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夏鼐傳稿
  • 王世民
  • 3538字
  • 2022-04-11 17:48:15

清華大學文學院的佼佼者

夏鼐決定轉學清華大學后,于1931年7月8日前往設在北平城內北河沿北大三院(現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所在地)的報名處,報考清華第六級(1925年清華學校改為大學后的第六個年級,即應于1934年畢業(yè)的1930級)社會人類學系二年級插班生。當時曾有一番小的波折,燕大開具的修業(yè)證書上沒有寫明“修業(yè)期滿,成績及格”,夏鼐開具倘錄取后發(fā)現弊點自愿退學的保證書,方才領到準考證。7月16~18日在該處順利應試。8月7日高興地接到錄取通知書,9月7日去清華園報到,實現了自己的夙愿。辦理入學手續(xù)時,除查對照片、復驗體格、繳費、交保證書等項外,還遭遇美式老生給新生下馬威的Toss(音譯“拖尸”,意為“猛然拋起”,由四名老生抓起一名新生的四肢搖晃,然后拋到運動墊子上)。入學后,宿舍確定在二院附4號(現已拆除)。

夏鼐本不準備繼續(xù)讀社會學系,但對究竟轉陳楨教授為系主任的生物學系,還是轉蔣廷黻教授為系主任的歷史學系,開始并未拿定主意。在清華入學后去注冊處接洽時,注冊主任說需要先得到系主任和教務長的同意,他便先去見社會學系主任陳達教授,又去見教務長張子高教授,請求轉系。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洽商,夏鼐才以歷史學與社會學性質相近的理由,辦妥轉入歷史學系的注冊手續(xù)。這時正值“九一八”事變發(fā)生之際,21日全校同學集會三小時,群情激昂,議決了關于抗日的一些提案。有人提議清華全體同學徒步赴南京請愿,又有人提議清華全體師生絕食抗議一天,但都沒有獲得通過。同學們曾于9月22日聽取蔣廷黻教授所作題為“日本此次出兵之經過及背景”的講演,夏鼐在日記中對此進行了評述:“吾人對策之治本方法,在于民族與個人之根本改革,中國人遇小事委靡不振,遇公事貪婪腐敗,此種習性非大行改革不可。”[5]隨后全校停課,夏鼐參加了去郊區(qū)宣傳日寇暴行的活動,曾步行二三十里抵達北郊的沙河鎮(zhèn),并進入昌平縣城。學生大會又通過決議,停課三個星期進行軍訓,前往西苑兵營,參觀機關槍、迫擊炮等兵器,并觀看步兵操練。其間,校內發(fā)生歷史系教師吳其昌為請求政府出兵絕食、學生代表赴南京請愿等事件,直到11月底方才正常上課。夏鼐當時認為,某些議案是在感情沖動下通過的,救國只有下死功夫來學別人的長處,以求并駕齊驅,而終于軼出其上。至于停課、出操、請愿,至多只能振奮民氣,實際上沒有什么效果。不過在受壓迫的情形下,感情沖動非但不能避免,并且是可嘉許的一件事。1954年他翻閱自己這時的日記時曾經寫道:“1931年是驚動世界的一年,全國蓬勃興起救亡運動。然而我仍沉迷于讀書生活中,可見我當時民族觀念的淡薄,有點醉生夢死!今日翻閱,不禁汗流顏赤!”[6]時值“思想改造”運動之后,如此感言可以理解。實際上他對民族危亡是非常關心的,這段時間閱讀的書籍,主要有李劍農著《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600多頁)、劉彥著《帝國主義壓迫中國史》(800多頁)。

1931年10月14日著名教育家梅貽琦教授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12月3日正式到任并向全校師生發(fā)表講話,強調“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清華大學校訓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奉行通識教育。當時正值清華大學早期的黃金時代,圖書儀器完備,各科名師云集。而歷史學系,經過蔣廷黻兩年來的革新,已經走上正軌,特點是中外歷史并重,要求學生多學外國語文及其他人文學科。這些對于夏鼐都有深刻的影響。二年級所修課程有:吳其昌講授“中國通史”,孔繁霱講授“西洋通史”,錢穆講授“戰(zhàn)國秦漢史”,商承祚講授“殷虛文字研究”,史祿國(Shirokogoroff,S.M.)講授“人類學”及“法文”,等等。三年級選修課程有:雷海宗講授“史學方法”和“中國上古史”,陶希圣講授“中國社會史”,蔣廷黻講授“中國近代外交史”,劉崇鈜講授“西洋十九世紀史”,以及錢稻孫講授“日文”,等等。四年級選修課程有:陳寅恪講授“晉南北朝隋史”,張星烺講授“宋遼金元史”,噶邦福(Gapanovitch,J.J.)講授“希臘史”,趙萬里講授“版本目錄學”,等等。另外還有體育、軍訓等。

1932年初,夏鼐在日記中計劃,本年預備課外讀50部以上100部以下的書籍;法文至少要認識2000個以上的生字(單詞),年終時能夠翻字典閱讀淺近的法文書。暑假中讀點外交史的書,同時對中國通史方面已出版的書籍加以系統的研究。為學好錢穆的“戰(zhàn)國秦漢史”課程,他從上年年末開始,認真閱讀《史記》及三家注,并參考清代梁玉繩的《史記志疑》,對《六國年表》《魏世家》《秦始皇本紀》等進行校訂,先后寫成并發(fā)表《魏文侯一朝的政治與學術》《秦代官制考》二文。

