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四節 白血病

一、白血病病人“一病一品”護理路徑

二、白血病病人“一病一品”護理方案

白血病(leukemia)是一類造血干、祖細胞異常的惡性克隆性血液系統疾病。其克隆的白血病細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而停滯在細胞發育的不同階段。臨床上以進行性貧血、持續性發熱或反復感染、出血和組織器官的浸潤為主要表現,以外周血中出現形態各異、為數不等的幼稚細胞為特征。我國以急性白血病居多,特別是我國隨著現代工業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各種化工原材料的廣泛使用及環境污染,急性白血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據報道,全國腫瘤登記地區白血病發病率為6.70/10萬,城市地區高于農村地區。急性白血病病人由于病情緊急,若未經特殊治療,平均生存期僅3個月左右,短者甚至在診斷數天后死亡。據2018年全球癌癥統計數據顯示,白血病共發生437 033例,死亡例數為309 006例,在36種癌癥中,發病率占2.4%,死亡率占3.2%,且女性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低于男性。

(一)白血病病人入院時

【熱心接】
1.入院介紹

詳見第一章第一節相關內容。

2.一般評估

詳見第一章第一節相關內容。

3.專科評估

(1)出血評估

1)評估方法:評估病人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瘀斑;眼結膜、鼻腔、口腔、牙齦有無充血或出血;有無消化道出血(有無嘔血、黑便)、泌尿道出血(有無血尿)征象、顱內出血(有無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嘔吐方式、嘔吐物顏色、量、性質等);女性月經情況(末次月經時間、經期有無延長、月經量有無增多)。

2)護理措施:密切觀察病人生命體征及意識,注意病人的不適主訴;指導病人穿寬松純棉衣服,協助病人采取舒適體位,必要時嚴格臥床休息;指導病人保持情緒穩定,不要激動,保持大便通暢,不要用力排便,必要時使用緩瀉劑;鼻腔出血用1:1 000腎上腺素棉球填塞壓迫,嚴重時油紗條后鼻道填塞;牙齦出血可用云南白藥、凝血酶外涂或吸收性明膠海綿止血,同時幫助病人多漱口;消化道出血者遵醫囑給予禁食、胃腸減壓、止血、補充血容量等;顱內出血者采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遵醫囑給予高流量吸氧及藥物降低顱內壓,頭部給予冰袋或冰帽;必要時遵醫囑輸血。

(2)貧血評估

1)評估方法:評估病人皮膚黏膜蒼白程度并詢問病人有無出現貧血癥狀:頭暈、乏力、氣促、心悸等。

2)護理措施:密切觀察病人生命體征及意識,注意病人不適主訴,詢問病人有無頭暈、心悸、胸悶等癥狀;指導病人多臥床休息,鼓勵床上自主活動,但活動時動作要輕緩,協助生活護理,防止跌倒/墜床不良事件的發生;必要時遵醫囑給予吸氧;指導病人進食補鐵補血食物,如大棗、阿膠、桂圓、木耳、黑芝麻等;必要時遵醫囑輸血。

(3)感染評估

1)評估方法:評估病人體溫有無升高;有無口腔黏膜炎;肛周有無紅、腫、熱、痛;有無出現咳嗽、咳痰、腹痛、腹瀉、尿頻、尿急、尿痛等其他感染癥狀。

2)護理措施:每天至少監測四次體溫,體溫>38.5℃遵醫囑給予冰袋物理降溫,物理降溫無效者,遵醫囑抽取血培養、PCT并采用藥物降溫,半小時后復測體溫;尋找發熱病因,給予對癥處理;病情許可情況下指導病人多飲水,協助病人勤換衣物;加強口腔及肛周護理;每天開窗通風,有痰者指導病人進行有效咳嗽咳痰。

(4)心理評估

1)評估方法:采用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進行評估(附錄29)。

2)護理措施:評估病人對病情的知曉程度和心理狀況。對心理壓力大的病人,應以親切、和藹、細心的態度為病人做好心理疏導,設身處地為病人考慮,使病人感受到被關愛、被理解,并鼓勵家屬介入,共同關心病人,使病人能夠盡早正確面對疾病,接受治療。

(二)白血病病人住院中

【耐心講】

在病人知曉病情情況下,根據病人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及需求等,利用多種宣教方式,為病人講疾病知識、講輸液工具、講化療后注意事項。

1.講疾病知識

(1)病因:

白血病的發病機制較復雜,病毒因素、化學因素、放射因素、遺傳因素及由其他血液病轉化成白血病均可促發遺傳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畸形,而使白血病細胞株形成,加上人體免疫功能的缺陷,使已形成的腫瘤細胞不斷增殖,最終導致白血病的發生。

(2)分類:

根據細胞形態學和細胞化學分類,目前國際通用的是FAB分類法(法、美、英白血病協作組,簡稱FAB),將急性白血病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其中,ALL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30%。

1)ALL:又分為 3 亞型。

L1型——原始和幼淋巴細胞以小細胞為主(直徑≤12μm)。

L2型——原始和幼淋巴細胞以大細胞為主(直徑>12μm)。

L3型——原始和幼淋巴細胞以大細胞為主,大小較一致,細胞內有明顯空泡,胞漿嗜堿性,染色深。

2)AML:又分為 8 亞型。

M0——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M4——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

M5——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M6——急性紅白血病。

M7——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

(3)臨床表現:

多數病人起病急,進展快,常以發熱、貧血或出血為首發癥狀,部分病例起病較緩,以進行性貧血為主要表現。

1)貧血:常為首發癥狀,呈進行性加重,如結膜蒼白、無力、心悸、氣短等,老年病人貧血更為多見。半數病人就診時已為重度貧血。

2)發熱:是急性白血病最常見的癥狀,50%以上的病人以發熱起病,主要原因是感染。感染可發生在任何部位,其中以咽峽炎、口腔黏膜炎、肛周炎最常見,肺炎、扁桃體炎、齒齦炎、肛周膿腫等也較常見。耳部發炎、腸炎、癰、腎盂腎炎等也可見到,感染嚴重者還可發生敗血癥、膿毒血癥等。但白血病本身也能引起發熱,即腫瘤性發熱。

3)出血:多數病人在病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以皮膚瘀點、瘀斑,牙齦出血,鼻衄為常見,眼底、球結膜出血較易見,女性可有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嚴重的胃腸道、呼吸道及顱內出血雖不多見卻常是致死的原因。

