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風臨證臻萃
- 韓輝 楊文明主編
- 17384字
- 2022-04-24 10:35:19
第二節 急性期辨證治療
中風,又名卒中,是在氣血內虛的基礎上,多種誘因觸發,引起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沖犯腦,導致腦脈閉阻或血溢腦脈之外,臨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癥。中風具有發病急驟、癥見多端、病情變化迅速的特點,尤其在急性期,臨床征象紛繁多樣,病理轉變錯綜復雜,證候形式更是繁雜多變。中風急性期標實癥狀突出,急則治其標,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常用平肝息風、清化痰熱、化痰通腑、活血通絡、醒神開竅等治療方法。閉、脫二證當分別治以祛邪開竅醒神和扶正固脫、救陰回陽。內閉外脫則醒神開竅與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多為虛實夾雜,邪實未清而正虛已現,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陰息風、益氣活血等法。本病從病理上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依據有無神志昏迷將中風分為中經絡、中臟腑兩大類,這一根據病變部位淺深和病情輕重劃分中風證候分類的方法,對把握病情、預測病情進展、采用治療對策、判斷預后具有重要價值。
一、中經絡
中經絡,是中風中經、中絡的總稱。中經,見于《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病情較中絡略重。《醫學正傳·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語言謇澀者,此邪中于經也。”亦指風邪襲于經絡而見癮疹者。中絡,見于《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為中風證情最輕者。證見口眼斜,肌膚不仁。因為中風中經絡是中風病病情較輕的一種表現,因此其病因病機與中風基本相同。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平時氣血虧虛,與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酗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因外邪侵襲等原因,出現氣血運行受阻,肢體筋脈失于滋養或陰虧于下,肝陽暴亢,陽亢化火,熱極生風,出現血隨氣逆,夾痰夾火,橫竄經脈,蒙蔽清竅,而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系的危急證候。中經絡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型:
(一)肝陽暴亢,風火上擾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述:“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現代醫家對腦卒中病機進行了較詳細的解讀,如任繼學提出腦出血病機多為素體肝腎陰虛,肝陽失斂,陽亢生熱,熱極化風,肝風內動,繼則引動內在之痰火,正邪相爭致使經絡不利,脈絡受傷,絡破血溢而致出血性中風,故治則應以平肝潛陽,開竅醒神為大法。因天麻鉤藤飲具平肝、潛陽、息風之功效,故臨床有選用天麻鉤藤治療腦卒中者,并取得了理想療效。
證候分析:
由于情志所傷,或勞作過度,致使肝陽暴亢。氣為血帥,肝陽暴亢,引動瘀血痰濁流竄瘀滯于經絡之中,故見半身不遂、舌強語謇、口舌歪斜。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為肝陽上亢之象。口苦咽干、便秘尿黃及舌脈,亦為肝郁化火之象。
主癥: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強言謇或不語,或口舌歪斜。
次癥:
眩暈頭痛,面紅身赤,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赤便干。
舌脈:
舌質紅或紅絳,舌苔薄黃,脈強有力。
1.中藥方劑治療
方劑:
天麻鉤藤飲加減。
治法:
平肝息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藥物組成:
天麻、鉤藤、石決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梔子、黃芩、益母草、茯神、首烏藤。
方義:
天麻鉤藤飲始載于胡光慈所著的《雜病證治新義》一書,由天麻、鉤藤、石決明等11味中藥組成,屬平肝降逆之劑,始為“治高血壓頭痛、眩暈、失眠”而設,方中天麻、鉤藤兩藥為君藥,均入肝經,有平肝息風之效。石決明性味咸平,可平肝潛陽、除熱明目;牛膝引血下行,直折亢陽,兩者共為臣藥,以助君藥平肝息風之功。配黃芩、梔子清熱瀉火;伍益母草活血利水,以利于肝陽之平降,亦合乎“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再用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首烏藤、朱茯神寧心安神;以上均為佐藥。全方共奏平肝息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之效。伴頭暈、頭痛加菊花、桑葉,疏風清熱;心煩易怒加牡丹皮、郁金,涼血開郁;便干便秘加生大黃。若癥見神識恍惚,迷蒙者,為風火上擾清竅,由中經絡向中臟腑轉化,可配合灌服牛黃清心丸或安宮牛黃丸以開竅醒神。如有語言不利,可加菖蒲、郁金祛痰開竅;口眼歪斜加重者加僵蠶、全蝎搜風通絡。
現代藥理研究:
天麻鉤藤飲能通過抑制脂質吸收、合成及促進脂質的轉運和清除,而達到調節血脂、抗氧化的作用。陸新在臨床研究發現加味天麻鉤藤飲可治療陰虛陽亢證、肝腎陰虛證的高脂血癥,能降低TG水平、升高HDL-C水平。有臨床研究發現,天麻鉤藤飲可以降低風陽上擾型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TG,LDL-C水平,升高血清過氧化氫酶水平,說明對風陽上擾型急性腦梗死患者給予天麻鉤藤飲干預治療,可以降低脂質過氧化物對腦細胞的損傷,同時能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治療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2.針灸治療
