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風臨證臻萃
- 韓輝 楊文明主編
- 1945字
- 2022-04-24 10:35:20
第四節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視網膜或腦的缺血引起的可逆性的急性、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多突然出現,立即達到高峰,一般持續1~30min。發作后可完全恢復,當患者來就診時癥狀多見消失。
一、診斷標準
參照2016年《中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早期診治指導規范》
1.西醫診斷標準
表現為一種突然的、短暫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發作,在24h內完全恢復,常有反復發作史,是腦、脊髓或視網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暫性神經功能障礙。有無梗死病灶是鑒別診斷TIA和腦梗死的唯一依據,而不考慮癥狀持續時間,新定義淡化了“時間—癥狀”的概念,強調了“組織學損害”。
2.中醫診斷標準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常以一過性肢體無力、頭暈為主要表現,標準可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及《中醫內科學》。
3.證候診斷標準
參照本章第一節。
二、輔助檢查
1.血液流變學檢查 主要表現為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標均增高。
2.腦血管檢查 如經顱多普勒檢查、頸動脈彩超檢查、MRA檢查等。
3.頸椎檢查 可用頸椎X線檢查、頸椎MRI檢查或頸椎CT平掃檢查等。
4.頭顱CT掃描或MRI檢查。
三、辨證治療
1.肝陽上亢
主癥:
頭暈目眩,耳鳴、頭脹痛。
次癥:
面色通紅,心煩急躁,焦慮易怒,失眠多夢,口干。
舌脈:
舌紅,苔黃,脈弦數。
病機分析:
心憂氣怒,肝氣不順,火氣中生,陽亢于上。
治法:
平肝潛陽。
方藥:
天麻鉤藤飲加減。
常用藥物:
天麻、鉤藤、天冬、麥冬、白芍、生龍骨、生牡蠣、牛膝、桑寄生、石決明、黃芩、首烏藤。
若小便頻數、大便秘結者多因肝膽熱盛所致,可加龍膽、大黃;心煩易怒加牡丹皮、白芍,若兼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可酌情加黃芪、黨參。
2.肝腎陰虧
主癥:
頭暈目眩,精神疲勞,健忘。
次癥:
耳鳴,突發昏厥并失去知覺,醒后眼干,甚則出現失明,失眠多夢,腰膝無力,手足心熱,口干。
舌脈:
舌紅少苔,脈細無力。
病機分析:
肝腎虧虛,髓海不足,腦竅失榮。
治法:
滋陰養腎,養肝明目。
方藥:
杞菊地黃湯加減。
常用方藥:
龜甲、白芍、枸杞子、天冬、菊花、懷牛膝、杜仲、桑寄生、熟地黃、山萸肉、澤瀉、茯苓、山藥、砂仁、甘草。
若五心煩熱者,則可加知母、黃柏;若兼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可酌情加黃芪、黨參。
3.風痰阻絡
主癥:
頭暈目眩或頭重腳輕,甚者出現昏仆,肢體麻木或乏力。
次癥:
胸悶心慌,惡心。
舌脈:
舌苔肥厚,脈弦滑。
病機分析:
風痰上擾,肝陽化風,痹阻經脈。
治法:
祛風通絡。
方藥:
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常用方藥:
法半夏、白術、天麻、陳皮、茯苓、白芍、甘草、石菖蒲、竹茹、郁金、僵蠶。
若頭暈腦脹,舌苔黯而發黃,脈滑而數者,可加膽南星、黃芩;痰濕偏勝者,可加澤瀉、桂枝;肝陽偏亢者,加鉤藤、赭石。
4.氣虛血瘀
主癥:
頭暈目眩,或突發昏厥,短暫過后可醒來。
次癥:
肢體麻木,渾身乏力,心悸,神疲乏力,夜間尤甚。
舌脈:
舌質黯淡,舌苔薄白膩或有齒痕,脈沉細、細緩或細弦。
病機分析:
氣虛運血無力,腦脈瘀阻。
治法:
益氣活血,扶正祛邪。
方藥:
補陽還五湯加減。
常用藥:
黃芪、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
如氣虛明顯者加黨參、太子參以益氣通絡;若上肢偏癱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絡,下肢癱軟無力者加杜仲、桑寄生、牛膝、地黃、山茱萸等以壯筋骨,強腰膝;半身不遂較重可加水蛭等藥加強活血通絡;肢體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絡;兼有言語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等化痰開竅;大便溏薄者,去桃仁,加白術、山藥以健脾。
四、西醫治療
TIA的治療目的是消除病因,減少及預防復發,采取有效療法預防。具體方法包括:
1.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糖尿病、腦動脈硬化等。
2.抗血小板聚集,可選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
3.改善腦微循環,如尼莫地平、桂利嗪(腦益嗪)等。
4.擴血管藥物,如曲克蘆丁(維腦路通)都可選用。
五、針灸治療
1.毫針療法(項針療法)
取穴:
人迎、風池、供血、翳風、翳明。
操作:
先針人迎,亦可用指針輕撥一下人迎,后針其他穴,一般一次顯效。每日1次,每次30min,10次為1個療程。針刺風池、供血、翳風有利于椎-基底動脈血流加速,針刺翳明、人迎有利于頸內動脈血流加速。
遠部取穴:
取曲池、足三里。
操作:
每日1次,留針30min,6次后休息1日。
2.電項針療法:
取穴:
風池、供血。
操作:
兩組導線,分別連接同側穴,正極在上,負極在下,選用疏波,每日1次,留針30min,6次后休息1日。
六、臨證參考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一種逐漸形成的病理變化過程,所以早期預防的意義極為重要。《靈樞·百病始生》云:“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于陰也。”金代劉完素說:“暴病卒死,火性急速故也。斯由平日衣服飲食,妄處動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惡,不循其宜而失其節,久則氣變血衰而為病也。”說明情志不節常能直接傷及臟腑,使氣血逆亂,陰陽失調而為病。故臨床分清虛實,把握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