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隱忍不爭保全身
- 低調(diào)才是人生成功的姿態(tài)
- 王帆
- 16790字
- 2022-03-24 14:49:17
要精通低調(diào)的人生哲學(xué),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學(xué)會隱忍不爭。宋朝政治家王安石曾經(jīng)說過:“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一切諸煩惱,皆從不忍生。莫之大禍,起于斯須之不忍。”因為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人們會遇到許多矛盾和糾紛,如果我們在情況對自己不利時強出頭,就有可能慘遭挫敗,禍患自身,讓自己失去再次勝利的機會,而堅持隱忍不爭則能讓你做到能進能退,能屈能伸,忍而待發(fā),以忍求變,避禍趨福,謀求人生的大勝利。
忍讓是一種大學(xué)問
明代作家馮夢龍在《智囊》一書中記有這樣兩則故事:一則是說,江陰一帶大戶望族夏翁,一次乘船過市橋,有人在橋上往船里倒糞汁,糞汁濺到了夏翁的衣服上。這個人與夏家是舊相識,夏翁的仆人怒不可遏,要上前揍他。夏翁說:“他不知道是我們,不然怎能來冒犯呢?”于是好言好語勸走了仆人。回到家中,夏翁翻閱賬本,查出這個人原來欠了三十兩金錢沒還。夏翁心想,他這是借機尋釁,以求一死,于是夏翁有意為這個人減輕了債務(wù)。另一則是說,長州尤翁開了三個典當鋪。年底某一天,忽聽門外一片喧鬧聲,出門一看,是位鄰舍。站柜臺的伙計上前對尤翁說:“他將衣服壓了錢,今天空手來取,不給他就破口大罵,有這樣不講理的嗎?”那人仍氣勢洶洶,不肯相讓。尤翁從容地對他說:“我明白你的意圖,不過是為了度年關(guān)。這點小事,值得一爭嗎?”于是命店員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帳四五件。尤翁指著棉襖說:“這件衣服御寒不能少。”又指著棉袍說:“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東西現(xiàn)在不急用,可以留在這兒。”那人拿到兩件衣服,無話可說,立刻離去。當天夜里,他竟死在別人家里。他的親屬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來此人負債多,已經(jīng)服下毒藥,知道尤家富貴,想敲筆錢,結(jié)果一無所獲,就移到另外一家,死在那里。有人問尤翁,為什么能預(yù)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說:“凡無理來挑釁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災(zāi)禍就會來了。”人們聽了這話,都佩服尤翁的見識。
這兩則小故事,深刻地說明了忍讓是種大智慧。夏翁如果允許仆人去同那個往船上倒糞汁的人打斗,尤翁同那個鄰居計較,就會因小事而釀成禍殃。由于“兩翁”都采取了“忍讓”、“克制”的態(tài)度,這既保持了與舊相識、老鄰居的友好關(guān)系,避免了禍患,又表現(xiàn)出了自身的寬宏大度,受到了人們的敬佩。
我國古代先賢很講究“忍讓”、“克制”的美德。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荀子說:“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蘇東坡也說過:“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以兵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可見,一個人遇事沉著、冷靜、忍讓、諒解,這不但是一種美好的品德,而且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重要素質(zhì)。
公元前203年,韓信降服了齊國,擁兵數(shù)十萬,而此時劉邦正被項羽軍緊緊圍困在滎陽。這時韓信派使前來,要求漢王劉邦封他為“假王”,以鎮(zhèn)撫齊國。劉邦大怒說:“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著你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立他為王,安撫善待他,讓他鎮(zhèn)守齊國。不然可能發(fā)生變亂。”漢王劉邦醒悟,又故意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該做個真王,何必做個假王呢?”于是就派遣張良前去宣布韓信為齊王,征調(diào)他的軍隊攻打項羽軍。劉邦忍住怒氣,立韓信為齊王,征調(diào)韓信的部隊,很快就扭轉(zhuǎn)了漢軍的不利地位,同時也安撫住了擁兵數(shù)十萬的韓信。假如他不忍,把韓信大罵一通,不封韓信為齊王,這樣不但可能失掉韓信,而且可能給自己帶來禍殃。
可見,遇小事需要忍,遇大事也需要忍。那種遇事少謀,猝然而行,稍有不順,就乖氣動怒的人,必然會禍患自身。
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人們會遇到許多矛盾和糾紛,大多數(shù)人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糾紛,能采取“忍讓”的態(tài)度,弘揚“寬宏”、“克制”的美德。但也有少數(shù)人,稍有不順,輕則辱罵,重則大打出手。結(jié)果不但擾亂。了社會治安,而且還要賠償人家的損失,甚至還要負法律責任。
常念“忍”字經(jīng)
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已進入競爭的時代,就連小學(xué)生也懂得樹立競爭意識,凡事當仁不讓。何況作為一向以能忍而著稱的中國人,剛剛迎來一個破除精神束縛,大膽解放思想的新時期,何以又搬出古老的“忍”經(jīng),彈奏起“不諧和音”?