治法:
平肝潛陽,疏通經絡。
選穴:
以督脈、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少陽膽經穴為主。取水溝、三陰交、曲池、內關、極泉、外關、環跳、陽陵泉、太沖。
隨癥配穴:
舌強語言不利者,加金津、玉液、廉泉。
刺灸方法:
針用瀉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方義:
督脈“入屬于腦”,水溝屬督脈,內關屬手厥陰經絡穴,可開竅醒神,為治療中風的主穴之一。三陰交既可疏通經絡,又可滋肝腎之不足,為標本兼治之穴,亦為治中風主穴之一。太沖平肝潛陽,清瀉肝火。曲池、極泉、外關、環跳、陽陵泉疏通經絡。
(二)風痰瘀血,脈絡痹阻
中醫學認為,中風是在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素虛的基礎上,由勞倦內傷、憂思惱怒、飲食不節、用力過度或氣候驟變等誘因,而致痰濁、瘀血內生,或陽化風動、血隨氣逆,導致腦脈痹或血溢腦脈之外而發病。急性期多以風、火、痰、瘀等標實證候為主;恢復期多為虛實夾雜,氣虛、陰虛等證候;后遺癥期可見痰濁、瘀血、內風等證候,但多有氣陰不足、陽氣虛衰等本虛之象。由于瘀證是中風最重要的證候要素之一,貫穿了病程的始終,因此,活血化瘀治法體現在整個病程中。
出血中風之血為瘀血。離經之瘀血可阻滯腦絡,影響腦髓氣血疏布,更可合并各種因素(眩暈嘔吐、胃納不佳、津液丟失、臥床致氣虛血滯等)致血脈凝澀等,從而形成新的瘀血,又加重原有瘀血證候,使腦脈更加瘀阻。因此,不論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發病后其基本病理為腦脈瘀阻,及時予活血化瘀可改善腦組織微循環,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有利血腫吸收和功能恢復。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物對凝血機制有雙向調節作用。因此,不必擔心會加重出血或引起再出血。
證候分析:
痰濁瘀血流竄于經絡之中,故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謇。痰濁瘀血內停,筋脈失于溫煦濡養,故見肢體麻木或拘急。痰濁蒙閉清竅,則見頭暈目眩。舌脈為痰濕內盛之象。
主癥: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強言謇或不語。
次癥:
頭暈目眩。
舌脈:
舌質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滑。
1.中藥方劑治療
(1)真方白丸子加減
治法:
息風化痰,祛瘀通絡。
藥物組成:
白附子、半夏、天南星、天麻、全蝎、川烏頭、枳殼和木香。
方義:
方中白附子、半夏、天南星化痰,天麻、全蝎祛風通絡,配合川烏助長溫經通絡之力,枳殼、木香行氣以助通絡,諸藥合用,具有較強的祛風化痰通絡的功效。同時對癥加減的桃仁、紅花、丹參更幫助活血化瘀。在本方中,白附子具有祛風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對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天南星可以起到解毒消腫、祛風定驚的作用,可治神經麻痹、半身不遂;天麻應用于肢體麻木的治療中效果已經得到廣泛證實;全蝎可以祛風除濕、息風止痛;木香、枳實能夠理氣寬中、行滯消脹;半夏燥濕化痰。諸藥合用,在充分發揮出各自優勢的同時,又能彌補他藥的不足,起到祛風化痰、祛瘀散結、溫經通絡的效果,有效緩解各項癥狀。
(2)血府逐瘀湯加減
治法:
活血化瘀,祛瘀通絡。
藥物組成:
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殼、甘草、柴胡。
方義:
血府逐瘀湯源自清代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根據“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滯氣亦滯”的原理而設的血府逐瘀湯,其治瘀血諸癥療效顯著,有“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劑而血”之說,廣為后世醫家推崇。方中桃仁破血行滯而潤燥,紅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為君藥。赤芍、川芎助君藥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經,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為臣藥。生地黃、當歸養血益陰,清熱活血;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寬胸行氣;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與桔梗、枳殼同用,尤善理氣行滯,使氣行則血行,以上均為佐藥。桔梗并能載藥上行,兼有使藥之用;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氣行,則諸癥可愈。活血與行氣相伍,既行血分瘀滯,又解氣分郁結;祛瘀與養血同施,則活血而無耗血之慮,行氣又無傷陰之弊;升降兼顧,既能升達清陽,又可降泄下行,使氣血和調。若瘀痛入絡,可加全蝎、穿山甲、地龍、三棱、莪術等以破血通絡止痛;氣機郁滯較重,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以疏肝理氣止痛;血瘀經閉、痛經者,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澤蘭等以活血調經止痛;脅下有痞塊,屬血瘀者,可酌加丹參、郁金、?蟲、水蛭等以活血破瘀,消癥化滯。
現代藥理研究:
本方具有擴張血管增加缺血器官血流量、抑制血栓形成、抗凝、抑制動脈硬化等作用。有實驗推測血府逐瘀湯可能通過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以調節自由基代謝,從而減輕缺血性腦損傷。
(3)桃紅四物湯合滌痰湯
治法:
活血祛瘀,滌痰開竅。
藥物組成:
當歸、熟地黃、川芎、白芍、桃仁、紅花、茯苓、人參、甘草、橘紅、膽南星、半夏、竹茹、枳實、菖蒲等。
方義:
