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葉與鴉片:十九世紀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
- 仲偉民
- 5字
- 2022-03-29 09:52:19
第一章 引言
一 茶葉與鴉片:認識19世紀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中國的一個視角
我們正處于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越來越大。從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來看,自地理大發現以來,全球化就間接并進而直接影響到中國歷史的發展,到19世紀,這種影響逐漸變得廣泛、全面和深入,因此特別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
1.經濟全球化是一種歷史發展趨勢
盡管“全球化”的概念多種多樣,國際學術界爭議很大,但我認為,經濟全球化應是全球化的要義所在,因為“全球化首先是一個經濟發展過程”(1)。從全球化早期形成的歷史來看,經濟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產生過程基本一致,它既是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也是其結果,其策源地在歐洲。正如法國學者雅克·阿達所說:“近幾十年來以一體化體制的形象出現的世界經濟,來源于一個歐洲的經濟世界,或者說是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經濟世界。倘若沒有日本的有影響力的發展,沒有中國令人瞠目結舌的蘇醒,人們還會將今天的世界經濟視為歐洲經濟世界的延伸。”(2)實際上,直到21世紀初期,日本和中國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西方世界影響的結果。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有人索性稱之為“西方化”,因為“它復制了與歐洲中心主義相關的所有問題:從歷史的和文化的角度說,都在世界上開一個狹窄的窗口”(3)。這個結論暗含的意義是,全球化是西方文化主導的結果,全球化的歷史與西方近代的歷史相一致。這種看法雖然不無道理,但“西方化”畢竟是一個帶有殖民色彩和文化霸權意味的詞,人們顯然更樂意接受“全球化”這個中性詞。
關于經濟全球化及其與西方資本主義興起之間的關系,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就作過深刻論述,他們指出:“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4)他們對封閉的市場被打破和世界市場的形成特別重視:
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并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本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5)
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沒有使用“全球化”一詞,但他們所揭示的內涵與我們討論的全球化的內容是完全一致的。他們強調經濟的重要性,強調世界市場的形成是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肇始于歐洲的殖民擴張,時間大致在16世紀初。(6)“地理大發現之后形成的國際經濟空間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空間。它的擴展是與西方民族國家間的競爭分不開的。”(7)美洲、非洲、拉丁美洲、亞洲等地區的許多國家相繼成為歐洲列強的勢力范圍乃至殖民地,成為其生產和市場鏈條上不可缺少的一環。
就亞洲而言,歐洲對東亞地區的全面滲透要晚得多。中國作為東亞最大的國家,在18世紀依然維持繁榮的局面——當然這是依據前近代標準來衡量。也就是說,在早期歐洲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受影響較晚,大致從18世紀后期開始,到19世紀受到全面和深刻的影響。因此,也可以說全球性經濟是在19世紀才出現的,“這一經濟的去疆界化和再疆界化機制將世界上非常偏遠的地區也整合進它各種形式的活動之中”(8)。茶葉和鴉片就是19世紀中國被卷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兩種重要商品。(9)這兩種商品在世界經濟的去疆界化和再疆界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學者認為,歐洲的盛衰與亞洲的鴉片毒品貿易有很大關系,更與英國在亞洲建立貿易帝國關系密切。(10)我試圖通過對這兩種商品在19世紀全球性經濟關系中的作用的解剖,研究中國在當時全球化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全球化對中國歷史的深遠影響。
2.中國被動地卷入經濟全球化
