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增訂版)
- 金沖及
- 4039字
- 2022-03-25 18:29:57
九、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一個全國性革命運動高潮的出現,通常都經歷了從分散到集中的過程。客觀形勢的發展,需要把各地分散的革命力量聯合起來,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革命組織,使大家的目標和行動進一步一致起來,將革命運動更有力地推向前進。這個問題已成為當時一切問題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
聯合,已成為革命形勢發展到這個階段的必然趨勢。聯合才能產生更巨大的能量,而聯合不能不有一個把各種分散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在這方面,孫中山有著其他人難以企及的幾個優越條件:第一,他在十年前就首倡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并因策劃發動廣州起義而遭到清政府的通緝。那時,國內還沒有什么人懂得革命為何物。所以,當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覺醒起來,也認識到革命的必要時,孫中山在他們心目中便享有極高的威望。第二,當時人們普遍地渴望了解并學習西方。但不要說留居國內的人,就是那些到日本沒幾年的留學生,對世界的了解依然是相當膚淺的。而孫中山久居海外,已經環游全球數圈,對世界各國的實際情況和近代種種社會政治學說的了解,都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這也能博得許多人的景仰。第三,就孫中山個人來說,他有世界眼光,對革命的目標和方略有經過深思熟慮的透辟的見解,有富于鼓動力的雄辯的口才,又豁達大度,待人誠懇,有著很能吸引人的個人魅力。因此,他就自然地成為眾望所歸的共同領袖,成為足以團結各方面革命力量的中心人物。
1905年7月19日,孫中山從美國經英國、比利時、法國、德國、新加坡等地后來到日本東京。幾天后,就同正逃亡日本的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相見。他在談話中,有一段話很能打動宋教仁等的心:“中國現在不必憂各國之瓜分,但憂自己之內訌。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事、元末朱陳張明之亂,此時各國乘而干涉之,則中國必亡無疑矣。故現今之主義,總以互相聯絡為要?!?span id="ocexjak" class="math-super">[1]第二天,黃興、宋教仁、陳天華、劉揆一等共同商議華興會會員是否參加同盟會的問題。會上雖沒有作出結論,只以“個人自由”一言了結,事實上華興會在東京的會員除極少數人外,都決定參加同盟會。除了華興會這個留日學生中最重要的革命團體外,還有為數眾多的過去并沒有參加過什么組織的留日學生這時也決定參加。這樣,中國同盟會成立的道路就鋪平了。
7月30日,同盟會在東京霞關內田良平家里召開籌備會。到會的有孫中山、黃興、陳天華、宋教仁、朱執信、馮自由、張繼、居正、蔣尊簋、馬君武、古應芬、田桐、程家檉、胡毅生、曹亞伯、康寶忠、宮崎寅藏、內田良平等七十人。孫中山、黃興等先后演說。接著,討論組織問題,決定定名為中國同盟會?!皶r有主張為對滿同盟會者,總理以革命宗旨不專在對滿,其最終目的尤在廢除專制,創造共和,眾始無異議。次提議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為會綱。時頗有置疑于‘平均地權’一語者,經總理詳加解釋,遂無異議通過。”[2]討論結束后,經黃興提議,到會的人當場填寫誓約,舉右手宣誓。
8月13日,留日學生在東京富士見樓召開歡迎孫中山的大會。這是孫中山到日本后第一次在盛大的留學生集會上露面,也是同盟會正式成立前夜由它的領袖向群眾宣布政見的重要政治活動。到會的有一千三百多人,室內室外到處擠得水泄不通,站在街頭仰望樓上的還有幾百人,真是留日學生中的空前盛會。
孫中山到來時,“著鮮白之衣,數人導之拾級而上。滿場拍掌迎之。立在后者,為前者所蔽,跂足以望,擁擠更甚,然皆肅靜無嘩”?!盁o何,孫君以藹然可親之色,颯爽不群之姿,從人叢中出現于演臺上,拍掌聲又起?!?span id="ozc2lvk" class="math-super">[3]
孫中山的講演充分滿足了人們對他的殷切期待。那時在留日學生中,抱有盲目排外的頑固思想的人是極少的,但半殖民地國家的悲慘處境卻使不少人存在著濃重的民族自卑感,以為中國事事不如人,就是革命也難望取得成功。孫中山在講演中絲毫沒有這種半殖民地國家常見的民族自卑心理,而充滿民族自豪感地說道:“中國之文明,已著于五千年前,此為西人所不及,但中間傾于保守,故讓西人獨步。然近十年思想之變遷,有異常之速度。以此速度推之,十年、二十年之后不難舉西人之文明而盡有之,即或勝之焉,亦非不可能之事也?!彼赋觯袊杆侔l展,有許多有利條件?!爸袊恋?、人口為各國所不及,吾儕生在中國,實為幸福。各國賢豪,欲得如中國之舞臺者利用之而不可得。吾儕既據此大舞臺,而反謂無所藉手,蹉跎歲月,寸功不展,使此絕好山河仍為異族所據,至今無有能光復之,而建一大共和國以表白于世界者,豈非可羞之極者乎?”他熱烈地號召人們下定決心,迎頭趕上,并在最后說:“語曰:‘取法于上,僅得其中。’擇其中而取法之,是豈智者所為耶?鄙人愿諸君于是等謬想淘汰潔盡,從最上之改革著手,則同胞幸甚,中國幸甚。”[4]