4)器官和組織浸潤

①皮膚浸潤:外觀呈斑丘疹、結節狀或腫塊,色澤紫紅,可多發而布及全身或少數幾個散布于體表,且對放療敏感。偶爾也有在血象、骨髓象出現白血病改變前皮膚浸潤。

②眼底浸潤:AML視網膜、脈絡膜浸潤比ALL少見,可合并出血或導致失明,眼底浸潤往往提示合并中樞受累。

③牙齦浸潤:牙齦增生,嚴重者牙齦腫脹如海綿狀,表面破潰出血。口鼻黏膜、扁桃體或舌體浸潤則較不多見。

④肝脾大:以M4、M5型較多見,與ALL相比其發生率較低,腫大的程度也較輕(肝脾通常肋下剛觸及至肋下<4cm)。

⑤關節浸潤:骨關節痛易發生在肋骨、脊椎骨,或肢體長骨及肘、踝等大關節,偶爾可出現骨壞死。胸骨壓痛是常見體征,有助于白血病診斷。

⑥粒細胞肉瘤:是由原粒或原單核細胞組成的一種髓外腫瘤,又名綠色瘤,常累及骨、骨膜、軟組織、淋巴結和皮膚,好發在眼眶、鼻旁竇、胸壁、乳房、唾液腺、縱隔、神經、胃腸道和泌尿生殖系統等處。

⑦AML還可以發生心臟、心包、肺、胸膜、腎及胃腸等各種器官、組織的浸潤,但一般很少導致出現臨床癥狀。睪丸、前列腺、卵巢、子宮浸潤較少見。

5)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CNSL):化學藥物難以通過血腦屏障,隱藏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白血病細胞不能被有效殺滅,因而引起CNSL,成為白血病復發的主要根源。輕者表現為頭痛、頭暈,重者可有嘔吐、視乳頭水腫、視力模糊、頸項強直、抽搐、昏迷等。

(4)輔助檢查:

白血病病人需完善各項檢查及化驗,包括血常規、血生化、出凝血檢查、骨髓細胞形態學(包括細胞形態學、細胞化學、組織病理學)、免疫分型、細胞遺傳學檢查[染色體核型分析、熒光原位雜交(FISH)]等,這里著重介紹骨髓穿刺術及腰椎穿刺術。

1)骨髓穿刺術(bone marrow puncture):是用穿刺針穿入骨髓腔,抽取少量骨髓采集骨髓液的一種常用診斷技術,它是急性白血病的必查項目和確診的主要依據,對臨床分型、指導治療和療效判斷、預后估計等意義重大。多數病人的骨髓象呈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以有關系列的原始細胞和/或幼稚細胞為主,而較成熟中間階段的細胞缺如,并殘留少量的成熟細胞,形成所謂的“裂孔”現象。若原始細胞占全部骨髓有核細胞的30%以上,則可做出急性白血病的診斷。

術前護理:①心理指導:主要是向病人說明骨髓穿刺的意義,消除病人思想顧慮,以取得合作。骨髓檢查所抽取的骨髓是極少量的,一般約0.2g,而人體正常骨髓量平均約為2 600g,而且身體內每天要再生大量的血細胞,因此,骨髓穿刺對身體沒有影響。②體位指導: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時取仰臥位;髂后上棘穿刺時應取側臥位;腰椎棘突穿刺時取坐位或側臥位。

術后護理:①止血:一般以壓迫止血為主,血小板低下的病人要延長按壓時間。②臥床休息:檢查后,穿刺局部會有輕微的疼痛。病人可臥床休息1d,限制肢體活動,即可恢復正常。③防止感染:保持穿刺局部皮膚的清潔、干燥,若傷口敷料出現滲血滲液,要及時給予更換。若針孔出現紅、腫、熱、痛時,可用0.5%碘伏涂擦局部,每天3~4次。3d內穿刺部位不能沾水。

2)腰椎穿刺術(lumbar puncture):是神經系統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一種重要的、常用的侵入性手術,是從病人脊椎骨間隙內抽取出腦脊液進行臨床診斷分析的常用診斷技術,用于診斷CNSL,或通過腰椎穿刺鞘內注射化療藥物治療CNSL。AML病人CNSL的發生率遠低于ALL病人,一般不到3%。

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做腰椎穿刺前不要過分緊張,可提前排空腸道。腰椎穿刺過程中抽取少量腦脊液對身體不會產生影響。②指導體位:做腰椎穿刺時身體要盡量彎曲成屈位體位,即膝關節盡量靠近前胸,充分暴露脊椎間的間隙,使醫師能夠順利進針。當腰椎穿刺針進入人體后病人應盡量避免咳嗽和體位改變,以免腰椎穿刺針移位觸及脊椎旁神經引起不適感。

術后護理:①腰椎穿刺后需去枕平臥4~6h,對習慣高枕者,可以在其頭后放一薄枕,使頸部肌肉松弛。這是因為腦脊液呈單向循環,為使從椎管內注入的藥物能擴散至頭部,使之能對腦膜或腦實質內的白血病細胞發揮作用,去枕平臥勢必要比坐位或其他體位都好。此外,平臥還有利于減少由于腰椎穿刺后顱內壓變化而產生的頭痛等不良反應。②保持局部皮膚的清潔干燥,防止局部感染。

3)化驗(血象正常值及意義):血常規基本是白血病病人每天都要進行的抽血化驗項目,主要查看病人的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NE)、血紅蛋白濃度(Hb)及血小板(PLT)。

