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心胸外科疾病診療規范
- 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分會編著
- 2256字
- 2022-04-24 10:35:01
第二節 氣胸
胸腔內積氣稱為氣胸(pneumothorax)。氣胸的形成多是由于氣管、支氣管、肺組織破裂和/或因胸壁傷口穿破胸膜所致。
(一)閉合性氣胸
【病因】
多來源于鈍性傷所致肺破裂,也可由于細小胸腔穿透傷引起的肺破裂,或空氣經胸壁小創口進入,隨即創口閉合,胸腔與外界隔絕,胸膜腔內壓低于大氣壓。隨著胸腔內積氣與肺萎陷程度增加,肺表面裂口縮小不漏氣,氣胸狀態穩定,不再進展。根據胸腔內積氣量和肺萎陷程度可分為小量、中量和大量氣胸。小量氣胸是指肺萎陷在30%以內,中量氣胸肺萎陷在30%~50%,而大量氣胸肺萎陷在50%以上。
【臨床表現】
根據胸腔內積氣量和速度及肺萎陷程度,輕癥者可無癥狀,嚴重者可有明顯呼吸困難。體檢可見傷側胸廓飽滿,呼吸活動降低,氣管向健側移位。傷側胸部叩診呈鼓音,呼吸音減低或消失。胸部X線檢查可顯示不同程度的肺萎陷和胸腔積氣,縱隔向健側移位,有時伴有少量胸腔積液(圖2-2-1)。
【治療】
胸膜腔積氣量少,肺萎陷在10%以下時無須特殊處理。一般胸內積氣在2周內可自行吸收。肺萎陷在10%~30%,臨床上出現胸痛、胸悶、氣促等癥狀,須行胸腔穿刺術或胸腔閉式引流術。

圖2-2-1 左側氣胸X線胸片
(二)開放性氣胸
【病因】
外界空氣可以經胸壁傷口隨呼吸自由進出胸膜腔,患側胸腔負壓消失,使胸膜腔內壓幾乎等于大氣壓。空氣出入量與胸壁傷口大小關系密切。傷口面積較大者,超過氣管橫截面積時,經創口出入空氣多,患側肺大部分萎縮,喪失呼吸功能。傷口面積較小者,患側肺部分萎縮,呼吸時患側肺仍可有一定的氣體交換功能。由于健側胸膜腔仍為負壓,縱隔向健側移位,使健側肺擴張也明顯受限。吸氣時,健側胸膜腔負壓升高;呼氣時,兩側胸膜腔壓力差減小,使縱隔在吸氣時移向健側,呼氣時移向傷側,稱為縱隔撲動(mediastinal flutter)。縱隔撲動和移位會影響腔靜脈回心血流,引起循環障礙。縱隔撲動可刺激縱隔和肺門神經叢,引起或加重胸膜肺休克。胸壁開放性傷口越大,所引起的呼吸和循環功能紊亂越嚴重。當創口很大時,如不及時封閉,常迅速導致患兒死亡。
【臨床表現】
開放性氣胸患兒常在傷后迅速出現明顯呼吸困難、煩躁不安、口周發紺,甚至休克。胸壁可見明顯的傷口與胸腔相通,隨呼吸發出吸吮樣聲音。氣管向健側移位,患側叩診鼓音,聽診呼吸音減弱或消失。胸壁X線片可見患側胸腔大量積氣、肺萎陷,縱隔移向健側;并可了解有無并發損傷和胸腔內異物。
【治療】
1.開放性氣胸急救要點
將開放性氣胸變為閉合性氣胸,用無菌敷料在患兒呼氣末覆蓋并包扎傷口。迅速轉送醫院,轉運途中應警惕張力性氣胸的發生。
2.進一步處理
包括輸血、補液、給氧和保持呼吸道通暢、糾正休克。待患兒全身情況改善后,應盡早在氣管插管麻醉下行清創術和放置胸腔閉式引流。加強呼吸道護理,翻身、拍背、霧化、吸痰。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如疑有胸腔內臟器損傷或進行性出血,應盡早剖胸探查處理。
