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特大城市居民的教育代際流動

教育代際流動是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研究普遍關注的議題。教育是實現(xiàn)社會流動的主要途徑和機制,社會學主要關注教育在社會階層代際流動中的作用。教育是社會機會鏈條上的第一環(huán),個體通過接受教育可以獲得參與社會競爭所需的重要人力資本,而人力資本的差異是每個個體流向不同社會階層位置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本研究通過教育代際向上流動率、教育代際未流動率和教育代際向下流動率三個指標來考察我國特大城市居民的教育代際流動情況。通過對比受訪者和其父代的受教育程度,將受訪者受教育程度高于父代定義為教育代際向上流動,將受訪者受教育程度和父代相同定義為教育代際未流動,將受訪者受教育程度低于父代定義為教育代際向下流動。

表2-3給出了特大城市居民代際受教育程度的分布情況。從表2-3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受訪者占比相對于其父代有很大的提高,高出31.08個百分點,相對于其祖父代更是增加了41.13個百分點。受教育程度為高中的受訪者占比相對于其父代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相對于其祖父代有較明顯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為初中的受訪者占比相對于其父代有所下降,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受訪者占比相對于其父代有較明顯的下降。受訪者祖父代的受教育程度主要是以小學及以下為主,占比高達80.67%。整體看,特大城市居民的教育代際向上流動率為74.39%,教育代際未流動率為22.42%,教育代際向下流動率為3.19%,說明我國通過教育實現(xiàn)向上流動的渠道是比較開放和暢通的,教育擴招也帶來了大量的升學機會。

表2-3 特大城市居民代際受教育程度分布

(一)特大城市居民的教育代際向上流動率穩(wěn)步提升并保持在較高水平(“90后”除外)

通過對不同出生世代特大城市居民的教育代際流動率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到教育代際流動率隨著時間推移的變化情況。數(shù)據(jù)顯示,教育代際向上流動率在最近幾十年保持著比較明顯的上升趨勢,“70后”、“80后”和“90后”的教育代際向上流動率都保持在75%以上,“90后”的教育代際向上流動率相對于“80后”稍有下降。教育代際未流動率穩(wěn)步下降(“90后”除外)。教育代際向下流動率一直保持著下降的趨勢,“90后”的教育代際向下流動率降至1.85%(見圖2-3)。

圖2-3 不同出生世代特大城市居民的教育代際流動率比較

(二)特大城市不同戶籍居民的教育代際流動率存在一定的差異,非戶籍居民的教育代際流動率略高于戶籍居民

從表2-4可以看出,非戶籍居民的教育代際向上流動率為79.45%,比戶籍居民高出7.17個百分點。非戶籍居民教育代際未流動率(17.43%)比戶籍居民(24.55%)低7.12個百分點。非戶籍居民和戶籍居民的教育代際向下流動率較為接近,分別為3.13%和3.17%。

表2-4 特大城市居民不同戶籍居民的教育代際流動率

(三)五大城市群居民的教育代際流動率存在差異,珠三角城市群居民的教育代際向上流動率最高

從表2-5中可以看出,珠三角城市群居民的教育代際向上流動率最高(78.51%),長江中游城市群居民的教育代際向上流動率最低,為70.21%。教育代際未流動率最高的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居民(26.18%),其次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居民(25.34%),長三角城市群居民和珠三角城市群居民的教育未流動率較低,在20%左右。長江中游城市群居民的教育代際向下流動率(4.45%)最高,其次是京津冀城市群居民(3.49%)。

表2-5 五大城市群居民的教育代際流動率比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枝江市| 谢通门县| 永修县| 潞西市| 永丰县| 沁源县| 揭阳市| 盐城市| 盖州市| 廊坊市| 许昌市| 呼和浩特市| 乐亭县| 广安市| 高平市| 本溪市| 乌拉特后旗| 措勤县| 三都| 安庆市| 芦山县| 墨脱县| 呈贡县| 斗六市| 庆云县| 柘城县| 广水市| 汕尾市| 甘肃省| 股票| 杨浦区| 安吉县| 博兴县| 松潘县| 兰州市| 温泉县| 涿州市| 石嘴山市| 洛川县| 南雄市| 无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