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秦朝說起,到清朝結束(一):大秦風云
- 歷史不是僵尸
- 2298字
- 2022-03-30 15:00:30
13.全面改革
秦始皇的改革首先從秦朝的五行屬性著手。所謂五行屬性,就是根據五行學說,判斷朝代的屬性。
五行學說由春秋時期齊國人鄒衍(yǎn)創立,主要研究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學問。鄒衍認為,宇宙萬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組成,而且這五種物質相生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這種學說,現在科學無法證明,常稱之為迷信,屬于道家玄學。但是,當時大家都對其深信不疑,秦始皇也不例外。
根據五行學說這套理論,周朝被認為屬火德,那么秦朝就必須屬水德,因為水克火嘛,否則萬一周朝死灰復燃了怎么辦?所以,秦始皇規定秦朝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按照水德的標準去做。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秦始皇要求將其更名為“德水”,作為水德正式實施的開始。假如有人在你面前故弄玄虛,說“德水啊、德水啊”,其實說的就是黃河。
水德主黑色,那么秦朝的主色調就定為黑色系,大家的衣食住行也都要崇尚黑色。你看關于秦朝的電視劇里的人,個個都穿得黑不拉幾的,畫面也烏漆墨黑,給人的感覺很壓抑。用現代人的審美來看,一點也不漂亮,黑色看久了說不定還容易讓人得抑郁癥。
但是那時候,秦始皇不管這個,大秦的萬世基業才是最重要的。老百姓沒辦法,只有服從,一夜之間全國上下都換成了黑色系,搞得像“黑社會”一樣。長期生活在這種顏色的世界里,老百姓的心情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水德代表陰,陰主殺氣,象征刑法。所以,秦始皇要求實施嚴刑峻法,必須完全依法治國,不準講仁義道德,這樣就顯得更水更陰唄。牢獄之災,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自然也就司空見慣了。老百姓生活在恢恢法網之中,估計天天被水嗆得要命。
這還不算完,水德不是代表冬天嗎?那么就改變周年計算順序,每年以冬十月為第一個月,十月初一改成大年初一,群臣要在這個時間進宮朝賀。
另外,水德的幸運數字為六,那么無論計算什么,最好都以六為節拍,比如滅六國,六尺為一步,帽子高六寸,車寬六尺,六匹馬駕車,等等,反正“六六大順”。
總之,秦朝的老百姓從此生活在了水深但火不熱之中。
當然,這些制度的出臺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落后思想造成的,無可厚非,我們作為后人也沒必要嘲笑。
除了五行屬性稍微荒謬,秦始皇在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還是做了很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改革的。
比如統一了度量衡、貨幣、文字和車軌等,這些我就不多說了,初高中歷史課本中講得非常詳細。關于車同軌,可能有人不太理解,我稍微啰唆一句。
所謂車軌,就是指車子的兩個輪子之間的距離,車同軌后,無論馬車還是牛車,只要是車,都必須是六尺寬,對應的全國道路系統也隨之保持一致。這個改革意義重大。
就這樣,秦朝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總算得到了統一。
但對于大秦江山,大臣們都垂涎三尺,不想統一,妄圖重新分裂,因為按照以前周朝的老規矩,江山是要裂地分封給大家的,也就是搞分封制度。丞相王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率領一幫大臣經常向秦始皇委婉請愿:“陛下,現在天下剛剛平定,還不安生,特別是燕、齊、荊這些邊遠地區,地廣人稀,沒有封王的話不好管理,不如將陛下的兒子們派過去做王。”
秦始皇多聰明啊,一聽就明白了,什么要加封朕的兒子們為王啊,明明是這幫家伙在變相為自己爭取封王封侯。心雖這么想,但他不好當面拒絕,畢竟分封制度是祖傳下來,已是慣例,又加上這幫家伙確實為大秦江山沒少出力,手里還握著各式各樣的權力,要從長計議才比較妥當。于是每次說起這事,秦始皇都是建議大家再商量商量,達成共識之后再說。
很顯然,秦始皇的目的是通過拖延的辦法為自己爭取支持。
秦始皇的成功肯定離不開列祖列宗的功業沉淀和積累,但也與他個人的超凡能力有非常大的關系。秦始皇表面性情急躁易怒,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又總能做到能屈能伸,異常冷靜,沉得住氣。
不久,在大臣中,就有一個極其聰明的人窺探出了秦始皇的真實想法。這個人名叫李斯。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上蔡縣人,年輕時在郡府里做個小辦事員。小辦事員無職無權,見誰都要低頭哈腰,卻忙得像狗。這對聰明的李斯來說,實在是太卑微了。
李斯不甘心一輩子如此,每天挖空心思為自己尋找出路。
其實,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尋找出路,尤其是生活在底層的小老百姓,但是如果思路打不開,僅僅局限于原有的思維模式,無論怎么努力,也只是在原地打轉。
李斯就是如此,冥思苦想,不得其道。
世上的很多事,就怕天天想,想多了,不知道哪天就可能靈光乍現,茅塞頓開,就像牛頓被蘋果砸到頭上,發現地球萬有引力一樣,貌似偶然,其實必然。
李斯很幸運,因為一個生活常識,他頓悟了。
什么生活常識呢?他發現,茅廁里的老鼠,吃的食物又臟又臭,骨瘦如柴,每逢有人或者狗進入茅廁,都會受驚逃竄;而糧倉里的老鼠,吃的是精米白面,肥頭大耳,有人或狗來了,毫不驚慌,往糧袋里一鉆了事。
李斯一下子開竅了,不由得慨然長嘆道:“原來如此啊!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于是,他辭職了,決定去拜一位名師學習帝王之術,將來好到廟堂之上去工作。這位名師就是荀子。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
在這么一位高人的悉心教育下,李斯學有所成,對帝王之術諳熟于心。
所謂帝王之術,顧名思義,肯定是為帝王服務的。當時那么多諸侯王,究竟為誰效力呢?李斯進行了認真篩選。
首先要考慮的,肯定是自己祖國的楚王了,但李斯左思右想,認為楚王水平太次,不值得輔佐。再看其他諸侯國,除了秦國蒸蒸日上,都在不同程度地走下坡路。于是,李斯決定西行前往秦國,在那里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那么,李斯在秦國的仕途會順利嗎?他又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