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熱實錄
- 周仲瑛 金妙文主編
- 1054字
- 2022-04-24 11:42:12
二、防控措施
江蘇省自1963年發現本病以來,積極開展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病死率由1970年的12%下降到1982年的3%,1983年江蘇省成為全國出血熱病死率最低的省份之一[4]。已經證實,黑線姬鼠、褐家鼠是不同疫區的主要傳染源,大白鼠則是實驗室感染的主要動物,其傳染媒介與貓、革螨、小盾恙螨有關,通過接觸、消化道、蟲媒及呼吸道等途徑也能將病毒傳染給人[7]。因此滅鼠、除螨,加強個人衛生防護是防控工作的重點。
1.滅鼠
有計劃地反復進行大面積的滅鼠,同時注意滅鼠的時機和方法,使鼠密度始終保持在低水平,如丹陽湖農場從1971年12月至1974年,每年投毒餌3~5次,使鼠密度迅速下降至0.96%~1.85%,出血熱發病率大幅下降以至不發病[2]。滅鼠藥物的選擇和毒餌的配制:1971—1981年,滅野鼠選用氟乙酸鈉、毒鼠磷、磷化鋅、甲拌磷、保棉豐、毒鼠硅和甲胺磷等,營區滅鼠以敵鼠鈉為主。1982年9月以來,滅野鼠用甲胺磷、毒鼠磷、磷化鋅和甘氟等,營區滅鼠以慢性滅鼠為主,毒餌用大米配制[8]。
2.除螨
革螨作為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播媒介,國內外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蘇州醫學院從實驗室感染出血熱病毒的革螨中分離出了出血熱病毒,證明革螨可以感染出血熱病毒[9]。孟陽春等[10]研究螨媒的傳播途徑,證實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可以在柏氏禽刺螨體內存活15天以上,廄真厲螨和茅舍血厲螨體內存活8天以上,再用這些螨蟲叮咬健康小白鼠,小白鼠可以感染流行性出血熱。因此,除螨對于防控流行性出血熱疫情至關重要。各地應根據各自的不同條件,對重疫區的野外工地及其他野外住宿場所或重點社隊的疫源地,應用有機磷等有效藥物滅螨。保持居住場所通風、干燥、清潔衛生,減少螨類滋生,避免螨類叮咬[11]。
3.加強個人衛生防護
衛生狀況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了家鼠的繁殖及生存條件,而且對實現其傳播還有重要的抑制或促進作用。因此,在加強鼠間疫情監測,大力開展滅鼠活動的同時,積極改善環境衛生條件,提高人民群眾衛生水平對于預防可能效果更好[12]。凡在疫區從事野外勞動及從事出血熱防治科研工作必須加強個人防護,減少個人感染機會,如不用手直接接觸鼠類;在疫區作業時,要穿襪子,扎緊褲腿、袖口和腰帶,不坐臥草地或草堆,防止鼠體寄生蟲爬到身上,外露皮膚可涂防蚊油;鼠類污染過的餐具或食物要經過徹底消毒,在勞動和實驗操作時防止皮膚破損;野外生產建設時盡可能住民房,建立工棚應選地勢高、干燥、向陽之處,建前平整土地,清除雜草,清除鼠洞,進行滅鼠和挖防鼠溝;工棚搭成“介”字形,和糧倉、廚房分開;睡高鋪,不睡地鋪,鋪下不放食物或雜物,鋪草要噴灑藥物后方可使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