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原始舞蹈的內容、形式和社會作用

作為意識形態的舞蹈藝術,總是以不同歷史階段的經濟發展為基礎的,它受當時生產力的制約,同時也予生產力的發展以影響。原始舞蹈的內容和形式反映著遠古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和人與自然及社會之間的關系,同人們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并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發揮它特定的作用。“如果物質生產不從它的特殊的歷史的形式來看,那就不可能理解與它相適應的精神生產的特征以及這兩種生產的相互作用?!?a href="../Text/chapter1-011.xhtml#anchor42" id="ac42">[42]牢牢把握早期人類社會“特殊的歷史的”生產形式,是我們探索和認識原始舞蹈內容、形式及其社會作用必不可少的鑰匙。

原始舞蹈的內容

歸納以上所述的有關資料,原始舞蹈的內容主要可分為這樣幾方面:

一、反映勞動生產和與自然斗爭的

在原始社會的生產條件下,同自然斗爭,獲取生活資料是人們生活中的頭等大事。這方面的生活自然就成為原始舞蹈所反映的主要內容;傳說中原始舞蹈的內容,或直接或間接地都和勞動生產有關,反映了原始人的勞動生活以及他們在勞動斗爭中的精神面貌,這正是由當時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如前面所介紹的原始巖畫中大量的動物、狩獵和舞蹈場面,以及古代傳說中伏羲氏的《扶來》歌頌“網罟”,是漁獵生活的反映;神農氏的《扶犁》歌唱“豐年”,以及葛天氏之“投足以歌八闋”,都是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反映。

要獲得豐碩的衣食資料,必須和自然作斗爭,這方面的生活,在遠古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二、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

原始舞蹈中有相當一部分反映了男女之間的愛情生活,或是為男女之間表達感情的需要而存在的,如前面所提到的祀“高禖”的舞蹈。這類舞蹈在各民族傳統舞蹈中也可以大量發現,它們反映了先民們對血族繁衍的高度重視和當時所存在的婚姻關系。這并沒有什么可怪之處,正如恩格斯所說:“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蕃衍?!?a href="../Text/chapter1-011.xhtml#anchor43" id="ac43">[43]作為意識形態的舞蹈藝術,不可能不對這方面的生活有所反映。

三、反映戰爭生活的

原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氏族間便發生了戰事。我國的遠古傳說中,主要的有蚩尤和炎帝、黃帝之間的戰爭,這些戰爭生活在原始舞蹈中也都有所反映。

炎帝族和黃帝族聯合起來擊敗蚩尤以后,炎、黃兩族內部又發生矛盾而引起戰爭。這場戰事以炎帝族的失敗而告終,傳說中的“刑天舞干戚”,就是這場戰事中的一段插曲,反映了炎帝族的失敗。

四、頌揚英雄及發明創造的

古人說:“舞以象功”,“象”就是象征,包含有表現、頌揚的意義。因此,歷代封建帝王都要“功成作樂”。這是從原始舞蹈延續下來的一種習慣。古代舞蹈確有不少是“象功”的,只不過封建統治階級“象”的是帝王之“功”,人民群眾則“象”民族英雄、人民領袖之功;而在原始社會中,舞蹈藝術“象”的則主要是集體創造之功。傳說中那些對氏族生存和發展有大功績的英雄,實際是一個氏族或歷史階段的代表和象征。傳說中盤古氏的開天辟地,神農氏的《扶犁》、黃帝的《彈歌》等,都是頌揚某種發明創造或是社會進步的。從傳說看來,這些舞蹈大半都另有淵源,有它自己本來的內容和意義,但當用以歌頌這些傳說中的領袖功績的時候,內容、形式很可能會有一定的發展變化。

五、反映原始宗教信仰活動的

當原始人的思想意識逐漸發展,但還不能正確認識和控制自然力量的時候,就產生了原始的信仰和宗教觀念。

在原始氏族中間,盛行著萬物有靈、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信仰。他們往往以為自然界各種生物及現象具有某種神秘力量,能賜人以?;蚪等艘詾?,于是便崇敬它,奉它為本氏族的始祖神或保護神。黃帝“以云為紀”,所以有《承云》之樂;帝嚳的“鳳鳥天翟”舞,也是一種圖騰舞蹈的跡象。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結合后,這些圖騰舞蹈也用來祭祖先,內容也就漸趨復雜了。從我國現存的原始舞蹈傳說看,大都是這一歷史階段的產物。