(三)張力性氣胸
【病因】
張力性氣胸為胸壁、肺、支氣管、氣管和/或食管的傷口呈單向活瓣,吸氣時空氣進入胸膜腔,呼氣時活瓣關閉,空氣不能從胸膜腔排出,導致胸膜腔壓力高于大氣壓,且胸膜腔內壓不斷增加,形成張力性氣胸,又稱為高壓性氣胸。患側肺嚴重萎陷,縱隔顯著向健側移位,使健側肺也受壓,導致嚴重呼吸功能不全和低氧血癥。同時縱隔移位使心臟大血管扭曲,腔靜脈回流障礙甚或休克。由于胸內高壓,驅使氣體經支氣管、氣管周圍疏松結締組織或胸壁裂口處,進入縱隔或胸壁軟組織,形成縱隔氣腫或頸、胸、面部的皮下氣腫。張力性氣胸是最危重的可迅速致死的氣胸類型。
【臨床表現】
患兒臨床表現為極度呼吸困難、煩躁不安、意識障礙、大汗淋漓、發紺、脈搏細弱、血壓下降。氣管、縱隔明顯向健側移位。同時會有患側胸廓飽滿,叩診呈高度鼓音,呼吸音消失。頸、胸和上腹部有皮下氣腫,捫之有捻發音。胸部X線檢查可顯示胸膜腔大量積氣、肺萎陷、膈肌下陷,縱隔向健側偏移,縱隔和皮下氣腫。
【治療】
張力性氣胸患兒病情危重,急救時可使用粗針頭緊急穿刺胸膜腔減壓,并外接單向活瓣裝置,可在針柄部外接剪有小口的柔軟塑料袋或乳膠手套,使胸內高壓氣體易于排出。進一步處理應安置閉式胸腔引流,注意糾治休克。縱隔氣腫和皮下氣腫一般不需要處理,在胸腔排氣減壓后多可停止發展,以后自行吸收。胸腔引流管待漏氣停止24小時后,復查X線胸片證實肺已充分復張時可拔出。持續漏氣肺難以膨脹時,應懷疑有嚴重肺裂傷或支氣管斷裂,或有食管破裂時,應考慮開胸探查手術。
【診斷】
根據典型癥狀及體征臨床診斷不難,再結合X線檢查即可明確診斷。新生兒氣胸有時診斷困難,用透光法可查出患側透光度增加以協助診斷。
【鑒別診斷】
肺大皰:起病緩慢,病程較長;而氣胸常起病急,病史短。X線檢查肺大皰為圓形或橢圓形透光區,位于肺野內,其內有細小條狀紋理;而氣胸為條帶狀影,位于肺野外胸腔內。肺周邊部位的肺大皰易誤診為氣胸,胸片上肺大皰線凹面朝向側胸壁;而氣胸的凸面常朝向側胸壁,胸部CT有助于鑒別診斷。
【小結】
小容積的氣胸,肺萎陷在10%以下,無須特殊處理,一般經過1~2周即可自行吸收。大容積的氣胸可吸純氧1~2小時,胸膜腔及血液的氧梯度差增大,有利于氣胸吸收。肺萎陷在10%~30%,臨床上出現胸痛、胸悶、氣促等癥狀時,應行胸腔穿刺抽氣急救,必要時采用胸腔閉式引流。對于張力性氣胸如果一般閉式引流仍不能奏效,則可施行胸腔連續吸引法引流。當有支氣管胸膜瘺存在時,如保守治療失敗,可采用手術治療。如復發性氣胸,行胸腔鏡治療是有效而實用的方法。
參考文獻
1.Seger N,Soll R.Animal derived surfacetant extract for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9, 15(2):CD007836.
2.Soll R,Ozek E.Multiple versus single does of exogenous surfactant for the 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9,21(1):CD0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