18和19兩個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英國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同時,中國茶葉成為英國最重要的進口商品之一。英國對中國的茶葉極度依賴,但前后兩個世紀,中英貿易關系的性質截然不同。18世紀大體是正常的貿易往來,19世紀則是英國借助武力向亞洲擴張的過程。此間,中英貿易格局非常不均衡,英國對中國的茶葉需求快速增長,“可是中國酬答這種要求的愿望卻沒有跟著發展起來”(11)。在18世紀甚至到19世紀初,中國人并沒有同英國乃至整個西方接觸的強烈愿望,因為那時的中國人尚沒有“世界”的概念,也沒有需求于西方的物品,但對于英國和西歐而言,中國卻有吸引他們的特殊商品。中國的絲綢、瓷器、漆器等是滿足他們追求“中國時尚”或“中國風格”的高級奢侈品;英國對中國茶葉的需求更是讓人吃驚,因為茶葉在英國已經成為幾乎每個英國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對一種飲品的癡迷程度大概很少會達到這樣的情況:不久之前還不知其為何物,卻在幾十年里風靡全國,但這種飲品恰恰又不產自國內,而是來自地球對面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國度。歷史確實有很多難解之謎:比如為什么英國人在18世紀突然癡迷于茶葉?中國人為何對當時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的世界無動于衷?鴉片在英國人的東方貿易中為何能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將在本書中試圖作些解釋。但無論中國采取何種態度,客觀事實是那時世界上只有中國大量生產茶葉,而英國又大量需要這些茶葉,因此無論中國人情愿不情愿,英國同中國發生關聯是必然的結果。英國是18、19世紀的全球霸主,主導了當時全球化的進程,中國作為英國利益鏈條上不可缺少的一環,當然不可能被排除在外。
17、18世紀的中國曾對歐洲產生過很大影響,在日常生活方面的突出表現就是在“中國趣味”(Chinoiserie)的影響下,歐洲在室內裝飾、家具、陶瓷、紡織品、園林設計等方面實現了從巴洛克風格(Baroque)向洛可可風格(Rococo)的轉變。中國趣味的形成,除了受到來華耶穌會士和旅行家們對中國文化的介紹所產生的影響外,還得益于歐洲從中國進口的大量商品,如絲綢、瓷器、漆器、壁紙等。“中國商品像是撥開了蒙在歐洲人藝術和審美之眼上的一層霧障,像是為歐洲人指引出生活的快樂之門,因此而大受歡迎。”(12)至18世紀后期,歐洲因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迅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逐漸減弱。在歐洲人的心目中,中國從他們向往和學習的對象逐漸變為批判的對象。不過總的來說,歐洲人對中國的了解比同時期中國人對歐洲的了解要多得多。在經過了明末清初短暫的西學東漸后,中國人對西方的了解陷入停滯階段。中國人那時尚沒有“開眼看世界”的愿望,僅有的關于西方的一些知識幾乎全部來自傳教士和外來商人。但他們帶給中國人關于世界的知識非常有限,極少對普通中國人產生影響。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是中西之間相互了解最少的時期(當然中國對西方所知更少),同時也是西方發生最劇烈變動的時期,因為從18世紀中期開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全球性的擴張,歐洲經濟快速起飛和擴展。這個時期中西之間交往的途徑主要是貿易,但新興的西方世界還沒有找到同東方進行貿易的恰當方式。中西貿易在近代早期是不對等的,商品幾乎只有一個流向:中國的商品流向西方。西方的商品很少能賣到中國,因為中國人對西方運至東方的諸多商品大多不感興趣,它們在中國根本找不到銷路,西方人只能把白銀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以英國為例,此時英國對中國茶葉的需求量增長迅猛,但英國同樣沒有適合中國人消費的商品輸送過來,因此英國商人只能主要用白銀交換茶葉。但問題是英國并不生產白銀。為了換回國內急需的茶葉,英國一方面想方設法從美洲獲取白銀,另一方面又慶幸在印度找到了激起中國人購買欲望的鴉片。于是,全世界因為茶葉、白銀和鴉片等而連結在了一起(按現在的術語來說,即經濟全球化),這幾種商品大大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可以這么說,自大航海時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就開始了,但那時尚未波及中國;到了18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不僅波及中國,而且中國已經不自覺地成為了經濟全球化鏈條中非常重要的甚至是關鍵的一環。
然而有意味的是,中國盡管在18世紀就已經被卷入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國人自己卻渾然不覺。從某種程度上說,悲劇可能就源于中國人對世界的無知。直至鴉片戰爭時期,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對西方世界的了解甚至還不如明朝時期的人。(13)自古以來,中國人就不相信除了華夏文明之外,還有類似或更高的文明存在。就18世紀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水準來說,中國人完全可以這么自信,因為直到19世紀初期,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根據麥迪遜的估計,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將近占當時全世界的近1/3,與整個歐洲的國民生產總值相當。(14)赫德在1901年發表的《中國及其對外貿易》一文中說,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口眾多,物品應該非常困乏,肯定要大量購買別國的商品,但事實正好相反,“中國既不需要進口,也不需要出口,他們可以沒有對外交往而安然獨處”,“中國有世界上最好的糧食——大米,最好的飲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絲綢和皮革。中國擁有這些大宗物產,還有無數的土特產品,他們實在不需要從外面購買哪怕是一分錢的東西”(15)。