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見疾病臨床營養治療
- 畢曉林 隋忠國主編
- 842字
- 2022-04-24 11:36:30
第二節 腸外營養治療的適應證
營養不良(即營養不足)患者采取營養治療療法有助于改善機體的結構和功能,改善臨床療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當胃腸功能嚴重障礙時,機體能量需求常以TPN供給,或當EN供給不足(<總能量需求60%)時,也常聯合SPN治療。
一、腸外營養適應證
腸外營養總適應證:
1.7天以上不能進食或經腸內途徑攝入每日所需能量、蛋白質或其他營養素者;
2.由于嚴重胃腸道功能障礙或不能耐受EN而需營養治療者;
3.通過EN無法達到機體需要的目標量時應該補充PN。
具體適應證:
1.胃腸道梗阻。如賁門癌、幽門梗阻、高位腸梗阻、新生兒腸道閉鎖等。
2.胃腸道吸收功能障礙
(1)短腸綜合征:廣泛小腸切除>70%~80%;
(2)小腸疾病:免疫系統疾病、腸缺血、多發腸瘺;
(3)放射性腸炎;
(4)嚴重腹瀉;
(5)頑固性嘔吐>7天。
3.重癥胰腺炎。先輸液搶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體征平穩后,若腸麻痹未消除、無法完全耐受腸內營養,則屬腸外營養適應證。
4.高分解代謝狀態。大面積燒傷、嚴重復合傷、感染等。
5.嚴重分解代謝狀態下患者(如顱腦外傷、嚴重創傷、嚴重燒傷等),在5~7天內無法利用其胃腸道的或腸內營養供給量<60%的目標需要量。
6.接受大劑量放、化療的營養不良患者。
7.營養不良的獲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或存在并發癥(如頑固性腹瀉、并發其他感染、接受化療等)的獲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
二、腸外營養禁忌證
雖然PN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但某些情況下并不適宜或應慎用:
1.腸道功能正常,能獲得足量營養的;
2.需PN治療少于5天的;
3.心血管功能紊亂或嚴重代謝紊亂尚未控制或糾正期;
4.預計發生PN并發癥的風險大于其可能帶來的益處的;
5.需急診手術者,術前不宜強求PN;
6.臨終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三、腸外營養的選擇
腸外營養治療選擇的總原則:任何原因導致胃腸功能不能使用或應用不足,均應考慮PN,或聯合應用EN。
腸外營養選擇的主要依據:
1.病情是否允許經胃腸道進食。消化道術后,胃腸道穿孔、腸道炎性疾病、膽道感染時,為了減輕消化道負擔,禁食本身也是治療方法之一。
2.經胃腸道供給能量是否可以滿足需要。EN不能滿足患者營養需要時可以PN補充。
3.胃腸功能是否紊亂。腹腔內疾病常影響胃腸功能而不能進食,但腹腔外疾病也常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
4.有無腸外營養的禁忌,如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等禁忌證。
5.營養治療時間的長短。營養需要較高或期望短期內改善營養狀況的建議選用PN。
6.是否能經周圍靜脈輸注營養。經外周或中心靜脈腸外營養治療兩種輸注途徑之間優選經外周輸注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