不錯,越是競爭的時代,這“忍”字經(jīng)就越難念;但越是競爭的時代,“忍”字經(jīng)越得念,而且還得常念,方能確保競爭狀態(tài)始終旺盛不衰。今天,如果一個人只懂得競爭、進取;沖擊,卻不懂得忍耐、克制,甚至退讓,那他就只能算一個沒有頭腦的“勇夫”。處在這個彰顯自我的時代浪潮之中,人人都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危機感,拼搏、進取、競爭都是正常的。不堪寂寞、焦躁不安、躍躍欲試,成為一種傳染病。于是,改行的、跳槽的,下海經(jīng)商的,出國“洋插隊”的,干什么的都有;人心思變,人心思動,人心思錢,大家都想趁此良機,干大事,掙大錢,成大器,重新顯示自己的人生價值,尋找自己的社會位置。然而時代只提供了機遇,卻無法保證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成功,甚至一舉成功。凡事均有長有短、有陰有陽、有圓有缺、有利有弊、有勝有敗,何況人生,從生命的孕育期就充滿了矛盾,遍布坎坷和曲折。要想經(jīng)受人生的種種磨難和時代的考驗,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具備承受挫折、失敗和痛苦的心理素質(zhì),“忍”字經(jīng)在這期間將是你勝不驕,敗不餒,能進能退,能屈能伸的“良師益友”。“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一切諸煩惱,皆從不忍生。莫之大禍,起于斯須之不忍。”宋朝王安石之語,可謂真知灼見。
有時,我們之所以需要“忍”,倒不在于單單積蓄力量、掌握主動權(quán)。為了真正地在某一事件中弄清真相,了解實情,而不莽撞貿(mào)然地憑著一時的沖動和義氣辦事,也需要“忍”。記得有這樣一位小伙子;干事的確有一股子闖勁。敢說敢做,而且,也敢于承擔責任。然而,這樣一種本來非常好的性格卻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一次,他的一位同事在廠外與人打架,衣服撕破了,身上也打出了血。跑到車間上晚班時,簡直就不像個樣子。這位小伙子一見,也吃了一驚。這位同事本來吃了虧就心里不服氣、想報復(fù),撈回面子。見小伙子問起此事,便添油加醋地大大夸張了一番,并且還把這位小伙子也扯了進來,說是對方也要“治他”,叫他“別神氣”。這位小伙子不聽則罷,一聽便火冒三丈,當即便抄起一根木棍,跑去找人算賬。結(jié)果,不分青紅皂白地將那人打了一頓。后來;他為此受到了十分嚴厲的批評,賠償了對方的醫(yī)療費和營養(yǎng)費。事后,據(jù)調(diào)查,對方根本就未曾提起他。盡管兩人彼此也認識,但與那位同事的打架僅僅是他們倆人之間的私事。這位小伙子懊惱不迭,直埋怨自己太沖動,頭腦簡單,以至犯下了大錯。
顯然,在自己受到攻擊、侮辱、謾罵等等之后,首先“忍”下來,認真地、仔細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后再作判斷,無疑是一種強者的風格和心態(tài)。真正有本事回擊自己的對手,又何必一朝一夕呢?只有充分相信自己能力的人,才能夠處變不驚。先“忍”住,把事情搞清楚,再做決斷不遲。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遇到這一類事情。它可能是一種平白無故的批評,也可能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指責;它可能來自于同事和朋友們的誤解,也可能是出于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陰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明察事理,則很容易把事情弄壞。甚至把好事辦成壞事。而“忍”則有助于我們推遲判斷,獲得時間和機會去把事情弄清楚。而一旦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掌握了充分的證據(jù)和理由,豈不是更有力量去應(yīng)付人生的種種挑戰(zhàn),解決存在于生活中撲面而來的困難嗎?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強者嗎?相反,毛草輕率,感情用事,必然會在無理的情況下落敗而逃。盡管威武有力,又怎么能對付得了人世間的撲朔迷離,紛繁復(fù)雜呢?
具體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忍”功的修煉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吃虧而不慌。人們通常總是非常害怕吃虧,把這看成是一種人生的倒霉事。究竟什么是“吃虧”呢?究其根底,無非是個人的某些利益受到了損害。于是,一旦感到自己吃了虧,便慌張起來,趕緊采取一些什么補救措施,力求把受損的利益補回來。而這樣一慌,便非常容易出亂,一出亂,災(zāi)難隨之來矣;因此,“吃虧而不慌”,也是“忍”的一種常見的形式。
在這種形式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便是“不慌”。吃虧是經(jīng)常的事,而且它本身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就一般人而言,吃了虧,心里總是不好受的,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一種失落感,這是不奇怪的,在心里也不必一定要阿Q式地自我解脫。關(guān)鍵在于不能為此而慌張起來,急于要把損失奪回來、補上去。“忍”就是“忍”在這里。必須看到,自己吃了虧,實際上也是自己得了一個教訓(xùn),學(xué)聰明了一些,為人生交了一次“學(xué)費”,以后,便可以在生活中更機警、更聰明一些。如果急于想要去做就事論事的補救,可能會略有微薄的效益,但卻常常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自己認為是吃了虧了,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切不可事事過于功利。“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多想一想,先別慌,“忍”下來,總歸是有好處的。
其次,“上當”就“上當”。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誤信了某人的話、某件事、某個消息,而采取了錯誤的決策,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實施了錯誤的行動,而導(dǎo)致某種不利的結(jié)果,稱之為“上當”。很多人一旦“上當”之后,往往惱羞成怒,一味地指責那些促成自己上當?shù)漠斒抡摺_@顯然是不理智的。“上當”就“上當”,則是“忍”的又一種形式。既然已經(jīng)上了當,又怎么辦呢?你接受不接受這一事實都是同樣的。會“忍”的人則往往采取某種比較機智的做法,既然已經(jīng)上當了,就心平氣和地認可它,并加以幽默地化解,用某種調(diào)侃般的語言進行自我解嘲。
在這種“忍”的形式中,“就”這一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了人們接受某種已經(jīng)發(fā)生的客觀事實的坦誠心態(tài),有了這樣一種心態(tài)。便很容易把這種上當?shù)氖驴闯刹蛔銙忑X的瑣事,以至于將它作為一種笑料豐富自己的生活。很顯然,在已經(jīng)上當?shù)那闆r下,你就是把有關(guān)的當事人大罵一通,對自己也無濟于事。既然如此,又何必呢?
