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腎病方面淺談辨病對辨證治療的指導作用
辨病和辨證的關系,一直是中醫領域不斷探究的問題,現僅從腎病角度出發,談一談筆者對此問題的看法。
一、辨病與辨證
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都屬于臨床診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二者各有所長。“病”反映的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一般規律,代表了疾病整個發展過程中的基本矛盾。“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證候為一系列有相互關聯的癥狀的總稱,通常代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個特殊階段。辨“病”論治利于把握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一般規律,從而抓住其基本矛盾。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往往既辨病又辨證,但實際論治中,常常將重心放在“證”的區別上,而忽視了“病”的異同。尤其是在腎病方面,很多腎病初期并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從而使證候判斷不明確,臨床常陷入“無癥可辨”的尷尬,故在臨床診療時,應充分重視“病”這一基本矛盾的根本不同,才能在諸多寡癥的腎病方面抓住重點,取得更有效的論治效果。
二、疾病對證候具有限定性
疾病對證候具有限定性,證候的變化是在疾病的基礎之上進行的,證候在疾病的總綱下分型,臨床診療時,明確診斷的疾病,在該病的基本病機框架下進行辨證論治,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基于這種限定性,在多數腎病診療方面,辨證論治的前提首先要進行辨病,病的不同,能夠直接影響治療的大方向。比如水腫,腎病原因導致的水腫在初期并沒有明顯的寒熱虛實表現,與下肢靜脈曲張或者心衰等疾病導致的雙下肢水腫相比,臨床癥狀是相似的,但其中醫的治療方案卻是大不相同,治療效果也不一樣。在臨床多數腎病診治方面,認可疾病對證候的限定特性,首先判斷疾病類別,在充分認識疾病特點的基礎上再進行辨證論治,可以取得更滿意的效果。
三、證與病的遠相關
當病的相關因素復雜多樣時,整體辨證受到過多證候要素的影響,難以準確提煉必要的證候要素來進行辨證論治。而且“證”容易受到認知水平、表達能力及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辨證不能體現疾病的本質,影響臨床療效,有時患者臨床表現癥狀繁多,但有些癥狀與目前要診療的疾病并非具有緊密相關性,此類癥狀組成的證候群與疾病本質呈遠相關狀態。此時可先不考慮此證候要素所帶來的影響。如何判斷哪些證候要素是遠相關,是臨床研究的重點。舉個例子,舌象與脈象常被視為最基本的診療資料,在不同的疾病中所占權重不同,疾病復雜多樣,故舌脈并非總是匹配地反映疾病的本質,有些時候可不作為必要的參考因素。比如內熱體質的人感受風寒后患有腰痛,因風寒侵襲了腰部,并未侵犯肺衛及膀胱經,腰為腎之府,風寒侵襲局部,導致局部氣血阻滯,不通則痛,此時患者的舌脈表現為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等一派實熱表現,但其治療時應主要以補益肝腎、祛風散寒藥為主,此時舌脈與腰痛這個疾病屬于遠相關狀態,可考慮其熱象,在方中加入清熱之品佐制溫藥和補藥過熱導致的副作用,但在總的治療原則方面,不作為主要的參考要素。大部分腎病患者初期無明顯臨床表現,僅僅通過舌脈無法獲得準確反映該病的信息,此時應考慮腎臟疾病固有的特點,辨病論治更能抓住疾病的基本矛盾,在臨床診療時做到有的放矢。
四、寡癥時以辨病為主
辨病與辨證都屬于中醫臨床診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二者相輔相成,但癥狀比較少時,單純靠辨證論治比較困難。腎炎患者初期往往先出現蛋白尿,沒有明顯的陽性癥狀,僅僅靠舌脈進行辨證論治常不足以指導治療。腎炎初期的這種狀態是“寡癥”狀態,隨著其不斷發展,癥狀會逐漸顯現出來,比如水腫、乏力,此時會據此辨證為脾腎氣虛、風邪、瘀血等證候,再進行相應治療。而在“寡癥”狀態時,不能因為沒有癥狀就不予以治療,此時可根據“以有測無、以多測少”的原則,沒有癥狀者遵從已有癥狀者進行辨證,癥狀少者遵從癥狀多者進行辨證治療,同一類疾病進行同類治療。此時辨證與辨病融為一體,辨證即辨病。
五、辨病可以彌補辨證的不足
腎病初期常會出現“寡癥”的情況,故無癥可辨時,辨病論治在腎病方面常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證”不明顯時,對疾病本身的充分認識,可以彌補無證可辨的尷尬。另一方面,單純辨證不利于早期發現腎病以及對療效的判斷。比如腎炎水腫的好轉,蛋白尿不一定會減少;腎衰終末期患者惡心、嘔吐好轉,也不能說明治療對降低血肌酐有效。此時需根據實驗室檢查來判斷治療的效果及疾病的發展變化,實驗室檢查此時表示疾病的性質,也屬于辨病的范疇。故在早期發現腎病及對腎病治療效果的預判方面,辨病可彌補辨證的不足。
六、以辨病為主導與辨證結合論治腎病
在腎病的診療方面,相對于辨證論治,多數情況下辨病論治占有主導地位。以上列舉了腎炎等腎病辨病的重要地位,而在腎衰的治療方面,辨病依然非常重要。眾所周知,中醫“腎衰”與西醫的腎功能不全相對應,以慢性腎衰為例,慢性腎衰不僅僅病程較長、較慢,而且是很多慢性疾病的發展結果,其中包括三大主要原發疾病:糖尿病腎病、慢性腎小球腎炎、高血壓性腎損害。此三種疾病發展到了慢性腎衰的階段,臨床上即使都出現了水腫、血肌酐升高等表現,而因其原發病的不同,治療的大原則也是不同的。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方法應以清熱祛風為主,慢性腎小球腎炎又會因其病理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高血壓性腎損害傾向于活血化瘀、平肝益腎。故慢性腎衰的治療不能籠統歸于脾腎虧虛、濁毒內蘊等,選方用藥過于模糊,不利于疾病的精準治療。當然,辨病固然重要,臨床上也無法做到僅用一種方法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在多數腎病的診療方面,辨病往往需要占有更高的位置,應以辨病為主導,結合辨證,共同論治腎病。
七、專病專方
在腎病方面,由于“寡癥”的原因,辨證有時雖不相同,但在辨病上卻一致,“病”的規律更為統一,且與“證”相比較,“病”不易受心理因素、認知水平等某些相關因素的影響,在治療上容易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方案,可以制作成成方,形成專病專方,以方便臨床治療。疾病明確診斷后,其病邪性質、邪正盛衰、涉及臟腑、陰陽寒熱等具有相對固定的規律,治療時也就有了更確切的作用目標,選方用藥更不容易受一些相關因素干擾,在治療方案上更容易掌握,重復驗證,進行推廣。對于同類疾病給予固定的基礎方劑,專病專方的設立方便了臨床診療及經驗推廣。
綜上所述,辨病與辨證作為臨床上常用的診療方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中醫治療腎病領域,諸多疾病臨床癥狀表現較少或無,辨病論治需給予更多的重視。在臨床診療中,依照“以有測無、以多測少”的原則,注重疾病自身的特點,不拘泥于個別癥狀的抓取,可以得到更可靠的臨床療效,在臨床教學中,也更容易教導初學者抓住重點。對于療效確切的一類方劑,可設立專病專方,使疾病治療共性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