1932年初撰寫的《魏文侯一朝的政治與學術》[7],正文為錢穆講課筆記的整理稿,夏鼐在每節(jié)之后附加自己的按語。其中關于“井田制之廢除”,即“爰田制的施行”,按語長達3000余字,最為精辟。他詳細論證后認為,無論是胡適的《井田辨》,還是郭沫若的《周金中的社會史觀》,否定的都是孟子的那種本難成立的“豆腐干塊”的“典型的井田制”,而贊同錢穆所說“雖有經界,不必那么整齊;雖是土地公有,分配平均,不必每家皆百畝;雖行助法,不必稅率是九一”,即“修正派的井田制”。至于王宜昌所推想的輪耕制,則與“典型的井田制”無關。說到“爰田制”,夏鼐有自己的獨到看法,認為這“是一種授田的制度,其特征是農民永耕于其地,不復與他農相易換”。他認為《左傳》杜注“見‘爰’字可釋為‘易’,因之望文生義,實不可從”,將爰田解釋為井田制下“三年爰土易后”的田制,或者把爰田制與輪耕法混而為一,都是出于誤會,“最好還是解釋‘爰,于也’,即永耕于其地的意思”。該文按語又言及“郡縣制之發(fā)生,雖非起于秦始皇,然亦仍以秦國為最早。……魏文侯并沒有立刻廢止封建制”,“軍民分治是戰(zhàn)國逐漸成功的制度,不必歸之于魏文侯一朝”,看法都與錢穆完全不同。

1932年6月撰寫的《秦代官制考》[8],主要根據《史記》中的有關本紀、列傳,以及《漢書·百官公卿表》,對秦代的中樞政治中心(三公九卿)、其他中央官吏、武官、郡縣官吏,進行詳細考證與論列。最后得出的結論是:“秦代官制的作用,在于極能適應當時的時代要求。當時的時代要求,不外二點:一為政治上由封建改為郡縣,力求政權的集中;一為造成軍事上的嚴密組織,以武力統一中國。秦國對于前一點,多采用三晉的制度,如置相、立郡縣等。關于后一點,因秦民族本來富于尚武的精神,故武官及封爵的制度及名稱,多為秦國所原有,而罕稗販自異國。這兩方面的優(yōu)點綜合后,秦人便能無敵于天下,遂統一全中國。”“秦代官制對于后世的影響……歷千余年而不衰,直到西洋的資本主義國家,用鐵艦大炮擊破了中國的閉關主義,中國的官制,才有根本的改革。”該文既有詳細的史料考訂,又有宏觀的歷史思考。夏鼐作為大學二年級學生,能夠寫出這樣有分量的長篇論文,討論秦始皇統一中國過程中訂定官制的歷史貢獻,實屬難得。

前已述及,夏鼐早在中學時代即曾對“茹毛飲血”的傳統解釋提出質疑,走上治學之路后,更加注意采取現代化的科學方法研究問題。1932年他在《清華周刊》[9]第37卷第1期第一次發(fā)表的文章,是林語堂《言語和中國文字二者起源的比較》的中譯。為什么要將該文譯成中文發(fā)表呢?他在所作“譯者附注”中強調,深意在于“因為它可以指示我們一個研究國故的新方法,并且可以破除那種中國文字創(chuàng)始于‘伏羲畫卦’‘倉頡造字’的荒唐神話”。[10]他對形式邏輯問題也很關注,曾經下過一番功夫,1933年發(fā)表有《賓詞數量限制說之批評》[11],對同窗王栻補譯、嚴復原譯、耶芳斯(Jevons,W.S.)著《名學淺說》中省略未譯部分,進行邏輯學問題的深入討論。所以,夏鼐論證問題總是非常嚴密,與其他學者討論問題時往往關注是否合乎邏輯。

不僅如此,夏鼐對于社會科學理論也密切關注。1933年發(fā)表的《奧本海末爾的歷史哲學》一文[12]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奧本海末爾(Oppenheimer,Franz)是德國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所著《論國家》[13]篇幅不大,卻論述了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現代關于國家的各種理論思想,并對國家的發(fā)展趨勢作了預言,認為國家將會消亡,最終成為“自由民聯合體”。但他屬于強制論一派,主張國家起源于暴力的征服與平定。夏鼐的文章詳細介紹了奧本海末爾的國家起源學說,在講述國家起源、國家的形成過程、國家形成后的發(fā)展過程、歷史的原動力四個方面之后,根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論斷,對其學說進行了尖銳的批評。該文指出,國家的起源“不一定由于暴力的侵占,有時是經濟發(fā)達的自然結果,且又不一定是一種族對于他種族的征服,而可以是社會內部分裂的結果”,認為“奧氏概歸之于[暴力]一元,似屬未妥”。針對奧本海末爾主張國家發(fā)展的趨勢是“經濟手段逐漸發(fā)達,政治手段逐漸萎衰,以至于最終達到僅有經濟手段而無政治手段”的漸變,即由階級國家突變?yōu)闊o階級的自由市民團體,夏鼐斷然指出這“也許在夢想中,永遠不能實現”,強調“革命仍是這突變所未可免的手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德县| 容城县| 靖边县| 井研县| 昭通市| 永川市| 汶上县| 泾阳县| 邵阳市| 泰兴市| 乌什县| 台东县| 澎湖县| 东阳市| 肥东县| 灌南县| 合阳县| 大城县| 龙门县| 阿拉尔市| 文山县| 霍林郭勒市| 乐山市| 乌什县| 泸水县| 肇东市| 烟台市| 万年县| 淅川县| 太仓市| 金川县| 周口市| 上饶市| 马鞍山市| 垣曲县| 新宾| 上思县| 慈溪市| 静乐县| 麻江县|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