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正確認識強迫癥

第一章 得強迫癥的為什么是我

二階段模型

我為什么會得強迫癥?這是許多強迫癥患者內心都有的一個疑問。自己的生活狀態和別人也沒有太大的差別,都一樣上學、上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進出公共場所。自己究竟為什么會陷入強迫模式當中呢?難道只有自己會擔心感染病菌或者忘記鎖門嗎?事實好像又并非如此,周遭的人其實也有類似的擔憂,那他們怎么沒有得強迫癥,只有自己得了呢?為了解決這種疑惑,相信很多朋友都在積極尋找心理學方面的解釋。接下來,我們就從本書重點介紹的體悟療法的角度分析一下強迫癥發生的原理,即強迫癥的二階段模型,以方便大家理解自己患上強迫癥的原因,也為今后實施體悟療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階段模型指的是強迫癥形成的兩個關鍵的心理過程:一個是想法認同,一個是情緒驅動。強迫癥就是經由這兩個步驟將我們拉入痛苦的漩渦的。那么首先,什么是想法認同呢?簡單來說,人類的大腦每天會有六七萬個想法出現,大部分時候我們的大腦里會不斷地產生想法,而很少處于空白的狀態,只不過我們平時沒有關注而已??赡苡腥藭袊@說大腦的“產能”真是高啊,自己竟然可以想出這么多的想法。那么,所有這些想法都是正確的、合理的、有意義的想法嗎,都是大腦對現實世界比較客觀恰當的反應嗎?答案是不一定。很多時候我們的大腦中產生的這些想法其實是不合理的、不現實的,或者說是對我們的生活、對我們自己沒有什么好處的。比如,出門忘記帶手機,就覺得今天一定會糟糕透頂。

想法認同指的是我們把大腦里出現的想法當成了事實。簡單來說,就是你認同了自己的一個想法。在心理學專業術語里面,開始出現的這個想法叫作“對象層級的想法”,然后我們會對這個想法產生一個想法,我們把它叫作“元想法”。我們對這兩個概念其實不用深究,我們只要知道想法認同就是自己產生了一個想法之后又相信了這個想法,認為它是對的、是真的、是合適的,就發生了想法認同。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都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五分鐘之后會有一場巨大的災難降臨,整個世界天崩地裂,整個地球被毀滅,所有生物都會滅亡。大腦里一直想著這個想法,請注意這是大腦里出現的想法,接下來你會有什么反應呢?你是否會感覺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渾身顫抖,甚至虛脫無力呢?畢竟世界末日來臨了!我猜絕大部分的人并不會這樣。為什么呢?為什么我們已經有了天塌地陷的恐怖想法,卻沒有產生劇烈的情緒反應呢?事實上,雖然我們的大腦中存在這樣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會非常自然地冒出一個想法:“這是不可能的!”這種情況就是沒有認同大腦中冒出的關于世界末日的想法,不相信這個想法是真實的。

在中國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杞人憂天。杞國有個人整天想著“天如果塌下來可怎么辦呀”,自己被這個想法嚇得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天天提心吊膽盯著天空看,就怕天真的塌下來。這個人之所以如此擔憂就是因為他相信了自己腦中的想法,他認為天是真的會塌下來的,而真的發生可就糟了,于是他變得惶惶不可終日。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想法認同的表現。強迫癥也是如此,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強迫癥,我們一定都是首先認同了自己腦中的強迫觀念才開始變得和別人不一樣的。

比如,清洗型的強迫癥患者在摸門把手的時候,他的大腦中就會冒出一個想法:“這個門把手被很多人摸過,上面一定會有各種細菌和病毒,現在我摸了,我肯定會感染疾病?!彼褪且驗橄嘈帕诉@個想法才變得焦慮,所以不得不通過洗手來緩解焦慮。

但是如果向一個沒有清洗型強迫癥的人提出這個問題,比如詢問一位檢查型的強迫癥患者是否擔心摸了門把手很臟會得病,那他一定會馬上這樣說:“哎呀,怎么可能呢?”這就是沒有發生想法認同的情況,所以也就不會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或者當我們向患有檢查型強迫癥患者的父母詢問同樣問題時,他們也不相信這個想法,甚至可能反過來提醒我們別想太多。

同樣,如果一位檢查型的強迫癥患者告訴我們說門窗水電都沒有關好,最好再多看幾遍吧,那么我們會怎么回應呢?相信這個時候我們一定會立即斬釘截鐵地說:“燈一關就能感覺到光線暗了,怎么會沒關好!”所以我們不會認同他的強迫觀念。不過對于檢查型的強迫癥患者來說,他的確會相信燈確實有可能沒關好的想法,所以才會陷入強迫循環。