方中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通絡;滌痰湯滌痰開竅。瘀血癥狀突出,舌質紫黯或有瘀斑,可加重桃仁、紅花等藥物劑量,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舌苔黃膩,煩躁不安等有熱象者,加黃芩、梔子以清熱瀉火。頭暈、頭痛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息風。若大便不通,可加大黃通腑泄熱涼血,大黃用量宜輕,以滌除痰熱積滯為度,不可過量。如因經絡不通、水濕停聚而出現頭面部及四肢水腫,可予澤瀉、玉米須等滲濕利水消腫。若肝風上擾清竅致頭暈頭痛難止,可加天麻、白芷、菊花等平肝息風止眩。
現代藥理研究:
桃仁、紅花、當歸、地龍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和微循環、抗凝抗血栓的作用;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具有減少靜脈壁白細胞黏附、抑制紅細胞和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丹參可促進神經細胞、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免疫反應增強,對腦組織具有促進強營養吸收與修復等作用。
2.針灸治療
治法:
利濕化痰,疏通經絡。
選穴:
以督脈、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陽膽經穴為主。取水溝、三陰交、內關、環跳、陽陵泉、極泉、曲池、外關、足三里、陰陵泉、豐隆。
隨癥配穴:
胸滿痞悶、不思飲食者,加中脘、內關。語言不利者,加金津、玉液。
刺灸方法:
針用瀉法。
方義:
水溝、三陰交、內關已如前所述。足三里、陰陵泉、豐隆相配,健脾利濕化痰。余穴疏通經絡。
(三)痰熱腑實,風痰上擾
張元素最先把通腑法運用于中風治療,創立三化湯(厚樸、大黃、枳實、羌活);此后劉河間提出中風“若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若忽中臟者,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風論》),并指出“內有便溺之阻格者”可用三化湯以及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治療。明代王肯堂擬三一承氣湯治療中風便秘、牙關緊閉、漿粥不入者;清代張錫純在臨床中發現,大凡中風患者多有大便燥結不通之證,并認為“是治此證者,當以通其大便為要務,迨服藥至大便自然通順時,則病愈過半矣”(《醫學衷中參西錄·腦充血頭疼》)。清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云:“中臟者病在里,多滯九竅……如唇緩、二便閉……邪之中較深,治宜下之(宜三化湯、麻仁丸)……中腑者病在表,多著四肢……二便不秘,邪之中猶淺。”
由于中風來勢迅猛,病勢暴急,具有血瘀腦絡,升降逆亂的特點,同時,中風急性期胃腸蠕動受到抑制,腸內容物積留過久,腸源性內毒素進步加劇了腦血液循環障礙。所以中風急性期腑氣不通具有普遍性。中風痰熱腑實證的涌現腑實便秘在中風急性期,特別是從始發態(24~72h)至發病1周不斷涌現。中風俗稱“痰火”,中風后腑實便秘,同時可并見痰熱甚至風火諸證,治療后發現腑實痰熱消長與病勢順逆密切關聯,而通下法可促進新陳代謝,排出毒物,降低顱內壓及高血壓,減輕腦水腫。因此,對中風急性期特別是危重癥患者,早期適當運用通腑法能提高療效,改善預后。
證候分析:
腑氣不通,胃腸積熱,耗傷津液,則見腹脹便秘、大便干結。熱伏于內,脾胃之熱熏蒸于上,故見口黏痰多。身熱面赤,為陽明熱盛之象。舌脈乃為痰熱腑實之象。
主癥: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強言謇或不語。
次癥:
腹脹便干便秘,頭暈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脈:
舌質黯紅或黯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側弦滑而大。
1.中藥方劑治療
(1)星蔞承氣湯加減
治法:
通腑化痰。
藥物組成:
膽南星、瓜蔞、生大黃、芒硝、丹參等。
方義:
方中全瓜蔞清熱化痰、理氣散結;膽南星息風化痰清熱,配全瓜蔞功專清熱化痰,去中焦之濁邪;生大黃煎時后下,峻下熱結,蕩滌腸胃,通腑化濁;芒硝。軟堅散結,配生大黃通降腑氣。四藥相配,化痰熱、通腑氣,切中病機,勢宏力專。星蔞承氣湯可隨癥加減,治療中風目前臨床常配合活血化瘀藥物。痰熱盛,惡嘔、納呆、腹滿者可加燥濕化痰的法半夏、陳皮、厚樸;大便通而黃膩苔不退,少陽樞機不利、氣郁痰阻者,配大柴胡湯化裁;風動不已、躁動不安者,加鎮肝息風之品,如羚羊角、生石決明、磁石之類;痰火擾心、躁煩不眠,甚至晝睡夜醒者加郁金、梔子、石菖蒲、遠志;瘀血重者,加丹參、桃仁、紅花以活血化瘀;黃膩苔呈斑塊樣剝脫,已見陰傷之勢者,減膽南星、全瓜蔞、芒硝、生大黃之量,加麥冬、玄參、女貞子、旱蓮草等,以育陰生津,寓增液承氣之意。
現代藥理研究:
中藥方星蔞承氣湯可以通過減小腦梗死體積、抑制凋亡細胞、保護海馬神經元從而促進缺血后神經功能恢復,對肢體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經驗方:
化痰通絡湯加減。
藥物組成:
半夏、白術、天麻、膽南星、天竺黃、茯苓、丹參、香附、酒大黃。
方義:
方中法半夏、茯苓、白術健脾化痰祛濕,香附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助脾運化;配丹參活血行瘀;膽南星、天竺黃清熱化痰,天麻平肝息風,大黃瀉熱通便。諸藥合用,標本兼治,痰濁化,瘀血散,脈絡通則諸癥除。氣虛甚者黨參易紅參;兼有陰虛者黨參易西洋參;心絞痛發作時,加用硝酸甘油片或冠心蘇合丸。臨床治療時應把握好治療時機,病初發時,痰熱阻滯,氣機不暢,傳導失司,腑氣不通,升清降濁之功受阻,出現便秘、便干難下病癥,治療當以通腑化痰為先,使其腑氣得通,氣機暢順,濁熱導下。一旦腑實痰熱解除,則用活血化瘀通絡方法,常配用火麻仁潤腸通便。治療時還應注意有無因虛寒之假象導致的冷秘、虛秘,以防誤下傷正而致不良后果。熱象明顯者,加梔子、黃芩;年老體弱津虧者,加生地黃、麥冬、玄參。方使用硝、黃劑量應視病情及體質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g,以大便通瀉、滌除痰熱積滯為度,不可過量,以免傷正。如藥后大便通暢,則腑氣通,痰熱減,則說明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轉。本腑氣通后應予清化痰熱、活血通絡藥,如膽南星、全瓜蔞、丹參、赤芍、雞血藤。如頭暈重,可加鉤藤、菊花、珍珠母。若舌質紅而煩躁不安,徹夜不眠者,屬痰熱內蘊而兼陰虛,可選加生地黃、沙參、麥冬、玄參、茯苓、首烏藤等育陽安神之品,但不宜過多,否則有礙于滌除痰熱。
