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康藏邊界的確定與“大白事件”的解決

(一)“康藏岡拖暫行停戰協議”的簽訂與康藏界務

在劉文輝調遣康軍備戰的同時,藏軍也在代本廈蘇的率領下,有意進攻康軍,并分兵向青海南部邊區警備司令馬步芳的駐軍進攻,開始同時進攻康、青二軍。1932年3月24日,借口解決青海玉樹所屬的噶丹寺和得塞召發生的土地糾紛,一千多名藏軍大舉進入青海,占領大小蘇爾莽、春科等地。3月30日,康軍余松琳旅部下的團長鄧骕(或作“鄧駿”“鄧驤”)率部進攻藏軍,收復朱倭的雄雞關。4月4日,在青海的藏軍不斷取得軍事勝利,進占囊謙。同月7日,康軍收復了甘孜,前鋒直指瞻化,戰事擴大。

起初,藏軍進攻連連得勝,進而圍困結古(今青海省玉樹)青軍,在通天河一帶與馬步芳部馬良臣旅騎兵發生激戰。7月,青軍反攻,大敗藏軍,9月初收復了大小蘇爾莽、囊謙。之后,青軍進而控制了石渠、鄧柯等縣城。10月1日,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馬麟、青海南部邊區警備司令馬步芳,聯名致電中央各部門,稱“西藏系中國領土,藏人系中國國民,內部鷸蚌之爭,徒授外人以漁翁之利”,要求“中央速電達賴確定康藏界限,早日息兵,以安邊圉”(29),并做出了青、康聯手進軍昌都的姿態。

而同時,劉文輝部康軍亦步步前進。當時康區各地有人槍的實力派,已經公開或暗中被收編、委任為劉文輝部的營長、隊長諸職。蒙藏委員會委員格桑澤仁,以國民黨西康黨務特派員的身份自稱“西康省防軍司令”,于1932年2月發動“巴安事件”后,驅逐了劉文輝駐扎于巴安(今四川巴塘縣)的康軍,率領一支康南民兵,既不服從劉文輝駐的康軍,又不聽從藏軍之命令,活動于藏軍區域。他們在藏軍地盤迂回側擊,給藏軍造成了很大麻煩,“使敵無瑕整頓”(30),加速了藏軍的潰敗,故康軍連連取勝。4月底康軍克復爐霍。5月,康軍克復瞻化。此時,藏軍防守甘孜的部隊,大多是臨時征雇甘孜孔撒、麻書土司之百姓,在康軍進攻前夕,大多解散,大金寺僧人亦焚其寺西逃,康軍大舉反攻,占領了大金寺并再次放火焚燒。7月,康軍克復德格,并直接抵達金沙江邊的岡拖一帶(又寫作“崗拖”,今屬昌都江達縣)。青、康兩軍兩路進攻,奮力反攻藏軍,藏軍敗退,潰逃至金沙江西岸,這樣,康軍得以收復從1918年“民七事件”以來被藏軍占領的德格、白玉、鄧柯、石渠等4縣,出現了康、藏兩軍以金沙江為界隔江對峙的局面。

鑒于藏軍已呈敗局,無力再戰;兼之康區各族人民對藏軍把“在康區視為致富的機會”而肆意盤剝(31),以及連年戰爭造成無窮災難深惡痛絕,西藏地方政府只得接受和解,故十三世達賴喇嘛于7月命令昌都總管派代本瓊讓前來與康軍議和。8月,英國政府向中央政府外交部發出照會,要求康藏雙方停戰,并提出了一個建議。

9月18日,蔣介石召集川、滇、青、陜、甘五省及蒙藏委員會、外交部、軍政部代表,在南京舉行“西防會議”,決定康藏停戰。而國民黨西康黨務特派員格桑澤仁先后致電蔣介石、劉文輝及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石青陽,建議長驅直入,“最低限度,務恢復民七年以前西康范圍,俾能完整建省,并調解班、達糾紛,送班回藏”(32)。鑒于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的侵略及劉文輝、劉湘“二劉之戰”已經爆發,蔣介石復電未予同意;劉文輝急于與劉湘爭奪在四川一帶的利益,也同意在康區停戰(33),放棄進軍昌都。

1932年10月初,川康邊防總指揮部派出交涉委員姜郁文、交涉專員鄧骕前往德格屬下的岡拖地方,與藏軍交涉專員瓊讓、交涉委員吉卜議定停戰條件。8日,在岡拖東岸的議場,康藏雙方達成了停戰協議,即“岡拖暫行停戰協議”,共6條規定(34),主要有:一、康藏雙方接受議和協定,棄嫌修好,所有“漢藏懸案聽候中央及達賴解決”;二、康軍以金沙江上下流東岸為最前防線,藏軍以金沙江上下流西岸為最前防線,雙方軍隊,不得再逾前方一步;三、“自中歷(1932年)十月八日至十月二十八日止,雙方作戰部隊,各將先頭部隊撤退”,“雙方各處駐軍不得超過二百人,并各派員互相監視撤兵”。此外,協議還對恢復雙方商民往來、交通,保護喇嘛僧侶等作了明確規定。