想法認同導致我們產生了相應的情緒反應,通常來說,在焦慮情緒的驅使下,我們就不得不采取行動了,這就是強迫癥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叫作“情緒驅動”。很多強迫癥患者知道強迫行為是不必要的,但是還是忍不住實施,原因就在于那些讓人痛苦的情緒。是這些害怕、焦慮、恐懼、惡心的情緒驅動著我們不得不去做強迫行為或者回避強迫行為。那么什么時候才能停下來呢?那就是當我們覺得那些痛苦的情緒得到緩解之時。

所以情緒驅動了行為,行為反過來緩解了情緒,這就是情緒和行為的關系。所有的強迫行為都是受情緒驅動的,如果沒有情緒,我們就不會去做這樣的行為了。比如說,現在著火了,如果我們一點兒都不害怕,沒有害怕的情緒產生,那我們就不會快速逃跑。我們之所以能快速有效地逃跑,正是因為有恐懼情緒在驅使著我們。

絕大部分的強迫癥都包含這兩個階段。某些特殊類型的強迫癥可能只有一個階段。有些只有想法認同這個階段,也就是說只有強迫觀念,沒有強迫行為;而有些只有情緒驅動這個階段,也就是說只有強迫行為,沒有強迫觀念。當然這兩種所占比例都很少,前者不到10%,后者則為2%左右。

體悟療法干預強迫癥的三原則正是基于二階段模型提出來的,是打破強迫循環的關鍵所在。因為想法認同,我們踏入了強迫觀念的圈套,那么重新看清想法,看到強迫觀念的不現實、不合理,進而離開這些想法就是改變的第一步。既然我們無須理會強迫觀念,那么自然也就沒必要去實施強迫行為,否則就會繼續困在強迫的陷阱里。所以選擇行為很重要,我們要朝著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方向去行動。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完完整整地經歷情緒,停止回避,徹底打破強迫癥對我們的束縛。

核心自我

為什么不同的人會得不一樣的強迫癥?通過二階段模型我們已經可以理解自己為什么會得強迫癥了,對于一位害怕傳染病的強迫癥患者來說,當他腦中冒出類似于“門把手不干凈會傳染病菌”的想法的時候,他就比較容易認同。不過假如我們對一位檢查型的強迫癥患者提出這個想法,他往往并不認同該想法,甚至會覺得太小題大做了。同樣,迷信型的強迫癥患者比較認同“看到數字4就會倒霉”這樣的想法,而患有余光強迫癥或者口水強迫癥的朋友則會對這個想法忽略不計,根本不會認同該想法的內容,即便真的遇到數字4也該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會將自己的分神歸咎于看到了不吉利的數字。

許多強迫癥患者會發現,如果不是同一種類型的強迫癥患者,彼此之間都不太容易理解對方為什么會認同那樣的強迫觀念,因為那看起來并不可信,也并不可怕呀!所以在本章,我們就來梳理一下為什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強迫癥狀,會認同不一樣的強迫觀念,這樣我們就能更理解強迫癥發生的深層原因,也能為將來的好轉指明方向。

首先,這個問題在醫學上無法獲得解釋,因為所有強迫癥的檢測結果都是大腦中的神經遞質——五羥色胺——含量異常,又或者說是腦基底神經節功能異常以及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這個環路有問題。生物學上的原因是針對整個強迫癥群體的,很難解釋每個個體之間的癥狀差異。而體悟療法為弄清這個問題提供了開創性的視角,即我們都會對威脅到核心自我的那些想法產生認同。這里有一個關鍵詞就是“核心自我”,它的含義也很簡單,就是我們認為使自己賴以生存的核心內容。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自我概念,比如我的健康、我的安全、我的財物、我的能力、我的名譽,等等。

但是這些內容并不一定都被我們認定為使自己賴以存在的核心內容。那么核心內容到底意味著什么呢?它意味著如果這一部分面臨危險或者被攻擊了、被毀滅了,那自己的存在就沒有意義了,也就是說感覺活著就沒什么意思了。比如說,每年高考成績公布之后,各個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劃定之時,新聞里總會報道極少數學生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什么這些學生會做出這種極端選擇呢?因為對他們來說,人生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意義就是考上理想大學,否則自己就什么都不是,人生什么意義都沒有了。因此高考成績對他們而言就是最重要的,如果分數達不到他們的期待值,他們就會感到生不如死。考試失利意味著他們存在的意義消失了,所以生命也就跟著消失了。