現代藥理研究:
本方中藥物具有降血壓、擴張血管、抗血栓并拮抗血小板凝集等多種效果,能夠清除氧自由基并抗氧化,并在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同時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從而有效轉變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癥狀。臨床發現及早運用化痰通腑法有減輕腦水腫的作用,可顯著提高中風的治療效果,這為化痰通腑法治療中風急癥提供了實踐依據。近20年,大量臨床實踐證明,痰熱腑實證是中風急性期的常見證候,臨床已廣泛應用化痰通腑法治療由痰火導致的各種急癥包括竅閉神昏證。可以說化痰通腑、通腑泄熱法已經成為今人截斷扭轉中風乃至各種危急重癥腑氣不通,痰熱、濁毒壅盛病證的有力措施。
(2)大承氣湯加味
治法:
通腑泄熱。
藥物組成:
大黃、芒硝、枳實、厚樸。
方義:
《傷寒論》中大承氣湯是通腑泄熱的經典方劑。后世將其類方演繹出方劑無數,如增液承氣湯、宣白承氣湯、陷胸承氣湯、白虎承氣湯、導赤承氣湯、桃仁承氣湯等等。方中生大黃蕩滌腸胃,通腑泄熱;芒硝咸寒軟堅;枳實泄痞;厚樸寬滿。可加瓜蔞、膽南星清熱化痰;加丹參活血通絡。熱象明顯者,加梔子、黃芩;年老體弱津虧者,加生地黃、麥冬、玄參。本型也可選用現代經驗方星蔞承氣湯,方中大黃、芒硝蕩滌腸胃,通腑泄熱;瓜蔞、膽南星清熱化痰。若大便多日未解,痰熱積滯較甚而出現躁擾不寧,時清時寐,譫妄者,此為濁氣不降,攜氣血上逆,犯于腦竅而為中臟腑證,按中臟腑的痰熱內閉清竅論治。針對本證腑氣不通,而采用化痰通腑法,一可通暢腑氣,祛瘀達絡,輸布氣血,使半身不遂等癥進一步好轉;二可清除阻滯于胃腸的痰熱積滯,使濁邪不得上擾神明,氣血逆亂得以糾正,達到防閉防脫之目的;三可急下存陰,以防陰劫于內,陽脫于外。
現代藥理研究:
大承氣湯能抑制凋亡蛋白酶3的激活,推測主要是因為它具有改善腦組織水腫,減少血漿及腦組織中一氧化氮含量,減輕一氧化氮對神經系統的毒性作用,從而可阻斷凋亡蛋白酶3激活的兩條通道,達到抑制凋亡蛋白酶3的激活。有實驗還發現應用Ⅷ型膠原酶造模后腦血腫很快出現,于1日達最大后下降,5日尚有少量殘余,大承氣湯有一定的加快血腫吸收的作用。
2.針灸治療
治法:
通腑清熱,疏通經絡。
選穴:
以督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穴為主。取水溝、三陰交、內關、上巨虛、豐隆、天樞、環跳、風市、陽陵泉、極泉、曲池、外關。
隨癥配穴:
口干口臭者,加內庭、勞宮。
刺灸方法:
針用瀉法。
方義:
上巨虛為大腸的下合穴,天樞為大腸募穴,再配以通便要穴豐隆,共達通腑清熱之效。余穴已如前所述。
(四)氣虛血瘀證
《醫學衷中參西錄》指出:“氣血虛者,其經絡多瘀滯……加以通血之品,以化其瘀滯,則偏枯、痿廢者自愈。”“化其腦中瘀血,方能奏效。”李東垣認為:“中風……乃氣血閉而不行。”清代喻昌“偏枯不仁,要皆陽氣虛餒,不能充灌所致”。張錫純又說:“氣血虛者,其經脈多瘀滯”。瘀阻經絡則津液不行,經脈失養而肢體枯槁痿廢不用。故治偏枯者,但當補養氣血,“急溉其未枯者,然后既枯者,得以通氣而復榮”。由于氣虛不能運血,氣不能行,血不能榮,氣血瘀滯,脈絡痹阻,而致肢體痿廢不能用。因此,及時應用補氣活血法治療是極為重要的,這有利于盡早疏通阻塞的腦血管或建立側支循環。
證候分析:
痰濁瘀血流竄經絡,故見半身不遂、舌歪語謇。氣主動,主煦之,氣虛則肢體軟弱、面色淡白、氣短乏力。氣主化津,又主攝津,氣虛不能化水則手足腫脹。氣虛不能攝津,則心悸自汗。舌脈為氣虛血瘀或氣不化津之象。
主癥: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
次癥:
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
舌脈:
舌黯淡或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細等。
1.中藥方劑治療
方劑:
補陽還五湯加減。
治法:
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藥物組成:
黃芪、赤芍、川芎、當歸、桃仁、丹參、桂枝、穿山甲、全蝎、僵蠶、牛膝、雞血藤、蜈蚣。
方義:
補陽還五湯出自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是治療中風半身不遂的著名方劑,歷來受到眾多醫家的重視,其主要成分:黃芪,起到了大補脾胃之元氣,令氣旺血行,瘀去絡通,并助諸藥之力的作用;當歸,起到了活血化瘀的作用;川芎,行散溫通,芳香走竄,能上行巔頂,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可外徹皮毛,旁達四肢,通行血脈,并起引經作用;配合赤芍桃仁、丹參,起到了加強藥力的作用;地龍為血肉有情之品,起逐瘀通血之功,使閉塞血脈得以通行。氣虛明顯者,加黨參、太子參以益氣通絡;言語不利,加遠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竅;心悸、喘息,加桂枝、炙甘草以溫經通陽;肢體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絡;上肢偏廢者,加桂枝以通絡;下肢癱軟無力者,加續斷、桑寄生、杜仲、牛膝以強壯筋骨;小便失禁加桑螵蛸、益智仁以溫腎固澀;血瘀重者,加莪術、水蛭、鬼箭羽、雞血藤等破血通絡之品。手足腫脹明顯者加茯苓、澤瀉、薏仁、防己等淡滲利濕;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術、山藥以健脾。
現代藥理研究:
黃芪能增加腦組織葡萄糖含量,保護腦細胞,促進腦復蘇。地龍含大量水解蛋白酶等各種血栓溶解因子,能溶解血栓及動脈硬化斑,同時可軟化血管、恢復動脈彈性。當歸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川芎可改善腦循環,使腦血流量顯著增加,并能起到一定抗血栓形成作用;赤芍有明顯的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經臨床驗證療效確切,值得推廣應用。
2.針灸治療
治法:
補脾益腎,疏通經絡。
選穴:
以督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陰腎經穴為主。取水溝、三陰交、氣海、足三里、腎俞、大椎、環跳、風市、陽陵泉、極泉、曲池、外關。
隨癥配穴:
便溏、納呆者,加天樞、中脘。
刺灸方法:
針用平補平瀉法,或加灸。
方義:
氣海、腎俞補益元氣,足三里補后天之本以益氣行血。若加灸,其效更著。大椎為諸陽經交會穴,有助陽止汗的作用。余穴已如前所述。
