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子(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林琳譯注
- 3132字
- 2022-03-29 16:50:06
防欲章二
人之稟氣①,必有性情。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②,欲也。情出于性而情違性,欲由于情而欲害情。情之傷性,欲之妨情③,猶煙冰之與水火也。煙生于火而煙郁火④,冰出于水而冰遏水⑤。故煙微而火盛,冰泮而水通⑥;性貞則情銷⑦,情熾則性滅。是以珠瑩則塵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也⑧。
【注釋】
①稟氣:稟受天地自然之氣。
②安:安頓,撫慰。猶言滿足。
③妨:阻礙,傷害。
④郁:阻滯。
⑤遏:阻止。
⑥泮(pàn):融解。
⑦貞:正直,有節操。銷:同“消”,消散,消失。
⑧是以珠瑩則塵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也:《淮南子·俶真》:“夫鑒明者,塵垢弗能薶;神清者,嗜欲弗能亂。”
【譯文】
人稟受天地自然之氣,必然會有性和情。性由外物影響而生成情,情有待滿足則稱為欲。情出于性而又背離于性,欲發于情而又有損于情。情損傷性,欲傷害情,就像煙、冰與火、水的關系一樣。煙由火而生卻阻礙火的燃燒,冰由水而成卻阻止水的流動。因而煙濃度變小火才會旺盛,冰融化水才能暢流;性若堅貞情就消失,情若熾烈性則不存。因此珠玉光潔灰塵就不能黏附,心性清明情欲就不能污染到它。
故林之性靜,所以動者,風搖之也;水之性清,所以濁者,土渾之也;人之性貞,所以邪者,欲眩之也①。身之有欲,如樹之有蝎②。樹抱蝎則還自鑿,身抱欲則還自害。故蝎盛則樹折,欲熾則身亡。將收情欲,先斂五關③。五關者,情欲之路,嗜好之府也④。目愛彩色,命曰伐性之斤⑤;耳樂淫聲,命曰攻心之鼓;口貪滋味,命曰腐腸之藥;鼻悅芳馨,命曰熏喉之煙;身安輿駟⑥,命曰召蹶之機⑦。此五者,所以養生,亦所以傷生。耳目之于聲色,鼻口之于芳味,肌體之于安適,其情一也。然亦以之死,亦以之生,或為賢智,或為庸愚,由于處之異也⑧。譬由愚者之養魚鳥也,見天之寒,則內魚于溫湯之中,而棲鳥于火林之上。水木者,所以養魚鳥也,養之失理,必至焦爛⑨。聲色芳味,所以悅人也,悅之過理,還以害生。故明者刳情以遣累⑩,約欲以守貞。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御寒?。靡麗之華?,不以滑性?;哀樂之感,不以亂神。處于止足之泉?,立于無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注釋】
①“水之性清”以下六句:《淮南子·俶真》:“水之性真清,而土汩之;人性安靜,而嗜欲亂之。”眩,迷惑,迷亂。
②蝎(hé):木中蛀蟲。
③五關:即五官,人面目上耳、目、口、鼻等器官的總稱。
④府:此謂儲存之所。
⑤伐性之斤: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斤,斧頭。
⑥輿駟:指車馬。
⑦蹶:顛仆,顛覆。機:猶言端,開始。
⑧“耳目之于聲色”以下九句:《文子·九守》:“老子曰:‘人受氣于天者,耳目之于聲色也,鼻口之于芳臭也,肌膚之于寒溫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為君子,或為小人,所以為制者異。’”
⑨“譬由愚者之養魚鳥也”以下八句:《后漢書·劉陶傳》:“養魚沸鼎之中,棲鳥烈火之上。水木本魚鳥之所生也,用之不時,必至焦爛。”內,同“納”,收入。
⑩刳(kū):挖空。此謂剔除,清理干凈。遣累:去除拖累。
?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御寒:《文子·九守》:“故圣人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御寒。”充虛接氣,充饑解餓以維持生命。
?靡麗:奢華,奢靡。
?滑(gǔ):通“汩”,擾亂。
?止足:謂凡事知止知足,不貪得無厭。《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全性:保全天性,保全本性。
【譯文】