生活中這樣讓人痛心的例子還有許多,比如有些人因為股票大跌損失了很多錢,或者由于決策不利導致公司破產,從此一蹶不振、渾渾噩噩了此殘生,甚至有些人最終走到了結束生命的地步。對他們來說什么是自己賴以生存的核心內容呢?答案便是財產。如果失去了財產,那么自我的存在就沒有意義了,也沒有價值了,所以他們才會不想繼續活下去。有的朋友會在失戀或者最親近的人過世時,感覺一個人獨活于世沒什么意思,只剩下無盡的痛苦。對他們而言,那個內心最愛的人,就是他們賴以存在的核心內容。

由此可見,每個人內心看重的、支撐自己生命賴以存在的核心內容是不一樣的。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對面子其實是非常在意的,換句話說就是非??粗刈晕倚蜗笈c尊嚴,甚至超越了一切。人們一旦認為自己在某件事情上丟人了,就會感到非常挫敗和絕望。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就能明白,所謂的核心自我就是我們自己最在意、最看重的那部分內容,它必須得到最好的保護,必須向好的方面發展,而絕對不能處于風險之中。

核心自我在強迫癥的形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一部分來自遺傳,其次更重要的則是由后天環境、成長經歷這些因素共同決定的。比如說遺傳,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會有的一個核心自我就是軀體自我。有句古話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意思就是身體是一個人最重要、最根本的存在,如果命都沒了,那做什么都不可能了。

清洗型的強迫癥患者普遍害怕得傳染病,比如艾滋病、狂犬病、肝炎,等等,因此他們會通過反復清洗來緩解焦慮,他們的核心自我就是指向這個軀體自我的,他們要保障自己軀體的健康和安全的。所以我們會發現,關于病毒、細菌的消息會立刻引起他們的關注,而且他們也很容易認同那種自己可能會感染病菌的想法。檢查型的強迫癥患者則大多在意自己的財產安全,對于他來說丟東西這件事情很糟糕,財物絕不能丟。

一個人的成長經歷會如何影響核心自我的形成呢?比如,有一個人的父母是醫務工作者,他們從他小時候起對衛生環境的要求就比較嚴格,總是叮囑他要勤洗手,只要碰過臟東西就必須洗手,否則就容易生病。久而久之這個人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就可能高于其他方面。如果又遇到了其他刺激事件而發展成強迫癥的話,他就會發展成為清洗型的強迫癥。如目前仍在持續的新冠疫情就是一個刺激事件,這會讓他格外注意,加倍小心,他非常害怕軀體自我發生不好的變化,從而可能慢慢超出正常的防護范疇,發展成清洗型強迫癥。

再比如,一個人小時候家里的經濟條件不是太好,父母總是告訴他要節儉,盡量不要浪費東西。有一天,他在吃飯的過程中不小心把一個碗打碎了,結果父母嚴厲地批評了他并且罰他不能吃飯,從此他就開始害怕損壞物品。又過了幾年,他上了初中,有一次學校需要收取幾十元的材料費,他在上學的路上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把這幾十元錢弄丟了。他沒辦法硬著頭皮告訴了父母,結果又被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甚至被父親打了一巴掌。這件事情讓他非常自責和內疚,因為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掙錢確實很辛苦,他深感自己太馬虎大意了。在這樣一個一旦造成損失就會被批評懲罰的環境中長大的人,很容易把財物當成他的核心自我。如果日后遇到壓力事件的刺激,比如說下班需要鎖門的時候,他就很有可能因為害怕門沒有鎖好導致失竊而反復檢查,最終發展成為檢查型強迫癥。上述例子說明強迫癥的發生一定是和自己最在意的那個方面有關的,因為太在意了,所以我們就會有各種威脅到它的想法出現,而且容易對這些想法產生認同。

綜上所述,我們之所以會得強迫癥就是由這兩個層次決定的。底層指的是我們要比別人更重視、更看重某個方面、某個東西;上層指的是在其他刺激條件都合適時,就會對這類的想法產生認同,然后由情緒驅使著開始去做強迫行為和回避行為。簡單來說,所有的強迫癥、所有的強迫癥狀為什么會出現呢?其實它們都是在“自我保護”,即保護自己的核心自我免受攻擊。當然這種保護是明顯過度的,它們將個體大腦中的危險當成了事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佛教| 惠东县| 武胜县| 长海县| 长乐市| 丰台区| 百色市| 鄂尔多斯市| 邢台县| 当阳市| 曲周县| 常宁市| 本溪| 福安市| 马龙县| 乌什县| 开封市| 鹤壁市| 合山市| 宜城市| 三门峡市| 高安市| 柳州市| 东安县| 韶山市| 九江市| 灵丘县| 柘荣县| 龙泉市| 始兴县| 措勤县| 霍林郭勒市| 明星| 内乡县| 济南市| 靖宇县| 英德市| 蕲春县| 呼玛县| 绥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