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特大城市居民的職業構成

本節主要從調查數據的描述性層面出發,勾勒出目前我國十個特大城市居民的基本就業狀況與職業類別分布情況。另外,將其中部分調查數據與國家統計局數據做對比分析,目的是更好地呈現我國特大城市居民的基本就業狀況與職業類別分布特點。

(一)基本就業狀況

一個城市居民的就業狀況,既是衡量該城市勞動力市場發育的重要指標,也是該城市社會結構健康與否的間接反映。在調查中,我們將受訪者的就業狀況具體分為四類,分別為“目前從事非農工作”、“目前無工作但曾經工作過”、“全職務農”、“從未工作過”。本節主要從不同城市、性別、年齡維度與就業狀況的交互分類入手,描述特大城市居民的基本就業狀況。

1.就業狀況的城市差異

不同規模與不同區域的城市勞動力市場,其居民就業特征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首先,從十個特大城市總體的就業狀況來看,我國特大城市中有58.69%的居民目前從事非農工作,如果再加上2.59%的全職務農人員,則這十個特大城市的平均就業人口比例將超過六成(61.28%),該比例要比依據國家統計局同期公布的數據計算得出的全國城鄉就業人口比例(55.60%)高出5.68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2019),這說明我國特大城市居民的就業水平要明顯高于全國城鄉平均水平,反映出特大城市強大的就業吸納能力。此外,特大城市中有31.52%的居民目前無工作但曾經工作過;還有7.20%的居民從未工作過(見表3-1)。

其次,從不同城市間居民的就業狀況來看,杭州有近七成(68.00%)的居民目前從事非農工作,且僅有25.90%的居民處于目前無工作但曾經工作過的狀態。相比之下,天津的這兩類人員分別占45.20%和48.00%,可見這兩個城市居民的就業結構差異較大。此外,深圳目前無工作但曾經工作過的居民僅占15.68%,從未工作過的居民占12.59%,二者之和為28.27%,說明深圳目前只有不到三成的居民處于未就業狀態,該比例在十個特大城市中是最低的,究其原因,我們認為這可能與深圳更為年輕的就業人口結構密切相關。

表3-1 特大城市居民就業狀況的城市差異

再次,為了進一步了解特大城市中目前無工作但曾經工作過的居民的具體分布情況,我們將這類人員又具體分為六類:“已退休”、“喪失勞動能力”、“單位原因失去工作”、“個人原因離職”、“沒有經濟壓力無須工作”,以及“其他”。由表3-2可知,已退休(64.17%)和個人原因離職(22.20%)的比例要明顯高于其他原因,總計占比超過八成。從具體城市看,上海、北京、天津已退休的比例較高,在八成左右;而個人原因離職的比例較低,在11.00%~14.00%之間。相比之下,廣州、成都、重慶、長沙四個城市已退休的比例在五成左右,而個人原因離職的比例在26.00%~33.00%之間。上述情況也間接反映出這兩類城市目前無工作但曾經工作過的居民的構成差異,這與各自城市的年齡結構、勞動力市場發育、就業壓力,以及職業流動有關。

表3-2 特大城市目前無工作但曾經工作過的居民的具體分布

最后,我們將從未工作過的居民樣本分為“還在上學”、“畢業后未找到合適工作”、“不想或不需要工作”,以及“其他”四種類型。從數據結果可知,廣州(72.88%)、成都(70.09%)、杭州(69.57%)還在上學的居民比例排前三。而深圳畢業后未找到合適工作人員的比例高達31.25%,遠超其他城市(見表3-3),我們認為這可能與深圳對年輕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及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有關。

表3-3 特大城市從未工作過的居民的具體分布

2.就業狀況的性別差異

傳統的性別不平等與現代化過程中的性別分工,導致勞動力市場的性別差異似乎存在于任何一個現代化城市中(武中哲,2017)。從統計數據看,截至2018年,我國城鄉人口性別比為104.64(男性占51.13%,女性占48.87%),人口結構從總體上呈現男多女少的狀態(國家統計局,2019)。但本次調查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特大城市人口的性別結構總體上呈現女多(56.76%)男少(43.24%)的特點。也就是說,雖然目前我國男性人口更多,但在特大城市中女性比例卻更高。相反的是,雖然特大城市中女性的比例更高,但在主要勞動力市場的性別差異上,即目前從事非農工作人口的性別比卻正好相反:男性占54.33%,女性占45.67%(見表3-4)。這表明,即便特大城市中的女性比例更高,但主要勞動力市場仍然更多地被男性勞動者占據。除此之外,在目前無工作但曾經工作過、全職務農,以及從未工作過這三類人員的性別差異方面,均呈現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的特點,其中目前無工作但曾經工作過的女性比例(67.63%)更是男性(32.27%)的2倍以上。這也從側面驗證了目前特大城市的勞動力市場仍是以男性為主導的特點。