WBC 正常值為:(4.0~10.0)×109/L,NE 正常值為:(2.0~7.0)×109/L。WBC<2.0×109/L 或NE<1.0×109/L時極易出現感染。白血病病人化療后會出現三系減低的骨髓抑制期,骨髓抑制易導致粒細胞缺乏從而引發感染,其發病率約為30%,是導致病人誘導治療失敗或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預防感染對白血病病人極為重要,不僅可以減輕病人痛苦,降低住院時間和費用,還可以提高病人的治療信心,為后續化療打好基礎。病人最常見感染部位依次是肺、上呼吸道、肛周及血流。根據病人易發生感染的部位,有效的為病人豎起了三道“防火墻”:①第一道防火墻:口腔感染的預防。治療口腔原發病,如齲齒等。化療過程中不要佩戴義齒,以減少對口腔黏膜的損害。每天至少使用西吡氯銨漱口水或復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5次,包括晨起、三餐后及睡前,每次含漱5min。經常做張口示齒運動,使口腔黏膜皺襞處充分進行氣體交換,破壞厭氧菌的生存環境。口含冰塊或含漱冰水、碳酸氫鈉溶液對預防口腔黏膜炎有較好的效果,出現癥狀時可使用制霉菌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及維生素B2配制的漱口水漱口。②第二道防火墻:肛周感染的預防。大便后及睡前使用硼酸粉坐浴,硼酸粉的作用是消毒、殺菌及止癢,方法是將一袋硼酸粉(約6g)放在200ml溫水中混勻,病人坐于盆中清洗肛周,至少10min,盡量延長坐浴時間。也可以配制碘伏溶液坐浴,具體配制方法為:0.5%碘伏溶液5ml配制到1 000ml水中。③第三道防火墻:肺部感染的預防。每天至少開窗通風半小時,不論醫護人員還是家屬進入病房必須戴口罩,每次只能1名家屬探視,必要時使用層流床預防感染。指導并監督醫護人員及家屬嚴格進行手衛生,增加免洗手消毒劑,方便使用。所有治療護理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保持呼吸順暢,指導病人進行深呼吸:由鼻孔吸氣,把氣體吸入肺底部,保持3s,然后緩緩呼出。指導病人進行有效咳嗽:病人盡可能采取坐位,先進行深呼吸5~6次,身體前傾,從胸腔進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可用手按壓腹部,幫助痰液排出。臥床病人協助翻身及叩背。

Hb正常值女性為(110~150)g/L,男性為(120~160)g/L。Hb低于正常值時即為貧血。腫瘤相關性貧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主要是指腫瘤病人在其疾病的發展過程中以及治療過程中發生的貧血。具體CRA分級見表1-35。

貧血的健康教育:①Hb低會引起體內供氧不足,胸悶憋氣時要及時給予吸氧;②頭暈時臥床休息,不要劇烈活動,防止跌倒/墜床等不良事件;③進食補血的食物,如大棗、阿膠、桂圓、木耳、黑芝麻等;④當Hb<60g/L或臨床急需糾正缺氧狀態時,考慮輸注紅細胞。

表1-35 腫瘤貧血嚴重程度分級    單位:g/L

注:a為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標準;b為世界衛生組織標準;c為中國標準。

PLT正常值為:(100~300)×109/L。出血以不同的形式發生于不同部位。PLT減少程度與出血危險性和程度有一定的相關性。當PLT<50×109/L時可引起皮膚或黏膜出血,同時病人在接受手術和侵襲性創傷性檢查中存在一定風險;當PLT<20×109/L時,有自發性出血的高危險性;當PLT<10×109/L時,則有自發性出血的極高危險性,要嚴格制動,以防顱內出血的發生。

預防出血的健康教育:①不要揉眼睛、摳鼻、挖耳、剔牙,鼻腔干燥時可用石蠟油滴鼻;②穿寬松純棉衣服,不留長指甲,不要搔抓皮膚,皮膚干燥可涂潤膚油;③進食易消化軟食,忌生、冷、燙、硬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道出血;④保持情緒穩定,不要激動;⑤保持大便通暢,不要用力排便,必要時使用緩瀉劑;⑥有創操作拔針后盡量延長穿刺部位按壓時間,至少按壓10~15min;⑦PLT<20×109/L時考慮輸注血小板。

(5)治療方案及所用藥物毒副作用:

白血病的首選治療方法即是化療。化療是化學藥物治療的簡稱,是利用化學藥物阻止癌細胞的增殖、浸潤、轉移,直至最終殺滅癌細胞的一種治療方式。化療采用早期、聯合(3~5種)、足量、間歇分型及個體化的治療方針。

常用化療方案如下:

1)AML——誘導緩解階段

①IA:阿糖胞苷+去甲氧柔紅霉素。

②DA:阿糖胞苷+柔紅霉素。

③HAA:高三尖杉酯堿+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

④HAD:高三尖杉酯堿+阿糖胞苷+柔紅霉素。

⑤低強度化療:地西他濱。

2)AML——緩解后維持階段:中大劑量阿糖胞苷為基礎的方案,與蒽環/蒽醌類等藥物聯合應用

3)ALL——誘導緩解階段

①VDCLP:長春地辛+柔紅霉素+環磷酰胺+門冬酰胺酶+潑尼松。

②hyper-CVAD:環磷酰胺+長春地辛+多柔比星+地塞米松。

③VCDP:長春地辛+環磷酰胺+柔紅霉素+潑尼松。

4)ALL——緩解后維持階段:6-巰基嘌呤聯合甲氨蝶呤(MTX)。

白血病化療藥物最常見的毒副作用有以下幾方面:

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化療后常見的副作用,它不僅延緩化療的進行而影響治療效果,而且可能導致并發癥而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及時發現骨髓抑制并給予相應處理是化療的重要環節。目前化療后骨髓抑制的分度采用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抗癌藥物急性及亞急性毒性反應分度標準,見表1-36。一般認為,WBC及NE的減少通常開始于化療停藥后1周,至停藥10~14d達到最低點,在低水平維持2~3d后緩慢回升,至第21~28d恢復正常,呈U形。PLT降低比WBC及NE出現稍晚,也在2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在谷底停留時間較短即迅速回升,呈V形。紅細胞下降出現的時間更晚或者不出現。

表1-36 化療后骨髓抑制分度

胃腸道反應:主要表現為食欲缺乏、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便血。阿糖胞苷是最容易引起惡心、嘔吐的藥物。

器官損害:多數抗白血病藥物有不同程度的肝臟損傷,引起肝內門脈纖維化,甚至肝硬化。其他還包括腎臟、肺、心肌損害和神經毒性。

疲乏:癌癥本身和抗癌藥物都容易使病人感到疲乏。

脫發:也是比較多見的副作用。

2.講輸液工具

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ICC)——“愛的生命線”,詳見本節專科護理品牌。

3.講化療后注意事項

(1)飲食

1)飲食應清淡、少渣、易消化,避免油膩、堅硬、粗糙、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損傷口腔和消化道黏膜。進食應細嚼慢咽,三餐前后必須使用漱口水清潔口腔。

2)魚肉須剔除刺,最好食用鮮河魚;排骨須剔除骨頭;雞肉最好去皮吃;蔬菜應為當季的新鮮菜,不提倡吃的蔬菜包括菌類、木耳、海帶等。為預防腹瀉,可將水果切成丁或塊狀,蒸煮后食用。食用水果時確保新鮮。