原始舞蹈的形式

從現在掌握的史料看來,原始舞蹈的形式一般都比較簡單,接近自然狀態,這是合乎藝術的發展規律和原始社會的物質基礎的。

早期原始社會中沒有專職的舞蹈者,原始舞蹈一般都是集體的、群眾性的活動。參加者是全氏族的成員。在慶賀勞動收獲或是戰斗勝利的時候,人們激情高揚,便隨手拿起習用的工具或勝利品,蒙上獵獲物的皮角(或圖騰的標志),即興地舞起來、唱起來。古人以“雷出地”來象征“作樂崇德”。電閃雷鳴,滾滾的雷聲突地而出,隨之以驚風驟雨,山呼海嘯,這樣的景象倒是很符合原始人們在激情噴涌時,起而狂舞的精神狀態的。

當舞蹈還處于這樣一種即興抒發的階段,藝術加工自然不會很多。

原始舞蹈和音樂、詩歌是密不可分的。這一直到后代還是如此。古人所謂“樂”,通常就是指舞蹈、樂曲、歌詞三者而言,實際上原始的“樂”可能還不止是詩、樂、舞三者,還包容著后世所區分的武術、雜技等形態,是蘊涵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體。前面所提到過的原始舞蹈中一般都有歌。當然,這時的歌曲也和舞蹈一樣,還處于十分簡單的原始階段,最早的時候,甚至可能只是用以抒發激情、調諧節奏的即興的呼號。節奏在原始舞蹈中有著突出的位置,而不同舞蹈的特定節奏是由特定的生產勞動過程和技術狀況所決定的。早期的舞蹈動作也是比較簡單的,從傳說中所反映的葛天氏之樂“投足以歌”等情況看來,舞蹈動作的簡單和自然當是事實。另外一些傳說中的“百獸率舞”、“鳳鳥來翔”,可以想象也就是一些鳥獸動作的模仿,是比較樸素而接近自然形態的。

作為即興表演的原始舞蹈當然不可能保存和流傳。但是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比較明顯的是在有了圖騰信仰以后,舞蹈被規定為圖騰祭的重要儀式之一,保存一定內容和形式的舞蹈就成為必要了。這對舞蹈的發展過程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對舞蹈藝術水平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黃帝以后,傳說中出現了“繼”或“增修”某某樂舞的說法,很可能就是樂舞已經有了保存和傳承的事實的反映。

原始舞蹈的道具、服飾一般還是日用品,沒有特制的舞具舞服,這是可以想見的。在慶祝狩獵勝利的時候,就會披上獵獲物的皮毛尾角舞起來,形成所謂“鳥獸蹌蹌”的場面。手中的道具如鳥羽、牛尾、棍棒之類,當然也是自然形態的實物。《周易·漸卦爻辭》:“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就是說獵取鴻雁,以它的羽毛用來舞蹈。[44]為舞蹈專制舞具、舞服、舞飾,還不是這一時代生產水平所能辦到的事(當然,在實物基礎上作某些加工美化是完全可能的)。并且,佩戴和使用這類實物(鳥獸的毛、皮、齒、骨),還有表現本人勇敢、靈巧,狩獵技能高超的象征意義,因而也是力和美的表現。后來,在原始宗教意識出現以后,這樣的打扮還有模擬假想中的保護神,以企求趨吉避兇的迷信目的。

figure_0067_0069

圖25 山西陶寺文化遺址出土的石磬

為舞蹈伴奏的樂器,在傳說中有“擊石拊石”的石,這倒是石器時代的本色。石,經后世逐步加工提高而為磬。

figure_0067_0070

圖26 新石器時代的陶塤

另外有“土鼓”、“糜鞈置缶”等等,應該是原始的鼓。在考古發掘中,浙江余姚河姆渡和陜西西安半坡遺址中有骨哨和陶哨的出土。山西萬泉縣荊村曾出土三枚新石器時代的陶塤(在傳說中是伏羲氏“灼土為塤”),可以發出不同的音,已經是相當進步的樂器了。還有“龠”,是一種竹制的管樂器,據音樂史家的考證,說它出現在原始時代是可靠的。

