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吐魯番地理條件

一 地形

吐魯番大部分地面在海拔500米以下,是新疆地區海拔最低的一個綠洲盆地。整個新疆地形是“三山夾兩盆地”?!叭健贝笾露汲蕱|西向展開,自北向南分別是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兩盆地”是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在“三山兩盆地”的空余地帶,尤其是天山南北地區,散布著很多中小山脈和盆地,自西南向東北有焉耆、吐魯番、哈密等盆地。其中地勢最低的就是吐魯番盆地[2]

吐魯番盆地位于南疆。天山橫貫新疆,把新疆分為南北兩部分:天山之北為北疆,之南為南疆。北疆為草原,靠近西伯利亞,氣候寒冷;南疆是沙漠區,氣候炎熱,散布著綠洲[3]。吐魯番盆地位于南疆,東西長約245公里,南北寬約75公里,面積約10300平方公里[4]。其中4050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最低處為盆地南緣的艾丁湖。整個盆地由高而低、由外向內,分為三環:第一環,為高山;第二環是盆地與外界交通的緩沖帶;第三環是盆地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這個中心的中心是火焰山。[5]火焰山平均海拔400~500米,橫臥在今交河故城至鄯善紅山口之間,東西長約100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將盆地中心分為南北兩個部分,似乎將南北綠洲完全阻斷,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鹧嫔接卸嗟镭炌媳钡臏瞎?,如桃兒溝、葡萄溝、木頭溝等,它們為整個吐魯番綠洲的生命紐帶,火焰山南北的一塊塊綠洲,與這些溝谷緊密相連。[6]

吐魯番盆地四面環山,地勢低洼,相對封閉。這與傳世文獻的記載是一致的?!段簳じ卟齻鳌贰端鍟じ卟齻鳌贰侗笔贰じ卟齻鳌芳啊锻ǖ洹み叿榔摺奋噹煾卟綏l都記有高昌“四面多大山”,“北有赤石山,山北七十里有貪汗山”。另外,“吐魯番出土文獻屢見丁谷、寧戎谷、新興谷、西谷,據研究,應即現在火焰山的吐峪溝、木頭溝、勝金口峽谷和交河故城附近的雅爾崖子溝”[7]

二 氣候條件

吐魯番盆地獨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其獨特的氣候條件。天氣炎熱,空氣干燥,日照強烈,干旱少雨,季風盛行是吐魯番盆地的主要氣候特征。由于盆地聚熱作用和戈壁、沙漠的影響,吐魯番夏季十分炎熱。同時,吐魯番盆地深處內陸,空氣干燥,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蒸發量極大,而降水量極少。吐魯番地區年降水量約17毫米,而蒸發量達3000毫米?!读簳じ卟齻鳌贰赌鲜贰じ卟齻鳌贰锻ǖ洹み叿榔摺奋噹煾卟綏l皆云“其地高燥”。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吐魯番地區具有良好的光熱條件。

雖然吐魯番地區干旱少雨,但是水資源非常豐富。發源于高山上的條條河流將水資源源源不斷地匯入盆地,滋養著這片綠洲。尤其是北部的貪汗山(博格多山)“夏有積雪”[8],為吐魯番提供豐富水源。西漢時期車師國治所“交河城”,“交河”取意兩河相交繞城,《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隴右道下交河縣條記“交河,出縣北天山,水分流于城下,因以為名”[9],這些都說明該綠洲水源充足。

良好的光熱條件,加之水源充足,所以該地宜于播種五谷,是典型的農業綠洲。再加上自漢代始中原人口不斷進入該地,帶來了灌溉和牛耕等先進生產技術,農業有了更大發展。吐魯番地區的五谷種植,歷來史書皆有記載,《梁書·西北諸戎傳》載高昌國“備植五谷”,《周書·異域傳下》《魏書·西域傳》載高昌“谷麥再熟”,《元和郡縣圖志》載“高昌國,土良沃,谷麥一歲再熟”[10],《冊府元龜》載“氣候溫暖,谷麥再熟。宜繭,多五果”[11]。吐魯番出土文書也記有大量的葡萄園種植、菜園種植及租賃買賣等情況,記有種類繁多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12],其他農產品交易等[13],目前這些已被出土實物所證實[14]。

吐魯番良好的農業條件,為屯田、駐軍提供必要的后盾支撐,這也是漢朝統治者為控制西域而與匈奴“五爭車師”的重要原因之一。匈奴統治者也認識到車師的戰略地位,大臣皆認為“車師地肥美,近匈奴,使漢得之,多田積谷,必害我國,不可不爭”(《通典·邊防七》)。

三 重要交通地位

(一)中西交通之“南道”“北道”“新道”