3)飲食衛生:嚴格注意飲食衛生,以免發生各類腸道感染甚至感染中毒性休克。餐具、炊具單獨使用。烹飪時少油,以免引起惡心等胃部不適。不吃剩飯菜。

4)不能食用腌制類、發酵類、罐頭類、燒烤類、油炸類食物,如咸菜、腐乳、炸雞、芝麻醬、方便面等。

5)過敏體質的病人不能食用海鮮類食物,如海魚、螃蟹等。

6)腹瀉時禁食牛奶、水果、蘿卜、韭菜、菠菜等食物。

7)鼓勵病人進食,食物是營養的主要來源,加強營養,才能增強免疫力,促進身體恢復;少食多餐,進餐與服藥應間隔半小時,以減輕胃部不適。如胃腸道反應太大,不勉強病人進食。

(2)活動:

指導病人勞逸結合,化療期間以休息為主。PLT<50×109/L或Hb<90g/L時,應減少活動,增加臥床休息的時間。PLT<20×109/L或Hb<60g/L時,應嚴格臥床,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緒激動,以防發生顱內出血。化療開始后密切關注病人的疲勞情況,隨時為病人及陪護人員講解預防跌倒/墜床的注意事項,防止跌倒/墜床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其中直立性低血壓是藥物誘發跌倒的重要不良反應,需對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壓的藥物進行調整。為避免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對于長期臥床病人,應緩慢下床或在其站立前靜坐幾分鐘,便于血液回流,并盡量避免可減少靜脈回流的動作。

(3)預防跌倒注意事項

1)維持病房內、浴室內燈光明亮及地板干燥,如有水漬需設置“小心地滑”提示。

2)不在床旁、通道放置物品,保持通暢無障礙。

3)病人應穿具有防滑功能的鞋。

4)病床剎車固定,并將病床降到最低,將所需物品放在病人伸手可及之處。

5)將呼叫器放在病人伸手可及之處,如有需要請使用緊急呼叫器。

6)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需將雙側床擋拉起,當床擋之間縫隙大時應特別注意安全。

7)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需將經常活動一側的床擋放下,避免跨越床擋。

8)陪護人員應坐在病人經常活動的一側,隨時陪伴病人,更換人員時應做好交接。

9)房間內設置地燈,浴室和洗手臺設置扶手。衛生間需安裝座椅和坐便器,定期檢查設施安全性能,保持其功能狀態完好。

10)適當減少入睡前的飲水量,以減少夜間下床頻次。

11)如廁、洗漱、活動時陪護人員需在病人身旁協助。

12)正確使用輔助工具(如輔助步行器、輪椅、拐杖等),并確定輔助工具功能正常。

13)病人活動前應檢查并妥善固定治療性管路。

14)通過現場指導的方法,使病人熟悉周邊區域的環境,重點提示可能發生跌倒情況的區域和事件。示范跌倒和墜床時的自我保護措施,提高病人的自我保護能力和保護意識。

15)病人下床應按照“下床三步曲”(詳見第一章第六節),重視“跌倒/墜床三高”階段的預防:①跌倒發生率最高的活動是上衛生間時和往返途中;②跌倒發生率最高的地點是病床旁、衛生間和走廊;③跌倒發生率最高的時間是夜間或清晨起床時。

【細心觀】
1.觀病情

(1)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各種化驗檢查結果,如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主動關心并及時聽取病人的不適主訴。

(2)觀察有無感染:體溫有無升高;有無口腔黏膜炎;肛周有無紅、腫、熱、痛;有無咳嗽、咳痰、腹痛、腹瀉、尿頻、尿急、尿痛等感染癥狀。盡早發現,盡早預防和治療。

(3)觀察貧血癥狀:面色、口唇、瞼結膜、甲床蒼白程度;有無頭暈、倦怠、心悸、氣促等貧血表現。出現癥狀及時遵醫囑吸氧,必要時限制活動,Hb<60g/L時做好輸血護理。

(4)觀察出血及出血傾向: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眼結膜、鼻腔、口腔、牙齦有無充血或出血;消化道出血者觀察有無脈細速、出冷汗、血壓下降等休克表現,密切關注便常規結果。泌尿道出血者觀察尿色及尿常規結果。女性病人月經期間每天觀察月經量,月經量多時及時詢問醫師是否需要給予藥物干預。PLT<20×109/L時觀察有無頭部劇烈疼痛、噴射性嘔吐等顱內出血癥狀。

(5)觀察有無輸血反應:病人在骨髓抑制期需要輸注大量血制品,包括紅細胞、血小板、血漿及纖維蛋白原等,因此要密切觀察病人是否出現發熱、過敏反應、溶血、心慌憋氣等輸血反應。如出現上述反應,遵醫囑停止輸血、保留余血、立即輸注生理鹽水,抗過敏治療,必要時配合醫師搶救。輸血護理詳見本節專科護理品牌。

(6)觀化療毒副作用

1)惡心、嘔吐:是化療后最常見的胃腸道反應。觀察要點:觀察病人惡心、嘔吐的頻率、嚴重程度及嘔吐物的顏色、性質、量。

2)便秘、腹瀉:化療中使用的止吐劑容易引起便秘,便秘易引起肛裂。化療后由于病人免疫力低下易引起腹瀉,大便次數增多刺激皮膚可導致皮膚完整性受損而誘發感染。觀察要點:觀察病人大便的顏色、性質、量、次數及病人肛周皮膚情況;觀察病人腹部癥狀及體征,有無腹部不適,腹痛、腹脹等,給予及時處理。

3)口腔黏膜炎:觀察病人口腔黏膜情況,評估病人口腔黏膜炎的嚴重程度,有無充血、紅斑、疼痛、糜爛、潰瘍、是否影響進食等,及時進行干預和處理。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臨床癥狀將口腔黏膜炎分為5個等級,即0~4級,等級越高表示口腔黏膜炎越嚴重,見表1-37。

表1-37 世界衛生組織(WHO)口腔黏膜炎評估表

4)骨髓抑制:觀察病人血常規結果,必要時每天查,將每天的血常規結果統計并進行動態觀察,判斷骨髓抑制持續的時間及嚴重程度,及時給予干預處理。注意兩個關鍵節點:一是NE<1×109/L,二是PLT<50×109/L。兩者分別是3度NE減少和3度PLT減少的臨界點,是容易出現并發癥的信號,也是需要給予干預的指征。