他還講到,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內的貿易已經構成了龐大的、買賣兩旺的市場,也沒有必要向外國出口。赫德說的都是事實,是前工業化社會的典型特征,并沒有任何的夸張。以茶葉貿易為例,英國商人大量購買茶葉是因為英國國內有需求,而不是因為中國人主動向英國出口,茶葉出口與否對當時的中國政府而言無關緊要,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理解這一點,我們就不難明白馬戛爾尼和阿美士德使華為什么會失敗。此前很多人指責清政府目光短淺、妄自尊大、反對通商,這可能是不太公正的,他們并沒有設身處地地從當時中國的實際處境來評價,沒有基于歷史主義的態度。中國人拒絕同西方建立新式外交和通商關系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中國無論在生產(包括農業、手工業等)還是在貿易上,基本能夠做到自給自足,無須外國的參與;二是中國對外部世界的無知,對現代民族國家理念的無知。
在19世紀,中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方面,傳統的力量和思想仍在繼續發揮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應對愈加猛烈的外來沖擊。新與舊錯綜復雜,相互糾纏在一起。盡管諸多的征兆預示著一個舊時代即將結束,可同時卻不能孕育一個新時代的誕生。在西方沖擊了半個多世紀后,中國雖然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甚至還出現了學習西方的洋務運動,但這些都沒能促使中國社會發生根本的改變,至19世紀末情況仍然如此:
與中國內地商品生產的方式和成本有關的一切條件都始終未變。中國的農業、制造業和運輸業仍然普遍使用過去的方法,這不僅是二十年以前的,而且是一百年或幾百年以前的方法,與西方各國不同,中國從未因引進機器、以蒸汽代替人力或改進運輸工具而使生產成本有所降低。除了在沿海使用了輪船之外,運輸工具還是象有史以來一直使用的那種工具……總的看來,生產口岸的商品成本卻似乎并未從而受到影響。(16)
上述一段話出自1893年英國代理上海總領事哲美森的觀察。上海況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因此,對包括洋務運動在內的重大歷史事件影響的評價,都是需要重新認真思考的。
對中國人而言,19世紀是一個痛苦的世紀,一個艱難的世紀,一個危機重重的世紀。這主要是因為英國強行在中國推行鴉片貿易并最終付諸武力,變成了赤裸裸的侵略,隨后其他列強接踵而至,競相蠶食中國,從而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在這個世紀中,盡管中國社會尚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但中國傳統社會卻受到了真正的沖擊,已經在醞釀著巨變。
3.從茶葉和鴉片貿易看19世紀中國社會的變遷
在19世紀,中國的茶葉貿易和鴉片貿易密不可分。研究茶葉貿易問題,不可能避開鴉片貿易;反之亦然。英國—印度—中國之間的三角貿易是當時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兩種商品就是茶葉和鴉片。這兩種商品的國際貿易及其復雜關系影響了19世紀的中國,并使中國深深地卷入全球化的旋渦。
有人稱18世紀是“茶葉世紀”。嚴格來說,這是不確切的。無論從茶葉在全世界普及和影響的程度,還是從中國茶葉出口的絕對數量來看,18世紀都是無法與19世紀相比的,19世紀才是真正的茶葉世紀。茶葉在19世紀影響了全世界,更直接影響了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英國。可是,中國不但沒有得到回報,反而蒙受了恥辱。英國人接受了來自中國的最為健康的飲料,卻“回贈”給中國罪惡的毒品——鴉片,使中國人遭受鴉片毒害達百余年。因此,對于中國人來說,19世紀同樣是鴉片的世紀,是恥辱的一個世紀!
最關鍵的是,英國在19世紀完成了工業革命,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等也相繼崛起,這些國家順利完成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和商業社會的轉變。在世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之時,中國歷史似乎停滯和倒退了,19世紀的中國經歷了罕見的眾多災難。19世紀的中國人很困惑,他們迷茫,整整一個世紀都在迷茫。他們本來應該有機會認識周圍的世界,意識到自己所處的危險境地,可他們沒有能夠做到。通過對19世紀茶葉貿易和鴉片貿易的解讀,或許能讓我們稍稍解開一些謎團。因為在19世紀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中,茶葉和鴉片的地位太獨特了,它們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是其他商品所無法替代的。關于鴉片,史景遷曾有過精彩的論述,他說:“清代的鴉片煙毒是一個很大的課題。首先,它關乎國際貿易、戰爭與外交的諸多方面;另外,它也反映出某些中國人的精神需求或者說是精神的頹廢墮落,以及地方上對種植和銷售鴉片成品的經濟管理。鴉片問題,也反映出西方列強與中國人之間至為復雜的相互影響。這些影響包括:貿易利益戰勝道德價值,古老農業文明理想的破碎……迄今為止大多數對中國鴉片問題的研究都集中于國際商貿與外交上。吸食鴉片是一個從各個層面對中國產生重大影響的社會問題。”(17)關于茶葉研究,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本書試圖通過對19世紀的茶葉貿易和鴉片貿易的比較研究,探討中國在19世紀全球化危機中的處境,以及中國從傳統社會走向近代社會的艱難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