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帝國:王清福的故事
- (美)蘇思綱
- 4371字
- 2022-04-06 16:36:37
第五章
輕狂的和有點瘋癲的人
(1873—1874年)
全美各地多家報刊都轉載了《舊金山紀事報》的推介文章《了不起的中國佬》,這讓王清福成了全美范圍內的名人。1文章很大程度上既全面又扼要地介紹了王清福截止到當時的人生閱歷,某種程度上還美化了他。文章內容包括“馬基高”號郵輪上發生的事、他在中國的革命活動,以及他逃離中國一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日報》于1873年10月7日轉載了該文,容閎一定是從這份報紙上讀到了該文。2容閎正是那位比王清福早了20年來到美國,并于1854年從耶魯大學畢業的廣東人。
盡管容閎早在1852年即已歸化成為美國公民,大學畢業后,他卻返回了中國。最初,他在香港的一家律師事務所短暫實習了一段時間,然后輾轉去了上海,在當地海關總稅務司當了幾個月的翻譯。3大約六年后,同一家機構也雇用了王清福。后來容閎投身商界,與太平天國運動攪和在了一起。再后來,1863年,他遇到了兩江總督曾國藩,當時后者也是領兵的將軍,正是他最終剿滅了太平軍。曾國藩有強烈的興趣學習軍事上強大的西方的技術知識。4他利用容閎的經驗和英語技能,派他到海外采購了一些機器設備回國,讓中國具備了自主制造某些軍火的能力。5
順利完成上述任務的容閎名正言順地躋身精英階層,還成了曾國藩私人顧問團的一員。容閎利用自身影響,大力進行游說,以圖實現醞釀已久的目標。這一切都源于他的親身閱歷,他的目標是:利用公費大量派遣中國孩子赴海外求學,學生們用15年時間主攻技術專業,學成后回國,利用所學知識為公眾服務。曾國藩清楚,中國在軍事上非常落后,因而他對此持支持態度。但是,在保守的清廷中,持反對態度的人不在少數。1871年,曾國藩和李鴻章就派遣留學生一事聯名上奏朝廷,并獲得批準。當時李鴻章的身份為朝廷重臣、省級大員,他最終成了中國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
在為留學項目選擇地點時,美國勝出,歐洲遭到淘汰。部分原因在于容閎更熟悉美國,另一個原因是中美兩國于1868年簽署了《蒲安臣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在外派學生就學和住宿方面,雙方的公立學校都向對方開放。于是,中國將于四年內派遣四批學生前往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每批30人,學習科目包括軍事科學、數學、航海、造船和武器制造。項目由陳蘭彬負責,他是個老派的儒士,不會說英語,官職也不高,精通英語的容閎是他的副手。
容閎只身前往馬薩諸塞州為孩子們安排住宿,1872年夏天,30個孩子和陳蘭彬以及另一位官員隨后趕到。陳蘭彬和容閎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建立了一家常設駐美機構,起名為“中國幼童出洋肄業局”,一道前來的同僚則去了馬薩諸塞州。實際上,哈特福德的機構成了中國有史以來開設的第一個常設駐外機構。在那之前,閉關自守的清朝從未意識到在外國領土上設立外交機構的好處,直到1878年,中國才開創性地在美國設立了第一個正式機構。6作為中國第一個海外機構,它已經具備了事實上的使館功能。盡管該機構未獲官方授權行使使館功能,對于發生在美國的、涉及中國利益的活動,派駐人員會定期向北京報告,同時代為照看地球那半邊的古巴和秘魯,因為中國勞工在這兩個國家遭到了惡劣對待。7
在哈特福德,容閎將各項事務安排妥帖后,《哈特福德日報》刊發了第一篇關于王清福的文章。幾個月后,該報刊登了第二篇關于王清福的文章,不過,文章某種程度上將“了不起的”中國人塑造成了“招搖撞騙的”中國佬!簡單介紹過王清福的身世后,該文宣稱,他在美國四處演講期間欺騙了各地的酒店老板和其他人等,還詐騙了包括美國人和中國人在內的好幾個人。文章還說,王清福自我介紹時自稱是“受中國政府派遣執行特殊使命的官員”。8文章最后補充說,王清福對中國文學近乎一無所知。一個月后,由于出了艾琳·馬丁的緋聞,該報借題發揮,第三次拿王清福做了一篇小文章。該文稱,他“在羅切斯特市進一步展現了邪惡的癖好,讓媒體都覺得無顏報道”。該文最后補充說:所有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都“斷然拒絕與他交往”。99月8日,該報的“私人緋聞”專欄第四次刊登了一篇關于王清福的短文,稱他被“駐這個國家的中國官員們認定為騙子”。10
自此往后,指責王清福住酒店不付費的文章在其他地方的報刊上也偶有出現。不過,這類指責全都發生在《哈特福德日報》刊發的文章由頌揚變為貶損,以及隨后再次刊發一篇貶損文章之后。該報沒有提供相關細節,也沒有提供能夠證實這些所謂不端行為的消息來源。其實,關于王清福從未學過中國文學的說法,來源必定是他的中國同鄉,只有中國人才會認為這是特別丟人現眼的事。所謂來自“駐這個國家的中國官員們”的指責,直接將矛頭指向了容閎。那時,生活在美國東岸的中國人屈指可數,官員僅有三人,距《哈特福德日報》最近的僅有兩人,而其中會說英語的當然唯有容閎。
