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秦朝說起,到清朝結束(一):大秦風云
- 歷史不是僵尸
- 2037字
- 2022-03-30 15:00:30
14.赤裸裸的機會主義者
李斯決心西行前往秦國,在那里實現他的政治理想,過上糧倉大老鼠的生活。
臨行前,他沒忘記向老師荀子道別。荀子問李斯究竟是怎么打算的,楚國是祖國,為什么放著自己的祖國不待,偏偏跋涉千里到人地兩生的秦國去呢?李斯直抒胸臆道:
老師啊,學生我聽說“得時無怠”,也就是說,機會到了,千萬不能錯過。如今,諸侯紛爭,能人當道,尤其是秦王,野心勃勃,一心想著吞并天下,稱帝而治。這正是無權無勢的寒門子弟奔走四方、施展抱負、出人頭地的好機會。而地位卑賤,生活窮困,卻不知道趁機謀取功名利祿的人,和那些只會張嘴等人喂食的圈養禽獸有什么區別?白白浪費了一張人臉和直立行走能力!學生我認為,最大的恥辱莫過于卑賤,最大的悲哀莫過于窮困。那些長期處于卑賤和窮困之中的人,不是埋怨社會不公,就是仇恨富人不仁,還動不動自我標榜與世無爭,其實就是無能,這絕不是他們的真實想法!所以,學生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到秦國去,為秦王奉獻畢生所學!
李斯的機會主義觀點極具現實意義,即便今天聽來,也讓人振聾發聵。就是不知道儒學大師荀子是否認同,因為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估計是喜憂參半:喜的是,這孩子真聰明,對時局分析得太透徹了,具備一個政治家的敏銳眼光、深刻洞察力和非凡氣度;憂的是,這孩子太功利,對人生價值的理解過于偏激,將來難免會被命運捉弄,下場不會好。
實際上,李斯的下場不是不會好,而是非常凄慘,后文中我們還會詳細說到。李斯那種期待功成名就的急切心理和露骨言辭,也從反面警醒今天的我們,應當理智清醒地對待所謂的成功或成就,切忌走火入魔。
先不管他將來的下場怎樣,只說這次西行入秦,無疑是李斯命運中的重要轉折點。李斯當時也深知這一點,于是向老師荀子辭行后,便匆匆向西出發,趕往秦國。
剛到秦國,正趕上秦始皇的老爸秦莊襄王去世,當時朝政交由秦相國呂不韋全權代理,李斯托人找關系,在相國府內謀得舍人一職。這中間,他肯定沒少打著老師荀子的旗號到處自我標榜,因為傍名人、蹭熱度、給自己貼金,自古都是“屌絲”逆襲、走上成功之道的必經之路。
不過,老師荀子的名號只是敲門磚,最終還是要看個人才華。而李斯才華橫溢,做舍人沒多久,就贏得了呂不韋的賞識。呂不韋把他推薦到宮中做了郎官,輔佐年少的秦王嬴政。
從此,李斯便有機會與秦王嬴政密切接觸。在接觸過程中,李斯經常與秦王嬴政暢談他的“機會主義”和天下大勢:
一個人之所以平庸,主要是因為經常錯失良機;而一個人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為能夠把握時機,果斷出手。從前,秦穆公稱霸天下,卻始終不敢東進吞并山東六國,為什么?就是因為時機不成熟,那時諸侯國還有很多,周朝還沒有徹底衰落,五霸雖然交替興起,但仍然都推尊周朝。自秦孝公以來,周朝才真正開始衰落,關外諸侯則互相兼并,直至剩下六國,而秦國置身于函谷關以內,獨善其身,坐山觀虎斗,趁機要挾關外諸侯已長達六代?,F如今,長期被要挾的諸侯各國就像秦國下屬郡縣一樣畏服秦國。所以,將來以秦國之強大,大王之賢明,蕩平六國,統一天下,成就帝業,如同掃除灶臺上的灰塵一樣容易。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倘若現在大王還不抓緊將此事提上日程的話,等到諸侯各國再強盛起來,又訂立合縱盟約,即使大王您和黃帝一樣賢明,也不可能吞并它們了。
年輕的秦王嬴政對李斯的見解非常認同,于是提拔他為長史,進入自己的智囊團。
后來,根據李斯的建議,秦王嬴政暗中派間諜攜帶奇珍異寶到各諸侯國搞收買策反工作,重點收買策反那些所謂的“公知”和權貴,因為這些人不但有影響力,而且做人的底線比較低,缺乏愛國情懷,如果收買策反不成,就派人將其暗殺掉。這樣一來,各諸侯國的君臣關系就變得越來越缺乏信任,越來越糟糕,為秦始皇蕩平六國埋下了伏筆。
為此,秦王嬴政任命李斯為客卿。所謂客卿,簡單地說,就是在秦國擔任高級官員的外國人。
有了這么個頭銜,李斯非常高興,但正當他春風得意的時候,卻在嬴政十年,也就是秦王嬴政誅殺嫪毐、趕走呂不韋的第二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險些毀了他在秦國的政治前途。
這究竟是件什么大事呢?主要與一樁間諜案有關。
秦國向各諸侯國派送間諜搞離間工作,同樣,各諸侯國也不斷向秦國派送間諜搞破壞工作。正所謂:“敵中有我,我中亦有敵。”任何時代,這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現在是和平時期,我們的國家安全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尤其對處于國家關鍵工作崗位的人,一定要政審,否則一旦出現間諜,后果不堪設想!秦國的這樁間諜案就發生在一個關鍵工作崗位上,間諜主角名叫鄭國。
說起鄭國,估計很多人都聽說過,是一個水利專家,秦國有一條超大型灌溉水渠就是由他設計和主持施工完成的,后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鄭國渠。鄭國渠位于今天的陜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余里,歷經十年才修建完成,投入使用后,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使土地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甲天下。
而這么一個對秦國百利而無一害的水利工程,竟起源于韓國的陰謀,其設計施工負責人鄭國正是實施這一陰謀的實際執行人。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