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戰傷救治實用手冊
- 張連陽 蔣建新主編
- 1682字
- 2022-04-24 12:00:36
一、高原環境特點及其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一)高原環境特點
1.缺氧
海拔越高,與之對應的氧分壓就越低,海拔每升高100m,氧分壓下降約0.16kPa。即海拔每升高100m,空氣中含氧量下降0.16%。以阿里地區海拔為4 200m的邊防連隊為例,空氣含氧量僅為14.23%,為零海拔地區含氧量的68%。
2.氣壓低
隨著海拔升高,氣壓逐漸下降,一般每升高100m,氣壓下降0.667kPa。海平面大氣壓為101kPa,海拔 3 000m、4 000m 和 5 000m 的大氣壓分 別為69.9kPa、61.5kPa和53.8kPa。平均氣壓僅為海平面的54%,水的沸點在80℃左右。
3.寒冷及晝夜溫差大
海拔高度每升高150m,氣溫下降1℃。海拔高度每升高1 000m,氣溫下降6.5℃,故高原地區的氣溫比同一緯度的其他地區更寒冷。高原晝夜溫差大,可達15~30℃。
4.干燥多風
高原氣候干燥,海拔2 500m的高原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只有海平面的1/3。隨著海拔升高,氣流速度增大,高原常見50km/h(相當于12級)的陣風,也加速了地表水分的蒸發,加劇了寒冷和干燥的程度。
5.紫外線強
高原太陽輻射強,海拔每升高100m,輻射強度增加約1%,紫外線強度增加3%~4%,高度越高增加的量越大,在海拔3 600m高處,輻射、紫外線強度和對皮膚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3倍。
(二)高原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高原低壓低氧、強輻射、干燥、寒冷等對人體生理和心理均有顯著影響,導致機體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如不注意防治,導致重型高原病,甚至危及生命。
1.高原低氧環境對人體主要生理功能的影響
進入高原后,人體肺泡內氧分壓降低,動脈血氧飽和度也隨之降低。3 000m 時動脈血氧分壓(PaO2)為 8.3kPa,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為 90%;4 000m 時 PaO2為 6.7kPa,SaO2為 85%;5 000m 時 PaO2為 6kPa,SaO2為 75%。 低氧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需氧工作效能逐漸降低,高原病和認知損失比較常見。機體受影響的程度、持續時間長短不僅與海拔高度有關,而且與個體差異有關。缺氧將導致機體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使心、肺等臟器儲備功能下降,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水腫加重,引發急性高原病。
對缺氧最敏感的是大腦,進入低海拔高原時,神經系統興奮性增強,表現為緊張、易激動等,繼而出現頭痛、頭暈、失眠、健忘等,智力開始減退,記憶、理解、計算、判斷、思維及注意力均不同程度障礙。進入高海拔高原時,則由興奮轉入抑制過程,表現為嗜睡、意識淡漠、反應遲鈍,甚至意識喪失或昏迷。
缺氧可使呼吸加快、加深。隨海拔增高或缺氧程度加深,每分通氣量隨之增加。呼吸加快、加深可以把原先不參加換氣的肺泡調動起來,進行氣體交換,使呼吸面積增大,以保障更多氧擴散入血,提高動脈血氧飽和度。深呼吸還可以增加靜脈回流和肺血流量,促進氧彌散入血。
缺氧時最早出現的循環反應是心率加快。進入高原低氧環境之初,心率常隨海拔增高而加快,隨后因適應而減慢,但仍高于平原水平。心率增快的機制可能是缺氧使交感神經興奮。急性和輕度缺氧,可使冠狀血管擴張,冠狀血流增加,心肌攝取氧量增加,故心肌無明顯缺氧;在嚴重缺氧時,盡管冠狀血流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滿足心肌對氧的需要而發生心肌缺氧。
此外,機體暴露于高原低氧環境時,與代謝有關的內分泌系統、酶的活力、核酸代謝、無氧酵解、肌紅蛋白等發生一系列變化,以便在氧不足等情況下,向有利于氧等有效利用方向轉化。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等功能也相應降低,以保證重要組織器官,如大腦和心臟的氧供。
2.高原嚴寒、大風、空氣干燥對人體的影響
高原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氣候變化劇烈,尤其在海拔4 000m以上地區,風速大,冬季夜間氣溫可降到-40℃以下。低溫會使人員發生凍傷,還容易引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寒冷和低氧的綜合作用,既可使高原病的發病率增加或病情加劇,又可加重凍傷的程度。
高原風大,不僅妨礙人的活動,增加氧耗,也會導致疲勞與衰竭,而且風是高原寒冷的一個重要附加因素,隨著風速的增大,皮膚表面的有效溫度隨之下降,即“風寒因素”。
高原空氣干燥,人員在高原進行輕體力勞動時,每天經皮膚和肺以不顯性蒸發方式喪失的水分可達1 800ml,而在平原僅1 300ml,所以在高原口唇等敏感部位,可在幾小時內由于水分的喪失而出現干燥,引起口渴、皮膚黏膜干燥,以致發生皮膚皴裂、鼻出血等病癥。干燥和寒冷的雙重作用,使皮膚血管收縮、皮脂腺分泌功能降低,加重皮膚皴裂、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