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營養學(第4版)
- 張愛珍主編
- 1816字
- 2022-04-24 10:45:26
第八節 蛋類及其制品的營養價值和利用
蛋類包括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鴿蛋、鴕鳥蛋、火雞蛋及其加工制成的咸蛋、松花蛋等。蛋類是一種蛋白質、脂肪以及各種微量營養素含量豐富、營養價值較高的食品。各種蛋類的結構、成分、營養價值大致相似。現以雞蛋為例介紹。
一、蛋類結構
蛋主要由蛋殼、蛋清、蛋黃(卵黃)構成。
(一)蛋殼
一般呈橢圓形,約占整個蛋的11%,是由含石灰質的硬殼構成,鈣質含量豐富。蛋殼厚300~340μm,布滿直徑為15~65μm的細孔。蛋的大頭端殼較薄而氣孔多,小頭端殼較厚而氣孔較少。殼下有二層薄膜,稱為殼下膜(角質膜),空氣能從此膜自由通過。在蛋的大頭端,角質膜分離成氣室,由于儲存過程中蛋內水分減少,氣室會不斷增大,故氣室大小與蛋的新鮮程度有關。蛋殼的顏色由白到棕色,深度根據雞的品種而異。顏色是由于卟啉的存在,與蛋的營養價值無關。
(二)蛋清與蛋黃
蛋清約占57%,分為外稀薄蛋白、內濃厚蛋白。其中濃厚蛋白在新鮮蛋中占一半以上。
蛋黃約占32%,表面包有一層膜(卵黃膜)。卵黃兩極有韌帶,稱為蛋白帶,由濃厚蛋白組成,蛋白帶兩端分別與卵黃膜和卵膜相連,使卵黃固定于蛋的中央位置。
二、蛋類的營養價值
蛋的微量營養成分受到禽類品種、飼料、季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蛋中宏量營養素含量總體上基本穩定,各種蛋的營養成分有共同之處。
(一)蛋白質
雞蛋的蛋白質含量為12%左右,蛋清中略低,蛋黃中較高,加工成咸蛋或松花蛋后略有提高。鴨蛋、鵝蛋和鵪鶉蛋的蛋白質含量與雞蛋近似。
蛋類的氨基酸組成與人體需要最接近,因此生物價很高,達94。蛋類的賴氨酸和蛋氨酸含量較高,與谷類食物混合食用可彌補后者賴氨酸或蛋氨酸不足。蛋類蛋白質中還富含半胱氨酸,過度加熱可使部分半胱氨酸分解產生硫化氫,與蛋黃中的鐵結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鐵,煮蛋中蛋黃表面的青黑色和鵪鶉蛋罐頭的黑色物質就來源于此。
(二)脂類
蛋清含脂肪極少,98%的脂肪存在于蛋黃中。蛋黃中的脂肪幾乎全部與蛋白質結合從而以乳化形式存在,因而消化吸收率高。
雞蛋黃中的脂肪含量為28%~33%,其中中性脂肪含量占62%~65%,磷脂占30%~33%,固醇占4%~5%,還有微量腦苷脂類。蛋黃的脂肪酸中以油酸含量最為豐富,約占50%,亞油酸約占10%,其余主要是硬脂酸、棕櫚酸和棕櫚油酸,含微量的花生四烯酸。
蛋中膽固醇含量極高,主要集中在蛋黃,其中鵝蛋黃含量最高,每100g達1 696mg,其次是鴨蛋黃,雞蛋黃略低,但每100g也達1 510mg;全蛋膽固醇含量為500~700mg/100g,其中鵪鶉蛋最低;加工成咸蛋或松花蛋后,膽固醇含量無明顯變化;蛋清中不含膽固醇。
(三)碳水化合物
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較低,為1%~3%,蛋黃略高于蛋清,加工成咸蛋或松花蛋后有所提高。
(四)維生素
蛋中維生素含量十分豐富,且品種較為完全,包括所有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和微量的維生素C。其中絕大部分的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大部分維生素B1都存在于蛋黃中。鴨蛋和鵝蛋的維生素含量總體而言高于雞蛋,每100g鴨蛋黃和鵝蛋黃中的維生素A含量高達1 500μg。此外,蛋中的維生素含量受到禽類品種、季節和飼料中維生素含量的影響。
(五)礦物質
蛋中的礦物質主要存在于蛋黃部分,蛋清部分含量較低。蛋黃中含礦物質為1.0%~1.5%,其中鈣、磷、鐵、鋅、硒等含量豐富。蛋中鐵的含量較高,但由于與蛋黃中的卵黃磷蛋白結合而對鐵的吸收具有干擾作用,故蛋黃中鐵的生物利用率較低,僅為3%左右。蛋黃中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葉黃素,對嬰幼兒腦發育及老年人黃斑性病變有保護作用。
三、蛋類的合理利用
一般的加工條件如炒、炸、蒸、煮等對蛋的營養價值影響很小,但維生素含量略有損失。維生素B2由于耐高溫,較穩定,基本不受損失。蛋類食品通過烹調、加熱,不僅可以殺滅細菌,而且還可使一些抗營養因素失去活性,從而提高消化吸收。
在生雞蛋的蛋清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抗生物素蛋白能與生物素在腸道內結合,影響生物素的吸收,食用后可引起食欲不振、全身無力,毛發脫落、皮膚發黃、肌肉疼痛等生物素缺乏的癥狀;抗胰蛋白酶則抑制胰蛋白酶的活力,妨礙蛋白質消化吸收,故不可生食蛋清。烹調加熱可破壞這兩種物質,消除它們的不良影響。但是蛋不宜過度加熱,否則會使蛋白質變硬變韌,形成硬塊,反而影響消化吸收。
蛋黃中的膽固醇含量很高。大量食用能引起高脂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危險因素,但蛋黃中還含有大量的卵磷脂,對心血管疾病有防治作用。因此,吃雞蛋要適量,對一般人群而言,每天一個整雞蛋是較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