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沸騰十五年:中國互聯網1995-2009(修訂版)
- 林軍
- 1640字
- 2022-03-29 10:51:32
清華大學研究生沙龍主席萬平國創辦中網
深圳互聯網雖然領先,但還是比不上北京。亞洲互聯網從來都有首都效應,北京又是當時最早放開互聯網接入的地方,因此,不論訊業金網還是深圳萬用網(深圳萬用網是全國早期知名網站之一,是中國最早獲得盈利的ISP,也是中國最早的ICP[11]公司之一,其推出的大近視欄目很長一段時間內領網絡新聞之先),雖然在實力上未必遜色,但在動靜上反而不如北京的萬平國的中網和張樹新的瀛海威。
1993年,從斯坦福大學畢業并獲取管理科學和工程學雙碩士學位的萬平國決定回國,擔任一家美國公司駐中國的辦事處代表。1994年,萬平國決定投身互聯網,而在這一年的4月,萬平國在斯坦福大學求學時的校友楊致遠創辦了雅虎。
萬平國,湖北人,個頭不高,人很聰明、也很活躍。曾擔任清華大學研究生沙龍主席的他,在讀書的時候很巧妙地利用清華大學的名氣,在各省省長來京期間請他們到清華大學做演講、交流,把清華大學的研究生沙龍搞得風風火火。不得不說,萬平國是一個人才。
萬平國創辦中網,先籌集了3000萬元人民幣。有了這筆資金墊底,中網生存得比其他ISP要滋潤鮮活。這筆資金是清華大學等幾個機構一起籌集的,也因為要等這筆資金到位,中網推遲到1995年5月才開張,當月瀛海威同時創辦。1995年的3000萬元相當于現在的好幾億元,財大自然氣粗。當時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冠有“北京”兩字,而萬平國因為注冊資金雄厚,要到當時的國家工商局注冊,所以就為自己的公司取名中網。
中網公司制訂了一個宏偉的商業計劃,斥巨資購買了當時最昂貴、最先進的思科路由器75076臺、幾十套太陽微系統——當時最先進的服務器。因為采購量大,絕對屬于大客戶,中網的舉措甚至驚動了思科、太陽微系統兩家公司的高層,兩家公司的副總裁都親自跑到北京來。中網當時計劃發展10個城市接入互聯網,聲勢浩大。有這么一個段子:時任當時的郵電部數據通信局局長劉韻潔聞訊到中網參觀后感受到了壓力,所以中國電信才買了大量設備,全面發展互聯網接入業務。萬平國一看形勢不好,就把在10個城市提供ISP服務的計劃擱置下來了,用他的話說,這樣損失最小。后來,這些設備自用了一部分,研究開發用了一部分,剩下的賣給了別的ISP。
萬平國是一個能領風氣之先的主兒,也是一個能見好就收的主兒。1999年的免費電腦(類似現在的分期付款,交一定年數的網費作為首付就送一臺電腦,剩下的錢分期付)就是萬平國的杰作。做著做著,國內廠商立刻跟進殺價,4999元的電腦價格兜頭澆向萬平國。萬平國這時卻毫不猶豫地撒手了,“不跟你們玩了”。
萬平國能說,在清華大學的時候就可以在面對幾千人的大場面上侃侃而談。
萬平國也敢說,1998年年底,原國家計委根據《價格法》的規定,召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電信價格聽證會,探討社會普遍關注的電信資費問題,萬平國作為ISP的代表參加了聽證會。聽證會的探討成果是:1條2M[12]帶寬的月租費從400多萬元降到43萬元,再降到22萬元、15萬元、8萬元;用戶的上網費也從每小時20元降到了每小時4元。
萬平國還特別會說。最早的監管部門多從意識形態來看互聯網,擔心會危害國家安全。在這些難題面前,萬平國游走于各級政府部門,以他的口才和技巧匯報情況,解釋互聯網,并說服他們、影響他們。同時,萬平國還花費了很多時間,寫了大量文章講述什么是互聯網,并再三建議政府,互聯網應該優先發展,并加以利用,再加以管理。萬平國認為:“如果沒有當時我們這些人的工作,今天的互聯網可能還是這樣一種狀態:誰要用互聯網,拿身份證——開介紹信——先備案——再申請。”
萬平國不僅去說服監管部門,同時也扎實地做市場,中網在1996年推出300元包月的服務,為推廣這項包月服務,萬平國拿出一些賬號給某些記者,其中有一個叫洪波的記者,一年后離開了他供職的《軟件》雜志,來到中網,擔任主管ISP之外的網站新業務的副總經理,洪波的網名叫Keso,他后來成為首屈一指的科技名博。
2002年,在ISP領域堅持了將近7年的中網轉型成為網絡安全廠商,Keso也離開了中網。我們只有在諸如網絡安全或網絡管理員之類的相關專業的活動現場才能看到萬平國,中網的聲音也逐漸聽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