第三,容人之過。所謂“容過”,就是容許別人犯錯誤,也容許別人改正錯誤。不要因為某人一有某種過失,便看不起他,或一棍子打死,或從此以某種眼光去看待對方,“一過定終身”。這也是一種“忍”的形式。
孰人無過呢?誰都可能犯錯誤。這樣一般而論,可能比較容易。而“容過”講的則是這樣一種“過”,它給自己帶來了一定的損害,或在某種程度上與自己有關(guān)。例如,自己的下屬有了過錯,自己的合作者有了過錯,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有了什么過錯,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能否有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這種“過”,當然是衡量人的素質(zhì)的一個標準。“容過?這種忍就是要壓制或克服自己內(nèi)心對于當事人的歧視,盡管自己心里并不痛快,感到懊喪,但卻應(yīng)該設(shè)身處地地為當事人著想,考慮一下自己如果在這種場合下會如何做,在做錯了某事之后又有何想法,當然,這里需要‘容’,需要‘忍’的是對于當事人本人,而對于具體的事情本身則應(yīng)該講清楚,該批評的必須批評。”
由此可見,“容過”這種“忍”的形式主要反映了人們的一種寬厚、寬恕的人格。很顯然,能夠“容過”的人,往往能夠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良好的群眾基礎(chǔ)?同時,也能夠得到人們的贊許和認可。
第四,戒遷怒。有時,人們可能在某一特定場合中出于一定的原因暫時地“忍”下來了。可是,人們往往還是壓不住心頭之火。于是,便隨意地找一個對象加以發(fā)泄。這便叫做“遷怒”。而“戒遷怒”也是“忍”的一種必要的形式。
能否真正做到“戒遷怒”,是衡量一個人是真“忍”,還是假“忍”的重要方式。有些人受了上司的批評,回來后對著自己的下屬發(fā)脾氣;有些人在工作中不順、受了委屈、出了紕漏,便回家找自己的太太、孩子撒氣。這樣,無疑是缺乏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而且是害人又害己。“戒遷怒”則正是要防止和杜絕這一類現(xiàn)象。曾經(jīng)有人這樣認為,有氣憋在肚子里,對身心健康不利。此話當然是有道理的。有氣可以向一些適當?shù)膶ο笈徘玻牵^不能隨便地發(fā)泄。從心理學(xué)上講,這種遷怒的主要原因常常是由于一時自己心里拐不過彎來,又無法轉(zhuǎn)移自己的內(nèi)在注意力所致。“戒遷怒”便是希望人們在心里堵著一團火的時候,盡快地轉(zhuǎn)移自己的注意力和興奮點。這樣,便可以通過其他的途徑解脫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當這樣一種“氣”使用在有價值的事情上時,或者說被用于某種有益的工作時,它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更好的效果。例如,某個人物在某件事情上受了委屈、窩了火。于是,回到家里,便拿起斧子,拼命地劈柴,一下子滿院子的大木柴都給劈好了。這豈不是反而做了好事嗎?這可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講的那種“升華”吧!
不難知道,如果人們不能夠真正地“忍”,而總是借遷怒去發(fā)泄自己的憤恨,反而會給人們帶來一種對自己的蔑視,認為是沒有本事,只能拿好欺負的人出氣。而一旦做到這種“戒遷怒”,則反而會受到人們的尊敬,認為你是一位拿得起、放得下的好漢。而且,由此還可以獲得人們的信任。
不爭是種大才智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邊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江海能處在百川之下,故能成為百川之王。圣人之所以能身居民眾之上,是因為其對民眾謙虛卑下。圣人之所以能領(lǐng)導(dǎo)民眾,是因為其把自身的私利放在民眾之后;圣人在民眾之上,民眾沒有重負;圣人在民眾之前,民眾沒有受害。天下民眾樂于奉獻而毫不厭倦。因為他不與人相爭奪,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跟他相爭奪。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一個充滿大智慧的做人與做事的哲學(xué)。
有一條汽車線路,是從小港口開往火車站的。客運公司僅安排兩輛公共汽車來回對開。開101的是一對夫婦,開102的也是一位夫婦。坐車的大多數(shù)是一些船民,由于他們長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進城往往是一家老小。
101的女主人很少讓船民給孩子買票,即使是一對夫婦帶幾個孩子,她也視若無睹,只要求船民買兩張成人票。有的船民過意不去,執(zhí)意要給大點兒的孩子買票,她就笑著對船民的孩子說:“下次給帶個小河蚌來,好嗎?這次讓你免費坐車。”
102號車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帶孩子的,大一點兒的要全票,小一點兒的也得買半票。她總是說,這車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運公司交多少多少錢,哪個月不交足,馬上就干不下去了。船民們也理解,如今生意不好做,幾個人就掏幾張票的錢,因此,每次也都相安無事。
三個月后,102號不見了,聽說停開了。它應(yīng)驗了102號女主人的話“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為搭她車的人很少。
101號車的女主人明白“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道理。可惜的是,能參悟和運用這一做人哲學(xué)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在名利權(quán)位面前,人們常常爭得你死我活,但最后大都落得遍體鱗傷、兩手空空的結(jié)局,有的甚至身敗名裂、命赴黃泉。
三國時的曹丕就是深諳此術(shù)而獲得成功的人。曹操對接班人的挑選很注重。長子曹丕雖為太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華,很受曹操器重。于是曹操便有了更換太子的念頭。
曹丕在得知這個消息后十分恐慌,急忙向他的貼身大臣賈詡請教對策。賈詡說:“愿您有德行和度量,像個寒士一樣做事,兢兢業(yè)業(yè),不要違背做兒子的禮數(shù)就行了。”曹丕深以為然。
有一次曹操親征,曹植做了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來討父親歡心,并顯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卻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話也不說。當曹操詢問他原因時,曹丕便哽咽著說:“想父王年事已高,還要掛帥親征,我心里既是擔憂又是難過,因此說不出話來。”
一言既出,滿朝肅然,大家都為太子的仁孝而感動。反而覺得曹植只知道為自己揚名,有悖人子孝道,作為一國之君恐怕難以勝任。畢竟寫文章不能代替德行和治國的才能,結(jié)果太子還是原先的太子。曹操死后,曹丕順理成章地繼承了魏國的皇位。
其實最初,曹丕是極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奪走的。他想拼死一爭,卻又明知自己的才華遠在曹植之下,勝算極微。但他畢竟是個聰明人,一經(jīng)賈詡點化頓時明白:與其爭不贏,不如不爭,我只需恪守太子的本分,讓對方一個人盡情去表演吧!最后,這場兄弟奪嫡之爭,以不爭者勝而告終。正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普天下沒人能與他相爭。
小不忍則亂大謀
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在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無時無刻不得益于他的忍耐精神。竹下登在談到他的經(jīng)驗時說,“忍耐和沉默”是他在協(xié)助老師佐滕榮作首相時所學(xué)到的政治風度。
