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沸騰十五年:中國互聯網1995-2009(修訂版)
- 林軍
- 2307字
- 2022-03-29 10:51:38
新華社與中華網
1997年,同樣因為互聯網,新華社和它積極參與的中華網走進了大眾的視野。1997年6月,新華社全資子公司中國國際網絡傳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CIC)在開曼群島注冊了中華網公司(China.com),主要從事門戶網站及相關業務。這正是未來的上市公司——中華網。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新華社是榮耀與權力之所在。全國優秀、能干的大學畢業生被分配到新華社工作,他們寫的報道引領大眾的視野。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會定期寫一種叫內參的文字,向相關部門匯報國內發生的事實。
新華社也有自己的三產部門,特別是隨著中國股市的到來,新華社嘗到了通過金融資訊賺錢的甜頭。新華社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創辦了兩份非常成功的股市新聞報紙《中國證券報》和《上海證券報》。新華社在香港的業務也頗為盈利。中國環球公共關系公司幫助新華社將它的宣傳技術和分銷網絡應用于企業客戶。消瘦、機敏的新華社香港分社公關合作伙伴負責人馬運生,主管這塊業務,他有很長一段時間曾服務于新華社,這讓他能很好地成為第三方。
不過,新華社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中國市場對金融新聞資訊的需求爆炸中,只是一個旁觀者。當時全世界有四家公司提供全面的實時金融新聞資訊。三家是美國公司——道瓊斯、奈特里德(Knight Ridder)和彭博,第四家是法國的路透社。道瓊斯和路透社實際上瓜分了中國市場,其中路透社的份額稍大一些,道瓊斯次之,彭博的份額極小,而奈特里德則根本沒有進入中國市場。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入了高潮。全國冒出了大大小小的交易所,它們什么交易都做,從大豆到鋼鐵。這給路透社和道瓊斯的實時金融新聞資訊帶來了極大的需求。
盡管每個終端每個月大約收費2000美元,這是一筆不菲的價格,但由于這兩家海外通訊社的終端上有中國14家主要商品交易所和兩家證券交易所的價格顯示,因此,交易所和各種金融機構仍成百套地安裝路透社或道瓊斯的終端系統。這樣,這些公司的交易員就能像全世界所有金融公司的交易員一樣日日夜夜地盯著屏幕,看到價格在世界范圍內的重大事件和新聞的驅使下起伏跌宕了。
當然,新華社也看到了這一切,他們同樣渴望獲得金融新聞數據領域豐厚的利潤。于是,雙方的爭奪開始了。
當新華社陷入與路透社、道瓊斯的爭奪中時,馬運生開始思考,互聯網可能是實實在在賺點錢的一種方式。他聯合了兩名在美國接受過教育的香港企業家朱伯倫和葉克勇。朱伯倫畢業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計算機專業,從事房地產銷售和郵購市場業務。葉克勇是一名計算機工程師,擁有沃頓商學院的MBA學位,在美國時曾在畢馬威咨詢公司的戰略規劃部門工作過。三人小組為新華社設想了一個計劃,利用其政治背景獲得在中國互聯網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其計劃是建立國中網,它是一個與全球的國際互聯網相隔離的網絡。
國中網是一個封閉的用戶組,必須在一家新華社的下屬公司的控制下才能有償訪問,這家公司就是中國國際網絡傳訊有限公司。CIC將過濾從國際互聯網進入中國境內的所有信息,并把內容翻譯成中文。由于中國對經濟建設的關注,CIC的主要關注內容是商業信息。CIC計劃在深圳建立一個占地2000平方米的工作場地,聘用大量翻譯人員在這里工作。項目預計幾年內將擁有100萬名用戶,營業額將達到數億美元。新華社接受了這個方案。1994年,新華社在香港注冊成立了中國國際網絡傳訊有限公司,為新華社的全資子公司。
在馬運生和朱伯倫忙著獲得關于互聯網的諸多政治許可的時候,葉克勇則開始從香港大亨那里募集資金。葉克勇是一名身材短小、精明強悍的銷售大師,國字臉,頭發一絲不亂,穿著筆挺的西服,腳上一雙Gucci皮鞋,他清楚地知道香港大亨們想要聽到什么,他能給他們什么。葉克勇直接就把手伸到了他們的錢包中,輕松地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初始資金。
不過,這個計劃還沒開始就夭折了。1995年,中國電信開放了北京、上海、深圳多個城市的對外連入互聯網的接口,年輕的中國企業家們也開始陸續創立了互聯網服務提供企業,以及和雅虎類似的中文網站。國內的大學也建立了通向互聯網的國際鏈接網絡。
于是,已經用完大量先期投資的CIC公司面臨著生死考驗。在此關鍵時刻,新華社亞太分社社長張國良起了決定性作用。在張國良的支持下,CIC公司借香港自由市場環境,在1996年進行了兩個大動作。一是在開曼群島注冊了一家CIC控股公司,并將部分股權出讓給海外風險投資者;二是將公司的經營管理權交給了投資者信任和選派的市場人士。雖然CIC的董事局主席仍由新華社派人擔任,但從1996年10月開始,香港一位知名業界人士錢果豐[24]成了CIC董事局執行委員會主席;而在此之前的5月,這個計劃的提出者、熟諳于通信傳播界的香港商人葉克勇擔任CIC董事局副主席。
細讀中華網公司的招股書便可知曉,葉克勇雖然沒直接出任CIC的CEO,但他任董事的亞太在線有限公司從1996年開始正式對CIC提供“管理服務”,并由他執行。為此,CIC和中華網公司在1996-1998年的3年中,向亞太在線支付了47萬美元的管理酬勞,還不包括理所當然的期權。
葉克勇努力把CIC打造成一家為中國提供國際商業資訊服務的公司。他是一個精明得有些夸張的商人,當CIC采購設備時,公司的最新動態中會把供應商稱為CIC的“合作伙伴”。跨國公司的經理人答復了葉克勇的來信,會發現他們自己的名字被冠以公司“顧問”的名號列在公司宣傳冊上。在很多人看來,葉克勇咄咄逼人,有些手段過于功利。但支持他的人認為,葉克勇的做法雖然不符合情理但多少還可以接受,沒有太多可指責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葉克勇是被形勢所迫,需要“拉虎皮做大旗”。
這邊是葉克勇在想著辦法給CIC臉上貼金,另一邊則是在錢果豐的牽引下,一家活躍在亞太地區網絡公司的華爾街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頻繁“顧問”,介入其間。
再之后的故事是,中華網于1999年7月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成為第一家因互聯網而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