5)心臟、腎臟、肝臟毒性:觀察病人血生化結果;病人有無心悸、氣短、心前區疼痛等表現;病人每天出入量是否平衡以及全身水腫情況。

6)頭發稀疏或脫發:觀察病人脫發情況,告知病人脫發是正常化療反應,治療完成后頭發還能再生,減輕病人焦慮,化療期間可佩戴假發或帽子。觀察病人床單位,保持床單位清潔,預防感染。

7)疲乏:與癌癥相關的疲乏又稱為癌因性疲乏(cancer related fatigue,CRF),是一種與癌癥或癌癥治療有關的疲乏感或疲憊感,普遍存在于接受放、化療的病人,癌癥疲乏量表(cancer fatigue scale,CFS)見附錄34。超過75%的轉移性腫瘤病人經受著CRF的折磨,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癌因性疲乏臨床指導指南將CRF定義為一種痛苦的、持續的、主觀上的,關于軀體、情感或認知上的乏力感或疲憊感,與近期的活動量不符,與癌癥或癌癥的治療相關,妨礙日常功能。有調查結果顯示,接受治療的惡性腫瘤病人的CRF發病率可達70%~100%。CRF是癌癥病人的重要癥狀之一,可以由癌癥本身引起,也可以是癌癥治療的結果,極大地影響病人的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觀察要點:觀察并評估病人CRF程度,包括身體疲倦、精神遲鈍等感覺。可指導病人記錄疲乏日記,動態觀察自己一天CRF的波動情況,包括病人感覺最疲乏的時間,CRF持續的時間,加重及減輕CRF的因素等,之后可反映給護士,有利于護士為病人制訂個體化的干預計劃。

2.觀生活

(1)觀察皮膚情況,及時進行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尤其需要關注化療后身體消瘦虛弱、長期臥床、嚴格制動的病人。對于壓力性損傷高危病人,每班交接皮膚情況。

(2)觀察病人的活動能力,對于化療后疲乏感覺明顯的病人,要預防跌倒/墜床等不良事件的發生,每班交接。

(3)觀察病人每天攝入的食物、飲水量等,指導病人選擇合理的飲食,保證飲食衛生。

(4)觀察病人服用藥物的情況,按時按量,遵醫囑服用。

3.觀管路

每班護士均需注意觀察輸液管路是否通暢,穿刺點周圍皮膚有無發紅、疼痛、腫脹及滲出,敷料是否固定良好,導管內有無回血等,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4.觀心理

觀察病人心理變化,及時給予心理疏導。

【誠心幫】
1.幫助病人做好基礎護理及生活照護

(1)勤剪指甲、洗頭、擦浴等,保持病房和床單位干凈、整潔。必要時在骨髓抑制期來臨前建議病人剃光頭,以防頭發成為感染源。若病人拒絕剃頭,建議病人戴棉質帽子,每天清洗更換。

(2)對于年老體弱、嚴重疲乏、正在輸液的病人,建議病人準備尿壺、便盆,在床旁小便,護士或護理員在轉房過程中幫助病人倒掉,避免發生跌倒等不良事件。

(3)長期臥床等壓力性損傷高危病人,協助病人每2h翻身一次,使用氣墊床及減壓敷料保護皮膚,每班交接皮膚情況。

(4)幫助病人盡快完善各項檢查,可制作檢查提示卡懸掛于病人床旁。

(5)幫助病人留取血、尿、便、痰等各種標本。

(6)幫助病人嚴格記錄出入量:化療藥可嚴重損害肝腎功能,化療期間不僅需按時補液,同時要增加病人飲水量,以加快體內藥物及代謝產物的排出,減輕對腎臟的損害。一般來說,每天飲水量>2 500ml,保證尿量>3 000ml。幫助病人提前測量好水杯容量,并給病人提供用黑色記號筆清晰標注刻度的量杯以便準確記錄尿量。

2.幫助病人應對化療后的毒副作用

(1)惡心、嘔吐:

創造良好的心理、生理環境,保持病房干凈、整潔、舒適,無異味,減少不良刺激。指導病人少食多餐,鼓勵病人進食,進食前后清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2)便秘、腹瀉:

便秘者及時服用通便藥物,若糞便干硬不可過度用力排便,以免損傷肛周黏膜。可幫助或指導病人進行順時針腹部按摩,以促進腸蠕動,必要時可用開塞露來協助排便。腹瀉者幫助病人及時清洗肛周,做好肛周護理,遵醫囑給予止瀉藥物。肛周護理方法:將一袋硼酸粉(約6g)放在200ml溫水中混勻,病人坐于盆中清洗肛周,時間沒有嚴格限制,至少10min,盡量延長坐浴時間。也可以配制碘伏溶液坐浴,具體配制方法為0.5%碘伏溶液配制到1 000ml溫水中。

(3)口腔黏膜炎:

指導或幫助病人做好口腔護理。每天至少使用西吡氯銨或口泰漱口水漱口5次,包括晨起、睡前及三餐后,每次含漱5min。口含冰塊或含漱冰水、碳酸氫鈉溶液對預防口腔黏膜炎有較好的效果,出現癥狀時可使用制霉菌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及維生素B2配制的漱口水漱口。

3.幫助病人做好管路維護,保證化療順利進行

(1)護士每天觀察導管留置情況,穿刺點狀況、敷料固定情況、上肢有無紅腫等。

(2)每天使用時觀察PICC滴速并做好記錄。

(3)測量臂圍,與之前臂圍進行對比,觀察肢體有無腫脹,防止血栓形成。

(4)定時換藥,防止導管感染。如發現導管貼膜卷邊、穿刺處滲血滲液時隨時換藥。

(5)指導病人睡覺時不要壓迫置管側胳膊,平日不要劇烈活動肢體,不提重物,保證導管正常使用。

(6)為病人提供握力球,置管3d后指導病人使用握力球進行握拳活動,防止血栓形成。

4.及時給予心理疏導

很多白血病病人得知自己病情后,由于面臨死亡的威脅、形象受損、經濟負擔等影響,常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應激,拒絕治療,甚至會出現自暴自棄。因此,白血病病人的心理護理也越來越受到臨床工作者的關注。可開展各類利于病人心理健康的活動,如“關愛120”活動——“1”護士在第一時間發現病人的心理問題;“2”關注病人和家屬兩方面的心理情況;“0”不良事件0發生。

