挽救。經過救治的多可改用黃色標牌,無法挽救的則改掛黑色標牌。如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傷員并有氣道梗阻、胸腹部損傷,大量外出血或休克。
(2)優先處置(黃色標牌,第二優先):
延遲類傷員不必立即實施搶救措施,可能需手術,但可暫時推遲而不會危及生命或肢體安全。如沒有休克征象的大范圍軟組織傷、大的骨折、胸腹部淺表傷口,面積小于20%的燒傷等。
(3)常規處置(綠色標牌,第三優先):
又稱行走傷員。戰場上此類傷員可能外觀可怕,緊張,臟,血污明顯,但生命體征無明顯異常,真實傷情并不重。如小范圍燒傷、裂傷、挫傷和單純骨折等。該類傷員可自救互救,并可承擔一定的任務,如警戒等。
(4)期待處置 (黑色標牌):
此類傷員即使在最佳醫療條件下存活的可能性也很小。但不應忽視,應給予止痛等安慰措施,在必要時反復評估。如顱腦穿透傷或鈍器所致開放傷,以及無橈動脈搏動的傷員。
檢傷分類卡也是一種分類標志,使用目的是傳達分類類別、提供的治療方法和其他醫療信息。卡上的信息必須簡短。分類卡通常由分類人員放置在傷員身上,團隊的其他成員可能會在卡上輸入和添加信息。
(二)分類類別
迅速將步行傷員、擔架傷員分開。
1.步行傷員分類
(1)可步行者:
相對集中到輕傷員區,專人進一步分類和處理。
(2)普通病員:
直接進入相應科室。
(3)傳染傷員:
進入隔離區或傳染科。
(4)沾染傷員:
送入洗消處,洗消后再行分類或直接送往相應組室或科室。
2.擔架傷員分類
(1)需緊急處置者:
傷員有危及生命的損傷,不能等待,須立即進行復蘇和手術。這類傷員包括:①繼發于開放性戰傷或挫傷后的盆腔、腹部、大腿或胸部出血。處理方法主要是液體復蘇,及時補充血容量。②繼發于面部骨折或喉、氣管損傷及異物進入后的呼吸道梗阻。處理方法是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③繼發于大量血氣胸或張力性氣胸后的呼吸困難。方法是胸腔穿刺排氣、抽血或放置胸管和補充血容量。④心臟壓塞。方法是心包穿刺減壓或心包引流術。⑤有吸吮聲的胸壁創口。方法是立即封閉創口,并放置胸腔管以防治張力性氣胸。
(2)需優先處置者:
傷員傷情雖不立即危及生命,但延遲處理可發生嚴重的并發癥,需在數小時內給予手術,同時需要復蘇。這類傷員包括:①疑有胸腹部或盆腔內臟大出血的傷員;②無呼吸道梗阻但需氣管切開者;③有腦疝形成危險,有顱內出血和有腦脊液漏,或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加重,需行顱骨切開減壓術者;④心臟穿通傷出血,心臟壓塞;⑤出現輕度偏癱癥狀的頸動脈損傷。
(3)需常規處置者:
傷員傷情比較穩定,不需復蘇,延遲手術也不會影響生命和轉歸。這類傷員包括:①單純性擦傷、小的骨折或撕裂傷;②面積小于10%的Ⅰ度和Ⅱ度燒傷,以及面積小于2%的Ⅲ度燒傷,燒傷部位不涉及面、手、眼、會陰以及臀部;③感染性疾病;④關節扭傷;⑤性質溫和的化學物質爆炸傷;⑥虛脫;⑦指或趾骨折;⑧全身體表小于200rad的放射性損傷。
(4)期待處理者:
主要指到達時已死亡或瀕死狀態,傷情極重,即使全力救治,存活可能性也極小者。這類傷員包括:①嚴重腦干傷、腦穿透傷及昏迷;②顱腦及胸、胸腔臟器廣泛毀損;③軀干大血管破裂出血伴重度休克;④呼吸循環功能嚴重障礙伴呼吸變弱或逐漸停止或脈搏消失;⑤Ⅱ度燒傷面積超過50%;⑥生命指征完全或幾乎消失,并且對輸液和輸血已無反應;⑦心肌鈍挫傷后出現的難治性休克;⑧放射性損傷致全身體表輻射超過800rad;⑨多處穿透傷、嚴重休克伴有40%以上面積的燒傷;⑩氣性壞疽伴有軀干部捻發感和休克。這類傷員應與其他傷員分開安置,由專人進行對癥及安慰治療,但不能完全放棄,要保證經常觀察,并隨時重新分類,尤其是當他們的情況能改善時。
(三)分類步驟
檢傷分類主要分為兩大步,第一步是評估受傷情況,第二步是確定傷員處置順序。
1.初次評估
是指依照ABCDE的順序,依次對氣道、呼吸、循環、神經功能與殘疾、暴露與環境控制進行的快速評估,具體包括:A氣道評估和保護(必要時保持頸椎穩定);B呼吸和通氣評估(保持充足的氧合);C循環評估(控制出血和保持足夠的終末器官灌注);D傷殘評估(進行基本的神經系統評估);E暴露、環境控制(脫掉患者的衣服,尋找所有可能存在損傷的部位,同時防止低體溫)。如發現危及生命的情況應立即給予緊急處置與復蘇,復蘇與評估同時進行。
檢查傷員意識狀態、呼吸、循環、出血、損傷部位和類型等情況,對判別傷情輕重及生存希望具有很大的意義。重傷員中最常見的是休克,只通過簡單的檢查做出判斷有可能會出現救治順序不當,因此,在可疑的情況下寧可把傷情估計得嚴重些。
在初次評估時,注意以下幾點:①氣道阻塞是導致戰傷后立即死亡的主要原因。舌頭、異物、誤吸物、組織水腫或擴展性血腫可能阻塞氣道;②對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面部或頸部嚴重戰傷(可能導致氣道腫脹變形)的傷員,如有所懷疑,通常最好盡早插管;③一旦建立人工氣道,應將其固定好,并確保在傷員移動的任何時間都不會脫落;④戰傷所致死亡的可預防原因中,出血最為常見,應警惕失血性休克的細微征象,傷員的血容量在至少丟失30%之前,一般都不會有低血壓的表現;⑤在初步評估中,要確保傷員處于完全裸露狀態,并確保其整個身體都進行了損傷征象的檢查,損傷漏診將對生命構成重大的威脅,經常被忽視的區域包括頭皮、腋窩皺襞、會陰和肥胖傷員的腹部皺褶,在采取固定頸椎預防措施的同時,檢查傷員的背部,不要忽視檢查臀部皺襞和頭枕后部頭皮;⑥高原溫度一般較低,應盡可能地預防低體溫,一旦出現就應立即處理,包括快速移除濕衣物以及大量利用保溫毯或熱毛毯。
2.決定處置方法
初步判斷傷情后,要決定以下問題:①在現有情況下,需什么時間內實施治療;②傷后已過了多少時間,再后送需要多少時間;③有無后送的必要性,包括傷員只需要非手術治療還是需要接受其他專科治療和特殊的手術治療,如眼科和神經外科治療等;④有無后送的可能性,包括傷情能否經受一定時間的后送,有無合適的運輸工具,以及環境及衛生情況是否允許轉送等。
3.動態檢傷分類
檢傷分類要反復進行,一是因為傷情是動態變化的,例如,需緊急處置的傷員在復蘇過程中出現并發癥惡化,或經短時間復蘇治療無效,特別是在傷員人數量較大時,就不得不將其歸入期待醫療級。二是因為在救治的各個環節,只要有批量傷員等待處置,就必須分出救治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