8月20日下午,中國同盟會借東京靈南坂的阪本金彌住所開成立大會,到會的約一百人。黃興宣讀章程,經討論修改后通過。接著,舉孫中山為總理,舉司法部職員八人(鄧家彥為總長),議員二十人(汪兆銘為議長)。再由孫中山指任執行部職員八人(黃興為庶務)。同盟會本部的機構分執行部、評議部、司法部,這是模仿西方國家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制度?!拔┊敃r以秘密結社,最忌手續繁復,稽延時日,司法、評議二部尤難實行?!币虼耍八痉?、評議兩部未嘗獨立行使職權”,“開會時總理在部,則總理主席,總理離部,庶務主席”。[5]三權分立這種制度,連當時醉心學習西方的同盟會在試了一下后,也沒有真正付諸實行。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從此,革命派以新的陣營和新的姿態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它有這樣一些特點:
第一,它在中國人民面前提出了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綱領,為眾多的革命分子所接受,成為他們公認的奮斗目標。在這以前,許多人對必須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這一點是比較一致的。但對推翻了清朝政府后應該建立一個怎樣的國家,卻有很不相同的理解,有些人甚至沒有認真地思考過。同盟會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個字,中心點是要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由于這十六字列在同盟會的誓詞中,入會的人必須填寫誓詞并進行宣誓,它便確立為每個同盟會會員的共識,并且隨著同盟會誓詞在全國暗中流行,成為廣大革命分子中無可爭議的公認目標。這是中國近代思想界中一個絕大的變化。正因為這樣,辛亥革命的結果才可能不僅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統治,并且一舉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民主共和國。
第二,它使革命派有了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組織,盡管這個組織后來還發生分化,在國內也有其他革命團體的出現,但它們一般都接受了同盟會的影響,并和同盟會協同作戰。武昌起義后,各省響應,盡管情況相當復雜,卻沒有出現“秦末二十余國之事”和“元末朱陳張明之亂”那類的相互火并或各行其是,而能在南方很快地建立起一個統一的臨時政府,以同北方的清朝政府相抗衡。從這里,也可以看到中國同盟會這個全國性革命組織的建立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第三,同盟會在組織成分上同興中會相比,也有很大的變化。興中會的社會基礎比較窄,除孫中山、楊衢云、陳少白、鄭士良等少數人外,青年知識分子參加的很少,而以華僑商人和國內的會黨分子為多,而且絕大多數是廣東人。同盟會就不同:主要生活在國內的人士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青年學生的人數也大大增加。前一點,使它同國內社會的聯系加強了;后一點,又增加了它的革命民主派的色彩。參加同盟會籌備會的人至少來自十個省。這年年底前參加同盟會的四百五十二人中,通常所稱中國本部十八省中除甘肅外都有人參加,尤以湖南、廣東、湖北三省為多(湖南八十七人、廣東七十七人、湖北六十七人)。這就突破了原來那種地域性的限制,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政黨。1905年和1906年入會的會員中有年齡可查的三百零一人中,二十至二十九歲的二百二十三人,也就是說三分之二以上是二十多歲的青年人。[6]他們血氣方剛,對未來充滿信心,背上的牽累和包袱又比較少,從而給這個組織帶來了生氣勃勃、奮發進取的新氣象。
第四,它使人數日益眾多的革命派有了一個公認的領袖,那就是孫中山。在當時中國的具體歷史條件下,有沒有這樣一個眾望所歸的領袖,對能不能把原來處在分散狀態,甚至各不相下的革命力量凝聚在一起,能不能建立起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時留日學生中的革命分子大多又個個自負,互不相讓,要把他們的意見和行動統一起來是不容易的,而孫中山卻能博得他們中大多數人的信任和服從。這里還要講到黃興所起的作用。黃興有兩個條件是孫中山所不及的:第一,前面已說過,他長期生活在國內,受過比較多的傳統教育,還中過秀才,以后又到日本留學。這種經歷和教養,同當時絕大多數留日學生是相似的,從而同他們保持著更直接的聯系。在這些眾多的留日學生看來,黃興是他們中間的一個。他們對孫中山是十分尊敬,而同黃興則更親近。第二,黃興是湖南人,又曾在湖北求學,同兩湖學生的關系十分密切。當時的留日學生特別是革命分子中,兩湖籍的學生人數最多,而孫中山過去同他們的聯系卻十分薄弱。因此,在孫中山回到日本前,黃興是留日學生的革命分子中最有威望的人物??墒牵S興一向“誠懇謙和,與同志一見如故”,在同孫中山相見后,“他便尊國父(指孫中山)如師,常對國父執弟子禮甚恭,言必稱‘先生’,出入必隨‘先生’,以是孫黃合作,而粵、湘之同志翕如”。[7]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整個革命形勢的進一步成熟,從此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1]宋教仁:《我的歷史》第二,第27頁。
[2]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1冊,第47頁。
[3]過庭:《紀東京留學生歡迎孫君逸仙事》,《民報》第1號,第70頁。
[4]孫中山:《在東京中國留學生歡迎大會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282、283頁。
[5]田桐:《同盟會成立記》,《革命文獻》第2輯,第4、5頁。
[6]《中國同盟會成立初期(乙巳、丙午兩年)之會員名冊》,《革命文獻》第2輯,第18—77頁。
[7]鄧家彥:《同盟會成立到南京政府》,抄件,轉引自李云漢《黃克強先生年譜》,第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