至此,雙方達成崗拖協議,康藏雙方大規模的軍事沖突告一段落,但是對于引發軍事沖突的“大白事件”如何處理,雙方并未達成一致。

1933年春,藏軍小股部隊從昌都出發,分兵三路襲擊青海玉樹,欲奪回春科等地,遭到了青軍的反擊,無果而返。這以后,青藏雙方決定議和。6月15日,藏方代表代本索康蘇巴、孜仲多吉與青方代表海南玉樹宣慰使馬馴、李正楷,在交界處的囊謙德扎宮簽訂了停戰和平協議8款,主要內容是:藏軍先退兵,十四日后青海方面亦撤軍,所有俘獲藏方軍民,亦無條件釋放;保護雙方的商民、寺院;若藏軍犯青,則由“藏方昌都、巴(八)宿、類烏齊二十六族頭目人等擔保”;青海軍隊犯藏,則由“玉樹二十五族頭目人等擔保”;此后雙方各守其地,“和睦如前,西陲國防鞏固,國家幸甚,邊民幸甚”(35)

和議既成,康、青、藏三方氣氛進一步好轉。通過康藏岡拖協議、青藏協議,康、青、藏三方的糾紛基本平息,青藏維持原狀,康藏則以金沙江為界,三地人民之間的正常經濟、商貿與文化交流得以恢復。這種均勢格局一直持續至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昌都的前夕。

(二)“大白事件”的解決

1933年秋,劉文輝兵敗于“二劉之戰”,率24軍殘部退據雅安一隅,無奈開始全力經營西康。為了站穩腳跟,劉文輝極希望盡早徹底解決“大白事件”。當年12月,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康藏兩方一度因甘孜大金寺僧人引發問題而重起糾紛。次年初,康藏兩軍在鄧柯、石渠等地發生了小沖突。

1934年1月底,南京國民政府批準熱振呼圖克圖出任噶廈之攝政,由于熱振呼圖克圖心向祖國,以民族團結為重,由此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出現了“民國以來最為好之局面”(36),南京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也擬定了恢復大金寺的“善后辦法”。在康、藏、青、中央四方情況均與以前有了重大變化的背景下,“大白事件”的徹底解決成為可能。

1934年5月17日,川康邊防指揮部派出的交涉善后坐辦、德格縣縣長姜郁文與西藏三大寺及噶廈代表覺吾向讓,針對1932年協議對于“安置達結(即大金寺)尚未辦結”的現實,“由雙方協議”了相關的“安置辦法”并正式簽訂,這就是康藏之間的又一“協議”,即“康藏和好條件”12條(37)。主要內容是:“達結未安置前,雙方為免誤會”而軍隊各自后撤;“達結寺應委堪布”,由該寺公推取得康方同意后再由藏方達賴喇嘛委任,并由康方“加狀委任,只管寺中教務,不能干涉行政及其他事務”;大金寺應該“謹守黃教清規。西康政府對于該寺,與康定各寺,同等待遇,同樣管轄”;“自由耕種”“所有土地”并且“按畝納糧,照章支應烏拉”;西康政府對于大金寺僧民“不究既往,概許自新,奉公守法,與康民一體待遇。惟不得干犯法紀”等。此外,“康藏和好條件”12條還對康藏雙方“派員督率修復”大金寺、寺中存留槍支數量等作了規定。但是,由于“漢藏文字發生誤會”,大金寺僧人代表“乘夜遁逃,復在德格縣所屬松林口地面,搶劫甘商大宗貨物,事態擴大。當時雖仍與藏方不斷交涉,因牽涉過多,一時遽難就范”(38);兼之大金寺僧人搶劫并焚毀鄧柯縣保正澤旺彭措(一譯“澤翁彭錯”)官寨,更使“大白事件”趨于復雜。

1935年1月9日,藏軍代本崔科(又譯“出科”)與德格縣長邱麗生,在德格議定了《安置大金寺僧規約》8條。對于“大金寺廟大殿”的重修、土地的“發還”、僧人的回寺、堪布的推選及任命等問題,初步達成了共識(39),滿足了大金寺的愿望,進一步緩和了雙方氣氛。同年5月,長征的紅軍進入康區,諾那活佛所率武裝、康軍均曾與紅軍交戰,正在解決中的“大白事件”,由此再次暫時停頓。