(1)護士首先詢問病人家屬,了解病人對病情的知曉程度,如病人不知病情則給予保護性醫療制度,每班進行交接班。

(2)應用HADS量表對病人心理情緒狀態進行評估,同時主動與病人及家屬進行溝通,全面掌握病人的思想狀況,在第一時間發現病人是否存在心理問題。

(3)發現病人存在心理問題后,護士以親切、和藹、細心的態度為病人做好心理疏導,設身處地為病人考慮,使病人感受到被關愛,被理解,并鼓勵家屬介入,共同關心病人,使病人能夠盡早正確面對疾病,接受治療。

(4)對于有心理疾患的病人,每班進行交接班,護士和護理員應增加轉房頻次,并時刻關注病人周圍是否存在利器,防止病人出現自殺等不良事件。

(5)護士對于已得知病情的病人,應主動為病人全面講解相關的疾病知識,檢查治療,安慰與鼓勵病人,提高病人的信任感,消除病人的不安情緒。

(6)提倡病友間交流,特別是與恢復良好的病友交流,以增強病人對化療的信心。

(7)病人對于社會因素、隱私問題造成的心理壓抑,護士在能夠獲得病人同意并自愿交流的情況下,鼓勵病人大膽宣泄內心感受,使被壓抑的負面情緒得以釋放,待其情緒平穩后再進行針對性疏導,指導病人自我調節、疏解壓力,幫助其走出心理陰影。

(8)對于心理封閉明顯的病人,則建議專科醫師介入,請心理醫師參與以改善病人心理情況。

(三)白血病病人出院時

【溫馨送】
1.緩解后出院

在病人出院前一天或出院當天進行出院健康教育,包括以下內容:

(1)告知病人辦理出院手續的方法。

(2)講解出院帶藥的用法、副作用,叮囑病人遵醫囑正確服用口服藥,切忌擅自增減藥量或停藥。

(3)PICC導管維護注意事項:詳見本節專科護理品牌。

(4)化療間歇期注意事項

1)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不可過勞。

2)飲食要選擇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礦物質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

3)每天開窗通風,減少公共場所停留時間,外出戴口罩,預防感染。

4)定期到門診復查,出現發熱等異常情況隨時就醫。

2.未緩解去世

(1)去世前

1)身體關懷:精心照料、對癥處理,減輕病人痛苦、維護病人尊嚴,提高臨活質量。

2)心理關懷:心理疏導減輕病人恐懼、不安、焦慮、埋怨、牽掛等,令病人平靜祥和地面對死亡。

3)靈性關懷:回顧人生尋求生命意義并尊重病人的信仰,建立生命價值觀等。

4)協助家屬接受病人臨終的事實,做好情緒關懷,協助妥善處理病人臨終準備。

(2)去世時

1)做好尸體護理,安慰家屬。

2)過程中注意對逝者的尊重和對生者的安慰。

(四)白血病病人出院后

【愛心訪】

電話訪視:隨訪護士在病人出院后2周內打電話訪視病人,并做好隨訪記錄,存檔保存,隨訪內容(附錄35)包括:

1.病人一般情況 包括飲食、睡眠、活動、自理能力及排泄情況等。

2.有無不適主訴 如發熱、咳嗽、咳痰、腹瀉、口腔黏膜炎、疼痛、出血等。

3.PICC院外維護情況 敷料是否清潔干燥無滲血,有無卷邊,是否及時換藥等。

4.口服用藥是否按時服用。

5.是否定期進行血象監測。

6.在住院期間對護理服務是否滿意,有無建議或意見。

三、白血病病人“一病一品”專科護理品牌

(一)專科護理品牌:PICC全程護理——“愛的生命線”

1.意義

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ICC)作為一種長期的靜脈輸液通路,留置時間較長,避免了反復穿刺給病人帶來的疼痛和恐懼,適用于中長期輸液的病人。PICC管末端位于上腔靜脈,留在血管內的導管長達45~50cm,上腔靜脈直徑2.5~3cm,血流速度達到2 500ml/min,藥物在局部不停留,避免了刺激性藥物對外周靜脈的刺激,減少了化學性靜脈炎的發生。PICC為病人化療建立了一條綠色通道,是維系白血病病人生命的“愛的生命線”。血液病房開展PICC全程護理關注,從主動對靜脈輸液通路的評估、合理選擇血管通路、專業留置PICC管路、全程維護、并發癥預防及處理、健康教育、院外隨訪、院外維護直至治療結束拔管,全部由血液病房護士完成,為病人提供連續、全程、全面、專業的護理服務。

2.方法

(1)置管前

1)病人入院時護士和靜脈治療專科護士采取主動地靜脈輸液治療理念,即根據病人的病情、即將采用的治療方案、靜脈用藥的時間、藥物的性質、靜脈血管條件等進行評估并與主管醫師進行溝通,客觀準確的判斷適用哪種靜脈輸液工具、選擇適合的置管方式及導管類型。

2)根據選用的靜脈輸液工具、置管方式及導管類型,制訂靜脈輸液治療計劃。目的是滿足病人治療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減少病人的痛苦,保護病人的靜脈。

3)根據靜脈輸液治療計劃,在病人情緒穩定、精神狀態好、能接受護理教育的情況下進行PICC相關知識教育,對需留置PICC病人進行早日留置必要性的指導,如利用圖片、資料介紹PICC優點、適應證、置管時可能出現的不適感、置管過程中需要配合的內容和注意事項、帶管期間注意事項、生活狀況等,使病人對PICC有較為直觀的印象,取得信任,消除顧慮。

4)病人簽訂PICC治療同意書后,醫師開具醫囑,由專科護士為病人準確置入PICC導管。

(2)置管中

1)心理護理:PICC穿刺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再次向病人解釋操作過程及配合方式,讓病人放松心情,消除病人的緊張心理。

2)體位:病人平臥于床的一側,穿刺側上肢外展,與軀干成90°,不可隨意活動、握拳。

3)送管時:告知病人放松心情,助手多與病人交流,分散注意力,保證穿刺過程順利。

(3)置管后

1)置管后經胸片確認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后方可使用。

2)告知病人置管24h內減少置管側肢體活動,避免過度外展、上舉、旋轉運動,手臂可自然彎曲,適當握拳活動、抬高促進血液回流。24h后可進行一般活動。穿刺點根據病人化驗結果及出血情況囑病人局部按壓10~20min或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3)睡覺時盡量不要壓迫置管側肢體,防止因血流緩慢導致靜脈血栓發生。

