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連方言語音研究
- 劉麗麗
- 5字
- 2022-04-02 11:15:50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大連的歷史和人口
大連是一個地級市,隸屬遼寧省,位于遼東半島最南端。北依營口市,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位置在東經120°58′~123°31′,北緯38°43′~40°10′之間。大連下轄6區3市1縣:中山區、西崗區、沙河口區、甘井子區、旅順口區、金州區6個市轄區,普蘭店市、瓦房店市、莊河市3個縣級市,以及1個海島縣——長??h。大連土地總面積12573.85平方千米。
根據大連市統計局2011年5月18日發布的《大連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大連全市總人口為6690432人。
本文“大連方言”不只是指大連市區方言,包括大連地區6區3市1縣的方言。
以下簡要介紹大連地區的歷史和人口構成。
一 歷史
大連地區歷史悠久,對大連歷史描述最全面細致的是由大連市委市政府主持編纂、2007年出版的三卷本的《大連通史》。以下對大連歷史的介紹主要依據《大連通史·古代卷》。
在距今1.7萬年前,古人類已定居于此。歷經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時期,大連與山東半島聯系密切。春秋戰國時期,大連一度成為齊國和燕國的領地,燕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此為遼東設治之始,大連地區屬遼東郡,郡治設在襄平(今遼陽)。秦襲燕制。漢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一說公元前128年)正式建遼東郡,下設“凡縣十八,鄉邑五十一”,今大連南部地區設沓氏縣,北部地區分屬文縣、平郭縣和武次縣。東漢桓帝和靈帝時,軍閥公孫度割據遼東。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公孫度自立遼東侯,并分東漢之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遼東三郡,上設平州,自封平州牧。大連地區仍設沓縣、汶縣,上統于遼東郡。公元204年,公孫度死,其子康、康弟恭、恭子淵先后把持遼東,大連地區南部屬沓縣,西北部屬平郭縣,東北部屬西安平縣。其間,由于戰亂,齊魯學者紛紛逃亡遼東避難。其中最有名的當數管寧、邴元、太史慈、王烈及北海人劉政等。中原傳統禮儀由是系統傳入遼東。
三國時期,魏吳都欲將遼東納入各自的勢力范圍。公孫氏先稱臣附魏,后聯吳拒魏。公孫淵懼怕接受吳國封王之后招致魏國征討,復投魏,突襲吳軍,致使吳軍全軍覆沒。魏明帝因召淵入朝不至,發兵兩次征討公孫淵。公孫淵“聞魏人將討,復稱臣于吳,乞兵北伐以自救”。當吳軍于同年8月抵達沓縣時,魏司馬懿大軍已攻破襄平城并誅殺公孫淵父子。其殘部7000余人棄城向遼南退卻,在沓縣境內與東吳軍組成聯軍與魏軍激戰并將魏軍擊退。吳軍乘機劫掠沓縣大批青壯男女和物資南還。此戰使沓縣遭到嚴重破壞,城池被毀,田園荒蕪,民不聊生,剩余的沓縣吏民紛紛逃往山東齊郡界(今淄博),致使包括平郭、汶、沓縣在內的整個遼南地區淪為荒蕪之地,造成大連地區歷史上的第一次大劫難。后魏國在原沓縣治所東部置東沓縣,同時為了安置沓縣逃亡的吏民,特在齊郡的淄川縣羅村(今淄博市淄川區羅村鎮羅村)一帶另置一縣,稱新沓縣,以安置沓縣徙民。后大連地區先后歸西晉、東晉、前燕、前秦、后燕、高句麗管轄。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唐將薛仁貴統帥大軍攻克平壤。唐置安東都護府,統兵2萬人鎮守。今大連地區屬安東都護府之積利州,州治所設在今莊河市城山山城,終收復遼東。