在世界交通史上,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之前,人們無力遠涉重洋做海洋交通,與鄰近國家的交往,多依靠陸路[15]。就中國大陸而言,東、南阻于海,北方為浩瀚沙漠,唯有西行一途。因此,新疆就成了中西交通的大門和橋梁,以通往今天的阿富汗、印度、俄羅斯等地。

而新疆內有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橫隔,只能沿昆侖山北側或天山南側西行,此即途經西域通往西方最早的南、北二道。

關于南道、北道的記載,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初,貳師起敦煌西,以為人多,道上國不能食,乃分為數軍,從南、北道?!?a id="w16">[16]《漢書》卷九六《西域傳》總序云:“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17]

7世紀初裴矩《西域圖記·序》[18]記載的西域范圍北道至拂菻,中道至波斯,南道至婆羅門,幾乎包括整個亞洲,也明確指出了高昌之“西域門戶”地位。

發自敦煌,至于西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北道從伊吾經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國,達于西海。其中道,從高昌……達于西海。其南道從鄯善……達于西海。其三道諸國,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東女國、南婆羅門國等,并隨其所往,諸處得達。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門戶也。(《隋書·裴矩傳》)

具體而言,經過蘭州以西的烏鞘嶺,便進入河西走廊[19],經武威、張掖、酒泉、安西、敦煌等河西諸郡,到達新疆。自新疆羅布淖爾分二道[20]:北道,沿天山南麓水草之地西行,經車師前王庭、龜茲、疏勒等地,越蔥嶺到大宛,再往西南經安息,而西達大秦[21];南道,沿昆侖山北麓西行,經樓蘭(鄯善)、于闐、莎車等地,越蔥嶺,到大月氏、安息,再往西可達條支、大秦等國[22]。鄯善國和車師前國是南北二道的起點,正史也做如此記載,《漢書·西域傳》鄯善國條:“鄯善當漢道沖,西通且末七百二十里?!薄逗鬂h書·西域傳》車師后國條:“(車師)前部西通焉耆北道?!?/p>

西漢后期又開辟了另外一條“新道”,三國時期正式辟為官道。“新道”由敦煌玉門關西北出,過橫坑,進入大沙海,抵柳中,到高昌[23],即由今安西北走哈密到吐魯番[24]。唐以后,又由吐魯番北上至蒙古高原,直到8世紀阿拉伯勢力侵入,“新道”一直都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通道之一。

(二)吐魯番的重要交通地位

以上關于交通要道的論述可知,中西交通史上自漢至唐主要有“南道”“北道”“新道”三條大道,而吐魯番(車師前國、高昌)是“北道”之起點、“新道”之終點和新起點。加上,“絲綢之路”由“南道”向“北道”的轉移,吐魯番人戶增加,生產發展,商業繁榮,都促使吐魯番地區成為中西通道上的重要樞紐?!侗笔贰じ哕噦鳌份d:“蠕蠕、嗽噠、吐谷渾所以交通者,皆路由高昌,掎角相接。”[25]《舊唐書·西戎傳·焉耆傳》載:“自隋末罹亂,磧路遂閉,西域朝貢者皆由高昌。”[26]

吐魯番地理位置的重要,從統治者的重視也可見一斑。西漢以前吐魯番為姑師國治所,西漢時期為車師前王庭治所,漢與匈奴曾“五爭車師”。公元前48年漢元帝在此設戊己校尉。東晉初(公元327年)前涼張氏據河西,于此置高昌郡。歷前涼、前秦、后涼、段氏北涼、西涼、沮渠氏北涼、闞爽政權、沮渠氏流亡政權八個割據政權,均以高昌為治所。唐貞觀十四年(640)于吐魯番置西州,又置安西都護府。7世紀中葉至8世紀中葉,吐魯番人口激增,成為涼州以西最大城市[27],吐魯番在中西交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總之,吐魯番地區農業條件得天獨厚,交通上又位居絲路要沖,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十分顯著。這也決定了高昌必然在絲綢之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與中原、中亞及北方游牧民族有著廣泛的往來交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峡市| 霍城县| 泸西县| 武乡县| 玉林市| 绵竹市| 乌海市| 保山市| 长葛市| 汾阳市| 南丹县| 镇赉县| 红桥区| 广汉市| 正蓝旗| 清涧县| 武冈市| 宁武县| 望城县| 塘沽区| 朔州市| 海门市| 瑞丽市| 桃园市| 闽侯县| 汉寿县| 伊金霍洛旗| 叙永县| 内江市| 京山县| 舟曲县| 施甸县| 长沙市| 宜丰县| 韶关市| 潼南县| 曲阜市| 广东省| 盐城市| 综艺|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