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高原環境對戰傷傷情的影響

高原特殊環境因素使人體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這些變化會對戰傷傷情產生明顯的影響。

1.高原環境對火器傷傷情的影響

(1)火器彈丸速度快,撞擊能量大:

高原空氣密度較平原和低海拔地區低,高原火器彈丸速度快,撞擊能量大。海拔3 658m,大氣壓65.2kPa,美國 M193式 5.56mm步槍制式標準彈丸的撞擊速度為(1 000.2±8.8)m/s,平原為929~975m/s。國產56式7.62mm步槍制式標準彈丸的撞擊速度為(755.3±10.4)m/s,平原為 712.3~735m/s。

(2)組織損傷重:

因高原火器彈丸速度快,撞擊能量大,彈丸進入組織后,能量釋放和組織吸收能量多,組織損傷程度重,表現為彈丸的出口面積、傷腔容積、挫傷區寬度和壞死組織清除量均明顯大于平原地區。如海拔3 658m,美國M193式5.56mm步槍彈丸,射距20m,射擊犬后腿,傷腔容積是平原的1.71倍,傷后6小時壞死組織清除量是平原的1.86倍。

2.高原環境對沖擊傷傷情的影響

高原地區氣壓低、缺氧,可降低機體對沖擊波的耐受性,隨海拔高度增加,對沖擊波的耐受性更低。主要表現為沖擊傷的傷情比平原和低海拔地區更重,傷死率更高。如大鼠暴露在沖擊波入射超壓190.40kPa,正壓持續時間10毫秒條件下,低海拔地區(環境壓力為96.60kPa)肺出血面積平均為63.75mm2,所有動物無肺水腫,傷后6小時無死亡;動物暴露在低壓艙模擬高原約4 000m(環境壓力61.33kPa)和 5 000m(環境壓力 53.99kPa),受同樣強度沖擊波,肺出血平均面積分別為313.50mm2和653.21mm2,輕度至中度肺水腫的發生率分別為30.0%和42.1%,傷后6小時死亡率為25.0%和36.84%。說明海拔高度增加可降低機體對沖擊波的耐受性,加重沖擊傷傷情。

高原低氣壓降低機體對沖擊波耐受性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高原空氣中氧分壓低,缺氧使毛細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經受沖擊波暴露時,肺毛細血管易破裂出血,通滲性增加使液體滲出增多,由此使肺出血和肺水腫較平原和低海拔地區更重,病死率更高。另外,由于高原環境氣壓低,沖擊波所致的壓差效應較平原和低海拔地區更為顯著,由此導致機體對沖擊波的耐受性降低。

3.高原環境對戰傷失血性休克的影響

高原戰傷失血性休克有著許多不同于平原和低海拔地區的特點,呈現發展快、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點。

(1)失血耐受能力低,易發生休克:

急進高原或移居高原者對失血耐受能力差,易發生休克。據報道,山羊暴露于模擬海拔4 000m的低壓艙,血壓降至5.33kPa的平均失血量為(19.62±4.11)ml/kg,而同樣條件下平原對照組的失血量平均為(28.57±6.0)ml/kg,高原致休克的失血量明顯減少,僅為平原組的68.67%。臨床上高原地區有時出血量很少,如300~500ml,也可發生休克。據20世紀60年代高原邊境作戰703份傷票分析,休克發生率為11.95%,高于朝鮮戰爭休克發生率(6%~7%)。

(2)液體承受能力小,易發生肺水腫和腦水腫:

高原環境機體缺氧可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引起水鈉潴留;缺氧還可引起肺動脈高壓,肺和腦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失血使血漿蛋白含量降低,膠體滲透壓下降。進而造成高原失血性休克對液體承受能力降低,如輸液量過大且速度過快,易發生肺水腫和腦水腫。因此,高原戰傷失血性休克液體復蘇過程中,決不能套用平原地區的輸液經驗(平原輸液量一般為失血量的3~4倍)。否則可因輸液的量過大和輸液的速度過快而發生肺水腫、腦水腫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不良后果。

(3)多器官衰竭發生早,死亡率高:

高原戰傷失血性休克,如搶救不力或拖延時間,易發生多器官衰竭,其特點是較平原地區更早,可在傷后24小時發生。常見的形式是循環衰竭-肺衰竭,循環衰竭-肺衰竭-腦衰竭,循環衰竭-肺衰竭-胃腸衰竭或循環衰竭-肺衰竭-腎衰竭。

4.高原環境對周圍神經損傷傷情的影響

高原環境下,神經損傷后水腫范圍較平原地區大,程度較平原地區嚴重,持續時間也較長;神經缺血缺氧,生長較慢,穿過傷口的時間較平原地區明顯延長;同時由于通過傷口的時間長,丟失的神經纖維就多,真正能通過傷口到達遠側的神經纖維也較平原地區少,恢復的效果差。另外,術后外固定時間較內地適當延長,術后康復過程也較平原地區相應延遲。

5.高原環境對戰傷感染的影響

高原環境由于低氧、低溫、干燥、紫外線強,空氣、水、土壤中細菌含量少等原因,高原地區戰傷局部的外源性感染發生率較平原和低海拔地區輕。主要表現為:①感染細菌的臨界數量較平原地區為高,平原地區感染細菌的臨界數量為105/g組織,高原地區為108/g組織;②感染時限延長,平原地區感染時限一般在傷后12小時,而高原地區則可延長到傷后(48.8±9.4)小時;③高原地區厭氧菌感染較多,時有氣性壞疽發生,但破傷風感染較少見。值得注意的是,高原邊境作戰中,感染發生率仍較高。其原因可能與炸傷多、傷情重、傷口污染嚴重、后送困難而失去初期外科處理的時機、抗生素應用缺乏連續性以及疲勞、營養缺乏等因素有關。因此,抗感染仍是高原戰傷救治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

6.高原環境對創傷愈合的影響

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與氣候環境,創傷愈合的時間通常較平原地區長。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局部血液循環差:

嚴重軟組織挫傷后,局部組織腫脹、滲出和出血較重,如果引流不暢或減張不夠,局部壓力劇增壓迫血管,加之高原地區代償性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加,血液黏稠,流速緩慢,致使局部血液循環更差,不利于組織的修復與愈合。

(2)感染嚴重:

創口內的致病菌產生的一些毒素和酶可直接損害組織細胞,殘留的異物和血腫易并發感染,干擾吞噬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等活動,阻礙毛細血管再生,致使愈合時間延遲。

(3)骨細胞生成減少:

局部血液循環差、營養不良、缺氧,使骨折修復過程中成骨細胞和軟骨細胞生成減少,有礙成纖維細胞的增生和轉化,骨祖細胞只能形成軟骨而不是骨組織,從而影響骨折內、外痂的生長。

(4)骨生理應力低下:

不利于骨折愈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门县| 阳城县| 育儿| 漳平市| 奈曼旗| 工布江达县| 义马市| 枣阳市| 都江堰市| 新化县| 柘荣县| 新绛县| 封开县| 三门峡市| 百色市| 南康市| 华阴市| 大方县| 博湖县| 健康| 苏州市| 乐至县| 浦县| 宣城市| 嘉义县| 南涧| 横峰县| 雅安市| 屏东县| 平潭县| 大石桥市| 丹巴县| 江阴市| 凭祥市| 图木舒克市| 新绛县| 鄢陵县| 云安县| 万荣县| 新化县| 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