因此樹本安靜,之所以搖動,是風使它搖動的;水本清澈,之所以渾濁,是土使它渾濁的;人本正直,之所以邪惡,是嗜欲迷惑的。心懷嗜欲,就如樹生蛀蟲。樹木生有蛀蟲而自身被其蛀蝕,內心存有嗜欲而自己受到傷害。因此蛀蟲眾多樹木將會折斷,嗜欲強烈身體就會傷亡。要收斂情欲,先要節制五官。五官,是欲望的通道,嗜好的居所。眼睛喜好絢爛的色彩,稱之為殘害身心的斧子;耳朵喜愛淫靡的音樂,稱之為瓦解精神的鼓;嘴巴貪圖美味的食物,稱之為腐蝕腸胃的毒藥;鼻子喜歡芳香的氣味,稱之為熏灼喉嚨的煙;身體享受華麗的車馬,稱之為招致顛覆毀滅的開端。這五種事物,可以保養生命,也可以傷害身心。耳目對于美好聲色的向往,鼻口對于芳香味道的喜愛,身體對于安適狀態的享受,其實質都是一樣的。然而也會因此而死,也會因此而生,有人成為賢者智士,有人成為庸者蠢材,是由于處理的方式不同。就像愚蠢的人養魚、養鳥,看到天氣寒冷,就把魚放到溫水中,把鳥送到焚燒的樹上。水和樹是用來養魚和養鳥的,但如果畜養的方法違背常理,便會使其灼傷潰爛。美好的聲音、色彩和味道使人賞心悅目,但如果貪戀無度,反而會傷害身心。所以明智的人剔除欲念以擺脫負累,節制嗜欲而堅守正性。食物只要能夠充饑解餓即可,衣服只要能夠蔽體御寒即可。不讓奢華之物擾亂本性,不讓悲喜情緒攪擾心神。處于知止知足的境界,立于沒有危害的地方,這才是保全本性的途徑。
夫蜂蠆螫指①,則窮日煩擾②;蚊虻噆膚,則通宵失寐③。蜂蚊小害,指膚外疾,人入山則避蜂蠆,入室則驅蚊虻。何者?以其害于體也。嗜欲攻心,正性顛倒,嗜欲大害,攻心內疾,方于指膚④,亦以多也。外疾之害,輕于秋毫⑤,人知避之;內疾之害,重于太山⑥,而莫之避。是棄輕患而負重害,不亦倒乎?
【注釋】
①蜂蠆(chài):蜂與蝎子。泛指蜇人的毒蟲。蠆,蝎子一類的毒蟲。螫(shì):毒蟲刺咬。
②窮日:終日。
③蚊虻(méng)噆(cǎn)膚,則通宵失寐:《莊子·天運》:“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蚊虻,指蚊子。噆,叮咬。
④方:比較。
⑤秋毫:又作“秋豪”,鳥獸秋季換毛后生出的細毛。以喻細微之物。
⑥太山:即泰山。
【譯文】
被毒蟲蜇刺手指,就會終日煩躁;被蚊蟲叮咬肌膚,就會徹夜難眠。蚊蟲的傷害微小,手指和肌膚也只是外表的不適,但人們進山要躲避毒蟲,入室要驅趕蚊子。為什么呢?因為它們有害于身體。嗜欲瓦解精神,使本性離亂,嗜欲的危害嚴重,對精神的瓦解是內在的疾患,比起手指和肌膚的不適,要嚴重得多。外表不適造成的傷害輕于毫毛,人們知道躲避;內在疾患帶來的傷害重于泰山,人們卻不避開。躲避輕微的疾患而承受嚴重的病害,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人有牛馬,放逸不歸,必知收之;情欲放逸而不知收之,不亦惑乎①?將收情欲,必在脆微②。情欲之萌,如木之將蘗③,火之始熒,手可掣而斷④,露可滴而滅。及其熾也,結條凌云⑤,煽熛章華⑥,雖窮力運斤⑦,竭池灌火,而不能禁,其勢盛也。嗜欲之萌,耳目可關而心意可鑰⑧。至于熾也,雖襞情卷欲⑨,而不能收,其性敗也。如不能塞情于未形,禁欲于脆微,雖求悔吝⑩,其可得乎?
【注釋】
①“人有牛馬”以下五句:《孟子·告子上》:“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放逸,放縱。
②脆微:謂易斷和微弱之時。
③蘗(niè):樹木發出枝芽。
④掣(chè):拉,拽。
⑤結條:樹枝盤繞系結。形容枝葉繁茂。
⑥煽:指火焰熾盛。熛(biāo):焚燒,燃燒。章華:即章華臺,楚國離宮之一,相傳為春秋時楚靈王造。《左傳·昭公七年》:“楚子成章華之臺,愿與諸侯落之。”
⑦運斤:揮動斧頭砍削。
⑧鑰:門閂,上穿橫閂下插入地的直木或直鐵棍。此用為動詞,關閉。
⑨襞(bì)情:與“卷欲”對言,謂收斂情欲。襞,折疊。
⑩悔吝:悔恨。
【譯文】
人們放養牛馬,若未返還,一定會記得收攏回來;而放縱嗜欲卻不知道節制,這不是很糊涂嗎?若要收斂嗜欲,一定要在微弱初發之時。嗜欲的生發,就像樹木新生枝芽,像火苗剛剛燃起,用手就可以拔斷枝芽,用露水就可以滴滅火苗。待到旺盛之時,樹木枝繁葉茂高聳入云,大火熊熊燃燒至章華臺,即使用盡力氣揮斧砍樹,用盡池水澆灌火焰,也無法阻止,因為已經勢不可當。嗜欲剛剛萌發時,耳目可以關閉,意念可以阻止。及至強烈之時,即使收斂情欲,也無法消除,因為本性已經損害。如果沒有在尚未形成時阻止欲念,在微弱初發時抑制嗜欲,即使之后悔恨,又能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