容閎受清政府委派,執行特殊使命,他是“真正的”政府官員,當然會認為王清福是個僭越者。這樣的麻煩制造者遭到中傷,與清政府所在的準外交使團的利益完全一致。所謂王清福自稱是中國政府特使。這件事純屬捏造。可以肯定的是,那一階段,王清福自我標榜為“孔子學說傳教士”,或許這成了捏造事實的借口。不過,王清福幾乎不可能標榜自己是清朝官員。事實早已很清楚,王清福對清廷沒有一點好感。盡管有人說他愚笨,無論如何,他曾經發起過一次推翻清朝政權的暴動。無論是以前在中國,還是返回美國后,王清福在各種發言場合一直對清政府持批評態度。實際上,《哈特福德日報》第二次刊登有關王清福的文章時,同月出版的《紐約商業廣告報》刊文稱,王清福于6月22日在布法羅的演講現場“強烈譴責如今的中國王朝政府,以及游牧民族的朝廷,他曾經與他人共謀推翻這一政府”。11先不說王清福主觀上是否樂意,既然他公開譴責清朝政府,那么他毫無可能信誓旦旦地自稱是該政府的官員。
兩個月后,王清福決心借助報刊,將他對朝廷的不滿發泄出來。雖然他目前階段依靠四處開講座謀生(他全心全意投入寫作是十年后的事),1874年8月,他為《紐約時報》撰寫了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中國勞工在古巴遭受的殘酷對待。文章說的是一名廣東“苦力”逃離古巴糖廠的經歷,他在波士頓接受了王清福的采訪。這位年輕人在中國上當受騙,遭人綁架,在古巴砍了五年甘蔗,生活狀態和工作狀態如同奴隸。王清福的文章再現了他那令人恐懼的經歷,包括他如何忍受剝削、體罰以及營養不良。
王清福將此種強制勞動的責任直接指向了清朝官員們的腐敗行為。他說,此前25年間,這些官員允許多達10萬名中國人遭到如前所述的綁架,在海外飽受奴役。對于他此前何以不愿意說出此事,他解釋說:“因為我不愿意當著其他國家的面貶低自己的國家。”不過,清朝政府對自己的子民遭受虐待無動于衷、自甘墮落,促使他必須說出真相。12
由于哈特福德的機構有責任監管南北美洲其他地方的事務,王清福的文章和隨之而來的對清朝政府的指責有可能引起了容閎的注意。無論容閎是否注意過這篇文章,《哈特福德日報》刊發的報道已經具備了足夠的攻擊力。我們據此可以推斷,容閎和他的頂頭上司陳蘭彬共同起草了一份關于王清福的報告,其中大量引用了《哈特福德日報》刊發的內容,然后將報告寄回了國內。報告最終呈送到了總理衙門,即清政府的外事部門,該部門認為,有足夠的理由注意王清福的動向。
標注日期為1874年9月28日的一份翻譯文件清楚地顯示,清朝政府對《哈特福德日報》的文章了如指掌。該文件為恭親王奕(在位皇帝的叔父,正是他于1861年設立了總理衙門,且一直主管該衙門的日常事務)寫給衛三畏的一封信,后者是當年美國駐中國使館的公使。實際上,恭親王或多或少直接引用了該文的內容。衙門剛剛完成對王清福的調查,即他以王彥平的名義居住在上海和鎮江期間所從事的活動。恭親王關注的并非王清福早年在中國從事的革命活動,而是各種報道所說他以皇家特使身份在美國招搖撞騙,還打算前往加拿大和英國繼續行騙。如果外國人認為他在代表清朝政府講話,這其中必然隱含著在海外挑撥中外關系的可能性。王清福引起關注的原因正在于此,他尤其會引起官員們的關注,因為對于國際交往方式,他們僅僅具備最低限度的經驗。恭親王的信中寫道:“如果他在海外如此厚顏無恥,到處信口開河,必須盯緊他,加以逮捕。如若不然,令人極為憂慮的是,他有可能引發最嚴重的外交難題。”13
恭親王順理成章地提出了引渡要求。“尤為重要的是,需立即抓捕王彥平,將其送返中國歸案,使其無法繼續在他國亂放厥詞。我在此恭請你方按我方要求將其捉拿歸案。”14這里引用的是該信的結束語。
衛三畏堅信,恭親王反應過度了。受邀就國際關系問題開講座時,他客氣地向親王指出了這一點。“在此我必須申明,任何國家的臣民遇到此等指控,必然會逃往另一個國家,他國沒有義務對其實施逮捕和審查,此為西方國家的慣例,”這些文字摘自衛三畏的演講稿,“除非他違反所在國法律。”他進一步向恭親王指出,美國政府部門很快會意識到,“既然王清福沒有得到政府的正式任命,他不過是在冒充特使”。“此類輕狂的和有點瘋癲的人完全不可能在那邊制造任何事端。想方設法懲處他,并派人逮捕他,在我看來,這種念頭沒必要公之于眾。”在演講稿結尾處,他補充說,親王應當“忘掉所有憂慮和擔心”,這種事在西方不值一提。15
私底下,衛三畏對王清福少有指摘。在寫給國務卿漢密爾頓·菲什的信里,他是這么說的:“就我對他的了解而言,他不過是個充滿激情的、狂熱的人,無論什么事,但凡能帶來回報和名譽,他都會全身心投入。外交特使身份這一虛假傳言,可能僅僅是虛張聲勢,是報社記者們極度夸張的產物。”16
就引渡問題,恭親王的反應是,引用《蒲安臣條約》中的第16條具體條款。不過,親王沒有一味堅持推進此事,因而此事似乎就這么煙消云散了。對于這些事,王清福是否知情,如今我們無從判斷。不過,他肯定堅持認為,如果他返回中國,則必死無疑,因而他的所有行動都以此為準。隨后25年間,他從未做過回國的打算,也從未和家人聯系過。與此同時,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在全美各地為中國人塑造形象方面,并為此吃盡了苦頭。17
注釋
