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戰傷救治實用手冊
- 張連陽 蔣建新主編
- 1305字
- 2022-04-24 12:00:37
一、急性高原病發生機制
急性高原病的發生與行軍登高速度、海拔高度、氣候、溫度、食宿條件、勞動強度、群體情緒甚或基因易感性等有密切的關系。保暖、熱飲熱食、良好的睡眠、宿營地選擇、降低工作負荷均有助于減少急性高原病的發生。
引起高原病諸因素的綜合指標稱為效應高度,效應高度不僅有地帶性和地區性的差異,而且還有季節性差異。效應高度的總趨勢是隨著緯度的增加而降低,低緯度地區為 3 000~3 500m,中緯度地區為 2 500m,高緯度地區為2 000m,與大氣圈對流層的厚度從赤道向兩極變薄和氣候的緯度地帶性變化有關。
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高原反應越嚴重,急性高原病發病率越高。從低海拔地區迅速進入高原的人群,當上升到海拔3 500m處,部分人出現急性高原病;當上升到4 000m處,則大部分或全部人出現急性高原病。高原肺水腫和高原腦水腫多發生在海拔4 000m以上的高原。
在分布有沼澤或埋藏有天然氣地層的高原地區,經常有天然氣逸出,在一定的地形部位和天氣條件下,是急性高原病的誘因。
急性高原病通常是冬季比夏季多,因為冬天嚴寒,體內氧的消耗量大,上呼吸道的感染多。
人們生活在海平面上的標準大氣壓為101kPa,氧分壓是21kPa。隨著地勢的增高,氣壓也逐漸降低,肺泡內的氣體、動脈血液和組織內氧氣分壓也相應降低。研究表明,海拔4 000m時人體平均動脈氧飽和度可達85%。因此,此高度之下人體耐受性良好;但到5 000m后,氣壓和氧分壓明顯降低,人體動脈氧飽和度平均只有75%,接近人體耐受的極限。4 000~5 000m,高原肺水腫發病率升高4~5倍,需要醫療處理者升高2~3倍。
當人們從平原進入高原地區時,常需要2~3個月的時間適應當地的低氧環境,能生存并能進行一定的腦力及體力活動。如果不能適應高原低氧環境,則要發生高原病。有研究表明,當登山隊員迅速登上4 400m時(第1~2天),急性高原病的發生率相當普遍(67%)。據報道,在3 628名乘飛機到達西藏(海拔3 600m)的健康人中急性高原病的發生率是57.2%,其中12.07%需要住院治療。在從低海拔地區直接乘飛機到達4 400m的士兵中有15.5%發生高原肺水腫。此外,疲勞和過度體力活動也會增加急性高原病的發病率。
進入高原后多種因素相互影響,促進了急性高原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發生急性高原病有四大危險因素:①持續強體力勞動,戰士和救援人員在快速達到高原后立即投入極強勞動,如不斷行走奔跑、轉運傷員、抬送重型裝備及用力提運重物等,不分晝夜、不休息、缺乏睡眠、連續勞動12~16小時后發病;②上呼吸道感染,高原寒冷的空氣和沙塵等極易誘發;③水攝入過少;④睡眠障礙,是救援人員進入高原后普遍存在的問題,增加了精神體力的消耗。有研究觀察部隊經陸路進入海拔3 658m的高原地區,急性高原適應不全癥的發生率為 70%~85%。緊急空運進入同海拔地區急性高原適應不全癥的發生高峰在部隊到達高原后的第3~4 天發生率高達95%,是影響部隊戰斗力最大的因素。
對某旅的調查發現,該部隊在4 500m左右駐營訓練1年后回到平原,在平原4~5個月后急進高原,僅3天時間從1 300m機動到5 100m的目的地,但全員無肺水腫和腦水腫發生,高原反應發生率僅1%~2%,明顯低于其他部隊。這一情況說明高原適應性鍛煉不僅可以改善機體的耐受性,還提高了高原生活的適應技能,是部隊防控急性高原病行之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