在中國,“忍”字更成了眾多有志之士的成功秘笈。越王勾踐也罷、韓信也罷,都曾忍受過別人的胯下之辱,最終度過了難關(guān),成就了大業(yè)。清·金蘭生《格言聯(lián)璧·存養(yǎng)》中說:“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為之事攻。”戰(zhàn)國時期,有一位出生于魏國的范雎,因家境貧窮,開始時只在魏國大夫須賈手下當門客。有一次,須賈奉命出使齊國,范雎作為隨從前往。到了齊國,齊襄王遲遲不接見須賈,卻因仰范雎的辯才,叫人賞給范雎十斤黃金和酒,但范雎辭謝了。須賈卻,由此產(chǎn)生了疑心,認為范雎是把秘密情報告訴齊國,才得了贈送禮物。回國后,須賈將自己的疑心告訴了魏國宰相魏齊。魏齊下令把范雎傳來,用竹板責打他,打折了肋骨,打落了牙齒。范雎假裝死了,被人用箔卷起來,丟在廁所里。接著魏齊設(shè)宴喝酒,喝醉了,輪流朝范雎身上小便。后來,范雎設(shè)法逃出魏國,改換姓名,輾轉(zhuǎn)到了秦國,當了秦國的宰相。
誰不想功成名就,誰不想轟轟烈烈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可是這世界上能干事的人不少,成大業(yè)的卻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面面,主客觀因素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會背景,有千載難逢的機遇,也要有智商、有文化、有修養(yǎng)等等。其中,“忍”也是成就大業(yè)的必備心理素質(zhì)。
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也就是說想成大業(yè)、干大事,就得忍住那些小欲望,或一時一事的干擾。說白了,就是“放長線釣大魚”。實際上,此言本來就有其鮮明的積極意義。對于有理想、有抱負,想為國家、為民族干一番大業(yè)的人這完全是對的,應(yīng)該擔任和加以鼓勵。諒是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也是應(yīng)該“忍一時所不能”,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能使自己進退自如。
成語“負荊請罪”的故事傳為千古美談:藺相如身為宰相,位高權(quán)重,而不與廉頗計較,處處禮讓,何以如此?為國家社稷也。“將相和”,則全國團結(jié),國無嫌隙,則敵必不敢乘。藺相如的忍讓,正是為了國家安定之“大謀”,忍讓成大事。相反,不忍讓而“亂大謀”的事也不鮮見。楚漢相爭時,項羽吩咐大將曹咎堅守城皋,切勿出戰(zhàn),只要能阻住劉邦15日,便是有功。不想項羽走后,劉邦、張良使了個罵城計,派后儒下,指名辱罵,甚至畫了畫,污辱曹咎。這下子,惹得曹咎怒從心起,早將項羽的囑咐忘到九霄云外,立即帶領(lǐng)人馬,殺出城門。真是,沖冠將軍不知計,一怒失卻眾貔貅。漢軍早已埋伏停當,只等項軍出城人甕。霎時地動山搖,殺得曹咎全軍覆沒。
以退讓求生存和發(fā)展
記得這是一位外國學(xué)者的話,意思是說:會生活的人,并不一味地爭強好勝,在必要的時候,寧肯后退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犧牲。
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例證。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進在一起研究經(jīng)書。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譽不如翟方進好,在心里總是嫉妒翟方進的才能,和別人議論時,總是不說翟方進的好話。翟方進聽說了這事,就想出了一個應(yīng)付的辦法。
胡常時常召集門生,講解經(jīng)書。一到這個時候,翟方進就派自己的門生到他那里去請教疑難問題,并一心一意、認認真真地做筆記。一來二去,時間長了,胡常明白了,這是翟方進在有意地推崇自己,為此,心中十分不安。后來,在官僚中間,他再也不去貶低而是贊揚翟方進了。
明朝正德年間,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陽明率兵征討,一舉擒獲朱宸濠,建了大功。當時受到正德皇帝寵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陽明的功績,以為他奪走了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于是,散布流言說:“最初王陽明和朱宸濠是同黨。后來聽說朝廷派兵征討,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脫。”想嫁禍并抓住王陽明,作為自己的功勞。
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和張永商議道:“如果退讓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勞讓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假如堅持下去,不做妥協(xié),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墻,做出傷天害理的勾當。”為此,他將朱宸濠交給張永,使之重新報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總督軍們的功勞。這樣,江彬等人便沒有話說了。
王陽明稱病休養(yǎng)到凈慈寺。張永回到朝廷,大力稱頌王陽明的忠誠和讓功避禍的高尚事跡。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對王陽明處罰。王陽明以退讓之術(shù);避免了飛來的橫禍。
如果說翟方進以退讓之術(shù),轉(zhuǎn)化了一個敵人,那么王陽明則依此保護了自身。
以退讓求得生存和發(fā)展,這里蘊含了深刻的哲理。
老子曾說過:“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只有不做,才能無所不做,唯有不為,才能無所不為。
為了論證這個道理,老子進行了哲學(xué)的思辨:許多輻條集中到車轂,有了轂中間的空洞,才有車的作用;揉捏陶泥作器皿,有了器皿中間的空虛,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造房屋,有了門窗中間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所給人的便利,完全靠著“無”起作用。
就是說,無比有更加重要。不僅客觀世界的情況如此,人的行為也如此。人的“無為”比“有為”更有用,更能給人帶來益處。一味地爭強好勝,刀兵相見,橫征暴斂,“有為”過盛,最終只能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當然,老子貶“有為”揚“無為”的做法,并非完全正確。就社會生活而言,積極奮斗、努力爭取、勇敢拼搏、堅持不懈的行為,其價值和意義,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就此而言,老子的思想不盡合理。但應(yīng)該看到,人生的路并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當對復(fù)雜多變的形勢,人們不僅需要慷慨陳詞,而且需要沉默不語;既需要窮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應(yīng)該爭,也應(yīng)該讓,如此等等,一句話,有為是必要的,無為也是必要的。就此而言,老子的無為思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應(yīng)該什么時候有為,什么時候無為呢?無為和有為的選擇取決于主客或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當主體力量明顯占優(yōu)勢,居高臨下,以一當十,采取行為以后,可以取得顯著的效果時,應(yīng)該有為。而當主體處在劣勢的位置上,稍一動作,就可能被對方“吃掉”,或者陷于更加被動的境地,那么,便應(yīng)該以退為進,堅守“無為”方是。無為只是一種權(quán)宜之計、人生手段,待時機成熟,成功條件已到,便可由無為轉(zhuǎn)為有為,由守轉(zhuǎn)為攻,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屈伸之術(shù)。
為此,我們提醒那些想建功立業(yè)的人,在人生大道的某一個點上:只有退幾步,方能大踏步前進!