1“A Remarkable Chinaman: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Wong Ching Foo—A Republican Celestial and His Enemie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September 24, 1873.
2“A Remarkable Chinaman,” Hartford Courant, October 7, 1873.
3Yung Wing,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09), 58–66.
4Thomas E. LaFargue, “Chinese Educational Commiss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A Government Experiment in Western Education,”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1, no. 1 (November 1941): 59–70.
5Yung, My Life, 137–59.
6關于中國幼童留美計劃,可參見:Edward J. M. Rhoads, Stepping Forth into the World: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1872–81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Edward J. M. Rhoads, “In the Shadow of Yung Wing: Zeng Laishun and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74, no. 1 (February 2005): 34; LaFargue, “Chinese Educational Commiss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62.
7Charles Desnoyers, “‘The Thin Edge of the Wedge’: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and Diplomatic Representation in the Americas, 1872–1875,”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61, no. 2 (May 1992): 241–63.
8“A Swindling Chinaman,” Hartford Courant, June 15, 1874.
9“Brief Mention,” Hartford Courant, July 22, 1874.
10“Personal Gossip,” Hartford Courant, September 8, 1874.
11“Gossip of the Day,” New York Commercial Advertiser, June 29, 1874.
12“The Chinese in Cuba,” New York Times, August 17, 1874.
13Prince Gong to Samuel Wells Williams, September 28, 1874, in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874, Vol. 1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75), 203.
14Ibid.
15Samuel Wells Williams to Prince Gong, September 30, 1874, in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874, Vol. 1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75), 203–4.
16Samuel Wells Williams to Hamilton Fish, October 2, 1874, in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874, Vol. 1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75), 202.
17Prince Gong to Samuel Wells Williams, October 5, 1874, in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874, Vol. 1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75), 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