開元元年(713)五月,唐派遣鴻臚卿崔忻赴遼東冊封靺鞨粟末首領大祚榮。公元908年,契丹占據包括大連在內的整個遼東。是年“冬十月,筑長城于鎮東??凇保ń窀示幽详P嶺)。天顯元年(926)正月,阿保機率軍親征渤海,抵忽汗城(今黑龍江寧安),滅渤海國。其后,契丹將扶余城(今吉林省農安)的女真人安置在今大連地區西北部定居,并設置扶州(取扶余城字頭命州名)治理(公元938年改復州);將蘇子河附近的南蘇(今遼寧新賓境內)女真人安置在今金州以南地區定居,置蘇州(取南蘇之蘇命州名)治理。契丹通過移民,使大連地區人口驟增。上述兩州,“編戶數十萬,耕墾千余里”。契丹向大連地區的大規模移民,使唐王朝滅亡后遼南地區的蕭條狀況得以改變,社會經濟逐漸復蘇。興宗景福元年(1031),遼為加強對遼東南部地區的統治,在今大連北部地區設復州懷德軍節度,下設永寧(后改永康)、德勝二縣;在大連南部地區置蘇州安復軍節度,下設來蘇、懷化兩縣。遼代的大連地區居民有漢人、渤海人、奚人和契丹人。1115年,女真族的完顏旻(阿骨打)在今黑龍江阿城立國,國號金。后遼陽路54個州悉被金國控制。金太祖天輔元年(1117)七月,蘇、復兩州10萬軍民(主要有漢人、渤海人、契丹人)爆發了反對金人統治的武裝大起義。此次戰亂,蘇、復兩州居民慘遭涂炭。幸存下來的多“泛海至登州”。蘇、復兩州人口驟減,使大連地區的社會經濟又一次遭受了重大挫折。金朝經過30余年的統治,“府庫充實,天下富庶”,遼代遷入蘇、復兩州的熟女真人口益繁。金熙宗年間,蘇復二州人口已達40余萬。金朝擔心熟女真過于集中難以管理,就陸續將蘇、復兩州的熟女真居民編為猛安,分期分批以戍邊的名義轉徙山東分散定居各地。至黃統元年(1141)時,將蘇、復兩州熟女真“盡驅以行”。至是,蘇、復兩州居民以漢族和渤海人為主。至1193年,復州所轄之永康、化成二縣計有13950戶,人口約8萬。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五月,金朝為保遼東最南部的一塊土地,控制沿海諸港,將化成縣升格為金州。金州之名從此誕生。同年八月,蒙古軍攻占金、復、海、蓋四州。1234年,金朝滅亡。大連地區歸蒙古孛兒只斤窩闊臺轄地。由契丹人建立的遼及女真人建立的金在與兩宋對峙的過程中,他們善于吸收漢族文化,在其統治中期以后,大連地區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尤其是遼代復州城和金州城的辟建,形成了大連地區南北兩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格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元初,由于蒙古與金的連年征戰,金、復兩州人口大批逃亡,大片土地荒蕪。當元軍最后占領金、復兩州時,大連地區已成一片人煙稀少的荒漠之地。元廢金代所設的金、復二州,將其并入蓋州路,后又并入遼陽路。其時,整個遼陽路僅有3780戶,13231人,大連地區人口不足千人。元初曾四次向金、復州派遣屯田軍戶,總數達3640戶,加之眷屬,總人口達3萬余。這些軍戶以原部隊編制劃分地塊,定居耕作,戰時出征,平時為民。每個耕作單位稱“屯”,是為現在大連地區地名“屯”的起源。這些移民的后裔成為明代大連地區的世居居民。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在大連地區置金、復州屯田萬戶府,上統于遼陽行省遼陽路,府治所設在金州城。大連地區人口迅速增加到20余萬人,社會經濟得到長足發展。