用忍讓來達成目的
忍有兩種,一種是思而不發(fā),以忍求安;一種是忍而待發(fā),以忍求變,求人者要特別學(xué)會后一種忍,忍是手段,所求是目的。
戰(zhàn)國七雄的趙武靈王經(jīng)過多年的征伐,認為北方游牧民族騎馬作戰(zhàn)是值得仿效的戰(zhàn)術(shù),其機動性大,集散自由,對戰(zhàn)場條件適應(yīng)性很強。
于是,趙武靈王便想改變自己軍隊的作戰(zhàn)戰(zhàn)術(shù)。但這項改革卻頗費了番周折。首先,當時的中原服裝不適合騎馬作戰(zhàn),那就要改穿游牧民族的胡服,胡服的下身相當于今人普遍穿的褲子。
但是,要穿胡服并不那么簡單,服裝式樣的改變,在中國古代是一場大的改革。
趙武靈王的命令一下,預(yù)料中的反對勢力蜂擁而來,朝中的多數(shù)大臣都不支持這項改革,主要理由就是不能出賣自己祖宗去穿胡服丟丑賣臉,不能改變中國的傳統(tǒng)式樣。
面對大批的反對勢力,趙武靈王采取了極其克制的態(tài)度,他不發(fā)王者之威,不以王者之尊強行推廣,而是從戰(zhàn)爭的發(fā)展,富國強兵的要略,反復(fù)闡述自己的意見,拿出了最大的忍耐力推行戰(zhàn)術(shù)。其中最難對付的是他的親叔叔,借口生病,不早朝,也不聽勸。趙武靈王明明知道他病在哪兒,卻絕口不談?wù)},天天如此,他叔叔大為感動,終于不再反對。
趙武靈王的“忍功”確實達到了目的。“小不忍則亂大謀”,只有咽得下這口氣,你才辦得成大事。
塔克文是羅馬的最后一代國王,他殘暴地殺害了布魯圖斯的父親和哥哥。布魯圖斯裝成傻子才得以幸免。布魯圖斯裝傻子裝得極為逼真,以至于國王認為他可以作為笑料,被留在宮中任意行走。國王經(jīng)常把他當做開心的玩物。
羅馬有一個美女盧瑟雷提亞,她已經(jīng)嫁了人,卻被國王搶進了宮,但她拒不從命,為了貞潔和自由而自殺了。
這時,布魯圖斯去找這個美女的丈夫和父親,要他們發(fā)誓為她報仇。他得道多助,撕下了傻子的偽裝,用慷慨激昂的演說動員起人民,又贏得了軍隊的支持,終于推翻并放逐了國王,結(jié)束了羅馬的專制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布魯圖斯和他的戰(zhàn)友考拉提督斯當選為首席執(zhí)政官。
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應(yīng)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yīng)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yīng)有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目光放遠一些,看這些事情對自己的長遠發(fā)展是否有利,而不去逞匹夫之勇。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打個比方,假如你現(xiàn)在只不過是一個縣官而已,今后的升遷還要看上司的印象而定,要是你的才干一直超過上司,上司的地位就很危險,那時他不但不會賞識你,反而會對你產(chǎn)生偏見,你會隨時惹禍上身而又不自知,那又如何發(fā)揮你的濟世之志呢?用心與周圍的人協(xié)調(diào),適應(yīng)環(huán)境,暫時委屈,實在是為了你將來能有大的作為啊!
