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風起兮
- 掠明
- 王貳濤濤
- 2086字
- 2022-04-18 18:31:18
萬歷四十三年五月,一位小人物的出現打散了朝堂上波譎云詭的態勢。
煌煌大明太子殿下,在東宮遭刺殺!
好在守門太監英勇,以身護主,刺客沒得逞。
慈慶宮前,刺客打傷守門太監被聞聲趕來的眾太監捕獲。
隔日,太子奏請于神宗細說來由,神宗大驚下令徹查。
舉朝震動!
昔日鄭貴妃曾與奸人勾結詛咒皇太子,事發神宗以鄭貴妃不知情為由,杖斃貼身內侍草草結案,朝臣不由猜測,梃擊案想必也逃不了關系。
不然,山野莽夫如何能順利進入守衛森嚴的皇宮毆打太子!
到底是敲山震虎,還是苦肉計?朝野議論紛紛。
刑部奉旨提審刺客,竟得出刺客是瘋子的結論。
瘋子!
呵呵!
會審的提牢主事王之采去而復返再次提審刺客,得出一份截然不同的供詞交予神宗。
神宗不愿牽連無辜,只誅殺刺客一人,但朝臣與鄭貴妃都不想此事揭過,以朝中東林黨為首,指派三法司衙門民間也稱六扇門徹查刺客身后之人。以鄭貴妃弟弟鄭國泰為首,派遣“家丁”務必查清刺客與太子關系,若真有關系,則以失德為由罷廢太子。
神宗見雙方皆不罷休,責令東廠掌印太監馮秀監視雙方人馬,若有消息及時奏報,神宗對結果其實不在意,他已二十五年不上朝,傳到他耳中有幾分是真幾分是假,怕只有天知地知。他在意的是借機混淆視聽的人,他們動了不該動的權利。
皇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沒人會愿意被牽著鼻子走,尤其是帝王。躲在刺客背后的人。無論目的如何,都得死。
“皇爺,那王之采怎么處理?”掌印太監馮秀聽完神宗指示不由問道。
“哼,一介庸儒。”神宗看了眼跪在地上的馮秀,“此時不宜動他,待下次京查,找個由頭罷掉吧。”
“奴才謹記。”馮秀答應道。
“去吧,朕乏了。”
“奴才告退。”馮秀并未起身,用膝蓋向后挪動身子,直到退至寢宮門口,才起身離去。
六扇門的探子很快有了消息,刺客父母雙亡,有一岳丈與發妻皆是貧苦之人,案子本該由此結束,但他們得到一條重要線索,那名刺客曾多次出入京城內的群芳院。
一名貧農,哪里有錢去動輒百十兩消費的妓院,點的還是花魁?
等六扇門的捕快來到群芳院,將老鴇在內的全部人犯動刑伺候一遍,才從伙房丫鬟口中得知,刺客與那花魁相識已久,兩人早已互許終身,等刺客辦完事就帶花魁遠走高飛。
事發前,刺客已為花魁贖身,自此再無消息。
線索又一次斷了!
但,鄭府的家丁也得到消息,前腳六扇門剛走,后腳鄭府家丁屠戮群芳院上下十二條人命,拷問馬夫得知花魁要回老家找失散的家人。
至于花魁的老家在哪?
鄭府家丁很快從老鴇嘴里找到地址——甘肅鎮,肅州。
東廠掌印太監馮秀得知消息,“好心”的找上三法司衙門,將消息散播出去。
一時間,無數雙眼睛或明或暗,盯住了這片蠻夷之地。
與此同時,王昭正為另一件事操心。
張老死了。
王昭不認識,也素未謀面。
但看到父親悲憫的眼神,這位老人在父親心中很重要。
非常重要。
王柏忠雖是世襲指揮使,但在大明朝兩百載江山社稷,世襲官職多如牛毛。
不說開國功勛,許多士族也憑借手段獲得了世襲稱號。
包括皇帝在沒錢的時候,也會借世襲名頭賣官換錢。
王柏忠能有今時今日,一要叩拜祖上蒙陰,二是提攜他的恩人,張定臣。
明朝將領多如繁星,眾所周知的也唯獨寥寥數人。
徐達、常遇春、戚繼光、李如松。
前兩位是從龍之功的開國名將,后兩位一位是抗倭英雄,一位是兵法大家。
戚繼光的事跡耳熟能詳,首開明朝募兵制的將領,用百戰百勝,攻無不克來形容毫不夸張。
李如松則毀譽參半,倒不是他做錯事,而是他老子李成梁放任努爾哈赤崛起,與努爾哈赤聯手滅了葉赫部。不論對錯,事實就是如此,后人怎么看怎么別扭。
有人的地方就有斗爭。
女真人也不例外。
女真三部,其中努爾哈赤為建州女真部首領,他的死敵就是葉赫部,海西女真部首領。
萬歷十一年李成梁解決了海西女真葉赫部,殺了清佳努、楊吉努,讓葉赫元氣大傷,無力阻止努爾哈赤做大。
父債子償,后人習慣性忽視李如松的功績,將重點放在他父親身上。
如果李如松沒死,或許薩爾滸會有另一番景象。
可惜,人終逃不過一死,就如張定臣,這位后世名聲不顯的良將,鎮守四邊數十載,被他提攜的后生許多已是鎮守一方的大員,這些人抱成團,對抗外部壓力。
“吾兒過來。”
王柏忠收到張定臣逝世的書信,放下一切軍務,他要起身去祭拜恩師。
王昭知道父親要給自己交代事情,老老實實上前。
“張老仙逝,你雖是后輩與張老未曾蒙面,但禮不可廢,作為小輩你也要隨我一起前去祭奠。”
“孩兒全憑父親安排。”
王柏忠頷首,喚來王伯安排行程,王昭作揖正要離開,卻又聽父親道:“索性帶上與你上學的蒙生吧。”
“喏。”
…………
當王昭抵達祭奠的地點,整個人都傻了。
不應該去逝者家里祭奠嗎?
怎么跑驛站來了?
好吧,按他老爹的原話“天、地、君、親、師”“師徒如父子”張老死了,本該居喪守孝,搭棚而居。過滿“二七之數“方可除孝,但他身居要職,不能辜負皇恩,自古忠孝難兩全,張老與他第一次見面是在鹽池驛,如今物是人非,為盡孝道,要在兩人共同戰斗過的地方守孝一月。
這可苦了王昭等人。
夏洪波看了眼遠處的驛站又低頭瞅瞅自己遠游的行囊,耳邊似乎聽見了駝鈴聲。
關于耽擱的學業,兩位教書先生大手一揮,金主發話他們當然聽金主的,何況例錢照舊,于是王昭等人齊刷刷進了鹽池驛。
至于王昭等人做什么,驛卒做什么他們跟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