4)更衣時避免將導管脫出,穿衣時先穿置管側肢體,脫衣時先脫對側肢體。

5)衣服袖口不宜過緊,應選擇寬大袖口的衣服,也可將袖口沿縫線拆開,或制成拉鏈,方便使用。

6)置管后24h內更換敷料,治療間歇期每周更換敷料、沖管一次,更換正壓接頭一次。局部使用保易網固定敷料,防止管路滑脫,如有敷料潮濕、松脫、卷邊、污染等情況隨時更換。

7)為病人發放握力球,告知病人置管3d后使用握力球做握拳運動,防止血栓形成。有研究顯示,PICC病人手握彈力球進行功能鍛煉,可以降低肢體腫脹的發生率。每周為病人測量臂圍,預防靜脈血栓。

8)置管后每天觀察導管留置情況,穿刺點狀況、貼膜固定情況、穿刺側肢體有無疼痛、腫脹等,每周測量一次臂圍,并教會病人如何觀察,便于出院后居家維護。

9)每班交接班時認真查看PICC敷料情況,尤其是發熱、皮膚瘙癢的病人,確保敷料固定完整。

10)護士每天使用時觀察PICC滴速并記錄,如發現在沒有人為改變情況下滴速減慢,及時給予脈沖式沖管處理。

11)每次輸液前常規使用0.9%氯化鈉溶液10ml脈沖式沖管,輸液結束后常規使用0.9%氯化鈉溶液10ml脈沖式正壓封管。

12)置管后每周進行PICC導管換藥一次,防止導管感染。由接受維護培訓、考核合格的專業人員負責,每次換藥時觀察導管外露刻度并記錄,同時教會病人觀察外露刻度,便于居家觀察。

13)告知病人避免在置管側測量血壓;做增強CT時,除耐高壓導管外切不要從PICC處注入造影劑,防止高壓注射導致PICC導管斷裂。

14)對病人住院期間護士對PICC維護總結為:PICC護理——“4S維護”

Stability(牢固):敷料固定牢固,清潔干燥,無卷邊,保易網固定防止脫管。

Smoothly(通暢):每次按SAS順序,保持管路通暢。每天觀察PICC滴速并記錄,變慢及時處理。

Survey(觀察):每周監測臂圍,每天觀察有無并發癥,及時處理。

Shift(交班):每班交接班時認真查看PICC敷料情況,尤其是發熱、皮膚瘙癢的病人,確保敷料完整固定。

(4)出院前

1)告知病人出院后每周由專業人員維護PICC導管。保持敷料清潔干燥,防止污染。無紅腫、滲血、滲液,預防脫管。

2)帶管期間可進行日常活動和工作,避免置管側肢體提重物,不要做引體向上、托舉啞鈴等劇烈運動。

3)可以淋浴,不可盆浴和游泳。淋浴時用保鮮膜將導管纏繞2~3圈,上下邊緣用膠布貼緊,或使用PICC防水保護套,不要浸濕導管及敷料,以防引起感染。淋浴后及時擦干手臂,檢查敷料是否進水,如有浸濕立即到醫院換藥。

4)當置管側出現酸脹、疼痛等不適,或發生導管折斷時,立即按住血管內導管殘端到醫院就診。

5)自我檢查留置導管的長度,穿刺點局部有無紅腫熱痛、出血、滲液現象,并注意手臂有無腫脹。

(5)拔管時

1)治療結束后,醫師開具拔管醫囑,由靜療專科護士或經過培訓、考核合格的專業維護人員進行PICC導管的拔除,拔管時動作輕柔,防止中斷,拔除導管后觀察導管長度,確認導管是否完全拔除。

2)拔管結束后,置無菌紗布于穿刺處,按壓2~3min,至不出血為止,然后用敷料貼于穿刺處,告知病人3d內不要接觸水,3d后可自行摘除敷料。

(二)專科護理品牌:輸血護理——“三層防護網”

1.意義

白血病病人因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會出現貧血、出血傾向及免疫功能下降,另外,白血病的治療以化療為主,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宿主正常細胞進行破壞,使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影響,造成骨髓抑制,從而引發貧血、出血、感染,所以輸注各種血制品是重要的支持治療手段之一。血液內科輸血具有數量大、種類復雜、血型特殊、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等特點,為保證輸血安全、提高輸血效率,提出三層防護網:預覽、預防、預案。

2.方法

(1)輸血原則:白血病病人輸血要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選擇輸注成分血,不宜輸全血,因為他們的血容量多是正常的。即使病人存在全血細胞減少,也不宜用全血來補充。因為全血除紅細胞外,其余成分濃度很低,不足一個治療劑量,難以發揮應有的療效。而且全血中細胞碎片和乳酸、鈉、鉀等成分含量高,不僅增加病人的代謝負擔,更容易產生同種免疫和其他輸血毒副反應。故此應依據其病情和缺乏的血細胞成分,選擇相應的濃縮物,正確地開展成分輸血,即“缺什么、補什么”。

(2)輸血種類:白血病病人需要輸注的血制品包括:血小板懸液、紅細胞懸液、血漿、纖維蛋白原、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等。

(3)常見血制品保存溫度和保存期見表1-38。

表1-38 常見血制品保存溫度和保存期

(4)配血:輸注全血、濃縮紅細胞、紅細胞懸液、洗滌紅細胞、冰凍紅細胞、濃縮白細胞、手工分離濃縮血小板等病人,均應進行交叉配血試驗。必須在輸血前3d之內送檢受血者配血試驗標本。

(5)及時關注輸血指征:白血病病人需要大量的輸血治療,大量輸血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因此在治療中要嚴格掌握輸血的指征。

1)血小板懸液:作用是止血。輸注指征:①PLT<20×109/L,伴有明顯出血癥狀者,可輸注血小板;②PLT≤10×109/L,無明顯出血者不輸,但在化療出現骨髓抑制時可預防性輸注;③PLT<5×109/L,很易發生顱內出血,這種病人不論現在有無出血,都應盡快預防性輸注血小板;④對于病情穩定,長期慢性發生的血小板低下者,一般不需要預防性輸注血小板,只有在出血時才輸注。輸注血小板應因人而異,有些病人PLT在(40~50)×109/L就有出血癥狀,而有些在10×109/L時也無出血,因此要結合血小板計數和病人的臨床出血癥狀選擇是否輸注血小板。