大丈夫能屈能伸
古人指出,官宦人家有福不可享盡,有權(quán)不可使盡。福分雖多卻不多享,所以總能做到以儉樸為主,盡量少花銀錢,自然而然就會珍惜幸福。追溯中國古代帝王將相的創(chuàng)業(yè)史,有關(guān)帝王將相治心、修身等方面的例子,真是不勝枚舉,而帝王將相修身養(yǎng)性的最高境界就是隱忍不動。
公元1206年,鐵木真當選為蒙古部落的可汗,被尊稱為“成吉思汗”。本部元老扎木合唯恐鐵木真削弱自己的力量,對成吉思汗懷恨在心。
一天,成吉思汗帶著一些士兵打獵來到了不兒罕山。扎木合知道以后,便設(shè)下毒計,打算謀害成吉思汗。他命令仆人在成吉思汗的歸途上搭了一個漂亮的雕花帳篷,帳篷里挖了一個很深的陷阱,把一些槍倒插在陷阱中,并在陷阱口上裝了陷板。弄好后,他又在陷板上面鋪了地毯,還在帳篷里準備了許多美酒佳肴。扎木合和成吉思汗在十幾年前曾在此結(jié)拜,他深知成吉思汗是個重情義的人,這樣他就可以假借祭盟誘騙成吉思汗到此,輕而易舉地除掉對手。
成吉思汗狩獵歸來,正巧途經(jīng)扎木合的帳篷,當他得知扎木合在此祭盟,便立刻翻身下馬,與他一同祭盟。成吉思汗正要入座時,他的獵鷹突然飛下來,落在地毯上,追一只鉆入地毯下的老鼠。扎木合大驚失色,急忙割了一塊肉扔給獵鷹,但是就在那一瞬間,成吉思汗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里有陷阱。但他做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恭恭敬敬地將扎木合推到座位上,只聽“撲通”一聲,扎木合掉進了陷阱,成吉思汗命令侍從們把扎木合救了上來,然后一言不發(fā)騎馬離去了。
由此可見,隱忍不動是一種才智,不露心跡,暫收鋒芒。在特殊緊急的情況下,隱忍可以造成一種假象,讓別人看不出你的真實意圖,而你卻可以牢牢地把握住主動權(quán)。
越王勾踐如果不能忍當年的會稽之辱,就只能為夫差所殺,絕不會有后來的興越滅吳。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才在后來貴封王侯。劉備于艱難時寄身曹營,乃有后來的三分天下。俗話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這個意思。
遇事不能硬頂
在我們做某件事時,如果情況對自己不利,再要繼續(xù)下去很可能慘遭挫敗,甚至丟了性命。那就必須考慮如何全身而退,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此時,必須當機立斷,決不可拖泥帶水,這最能反映出你的功力深淺。
第一,要仔細分清形勢是否很不利,慎之又慎地做出是否撤離的決定。
因為,撤離畢竟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為保存實力,不得已而為之的消極行動。假如形勢并非很危險,再堅持一下就會成功,就絕不要輕言撤退。所以作出這種決定必須要慎之又慎。
武則天年方十四時便已艷名遠揚,被唐太宗召人宮中,不久封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無比,被唐太宗昵稱為“媚娘”。當時宮中觀測天象的大臣紛紛警告唐太宗,說唐皇朝將遭“女禍”之亂,有一個女人將代李姓為唐朝皇帝。種種跡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人宮中。唐太宗為子孫后代著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檢點,作了可靠的安置,但對于武媚娘,由于愛之刻骨,始終不忍加以處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雖一時精神陡長,縱欲盡興,但過不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將就木了。武則天此時風華正茂,一旦太宗離世,便要老死深宮,所以她時時留心擇靠新枝的機會。太子李治見武則天貌若天仙,仰羨異常。
兩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鴛鴦了。
第二,情況不妙時,必須當機立斷,主動撤退,否則,肯定是血本無歸。
當唐太宗自知將死時,還不忘如何確保李家江山的長久萬代,要讓頗有嫌疑的武則天跟隨自己一同去見閻羅王。臨死之前,李治和武則天都在他床邊,他當著太子李治的面問武媚娘:“朕這次患病,一直醫(yī)治無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著是起不來了。你在朕身邊已有不少時日,朕實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該如何自處呢。”
武媚娘是冰雪聰明之人,哪還聽不出自己身臨絕境的危險!怎么辦?她心里清楚,只要現(xiàn)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將來沒有出頭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談何容易,惟有丟棄一切的一切,方有一線希望。于是她趕緊跪下說:“委蒙圣上隆恩,本該以一死來報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遲遲不敢就死。妾只愿現(xiàn)在就削發(fā)出家,長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長壽,聊以報效圣上的恩寵。”
唐太宗一聽,連聲說“好”,并命她即日出宮,“省得朕為你勞心了”。唐太宗本來是要處死武媚娘,但畢竟自己很喜歡她,心里多少有點不忍。現(xiàn)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拋卻一切,脫離紅塵,去當尼姑,那么對于子孫皇位而言,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謝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卻如遭晴空霹靂,動也動不了。唐太宗卻在自言自語:“天下沒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聽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機溜了出來,徑直去了媚娘臥室。見媚娘正在檢點衣物,便對她嗚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嗎?”媚娘滿臉無奈的憂傷,她回身仰望太子,嘆了口氣說:“主命難違,只好走了。”“了”字未畢,淚已雨下,語不成聲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說愿意去當尼姑呢?”武媚娘鎮(zhèn)定了一下情緒,把自己的擔心告訴了李治:“我要不主動說出去當尼姑,只有死路一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舊情,那么我總會有出頭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才智,當即解下一個九龍玉佩,送給媚娘作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則天很快又被招入宮中。她的聰明之處在于能識別“風緊”還是“風松”,在危難面前能迅速分清主次,并能果斷地“退”,從而保住自己的性命。“風松”了,又再回來,后來時機一旦成熟,武則天果斷地由退轉(zhuǎn)進,成為中國歷史上聲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主動退讓,后發(fā)制人
