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門口放學點的標牌設計
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
——柏拉圖
昍就讀的小學有兩三千名學生,每到放學,校門口就熙熙攘攘擠滿了急切的家長。為了方便,校門口沿著馬路一字排開在圍墻上掛著以班級號作為標識的指示牌:一(1)班、二(1)班、三(1)班接孩子處,一(2)班、二(2)班、三(2)班接孩子處……
有的學校則更簡潔:各年級1班、各年級2班,等等。
如果你是學校校長,會怎么設計這些標牌呢?為什么不簡單地按年級劃分,比如,一年級接孩子處、二年級接孩子處、三年級接孩子處……
在接孩子的時候向孩子拋出這個問題,恰到好處。昍一開始不太明白。于是我提醒了一下:你們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放學的時間一樣嗎?
這下孩子反應過來了。因為各年級放學的時間不一樣,所以同一年級放學時可以分散到各個以班級號指定的不同接送點。反之,如果用年級號作為接孩子的標識,那么放學時所有同一年級的學生都會聚集到該年級的指定地點,而其他年級的指定地點則會空著。目前采用的這種方式更有利于疏散學生。
當然,如果所有班級同時放學,那上面的設計就沒有太大意義了。這也說明了錯時放學對于一所有幾千名在校生的小學來說是多么必要。
記得有一次,我在北京通州看到某小學門口的地面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各個班級的班級號。如果每個年級有4個班,那么全校就有24個班級號。我大膽猜測,這個學校肯定是同一個時間點放學的,否則這么設計就不科學了。
廣義而言,上面接孩子的放學點設計就是一個負載均衡問題。我目前從事計算機的研究工作,負載均衡也是我研究方向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每天訪問的百度、新浪、騰訊視頻、優酷視頻等,背后都有著眾多的服務器。雖然上網時每個人輸入的是同樣的網址,但為我們提供服務的服務器卻可能不同。想象一下,世界杯即將開幕,如果央視網絡電視的直播服務器只有一臺,那你還能很順暢地看央視直播嗎?怎么給服務器分配與其自身服務能力相匹配的工作負載,這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實際上,排隊不僅涉及負載均衡,還涉及公平問題。比如,在“12306”的購票平臺出現之前,每次春運,我都要去火車站排隊購票,那場景想想都讓人頭痛。
面對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們通常需要在各個隊伍之間做出“明智”的選擇。僅僅簡單地數一下每個隊伍的人數來作決策卻不一定是最佳選擇。一方面每個售票員的工作效率并不相同,另一方面每個人的服務時間也不一樣。熟悉的場景是,春運放票的時間一到,沒幾分鐘票就被賣完了。即便你排在隊伍的第二個,也無法保證能順利購入想要的車票。比如,正當你望眼欲穿的時候,你前面的人拿出了足以讓你崩潰的一疊身份證……
怎么能保證公平,讓早起的鳥兒真正有蟲吃?最好是只排一列隊,哪個窗口空了就過去一個人。在國外訪學的時候,當地的銀行沒有叫號系統,但我發現去銀行的人確實就只排一列隊伍,可見他們是很重視公平性的。
好在我們現在有了計算機和互聯網,買火車票可以用“12306”購票平臺,去醫院可以提前使用相關軟件預約,去銀行有叫號系統,這大大節省了人們的時間,也體現了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