2)紅細胞懸液:作用是增強運氧能力。當病人血紅蛋白<60g/L或血細胞比容<0.20時可考慮輸注紅細胞制品。有的病人雖然血紅蛋白在60g/L以上,但是已經出現明顯氣促、心慌、頭暈、耳鳴、面色蒼白等貧血癥狀時,特別是老年體弱病人,也應該積極輸血治療。

3)血漿:分為新鮮冰凍血漿(FFP)和普通冰凍血漿(FP)。FFP保存一年后即為FP。FFP作用是補充凝血因子和擴充血容量,FP作用是補充穩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漿蛋白。化療可導致病人體內部分凝血因子缺乏,當病人凝血功能檢查中有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下降、FDP和D-二聚體明顯超過正常水平等指標時,可給予血漿輸注以改善凝血功能。

4)纖維蛋白原(FIB):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質,正常參考值2~4g/L。作用是凝血因子,促進凝血。當FIB明顯下降時遵醫囑輸注。

5)CIK細胞:即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是一種新型的免疫活性細胞,CIK增殖能力強,細胞毒作用強,具有一定的免疫特性。該細胞對腫瘤細胞的識別能力很強,如同“細胞導彈”,能精確“點射”腫瘤細胞,但不會傷及“無辜”的正常細胞。作用特點:CIK細胞療法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可以調節和增強免疫力,最大限度地改善細胞生長調節能力,徹底肅清病灶部位殘存的腫瘤細胞。可與放、化療聯合使用,降低放化療的毒副作用的感染率,提高放化療的療效,防止復發。

血液中的白細胞含有HLA抗原、腫瘤壞死因子等,血漿中含有血漿蛋白,它們是引起輸血過敏反應和發熱反應的主要原因。除發熱和過敏反應外,輸入含白細胞的血制品還會引起血小板輸注無效、HLA同種免疫、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以及傳播病毒,如CMV、HIV等。白血病病人血液需求量大,需要多次輸血,為降低輸血不良反應,往往會選擇懸浮少白紅細胞或者洗滌紅細胞輸注。去白細胞輸血必要時要使用去白細胞過濾器,它能過濾95%~99.99%的白細胞。洗滌紅細胞即全血經離心后在無菌條件下首先分出血漿并去除白細胞,向紅細胞內加入無菌生理鹽水混勻,再離心去除殘余的白細胞,如此反復洗滌3次最終去除98%以上的血漿,90%以上的白細胞、血小板,同時也去除了保存過程中產生的鉀、氨、乳酸等代謝產物,保留了70%以上紅細胞,最后加入生理鹽水懸浮即可。臨床用于因多次輸血而產生白細胞抗體的貧血病人,以及器官移植后病人,減少排斥反應。輻照血是指經過一定劑量的放射線(γ射線、X射線)照射處理后輸給病人的全血或成分血。血液輻照的目的是預防TA-GVHD。去白、洗滌和輻照血液制品輸注均能有效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對于有輸血史、妊娠史,尤其是放化療腫瘤病人,應輸注輻照、去白或洗滌血制品,以減少輸血反應的發生。

(6)輸血護理:保證輸血安全,提高輸血效率。

1)預覽:護士每日關注病人血象結果,結合病人骨髓抑制分度及臨床表現,及時與醫師溝通病人當日輸血治療需求。

2)預防:通過對血型四級把控(醫師開醫囑時、審核醫囑時、核對醫囑時、輸注前讓病人自己說出血型)、輸血全程嚴格雙人查對、每月進行輸血培訓及考核保證輸血安全。

3)預案:每月醫護聯合實景模擬輸血反應緊急處理流程,提高醫護配合程度。

4)優化輸血流程,提高輸血效率。優化輸血流程是將遵醫囑抗過敏與取血同時進行,即取血護士在血庫電話通知醫師開具輸血醫囑,并告知主班護士優先處理輸血醫囑,護士遵醫囑給予病人抗過敏治療,待取血護士取回血制品回病房,護士雙人核對后,為病人輸注。

(7)特殊血制品輸注方法

1)纖維蛋白原:使用前先將纖維蛋白原恢復室溫,之后同滅菌注射用水一起預溫至37℃,然后將滅菌注射用水注入纖維蛋白原中,再放置于37℃水浴中,輕輕搖動使制品全部溶解(切忌劇烈振搖以免蛋白變性),用輸血器進行靜脈輸注。滴速一般以60滴/min為宜。一旦溶解應盡快輸注,不得分次或給第二人輸用。輸注前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輸血器。

2)CIK細胞:輸注前遵醫囑給予病人鹽酸異丙嗪12.5mg、苯海拉明20mg、地塞米松5mg或葡萄糖酸鈣1g預防過敏等不良反應。取回CIK細胞后需盡快輸注,一般要求在30~60min輸完。因CIK細胞比較大,要選擇可拆卸輸液器并拆去濾網后進行輸注,輸注過程中可輕輕振搖,使黏附在袋內的細胞脫落后輸入,保證細胞輸入的質量和數量。輸注前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管路。輸注時護士要全程看護,嚴密觀察病人生命體征及一般狀況。

(8)輸血注意事項

1)使用PICC輸血(尤其是輸注紅細胞)時隨時觀察滴速,滴速變慢隨時給予生理鹽水脈沖式沖管,輸血完畢沖洗干凈管路后再次給予生理鹽水脈沖式沖管,必要時更換正壓接頭。使用的注射器應>10ml,防止產生較大壓強導致PICC導管破裂。

2)若滴速變慢需要加壓輸血時,可使用加壓輸血袋,但要密切觀察輸血速度及管路情況。

3)輸注紅細胞過程中可反復傾倒血袋,輕輕振搖,使紅細胞懸液混合均勻。

4)輸注血小板時,速度越快越好(以病人可以耐受為準),一般60~100滴/min。

5)血小板取回后需要立即輸注,因此,若病人同時需要輸注血小板、紅細胞或血漿時,必須首先輸血小板。

(路 丹 孫晶晶 王 靜 鄭福雪 楊家歡 曹立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略阳县| 博野县| 北安市| 上饶县| 监利县| 东港市| 富平县| 新昌县| 巧家县| 金平| 揭阳市| 宣化县| 辽源市| 铜梁县| 博客| 垣曲县| 虎林市| 凭祥市| 阆中市| 平安县| 水城县| 神池县| 明水县| 金平| 社会| 平谷区| 芮城县| 岳池县| 醴陵市| 昌邑市| 婺源县| 漠河县| 正安县| 黄平县| 宿州市| 内黄县| 紫云| 象州县| 永清县| 谷城县|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