后發(fā)制人是與先發(fā)制人相反的一種聰明招式。運用這種招式,往往是先讓對方動手,自己主動退讓一下,然后再反擊,以制服對方。由于后發(fā)制人是在對手已經(jīng)有了行動,并且從一定意義上對自己構(gòu)成了威脅之時的一種情況,因此,它是一種重要的臨危應(yīng)變術(shù)。
人們熟悉的后發(fā)制人,要數(shù)《水滸傳》中講的“林沖棒打洪教頭”的故事。那是林沖在發(fā)配滄州途中,被柴進接到莊里,設(shè)宴款待。柴進家中的洪教頭覺得林沖只不過是一個“配軍”,瞧不起林沖,而柴大官人又如此禮待林沖,因此引起洪教頭的嫉妒之心,決計要與林沖比試高低。只見洪教頭先起身,連聲說:“來、來、來,和你使一棒。”便脫下了上衣,拽扎起裙子,掣二冬律,便了一個旗鼓,站到場地中央。當林沖站起身時,洪教頭又喝道:“來、來、來!”林沖礙于柴進的面子,只得草草應(yīng)戰(zhàn),剛使了四五個回合,便跳出圈外說:“小人輸了。”柴進見林沖并未使出本領(lǐng),便極力勸林沖再使一棒。洪教頭見林沖剛才棒怯了,以為是怕他,也想再顯威風。但見他又連喝三聲“來、來、來!”使棒朝林沖舞了下來。林沖不慌不忙地往后一退,洪教頭趕人一步,提起棒,又復(fù)一棒下來。此時,林沖見他腳步已亂,于是,將手中的棒從地上一挑,和身一轉(zhuǎn),那棒直掃洪教頭的臁兒骨上。洪教頭招架不及,撲的一聲倒在地上。林沖后發(fā)制人之術(shù),獲得了比武的勝利。
暫退一步,伺機而動
商場上的矛盾、沖突、痛苦,使大部分人都會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回避鋒芒,不直接對抗,能讓你的心靈自在、祥和,矛盾也會在迂回曲折中得到妥善解決。一旦回避了鋒芒,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事情原本可以很簡單。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當你處于矛盾的漩渦中時,當你處于矛盾的焦點時,你不妨?xí)和俗屢徊剑偎艡C推托。
馮某是某公司的人事科長,經(jīng)常處于矛盾的包圍之中,上級的話他不得不聽,違心的事也要辦,下邊的事不敢應(yīng),一應(yīng)就是一大串。
在他極其苦惱時,一位智者提醒他,面對矛盾,你何不采取回避鋒芒的辦法,這能使你得到解脫。這使馮科長茅塞頓開,連嘆自己以前太笨,以致得罪了一些人。
掌握了這一處理矛盾的秘訣,馮科長坦然多了。
一次,劉副總讓他想辦法將其自費畢業(yè)的侄子安插到某中學(xué)去,這不符合政策,讓馮科長很為難,因為一旦出現(xiàn)問題,承擔責任的是他,而非劉副總。這時他想起了回避鋒芒,不直接對抗的退讓之法,便小試牛刀。
馮科長對劉副總說:“好,我會盡心為您辦這件事的,你讓你的侄子把他的畢業(yè)證、檔案材料給我送過來。”
劉副總的侄子來了,但只有檔案材料,沒有畢業(yè)證,因為他雖讀完了兩年學(xué)制,但學(xué)業(yè)不精,自學(xué)考試才通過了七門,哪來的畢業(yè)證,馮科長讓他先回去等候通知。
過了幾天,劉副總又過問這件事情,馮科長先說了說他侄子的情況,隨后說道:“劉副總,我說話算數(shù),你給那所學(xué)校的校長談?wù)劊灰麄兘邮眨疫@就把關(guān)系給開過去。”
劉副總從馮科長的話里顯然己聽出了弦外之音,只好說:“那就先放放再說吧。”
馮科長對劉副總沒有采取直接對抗的方法,而是回避鋒芒,達到了保護自身的目的。
適時退讓有方法
美國有位總統(tǒng)馬辛利,因為用人問題,遭到一些人強烈反對。在一次國會會議上,有位議員當面粗野地譏罵他。他極力忍耐,沒有發(fā)作。等對方罵完了,他才用溫和的口吻道:“你現(xiàn)在怒氣應(yīng)該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quán)利這樣責問我的,但現(xiàn)在我仍然愿詳細解釋給你聽……”他的這種讓人姿態(tài),使那位議員秦紅了臉,矛盾立即緩和下來。試想,如果馬辛利得理不讓人,利用自己的職位和得理的優(yōu)勢,咄咄逼人進行反擊的話,那對方?jīng)Q不會服氣的。由此可見,當雙方處于尖銳對抗狀態(tài)時,得理者的忍讓態(tài)度,能使對立情緒“降溫”。
下面介紹一些適時退讓的方法,請諸位切記常常使用:
給臺階。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特別固執(zhí)己見,十分容易為些小事情同別人爭論,而且火藥味濃烈。這時候,得理的一方應(yīng)當有饒人的雅量,他可以一面解釋一面折衷調(diào)和,最好使用不帶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語言形式,以避免沖突的擴大。有一位先生,一次上岳父家吃飯,進餐時翁婿兩人聊起了一條高速公路的修建問題。那先生強調(diào):公路的進度一再推遲,是有關(guān)方面的一個嚴重錯誤;而岳父則不同意,認為公路本來就不該興建。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漸趨激烈。后來那位泰山大人把問題扯到“年輕人自私心重,沒有環(huán)保意識”上面,顯然是在批評那先生。那先生怕再爭論下去傷和氣,便開始緩和下來,他婉轉(zhuǎn)地說:“可能我們的看法永遠也不會合轍,可是,那沒有什么,也許我們都是對的,也許我們都是錯的,這也是未可知的事。”那先生的一席話,不僅給自己搭了臺階,也給爭論雙方打了圓場。避免了雙方爭論不休,矛盾擴大,影響感情。試想,如果那先生意氣用事地與岳父爭論下去,結(jié)果會如何呢?很可能惹火老岳父,被臭罵一頓。
熄怒火。不少時候,人和人之間的相互發(fā)火,是因為互不了解、有失溝通造成的。這時候得理的一方切不可因?qū)Ψ降腻e怪而以怒制怒。最好的方式是多加解釋,想法溝通或者道歉、勸慰,與對方達成諒解或共識。一所醫(yī)院里,病人擠滿了候診室。一個病人排在隊伍中,將手上的報紙都看完了也沒有挪動一步,于是他怒火萬丈,敲著值班室的窗戶對值班人員大喊:“你們這是什么醫(yī)院?這么多人排隊你們看不見嗎?為什么不想辦法解決?我下午還有急事呢!”值班員面對病人的怒火,耐心解釋說:“很報歉,讓你等了這么久。是這樣的,醫(yī)生去開刀了,搶救一個危重病人,一時脫不了身。我再打電話問問,看看他還要多久才能出來。謝謝你的耐心等候。”患者排大隊得不到及時診治,責任并不在那個值班員身上,但是面對病人的錯怪,他卻沉住氣一面解釋,一面勸慰,這就比以怒制怒,火上添油的回答好多了。
止爭吵。一位丈夫徹夜未歸,次日才幽靈般地回到家中,妻子理怨了幾句,兩人便你一言我一語地干起仗來。忽然,妻子說:“算了,沒什么了不起,男人晚上不回家都成時髦了——我唯一要提醒你的是:熟悉的地方還是有風景的!”那妻子雖然占理,卻沒有去“痛打落水狗”,只是調(diào)侃了幾句,便使一場沖突體面地結(jié)束了。