1936年初,大金寺僧人代表亞魯大階、格松德朱、尼瑪慈仁等人抵達南京,向國民政府陳述請求,說明恢復大金寺是“關系數千僧眾之安置,為漢藏團結、邊防安寧以及整個西陲佛教之安定”的大事(40),獲得財政部撥給修葺大金寺補助資金2萬元。而西康建省委員會同年駐康辦公,推進西康省的籌建,“為輯睦康藏、安定地方起見,對于此案(即“大白事件”)極端重視”(41),并正式著手修葺大金寺。由于尚有為數不少的大金寺僧人滯留于金沙江西岸的昌都一帶,西康方面遂多次向藏方提出請求。至次年1月,返回甘孜的大金寺僧人已有二百余人,劉文輝并“致電昌都札薩索康札薩喇嘛,請其轉知流散河西之大金寺僧早行返寺”(42)

1938年10月21日,劉文輝委派的24軍815團團長兼西康建省委員會特派調解“甘案”專員章鎮中,從甘孜出發前往康藏前線地區。10月底,章鎮中抵達德格縣。11月9日,章鎮中會同德格縣長兼康藏交涉坐辦范昌元,與大金寺、西藏地方代表汪欽,以及西康土司、頭人“開始會議”,商量協議“規約辦法”,“不意第一次對照規約藏漢文字頗多錯訛,彼此爭執,莫衷一是。經電陳明,請加修改”,劉文輝予以“指示,另訂辦法”,“逐日議案”,“反復協商,討論不欠求詳,折衷務得其當”,“歷時兩月,始告完成”。12月30日,康藏雙方就達成的“安置良善大金寺僧規約詳細辦法”7條,在共同認可后,“當場公布,簽字結束”(43)。辦法主要內容是:第一,“修復大金寺”,由甘孜縣政府代雇民眾150人,每人每月發給工資藏洋11元;第二,以前劃入白利土司的朱倭、林蔥、骨老隆三村,“一律收歸縣府直接管轄,專設一區,由縣長兼任區長”,對于“該區內一切政務”,大金寺、白利土司“一律不得干預”;第三,“藏方發給大金寺槍彈,由藏方悉數收回”,“倘有隱匿不繳者,查出槍彈一律沒收。大金寺僧回籍渡河(指金沙江)時,由康藏雙方代表監視檢查,并實行登記人槍子彈數目”;第四,規定“大金寺及大金寺僧與其他各方面之手續,候大金僧返寺后,依合法方式解決”(44)。在孔撒、白利、朱倭等土司,甘孜等寺代表監督具結情況下,當事方共同簽字,保證棄嫌修好,大金寺代表亦表示永不滋事,若有違犯,愿受地方官府依法治罪(45)

1939年1月2日,西藏地方攝政熱振呼圖克圖所派代表索康·旺欽格勒,與西康省政府方面的章鎮中、范昌元議定“安置大金善良寺僧詳細辦法”7條(46)。簽字后,西藏代表索康·旺欽格勒提出藏軍先從金沙江撤出,以安定西康后防,支援國家抗戰(47)。而西康省政府報呈重慶國民政府行政院稱:岡拖停戰條件后,“民七部分失地得以收復矣。關于安置大金僧民,因事體繁重,與藏方往復磋商,未有結果”。而從“安置良善大金寺僧規約詳細辦法”簽訂以后,所有大金寺僧眾“遵守規約”,從昌都渡江返回甘孜原寺;“藏方因本案已告結束,表示滿意,原駐金沙江兩岸藏軍除少數維持交通外,余皆撤回昌都;我軍亦撤回甘孜,雙方相見以誠,從敦舊好”(48)

至此,由“大白事件”引發的第三次康藏糾紛,在康藏雙方發生多次軍事沖突,經由中央政府專員及多方調解,和雙方多次談判與反復交涉,在歷經十年之后,終于宣告順利圓滿地解決。康藏雙方的人員往來、民族關系得以恢復正常。中央社記者劉尊祺,為此事還專門撰寫了一篇《康藏關系新紀元》的評論文章。此后直到1949年國民黨政府垮臺,以金沙江為界,康藏雙方人員往來、民族關系正常進行,未再發生糾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重庆市| 逊克县| 敦化市| 沂水县| 太仆寺旗| 广饶县| 青河县| 抚松县| 钟祥市| 东乌| 正阳县| 香港 | 察隅县| 金溪县| 酒泉市| 碌曲县| 乌拉特前旗| 上栗县| 桐乡市| 扎赉特旗| 满洲里市| 镇坪县| 潞城市| 宁南县| 垦利县| 巴青县| 辽中县| 柳州市| 安福县| 桃园市| 潮州市| 沂南县| 达日县| 霍邱县| 巴里| 阿尔山市| 新密市| 安宁市| 闸北区| 恩平市| 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