(五)陰虛風動證
古代醫家張景岳對中風的病因以及對癥治療早有研究,其指出:經絡空虛,風邪入中是引起中風的主要原因,并且他指出對于該病的治療應該以疏風散邪、扶助正氣為主。現代中醫則普遍認為中風的病理因素主要有風、氣、火、痰、瘀,病理的基礎為肝腎陰虛,病機為陰陽失調,病位為心、腦,并且跟肝和腎有密切關系。治宜育陰息風通絡。
證候分析:
肝腎不足為釀成中風的根本,肝腎之陰不足,則筋脈失養,故見肢體麻木。陰虛則陽亢,故見眩暈耳鳴。風從內生,風主動,故手足拘攣或蠕動。虛火內生,內擾神明,故心煩失眠。舌脈亦為陰虛內熱之象。
主癥: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強言謇或不語。
次癥:
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
舌脈:
舌質紅絳或黯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
1.中藥方劑治療
方劑:
鎮肝熄風湯加減。
治法:
育陰息風通絡。
藥物組成:
懷牛膝、生赭石、川楝子、生龍骨、生牡蠣、生龜甲、生杭芍、玄參、天冬、生麥芽、茵陳、甘草。
方義:
張錫純所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鎮肝熄風湯,為平肝息風法中最具代表性湯劑。該藥方重鎮潛陽,引血下行。牛膝具有引上部之血下行功效,生赭石具有平肝鎮逆、涼血止血等功效,共為君藥。而生龍骨具有重鎮安神功效;生龜甲具有滋腎潛陽、養血補心之功效;生牡蠣均具有補虛養腎之功效;玄參具有清熱涼血和養陰生津之功效;天冬具有歸肺、腎經之功效;生杭芍具有補肝腎,滋陰明目之功效;川楝子具有疏泄肝熱、止痛之功效;生麥芽為谷之萌芽,具有疏肝解郁之功效;茵陳具有保肝作用;甘草具有緩急止痛之功效。上述藥材合用,使湯方具有滋陰、引血下行、清火平肝等功效,佐以鎮肝息風之品,共同發揮滋陰、平肝和降逆的功效。痰熱較重者,加膽南星、竹瀝、川貝母以清化痰熱。心中煩熱者,加梔子、黃芩以清熱除煩,頭痛較重者,加羚羊角、石決明、夏枯草以清息風陽。失眠多夢者,加珍珠母、龍齒、首烏藤、茯神以鎮靜安神。該法在臨床使用時,可重用蟲類搜風剔絡之品,常用全蝎、蜈蚣、地龍、僵蠶、玳瑁等。一般全蝎5~10g,蜈蚣2~4條,均研末沖服,藥物勢峻力宏,收效多捷。適當加用動物類藥可大大地提高臨床療效。夾有痰熱者,加天竺黃、竹瀝、川貝母以清化痰熱;心煩失眠者,加黃芩、梔子以清心除煩,加首烏藤、珍珠母以鎮心安神;頭痛重者,加生石決明、夏枯草以清肝息風。
現代藥理研究:
夏榮蓉等研究了鎮肝熄風湯對腦出血模型大鼠腦細胞凋亡的影響,將模型大鼠隨機分為鎮肝熄風湯組模型組、生理鹽水組,生理鹽水組與模型組均以生理鹽水灌胃,測大鼠腦細胞凋亡,結果發現模型組大鼠腦細胞凋亡數在術后24h已增加,72h到達頂峰。而鎮肝熄風湯組在4h即可顯著減少大鼠腦細胞凋亡數,此作用持續72h(P < 0.05)。這一研究提示鎮肝熄風湯對腦出血后腦細胞的保護作用可能與抑制腦細胞凋亡有關。除此之外,鎮肝熄風湯還具有加速血腫吸收,降低腦出血組織缺血、缺氧,及自由基脂質過程氧化損傷以及減輕腦水腫等功效。
2.針灸治療
治法:
滋陰潛陽,息風通絡。
選穴:
以督脈、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穴為主。取水溝、三陰交、腎俞、太溪、神門、大陵、太沖、極泉、曲池、環跳、陽陵泉。
隨癥配穴:
咽干便秘者,加照海、廉泉、天樞。
刺灸方法:
針用補法。
方義:
腎為先天之本,內藏元陰元陽,故以腎俞、太溪補腎陰而治其本。太沖為肝經原穴,可潛降上亢之風陽以治眩暈耳鳴。用心與心包經的原穴神門、大陵調心氣,與補腎陰之穴相配可交通心腎而治心煩失眠。
(六)絡脈空虛,風邪入中
劉河間于《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火類》中言道“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或熱氣太甚,郁結壅滯,氣血不能宣通,陰氣暴絕,則陽氣后竭而死”,“或即不死而偏枯者,由經絡左右雙行,而熱甚郁結,氣血不得宣通,郁極乃發。若一側得通,則痞者痹而癱瘓也”,張琪教授依據治療中風經驗,認為“邪之所在,皆為不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機體的內虛狀態是中風發生發展的關鍵,而外界環境的變化也會對機體產生負面影響。當自身正氣功能處在較低的水平時,外界不良環境因素就會成為誘發中風的所謂“外風”,這也就構成了“外風”引動“內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無論是“外風”致病還是“內風”自發,扶正活血、祛風散邪都是中風治療的重要法則。
證候分析:
正氣不足,氣血衰弱,故肌膚不仁,手足麻木。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得以乘虛入中經絡;痹阻氣血,故口眼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則半身不遂。風邪外襲,營衛不和,正邪相爭,故惡寒,發熱,肢體拘急,關節酸痛,苔薄白,脈浮數。一般說,中絡者,病邪較淺,主要癥狀為口眼
斜,口角流涎,語言不利。若經絡皆受邪者,病情較重,可出現半身不遂。
主癥:
肌膚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則半身不遂。
次癥:
惡寒發熱,肢體拘急,關節酸痛等癥。
舌脈:
舌苔薄白脈浮弦或弦細。
1.中藥方劑治療
方劑:
大秦艽湯加減。
治法:
祛風通絡養血。
藥物組成:
秦艽、羌活、防風、白芷、當歸、赤芍、川芎、生地黃、茯苓、白術、生石膏、黃芩、桃仁、紅花等。
方義:
大秦艽湯源于《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風論》:“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大秦艽湯主之。”方中以秦艽為君藥,以祛一身之風。配羌活通利關節,去除太陽百節之風疼。獨活治足少陰伏風。去除陽明經之風乃用白芷。防風治風通用,升發而散,為風藥中的潤劑,以防止羌活、獨活的辛散之弊。方中取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黃四物之方,即取“血行風自滅”之意。茯苓、白術健脾益氣。生石膏、黃芩清熱瀉火,除煩止渴,防止風邪化熱。石菖蒲、膽南星功在開竅化痰,針對痰邪蒙蔽心神。全方共奏祛風通絡、養血活血、清熱化痰、開竅醒神的作用。肢體障礙明顯時,加白附子、全蝎、雞血藤。無內熱者可去生石膏、黃芩,加白附子、全蝎祛風痰、通經絡。若有風熱表證者,可去羌活、防風、當歸等辛溫之品,加桑葉、菊花、薄荷以疏風清熱。若嘔逆痰盛、苔膩脈滑,可去地黃,加半夏、南星、橘紅、茯苓以祛痰燥濕。若手足麻木、肌膚不仁加指迷茯苓丸:茯苓、枳殼、半夏、風化硝、生姜以通利經絡。年老體衰者,加黃芪以益氣扶正。