破僵局。冷戰(zhàn)斗氣中的夫妻,如果一個是“室內(nèi)型”的人,一個是“室外型”的人,那情況還好些,一個在外面游蕩,一個在家中干自己的事;如果兩人都是“室外型”性格,那這小家庭就有三分動蕩與七分的危險;如果兩人都屬“室內(nèi)型”的那類,那日子過的無疑是十分的別扭。就大多數(shù)夫妻而言,雙方是誰也不愿在冷戰(zhàn)中打持久戰(zhàn)的,關(guān)鍵的問題是雙方誰先主動來打破冷戰(zhàn)的僵局,一般說來,大都是男方先來點高姿態(tài),也有女方主動示弱告軟的。不管哪一方,只要你不想讓夫妻冷戰(zhàn)威脅這個家庭,只要你有心想迅速結(jié)束冷戰(zhàn)狀態(tài),實現(xiàn)夫妻“邦交”正常化,你就應(yīng)該乖乖地看看學(xué)學(xué)下面的幾招。
(1)不把話說得太絕,為對方留有余地。
(2)請朋友做客或約對方看電影,借機搭話。
(3)熱臉迎向冷屁股,向?qū)Ψ酱螳I“殷勤”。
(4)打個電話,找個借口說說話,可少尷尬。
(5)求對方幫個小忙,打破堅冰。
(6)佯裝生病或不舒服。讓對方來關(guān)心。
總之,打破僵局的方法很多,夫妻之怨宜解不宜結(jié)。其中根本的一點是: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有給對方一點顏色看、懲罰對方一下,非讓他(她)低頭認罪不可的種種不良心態(tài)。有話說話,有理講理,寧要爭吵也不要冷戰(zhàn),這是許多和諧的夫妻總結(jié)出的一條老經(jīng)驗。而一旦處于冷戰(zhàn)中無人主動來給你們調(diào)解,那就靠雙方“系鈴人”來努力解開沉默無言這個“鈴”了。
總而言之,為人不可太固執(zhí),是你的錯理所當然要致歉和解;如果是占理,讓人一步不為低,人們最終會承認我的正確,并稱道你的寬宏大量。
做到吃虧是福
大智者,其行為常常是若愚的。而且,唯有其“若愚”,才顯其“大智”本色。其中的“若”這個字在這里很重要,也就是“像”的意思,而不是“是”的意義。以下是唐代的寒山與拾得(他們二人是一種開啟人智慧的智者)兩個人的對話。
一日,寒山對拾得說:“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回答說:“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過幾年,你再看他。”
那種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的結(jié)局一定是夠?qū)擂蔚牧耍覀円惨欢梢韵胂竦贸鍪暗玫膭倮奈⑿ΑM管這可能是一種超脫圓滑的微笑。不過,它的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好處。
“撲滿”,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用瓷或泥做的硬幣儲蓄盒。在小的候,我們常將父母給的一些零用錢放進去,當這個儲蓄盒滿的時候,我們就將這儲蓄盒打破,而將其中的錢取出來。然而,當它是空的時候,它卻可以保全它的自身。
所以,如果我們知道福禍常常是并行不悖的,而且福盡則禍亦至,而禍退則福亦來的道理,因此,我們真的應(yīng)該采取“愚”、“讓”、“怯”、“謙”這樣的態(tài)度來避禍趨福。
“吃虧”往往是指物質(zhì)上的損失,但是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卻往往是取決于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們用外在的東西,換來了心靈上的平和,那無疑是獲得了人生的幸福,這便是值得的。
若一個人處處不肯吃虧,則處處都想占便宜,于是,驕心日盛。而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的態(tài)勢,難免會侵害別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紛爭;在四面楚歌之下,又焉有不敗之理?
因此,人最難做到的就是在“吃虧是福”的前提下,認識到兩點,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nèi)心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的或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沒有妄想,也就不會有邪念。所以,表面上看來“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會讓人有不思進取之嫌,但是,這些思想也是在教導(dǎo)人們能成為一個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做一個清醒的正常人。因為,一個非常明白的常識——即不需要任何理論就可以證明的是,一切的禍患不都是在于人們的“不知足”與“不安分”,或者說是不肯吃虧而引起的嗎?
大多數(shù)人總是相信一切都能通過人們的努力而得到改變,但也有些人卻認為,人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這兩種不同的思想放在一起,就產(chǎn)生出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一種不朽的東西,即寧肯吃一些虧也要換來非常難得的和平與安全。而在此和平與安全時期之內(nèi),我們可以重新調(diào)整我們的生命,并使它再度放射出絢麗光芒。
而善于吃虧的人一般平安無事,而且一般不會吃大虧,所謂善有善報。相反,總愛貪便宜的人最終不會有真正的便宜,而且還會留下罵名,甚至因貪小便宜而毀了自己,所謂惡有惡報。
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有“吃虧是福”一說。這是哲人們所總結(jié)出來的一種人生觀——它包含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領(lǐng)略了人生的豁達和由吃虧忍讓而帶來的安詳與寧靜。與這個貌似消極的哲學(xué)相比,一切所謂積極的哲學(xué)都會顯得幼稚與不夠穩(wěn)重,以及不夠超脫與圓滑。
“吃虧是福”的信奉者,同時也一定是一個“和平主義”的信仰者。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shù)》中對所謂“和平主義者”這樣寫道:“中國和平主義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暫時的失敗,靜待時機,相信在萬物的體系中,在大自然動力和反動力的規(guī)律運行之上,沒有一個人能永遠占著便宜,也沒有一個人永遠做‘傻子’。”
吃虧與忍讓是常連在一起的,怕吃虧的人很難做到忍讓,若一天什么事都尖刻、怕吃虧,天長地久就會眾叛親離,孤家寡人,這不是別人吃不起虧,而是看不慣這種作風,對這種人,從感情與心理上就有了討厭與反感,首先是從人品上疏遠了,怎么能與之深交與共事呢?古人講“吃虧是福”,實際就是告誡人們:對吃虧的事要看長點,想遠點,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做人處事,還是忠實厚道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