明洪武五年(1372),遼東設置第一個衛——金州衛,下領6個千戶所,實行州衛并行制。洪武十四年(1381)置復州衛,下領4個千戶所。金州衛和復州衛隸屬遼海東寧道。洪武二十八年(1395)廢州制而專行衛制。從此大連地區民政事務及軍事均歸東寧道的上一級行政機構遼東都司管轄。是年起,遼東21衛的軍士屯田自食,復州、金州兩衛軍兵改為屯田軍,辟給耕地,屯田自養。至明朝中葉,復州衛有屯田軍1019名,金州衛有屯田軍2022名(為在冊軍士,如含軍人眷屬,可達2萬人),屯田20余萬畝,出現了“歲有羨余,數千里內,屯堡相望”的景象。大連地區出現了自漢代以來又一個繁榮時期。時復州衛人口達到4萬余人,金州衛人口達到5.7萬余人,耕地數十萬畝。明朝重視教育事業,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建立金、復、蓋、海四州儒學(孔廟)。明末,由于遼東戰亂不止,居民大批逃亡山東,遼東各衛儒學移至山東萊州府,設金、復“遼學”,金、復生員須跨海到山東讀書應考。
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金(史稱后金)。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三至五月,后金兵攻占了遼南的海、蓋、復、金各衛。部分居民逃亡山東?!稄涂h志略》云:“海蓋金復4衛人,望風奔竄,多航海走山東,其不能達者則棲止各島間。”[1]當時,明將毛文龍率部游擊于皮島(今朝鮮椴島)至南巳諸島(長山列島,注:長海縣諸島)間。長山列島與山東登州成為犄角之勢,遙相呼應,對后金等諸衛起到一定威脅和牽制作用。百姓多歸附之。1623年,后金軍再次攻占復州和金州。為防明軍毛文龍部的襲擊,后金軍將金州居民強行驅至復州境內,金州一時間幾乎成為無人區。清初,大連地區曾經歷近20年的戰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大批流失,除數百人滯留海島外,居民多由海路先后逃往山東,致使大連地區“城堡雖多,皆成荒土”。為了重新開發金、復州這塊曾經繁榮昌盛之地,清朝實行屯兵實邊、移民墾荒的政策。順治十年(1653),清朝在對東北地區進行了15年的有效統治之后,頒行了《遼東招民墾荒則例》,對招來的移民全部編入旗籍,計民授田,發給耕牛和種子。同期,還分撥京城部分八旗兵員(帶眷屬)和長白山一帶旗民來大連地區戍邊、墾殖定居。對他們的政策更為優厚,官府允許他們在一定時限內“跑馬圈地”,作為私產,被稱為“占山戶”??滴跄┠?,清廷頒令在大連南部地區實行編民入旗政策,即將金州城以南地區(今甘井子區、城市三區及旅順口區)的漢民編入漢軍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使之享受旗人在稅賦等方面的優惠待遇,因此大連地區旗人的比例大幅度增加。雍正十二年(1734),升復州通判為復州,撤金州巡檢司設寧??h,隸屬奉天府。至此,清自1644年定鼎北京之后,又經歷了近一個世紀,大連南部地區才正式設立縣級建制。至此大連地區分屬復州、寧??h和岫巖通判(今莊河市部分地區)。清初大連地區人煙稀少,衛學移山東萊州府。雍正五年(1727),由于移民涌入,大連地區人口增加,“學子赴試困于渡?!?,朝廷批準將原設在山東的復州、金州儒學并歸奉天府。
19世紀末,大連地區先后被俄國、日本強租,大連人民經歷了甲午戰爭、旅順大屠殺、日俄戰爭、731人體試驗等深重的災難,開始了持續不斷的反抗和斗爭。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大連地區才回到祖國的懷抱。
二 人口
大連是漢族、滿族、回族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以滿族人口最多。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大連市少數民族戶籍人口39.1萬人。其中,滿族人口超過20萬,為299539人。人口超萬人的有蒙古族(30645人)、朝鮮族(23268人)、回族(15533人)、錫伯族(14180人)。全市有民族鄉5個,分別是:普蘭店市的樂甲滿族鄉、瓦房店市的楊家滿族鄉、三臺滿族鄉,莊河市的太平嶺滿族鄉、桂云花滿族鄉。享受民族鄉待遇的鎮、街道有6個,分別是金州新區的七頂山街道、普灣新區的石河街道、瓦房店市的老虎屯鎮、莊河市的吳爐鎮、仙人洞鎮、塔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