現代藥理研究:
方中配伍的羌活、荊芥、防風、白芷、細辛等藥物亦可顯著降低血液黏度、血細胞比容、血液聚集性和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液的濃、黏、凝、聚狀態。此外,風藥具有的抑制脂質過氧化作用,可改善腦血管反應性,促進側支循環,增加腦供血,調整腦循環,減輕缺血腦組織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和腦組織的病理改變,從而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和病灶周邊水腫消退,保護半暗帶腦細胞,最終促進病情的好轉。另需注意的是,血藥與風藥的配伍使用還可產生協同增效作用。方中養血活血藥如當歸、川芎、白芍等,對改善機體血液循環、消除微循環障礙、改善局部缺氧狀態、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血液流變性和凝固性、抑制血小板活性、促纖溶、抗凝、抗血栓等均具有顯著作用;其中當歸、川芎配伍使用還能明顯促進急性缺血大鼠基底動脈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釋放,加強新生血管的生成和側支循環的建立,使血流迅速恢復,減輕組織的缺血壞死。
2.針灸治療
治法:
疏風散邪,養血活血。
選穴:
血海、風市、膈俞、陽池、陽溪、昆侖、關元、氣海、至陽。
隨證配穴:
陰陽兩虛者可加腎俞、陽陵泉、陰陵泉、腰陽關、至陽、神闕、三陰交。
刺灸方法:
血海、風市、關元、氣海用溫針灸,陽池、陽溪用瀉法。
方義:
機體的內虛狀態是中風發生發展的關鍵,而外界環境的變化也會對機體產生負面影響。當自身正氣功能處在較低的水平時,外界不良環境因素就會成為誘發中風的所謂“外風”,這也就構成了“外風”引動“內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無論是“外風”致病還是“內風”自發,扶正活血、祛風散邪都是中風治療的重要法則。
二、中臟腑
中臟腑是指病在臟腑,以突然昏迷,不能言語,多有神志改變為主要表現的中風證候。根據正邪情況,中臟腑有閉證和脫證兩類,均為危重重證,治法不同,所以必須分辨清楚,以便正確進行臨床救治。閉證的主要癥狀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緊握、大小便閉,肢體強痙,此為閉證的一般癥狀。又有內風痰火與內風痰濕的不同;閉證又分成陽閉、陰閉兩種。陽閉,為痰熱閉阻清竅,陰閉,為濕痰內閉清竅。陽閉和陰閉可相互轉化,當依據臨床表現、舌象、脈象的變化綜合判斷。脫證是五臟真陽散脫于外,癥見昏憒無知,目合口開,四肢松懈癱軟,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遺,鼻息低微,為中風危候。另外,臨床上還應注意辨察患者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變化。中臟腑者,起病即現昏憒無知,多為實邪閉竅,病位深,病情重。如患者漸至神昏,瞳孔變化,甚至嘔吐、頭痛、項強者,說明正氣漸衰,邪氣日盛,病情加重。先中臟腑,如神志逐漸轉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復者,病由重轉輕,病勢為順,預后多好。若目不能視,或瞳孔大不等,或突見呃逆頻頻,或突然昏憒、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驟然灼熱而四肢發涼及至手足厥逆,或見戴陽及嘔血,均屬病勢逆轉,難以挽救。根據患者邪實之屬性,臨床常用以下具體治法:
(一)閉證
預防中風的發生,即使中風已成,治痰也是治中風的關鍵,未必盡有瘀血之象,盡用活血之藥。從痰論治中風,注重痰濁的致病作用,更要重視臨證所見,以辨證論治為核心,不可忽視瘀血、內虛和風邪的致病作用。滌痰開竅治療中風閉癥,當根據痰之寒熱分陽閉與陰閉:陽閉者為痰熱閉郁清竅,以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舌苔黃膩,脈滑數為主要特征,陰閉者為痰濕閉郁清竅,以神昏或嗜臥不醒,牙關緊閉,靜而不煩,舌苔厚膩,脈沉滑為主要特征。陽閉兼見神昏譫語,伴高熱煩躁者用安宮牛黃丸,而若痰盛氣粗者用至寶丹,如屬熱閉神昏兼正氣不足者選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牛黃清心丸。如:當代名醫任繼學認為中風閉癥卒仆倒地,口噤目張,兩手握固,二便不通,脈洪數弦大等閉證,常用開關散、三寶、三化湯開竅啟關,興奮神機。歷代醫家記述陰閉者較多,如明代李中梓《醫宗必讀》強調“最要分別閉與脫,二證明白如牙關緊閉,兩手握固,即是閉證,用蘇合香丸或三生飲之類開之”;清代尤怡《金匱翼》治療中風開關法以搐鼻、揩齒、探吐等法,急開牙關竅道,再以圣濟白礬散涌吐痰毒以開關逐痰、利竅醒神,通竅隧法以蘇合香丸辛溫開竅,豁痰息風,六版《方劑學》教材認為其適應證為閉證兼見面白唇黯,靜臥不煩,四肢不溫,痰涎壅盛,苔白膩,脈沉滑緩者。具體證治分類:
1.陰閉(痰濕蒙塞心神證)
歷代以來,有諸多文獻認為上述疾病與痰濕關系密切,如《素問·通評虛實論》:“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醫圣張仲景治療胸痹心痛以辛溫通陽,豁痰寬胸,開痹散結為法,創制瓜蔞薤白半夏湯等著名方劑;《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有“夫短氣有微飲”及“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的記載;《丹溪治法心要》指出:“頭眩,痰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不作眩,痰因火動”,“驚悸者血虛……痰迷心膈者,痰藥皆可……肥人者屬痰,尋常者多是痰”,“悸者,怔忡之謂,心虛而痰郁”,皆認為這些病與痰飲有密切關系。從飲食習慣看這類患者多膏粱厚味,嗜食煙酒;從臨床特征看,臨床上這類患者常見頭暈、頭脹、心悸、胸痹、失眠、易怒煩躁,舌質多黯,舌苔多膩或滑,舌體多大,脈象常弦,也與痰密切相關;從臨床治療看,多給予半夏白術天麻湯、溫膽湯、苓桂術甘湯等祛痰類方藥。
