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孩子講元素的故事
- (蘇)依·尼查葉夫
- 2452字
- 2022-04-07 10:15:57
序言
這本寫化學科學史的書是一本科學前沿著作。當時我無法理解,這些故事是如何寫出來并形成一本書的。原來故事的寫作是循序漸進的,因為書的作者依·尼查葉夫(1)壓根兒沒打算寫完這本書,他是利用零敲碎打的時間寫的。
他頭發烏黑,我依稀記得他埋頭寫作的情景和埋頭編撰《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的情形。《兒童科普》雜志的改革需要大量的新生力量,而依·尼查葉夫是這項改革的發起者和積極參與者。
當依·尼查葉夫涉足兒童文學時,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經驗。他直接參與過《為了工業化》和《技術》兩種報紙《為新技術而戰》這一專欄的編撰工作。他是一位敏銳而又嚴謹的編輯、一位出色的辯論家、干練而又個性十足的“通訊員”。
他積極宣傳新技術思想,并與墨守成規、阻礙工業技術創新的保守分子做斗爭。在擴大科學影響力的斗爭中,這兩種報刊將依·尼查葉夫鍛煉培養成了一位有戰斗精神的、有黨派意識的文藝工作者。他堅持不懈地為使科學更接近生活、作為現在和將來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力而奮斗,與其他頑固守舊、無視科學的實干家做斗爭。
革新后的《知識就是力量》雜志應當擴大青少年兒童的科學視野。
依·尼查葉夫那份獻身于雜志的激情,不是表現在熱情洋溢的講話中,而是表現在瘋狂的工作熱情上。他的新聞工作經歷,作為編輯的嚴格筆觸,即毫不留情地刪去老生常談的文章段落,以及所有模棱兩可、缺乏事實依據的格言警句的能力,是當時聚集在雜志周圍的年輕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能力。
正是一所好的報刊學校培養了他的這種才華。
《元素的故事》已經部分地發表在了雜志上,這是一種全新的科普性文學,直接響應了高爾基的號召,即展現了科學不是作為現成發現的倉庫,而是作為一個人認識自然界,改造自然的工作坊。
這些故事都是以科學為基礎的,就像堅不可摧的花崗巖般真實可靠,是具有敏銳生活觀察力特征和完美故事情節的真實科學逸事。
《元素的故事》一書在科學和文學兩個陣營中都得到了廣泛認可,它將科學和文學融合在一起。一種之前在文學中并未出現過的新的文學誕生了,它是關于科學及其創造者的故事。依·尼查葉夫并不是唯一一個這樣進行創作的人,他屬于為這類文學創作鋪設“軌道”的第一批人。
這本書很快引起了謝苗諾夫院士的注意,他準確地指出了此書的創新之處:“這不僅代表著作者依·尼查葉夫個人的成就,而且是朝著普及科學知識的正確方向前進的新步伐,這一獨一無二的步伐在我們的文學中剛剛起步,并逐漸站穩腳跟。”
一位學者在《文學報》中寫道:“《元素的故事》是一本關于人類思想在實驗室中進行真實冒險的故事書。合上書后,年輕的讀者們開始明白,原來發現地球的成分構成并不比發現新的大陸、海洋和島嶼容易。”
這本科普小書以研究人員的勞動工具——天平作為開端,成功地為兒童介紹了測量儀器。在此之后,分光鏡和其他儀器在閱讀過程中也接踵出現,這些設備在化學實驗中被相繼展示出來。
尼查葉夫不僅介紹了根據什么樣的理論來制造儀器,而且還講述了它們是如何被制造出來的,以及研究人員如何在實驗中與這些儀器打交道的。為了避免進行純粹的外觀描述,尼查葉夫找到了這些儀器,與它們進行一對一的“搏斗”,面對這樣的挑戰,許多作家都會望而卻步。
如果故事講到理論創新,譬如,門捷列夫出色的預言——憑借天才的創造性思維來創建元素周期表,尼查葉夫力求重現門捷列夫當時自然的推導過程,或者重現實驗過程,具體的實驗進程,并展示真實的元素搜索路徑。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這本書并沒有通過介紹科學家的成就來吸引我們的眼球,而是將我們的注意力直接引向科學家們的實驗室,邀請我們與科學家們一起經歷實驗失敗后的痛苦,以及獲得名副其實的成功時的幸福,體驗真正而又浪漫的勞動激情,謝苗諾夫院士說:“在這本書中沒有發現離題的抒情性插敘。許多人認為是趣味性將讀者們吸引到了知識的天堂,然而這種觀點是不準確的!問題在于,科學根本不像老生常談的那樣苦澀,所以這本書也并沒有言過其實地夸大科學家們在研究過程中體驗的愉悅之情。人們通常憑借教科書上的知識來評判一個閱讀對象,然而遺憾的是,教科書本身的編寫方式很無聊,比閱讀對象本身還無聊。”
著名的兒童作家伊林,也就是《在你周圍的事物》和《人如何成為巨人》的作者,與一些堅持在《元素的故事》中尋找生動詞句的學者進行了辯論。
伊林寫道:“談論元素,作者原本可以像教科書中寫的一樣,來定義它們的屬性和特征。譬如,他可以說:‘氬是一種惰性氣體,不會與其他物質化合。’然而本書作者并不是按照教科書或科學講座的程式寫作的,而是根據藝術類作品的創作風格來創作這本有關科學的書,譬如,他將氬氣擬人化了:它是一種‘隱士’元素,一種‘孤獨’元素,它是‘安分守己’的氣體。”
在文學作品中,一般不是人物的行為決定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是人物的行為決定故事情節。這位年輕作者就采用這樣的手法來描述一種元素捕捉起來如何困難,例如,“這種元素悄無聲息地與氮混合在一起,而且安靜得就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樣”,而不是陳述枯燥的演講材料和教科書中的材料。
謝苗諾夫院士稱贊書籍的寫作基調含蓄內斂,而伊林先生持不同的觀點,他覺得這位年輕的作家在處理文學素材時十分大膽,頗具創新的風格。
到底誰是對的呢?似乎兩者都是正確的。蘇聯兒童科普文學的發展史表明,這本書將深厚的科學性、高水平的文學技巧和自由的表達方式結合起來,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只可惜依·尼查葉夫已經離我們而去了。
他那鮮亮而獨特的文學天賦剛剛在《元素的故事》中嶄露頭角,但這樣的天賦命中注定得不到施展。關于這本書的爭議發生在嚴酷的1941年,也就是戰爭開始的前些天。依·尼查葉夫隱瞞了自己患有某種神經衰弱的疾病,加入了民兵隊伍。一般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是無法應征入伍的,然而在保衛莫斯科的戰斗中,他英勇地犧牲了。
在閱讀這本書時,總會閃現出對這位純潔、善良和才華橫溢的作者的美好回憶。這本書贏得了許多讀者的喜愛,這種態勢將一直持續下去。
斯大林獎獲得者
奧列格·皮薩列夫斯基
(1) 他在大型的文學演講中選擇了筆名“依·尼查葉夫”,因為這個名字與20世紀初一位杰出的文學啟蒙者的名字呼應。——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