表3-4 特大城市居民就業狀況的性別差異

3.就業狀況的年齡差異

人口的年齡構成對一個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就業結構有著重要的影響。從五大城市群與就業狀況相交互的維度來看城市居民的平均年齡,一方面,五大城市群中目前從事非農工作的居民平均年齡為39.31歲。相比之下,目前無工作但曾經工作過的居民,以及全職務農居民的年齡均值均超過了50歲,而從未工作過的居民年齡均值為28.98歲。另一方面,從五大城市群居民的年齡差異看,珠三角城市群目前從事非農工作的居民的年齡均值最小(37.43歲),而成渝城市群居民的年齡均值最大(40.37歲),這間接反映出東部地區城市相較于西部地區城市有更多更為年輕的勞動力(見表3-5)。

表3-5 五大城市群居民就業狀況的年齡差異

(二)職業類別分布

職業分類是以職業同質性為基本原則,運用既定的規則、標準及方法,對全社會就業人員所從事的各類職業進行分析研究,按照不同職業性質、工作方式,以及技術要求等進行劃分與歸類的過程(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工作委員會,2015)。在本次調查中,我們按照現行職業分類標準(GB/T 6565-2015),將有過工作經歷的受訪者所從事的職業劃分為七大類(現行標準為八大類,此次調查在抽樣環節排除了第七類職業“軍人”)。本節主要報告基于此職業分類標準,特大城市居民中目前就業人員與曾經就業人員的職業類別分布情況,排除了從未工作過的居民。

1.職業類別分布的城市差異

一方面,從十個特大城市居民的職業類別分布(見表3-6)的總體情況看,目前我國特大城市居民所從事的最主要的職業大類為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41.92%);排在第二位的是專業技術人員(24.65%)。此外,特大城市居民中職業為農林牧漁業生產及輔助人員的比例已經非常小,占比為4.07%。這一職業類別分布的總體情況充分說明,當前我國特大城市居民的職業分布已呈現明顯的城市化、服務化,以及技術化的趨勢。

另一方面,具體到十個特大城市職業類別分布的差異上,可以發現以下一些突出的差異化表現:(1)北京的專業技術人員比例最高(36.26%),而重慶最低(12.76%),北京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是重慶的2.84倍;(2)深圳有半數以上(52.77%)的居民目前或曾經從事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類工作;(3)重慶有8.05%的居民目前或曾經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及輔助工作,遠高于其他特大城市;(4)天津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的比例最高(28.50%),而深圳最低(6.33%),且天津的這一比例幾乎是深圳的5倍。上述職業類別分布的差異,說明不同特大城市有不同的產業結構、人口構成,并且對技術精英的吸納程度不同。

表3-6 特大城市居民職業類別分布的城市差異

2.職業類別分布的戶籍差異

一方面,從五大城市群居民總體分戶籍的職業類別分布看,本地戶籍居民在黨政機關、群團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以及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這四個職業大類的比例上均高于外地戶籍居民;而在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以及農林牧漁業生產及輔助人員這兩個職業大類的比例上則低于外地戶籍居民(見表3-7)。這從側面反映出當前我國特大城市勞動力市場仍然存在較為明顯的戶籍分割,表現為本地戶籍居民從事管理類和技術類職業的比例明顯高于外地戶籍居民,本地戶籍居民在主要勞動力市場上仍占據絕對優勢。

另一方面,從五大城市群居民分戶籍的職業類別分布看,可以發現一些特點:(1)珠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居民在黨政機關、群團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這一職業大類上的比例并無明顯的戶籍差異;(2)成渝城市群的外地戶籍居民在專業技術人員這一職業大類上的比例(17.11%)高于本地戶籍居民(16.12%);(3)長三角城市群的外地戶籍居民在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這一職業大類上的比例(21.64%)明顯高于本地戶籍居民(15.50%)。上述差異也反映出不同城市群在就業與產業結構上的差異,例如,長三角城市群對外來生產制造業人員更有吸引力,成渝城市群對外地技術性人才更有吸引力。

表3-7 五大城市群居民職業類別分布的戶籍差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武市| 郁南县| 井冈山市| 泰兴市| 浮山县| 信阳市| 大石桥市| 朝阳区| 金川县| 柳州市| 政和县| 荆门市| 罗平县| 鲁甸县| 清徐县| 澄江县| 宁乡县| 昆山市| 庄河市| 济宁市| 长沙县| 米泉市| 彩票| 华亭县| 兰西县| 启东市| 奉贤区| 高雄县| 清苑县| 科尔| 佛山市| 清丰县| 博罗县| 北川| 隆化县| 龙川县| 古田县| 浑源县| 宜宾市| 罗平县| 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