痰為濁邪,蒙蔽神明輕者可見昏昏欲睡,目光呆滯,眩暈,頭痛,重則突然昏仆,甚而不識人等;客于經絡,使機體失養,則可見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如《雜病廣要》曰:“中風證,卒然暈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聲,或口眼斜,手足癱瘓,或半身不遂,或舌強不語……昏亂暈倒,皆痰為之”;若阻于腸胃,影響脾胃運化,可致嘔吐、腹脹便秘等;若停留于肺,使肺失宣肅,可見咯痰或痰多,鼻鼾痰鳴等。痰不僅致病廣泛,而且變化多端,所以平時無明顯癥狀,而一旦發作,可急性起病。痰為陰邪,最易阻滯陽氣,所以中風多發與40歲以后,因“人過四十而陽氣自半”。痰為濕邪,具有重濁黏膩的特點,故見舌苔白膩,脈弦滑。中風證候學的研究也顯示痰證在中風患者證候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風演變規律方面的研究顯示在其發病第7、14日痰證始終是第一位,這些都為中風治痰提供臨證支持。
證候分析:
痰濕偏盛,風夾痰濕,上蒙清竅,內閉經絡,故突然昏迷、半身不遂、肢體癱瘓不收。痰濕屬陰,阻滯陽氣,肢體不得溫煦,故面色晦垢、四肢逆冷。痰涎涌盛、舌脈,均為痰濕內盛之象。
主癥:
神昏,半身不遂。
次癥:
素體多是陽虛濕痰內蘊,肢體松懈癱軟不溫,繼則四肢厥冷,面白唇黯,痰涎壅盛。
舌脈:
舌質黯淡,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
(1)中藥方劑治療
方劑:
滌痰湯配合灌服或鼻飼蘇合香丸。
治法:
溫陽化痰,醒神開竅。
藥物組成:
半夏、陳皮、茯苓、膽南星、竹茹、石菖蒲、人參、蘇合香等。
方義:
滌痰湯出自《濟生方》,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具有益氣祛痰、化濁宣竅的作用,臨床用治本虛標實、痰濁作祟之證。方中半夏、竹茹、枳實、橘紅、茯苓燥濕化痰、清熱除煩;石菖蒲化痰開竅、鎮驚醒神;人參、茯苓、甘草補氣滲濕,使濕無所聚,痰無所生,以固其本(無虛證不用人參)。滌痰湯具有滌痰開竅之功效,應用滌痰湯治療中風既可以開竅醒神治其標,又可以補氣滲濕化痰,使濕無所聚,痰無所生,以固其本。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吳瑭《溫病條辨》,是中醫治療高熱癥的“溫病三寶”之一,素有“救急癥于即時,挽垂危于頃刻”之美譽。其主要成分為牛黃、郁金、犀角(用水牛角代)、麝香、黃連、黃芩、生梔子、朱砂、珍珠、冰片、明雄黃11味藥,全方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功效。
現代藥理研究:
竹茹、枳實能改善大腦的血液循環;茯苓有持久的利尿作用,從而減輕腦水腫;半夏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石菖蒲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降低細胞凋亡率、抑制腦電活動和降低腦水腫的作用。有實驗表明滌痰湯可顯著降低缺血再灌注腦組織TNF-α的表達,從而減輕其引起的炎癥反應,降低腦組織含水量,改善受損的腦神經功能。現代藥理實驗和臨床研究證明,安宮牛黃丸在顱腦損傷病癥、膿毒癥等的救治中有較為明顯的療效,謝裕華和徐震等通過建立閉合性腦損傷模型發現安宮牛黃丸可以明顯減輕腦水腫,改善腦缺血缺氧狀態,保護血-腦屏障,從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系統。
(2)針灸治療
治法:
開竅醒神,豁痰息風。
選穴:
以督脈、手厥陰心包經和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取水溝、十宣、內關、足三里、三陰交、豐隆、氣海。
隨癥配穴:
排痰不爽者,加天突。
刺灸方法:
針用平補平瀉法,十宣點刺出血。氣海、足三里可針灸并用。
方義:
督脈“入于腦”,水溝屬督脈,刺之可開竅醒神。十宣放血為急救常用之法,可通調十二經脈氣血以開關通竅。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心包為心之外衛,既可代心受邪,又可代君行令,心主神明,故針內關可調神開竅,使心神復明。足三里、三陰交相配可健運脾胃,以溫化痰濁。再加豐隆可增強豁痰之功。氣海可溫通陽氣以治四肢不溫,又可助脾胃之氣而化痰。
2.陽閉(痰熱內閉心竅證)
中風痰熱腑實證是指痰熱結于胃腸,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語謇澀或不語,感覺減退或消失,頭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脹便干便秘,舌歪,舌黯紅,苔黃膩,脈弦滑等為常見癥的中風證候。
通腑泄熱法主要用于中風腑實證,近年來,本法在中風急性期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普遍重視,并就其適應證、療效機制以及在病勢的轉歸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化痰通絡法在中風治療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中風痰邪多已化熱或有化熱之勢,并多與風、火、痰、竅閉、腑實等相兼為病,因此,治痰的同時應兼顧他邪,如息風化痰、清熱化痰、活血化瘀、化痰開竅、通腑化痰等,方能提高療效。
證候分析:
腑氣不通,胃腸積熱,耗傷津液,則見腹脹便秘、大便干結。熱伏于內,脾胃之熱熏蒸于上,故見口黏痰多。身熱面赤,為陽明熱盛之象。舌脈乃為痰熱腑實之象。半身不遂等如前所述。
主癥:
神昏,昏憒,半身不遂。
次癥:
起病急驟,鼻鼾痰鳴,肢體強痙拘急,項強身熱,躁擾不寧,甚則手足厥冷,頻繁抽搐,偶見嘔血。
舌脈:
舌質紅絳,舌苔褐黃干膩,脈弦滑數。
(1)中藥方劑治療
方劑:
羚角鉤藤湯配合灌服或鼻飼安宮牛黃丸加減。
治法:
清熱化痰,醒神開竅。
方義:
羚羊角為清肝息風主藥;桑葉疏風清熱;鉤藤、菊花平肝息風;生地黃清熱涼血;白芍柔肝養血;川貝母、竹茹清熱化痰;茯神養心安神;甘草調和諸藥。安宮牛黃丸是我國傳統藥物中最負盛名的急癥用藥,中醫將其與至寶丸、紫雪并稱為“涼開(溫病)三寶”,并奉為“三寶”之首。方中以牛黃清熱解毒,豁痰開竅,息風止痙;犀角(用水牛角代)咸寒,清營涼血,安神定驚;麝香芳香,通達經絡,開竅醒神,共為主藥。輔以黃芩、黃連、梔子苦寒泄降,瀉火解毒以助牛黃、犀角(用水牛角代)清泄心包之熱;雄黃解毒豁痰;冰片、郁金通竅醒神,化痰開郁;朱砂、珍珠、金箔清心鎮靜安神,息風止痙定驚,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收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效,為治療高熱神昏、中風痰迷的要藥。若痰熱內盛,喉間有痰聲,可加服竹瀝水或猴棗散以豁痰鎮痙。肝火旺盛,面紅目赤,脈弦有力者,可加龍膽、梔子以清肝瀉火;腑實熱結,腹脹便秘,苔黃厚者,加生大黃、枳實、芒硝以通腑導滯。
