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城記:明清清淮地區城市地理研究
- 王聰明
- 2073字
- 2022-04-08 18:39:21
序
王振忠
明清時期,蘇北區域社會的地位極為重要,特別是黃、運的暢淤通廢與城鎮體系之變遷,尤其值得關注。在蘇北,淮安是典型的因漕運而繁盛的運河重鎮。明永樂年間,平江伯陳瑄總督漕運,駐節淮安。當時,因漕船至淮安城北需盤壩過淮,轉輸頗為艱難。為避風濤之險,陳瑄經訪問故老,鑿渠引水,由城西管家湖至鴨陳口二十里,入宋時沙河故道入淮,名之曰清江浦,此即淮安城北一段里運河之前身。明中葉以后,由于黃河全流奪淮入海,蘇北水患日趨頻仍,清江浦運口常為黃河所淤,不通舟楫。成化年間,清江浦筑壩蓄水,并建仁、義二壩,運河由此車盤過壩入河,清江閘南岸成為漕運襟喉、水陸孔道,遂漸成集鎮。
入清以后,清江浦地位愈顯重要,市廛輻輳,煙戶繁盛。康熙年間,河道總督入駐此地。雍正七年(1729)以后,該地又為南河總督駐所。乾隆年間,復移清河縣治于清江浦。此外,清代行旅凡由南向北,一般都在清江浦舍舟登陸,然后渡過淮河(黃河)到王家營換乘車馬,故乾隆皇帝將此地譽作“水驛南來第一程”。道光時人李家瑞詩曰:
地控邳州連沛縣,江浮淮水匯洪流。
河洪易潰關民命,漕運長通賴圣謀。
上述這首《清江浦》詩,亦點出了此處的地理形勢與國本民生之要害。而關于清江浦的南船北馬,咸同年間蘇州人江湜亦曾賦詩:“行店郵亭春水濱,騾車滾滾動飛塵,相逢略聽客言語,十九黃河以北人。”詩歌狀摹的就是清江浦之輪蹄絡繹馬足車塵。
關于清江浦與淮安的關系,清人筆記中有畫龍點睛式的概述:“清江浦為南北孔道,乾嘉間河工極盛。距二十里即湖嘴,乃淮北鹽商聚集之地。再五里為淮城,乃漕船所必經者。河、漕、鹽三途并集一隅,故人士流寓之多,賓客飲宴之樂,自廣東、漢口外,雖吳門亦不逮也。”文中的“湖嘴”,即淮安城北的河下一帶。永樂年間因漕河運道改經淮安城西,河下遂居黃河、運河之間。另外,在明清時代,因中央財政倚重鹽務,而蘇北之兩淮鹽業又為重中之重,淮安河下遂與揚州河下一樣,聚集了大批的徽商西賈,此處花徑逶迤,亭臺曲折,寓客去留,游士來往,頗極一時之盛。特別是在河決銅瓦廂之前的清代前、中期,河、漕、鹽“三大政”匯聚蘇北,清江浦和淮安遂為世人所矚目。當時,淮揚鹽商、南河衙門官員與從事東洋貿易的蘇州銅商等之奢侈可以駢肩稱雄,而俗稱的“南河習氣”和“鹽商派”之引觴醉月侈逐豪奢,對于清代中國習俗隆窳、風尚演替,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有鑒于此,在歷史地理、城市史和社會史等領域的研究中,清江浦和淮安一帶,確有值得聚焦特寫之必要。
此前,有關清江浦和淮安的研究成果相當不少,但迄至今日,無論是在史料的發掘還是論題之拓展上,顯然還有較大的探索空間。王聰明的博士學位論文《明清時期清淮地區城市地理研究》,在前賢研究的學術基礎上,更為廣泛地搜集相關文獻,溯流尋源,質疑求是,從城市體系與空間結構等諸多側面,進一步探討了明清時期清江浦和淮安兩座城市的內外空間形態與地域結構之具體演化過程,選題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王聰明畢業后,入職淮陰師范學院,主要從事歷史地理學、明清社會經濟史與運河史的研究,曾主持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明清蘇北漕河交通與城鎮聚落變遷研究”,并承擔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的專項課題“大運河蘇北段碑刻文獻整理與研究(1840—1949)”等。在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的基礎上,他陸續發表了多篇專題論文,從諸多側面拓展了此前的研究。現在,經過多年的修改、完善,王聰明將相關的成果整合而為一部學術專著。
作者將歷史地理與區域社會史研究相結合,圍繞著地域中心、城鎮體系等的變動,從地理空間、生態環境、經濟結構和社會人群等不同側面展開分析,既有微觀細致的考證,又不乏宏觀整體的認識。著作的各個部分皆以相關專題切入,行文多所考辨,討論亦頗為深入,并在扎實的實證性研究基礎上,縷析條分,嘗試給出較具說服力的詮釋。掩卷之余,也讓我想起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赴淮、揚各地考察時的場景。當年,為了研究兩淮鹽業與蘇北區域社會變遷,我曾多次赴揚州、淮安和清江浦等地實地考察,收集地方文獻。1993年5月,我還專程赴淮安參加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主辦的專題學術會議。其間,曾徜徉于淮安河下的街衢巷陌之間,遙想昔日的繁華榮景;亦曾數度流連于廢黃河畔,尋訪王家營北上路程之舊夢遺痕……當年,在淮安老圖書館,我復印到當時尚未公開刊行的珍稀文獻《淮安河下志》,并以此為核心史料,撰寫了《明清淮安河下徽州鹽商研究》一文(載《江淮論壇》1994年第5期)。此文應是國內最早系統研究徽商在淮安活動的學術論文,頗受學界關注,曾被當時的《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在此之后,徽商在淮安的活動情形,遂引起了更多學者的關注,而王聰明的這部著作對此亦有所涉及,這也讓我頗感欣慰。在我看來,此一專著較為清晰地揭示了清江浦與淮安城之互動與轉變的時空脈絡,在一些方面較前人的研究多有推進。我相信,隨著當前大運河保護的進一步展開與升級,相關研究的現實意義將愈益凸顯。
歲月如流,秋樹飄紅,值此收獲的季節,王聰明邀我為該書撰寫序言,為此,我再次通讀全文,遂寫下上述的感想略加申說,以就教于作者和廣大讀者。
庚子深秋于上海新江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