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破解全域深度貧困:西藏的內源型發展道路作者名: 劉小珉等本章字數: 1065字更新時間: 2022-04-08 18:32:15
一 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重要標志,在全國范圍打響了脫貧攻堅戰,減貧效果顯著。按照現行貧困標準(2010年農村貧困標準),從2012年末至2019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少到551萬人,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累計減貧934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0.6%,累計下降9.6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2月底,全國832個貧困縣有601個摘帽,179個正在進行退出檢查,未摘帽縣還剩52個。全國128000個貧困村有125293個脫貧。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1]但是,中國農村貧困狀況的地區差異很大,截至2019年末,東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為47萬人,貧困發生率為0.1%,已基本率先實現脫貧;中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為181萬人,貧困發生率為0.6%;西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為323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1%。[2]可以說,脫貧攻堅最后的硬骨頭是中西部貧困地區,尤其是中西部的深度貧困地區。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必須重點研究解決深度貧困問題。[3]黨的十九大報告將脫貧攻堅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并明確要“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
由于資源、環境、區位、歷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西藏自治區有著明顯的自身特性。可以說,西藏是我國社會發育程度最低、自然條件最惡劣、生態環境最脆弱、基礎設施最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最不普及、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最低、宗教氛圍最濃、守土固邊任務最重、反分裂斗爭形勢最尖銳的地區,[4]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治理、生態保護、文化發展、對外開放、守邊固邊治邊乃至反貧困的一個十分獨特的樣本。基于西藏的特殊情況,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西藏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總結我們黨治理西藏成功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重要戰略思想,做出了“堅定不移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積極構建維護穩定的長效機制,加快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確保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決定。因此,中央政府十分重視西藏的脫貧攻堅,給予西藏各種政策支持。當前脫貧攻堅是我國的重點工作,也是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時間節點上舉國矚目的熱點。作為脫貧攻堅的獨特樣本,西藏如何破解深度貧困,進展如何,取得了什么進展,經驗和啟示有哪些,還面臨什么困境,如何實現可持續脫貧,都是國內外關心的焦點,也正是本書關注的核心議題。
基于以上背景,根據課題組2016年以來多次對拉薩、林芝、山南、日喀則、阿里等五地市的調研分析,本書將回答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