現代藥理研究:
鉤藤甲醇提取物可有效地保護腦缺血對海馬神經元所造成的損傷,鉤藤堿能降低NO的生成,增加大腦缺血再灌注組織中SOD、乳酸脫氫酶的活性,降低自由基及NO含量,因此對大腦缺血所造成的損傷有保護作用。甘草黃酮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甘草酸靜滴可提高缺血再灌注線粒體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酶、腦組織乳酸脫氫酶活性,減輕腦水腫。對腦缺血再灌注腦細胞損傷及凋亡有顯著的保護作用。中藥安宮牛黃丸有明顯改善腦缺血模型大鼠血液黏稠度、血小板聚集率,改善紅細胞聚集性,紅細胞變形性明顯升高,紅細胞聚集性明顯降低,而聯合常規西藥甘露醇、呋塞米、胞磷膽堿鈉靜點作用更加明顯,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明顯改善,避免了單純西藥反復應用的耐藥、反跳現象及長期靜脈給藥帶來的不良反應,這為今后臨床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提供了治療思路與方法,具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
(2)針灸治療
治法:
通腑清熱,疏通經絡。
選穴:
以督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穴為主。取水溝、三陰交、內關、上巨虛、豐隆、天樞、環跳、風市、陽陵泉、極泉、曲池、外關。
隨癥配穴:
口干口臭者,加內庭、勞宮。
刺灸方法:
針用瀉法。
方義:
上巨虛為大腸的下合穴,天樞為大腸募穴,再配以通便要穴豐隆,共達通腑清熱之效。
(二)脫證(元氣敗脫,心神散亂證)
《醫宗必讀》:“凡中風昏倒……若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聲如鼾肺絕,即是脫證。更有吐沫,直視,肉脫,筋骨痛,發直,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汗出如珠,皆脫絕之證。”《金匱翼·中風統論》:“卒中之候,但見目合,口開,遺尿,自汗者,無論有邪無邪,總屬脫證。脫則宜固,急在元氣也。元氣固,然后可以圖邪氣。”
《中醫名詞術語選釋》:“脫是指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大量耗損,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它的綜合表現稱為脫證。”并且把脫證分為“暴脫”“虛脫”兩種,認為“中風、大汗、大瀉、大失血或精液大泄,精氣急驟耗損,導致陰陽離決者,稱為暴脫,休克基本上包括在此范圍內;若因久病元氣虛弱,精氣逐漸消亡所引起的,稱為虛脫,心肺肝腎衰竭基本上包括在此范圍內。”
證候分析:
由于元陽衰微已達極點,陽浮于上,陰竭于下,陰陽有離決之勢,正氣虛脫,心神頹敗,故見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蒼白、目合口張、瞳神散大、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臟敗絕的危癥。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脈散細弱而微、氣息短促或微弱、舌紫、苔白膩等均是陰精欲絕,陽氣暴脫之征。
主癥:
突然神昏,昏憒,肢體癱軟。
次癥:
手厥冷汗多,重則周身濕冷,二便自遺。
舌脈:
舌淡,舌質紫黯,苔白膩,脈沉緩,沉微。
1.中藥方劑治療
方劑:
大劑參附湯合生脈散。
治法:
益氣回陽救逆。
藥物組成:
參附湯(《正體類要》):人參、熟附子。生脈散(《備急千金要方》):人參、麥冬、五味子。
方義:
參附湯方中人參甘溫大補元氣;附子大辛大熱,溫壯元陽。二藥相配,共奏回陽固脫之功。《刪補名醫方論》說:“補后天之氣,無如人參;補先天之氣,無如附子,此參附湯之所由立也……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于烏有之鄉,頃刻生陽于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生脈散又名生脈湯,記載于《醫學啟源》《丹溪心法》《癥因脈治》等書,主要由麥冬、人參、五味子構成,方中人參甘溫,益元氣,補肺氣,生津液,是為君藥。麥冬甘寒養陰清熱,潤肺生津,用以為臣。人參、麥冬合用,則益氣養陰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溫,斂肺止汗,生津止渴,為佐藥。三藥合用,一補一潤一斂,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復,故名“生脈”。《醫方集解》說:“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至于久咳肺傷,氣陰兩虛證,取其益氣養陰,斂肺止咳,令氣陰兩復,肺潤津生,諸癥可平。兩方合用增強益氣回陽救逆之效。
現代藥理研究:
人參可興奮中樞,生脈可升高血壓,改善微循環,增強心肌收縮力,并有鎮靜作用。參附湯和生脈散均有強心升壓,改善微循環,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提高組織細胞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同時還有清除氧自由基,防止內源性細菌及內毒素攻擊等作用。因此,對休克的治療不但有升高血壓的作用,同時能全面防止休克向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展,提高休克的搶救成功率。許多臨床報道證明,此兩種中藥制劑對輕、中度休克療效優良,對重度休克結合西藥能發揮更好療效,同時可減輕西藥的副反應和幫助西藥及早、平穩地撤藥。
2.針灸治療
治法:
回陽固脫。
選穴:
以任脈、督脈穴為主。取關元、神闕、足三里、水溝、內關。
隨癥配穴:
煩躁不安者,加四神聰。
刺灸方法:
以大艾炷灸關元、神闕,無問壯數,以危候轉輕為佳,足三里可針灸并施。水溝、內關平補平瀉法。
方義:
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且又聯系命門之真陽,故為陰中有陽之穴;神闕位于臍中,臍為生命之根蒂,真氣所系;故取任脈的關元、神闕兩穴重灸,以回陽救逆而救虛脫。足三里可益氣養血。水溝、內關開竅醒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