除此以外,傳說中還有笙、簫、鐘等,但是否都已出現在這一時期,還有待進一步考訂,其中可能有后世附會的成分。從這些伴奏樂器看來,主要是節奏的作用,旋律即使有,也是出現較晚。

原始舞蹈的社會作用

原始舞蹈除了和其他藝術一樣具有文化娛樂及審美作用外,突出的標志是它具有明顯的功利目的和實用意義,和原始人的現實生活和生產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

傳授生產經驗和組織勞動。原始舞蹈常常真實地再現勞動生產的過程,或是由優秀獵手表現他們捕獲獵物的經過。這不僅是重復體驗他們在斗爭和勝利中所曾感受到的快感,更重要的是以此來交流與傳授勞動和狩獵的技能,并以此感染和鼓舞集體。在需要互相密切配合的集體勞動過程中,整體的組織、協調一致的動作和節奏,是關系到勞動成果的重要條件,而在原始社會中,舞蹈就是進行這方面教育的主要手段。這也是原始舞蹈凝聚力之所在。傳說中原始舞蹈大多舉行在出獵之前或收獲之后,組織勞動、傳授經驗的目的是很顯然的。

鍛煉武士,教育兒童。原始先民的生活是艱辛的,沉重的勞動、艱苦的生活條件要求每一個成員具有強壯的體魄和健全的意志,并且從小就需要培養生產勞動的知識和習慣。舞蹈在這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各民族中那些以棍棒刀弓等兵器為舞具的,以及表現戰斗的傳統舞蹈,就是這類原始舞蹈的繼承和發展。如湖南苗族的“戰鼓舞”,通過表現戰士奮勇殺敵的過程,實際上起著培訓武士的操練作用。廣西瑤族關于“長鼓舞”的起源有這樣一則傳說:古時候一個獵手帶領三個兒子去打獵,在捕獵時被野羊頂下山巖摔死了。三個兒子為了戰勝野羊,就手持木棒天天練習怎樣打羊和躲避羊角,最后終于戰勝了野羊,把野羊打死了。這一形式以后就發展成“長鼓舞”。這則傳說清楚地反映了原始舞蹈在訓練獵手方面所起的作用。

鄂溫克族的孩子們,五六歲的時候,就在老人們的指導下做狩獵的游戲,模擬和表演打野獸的動作,這就是對一個未來的獵手進行的狩獵入門教育。鍛煉和培養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一直到青年們結婚的時候,老人們在婚宴的舞會上,還要利用歌舞來進行教育:

為了祝福新婚夫婦永遠幸福,
在今天的舞會上都要服從我。
新郎新娘要記?。?
勞動要流汗,
對鰥、寡、孤、獨要扶持,
對失去勞動力的人要關懷,
生活中要和人們團結一心。

舞蹈在這里不僅是勞動教育的工具,也是社會道德教育的工具。[45]老人在這一歌舞中所囑咐年輕人的,正是氏族社會中的道義準則。

歷史的記述和傳統教育。在文字出現以前,和語言藝術一起,原始舞蹈也同樣擔負著記錄歷史,向氏族后代進行傳統教育的任務。湖南土家族人民中流傳的《遷徙記》就是一部敘述民族歷史的長篇史詩。在舉行“擺手舞”的時候,就要由領頭跳舞的“梯瑪”(巫)加以吟誦。又如云南白族的“打歌”,在這種歌舞形式中包藏著豐富的歷史內容,如《創世紀》、《白王歌》等等。白族人民中有這樣一句古話:“老的不講古,小的失了譜。”

《創世紀》開頭就這樣唱:“古時候的天地現在還有,古時候的日月現在還明,古時候的山河現在還在,古時候的人現在不見了。”正由于有“古時候的人現在不見了”的慨嘆,所以,產生了這種用歌舞來記述民族歷史的《創世紀》。[46]彌渡山區彝族在“打歌”時也唱道:“不打歌,不唱歌,會把祖先忘記掉。”通過這種教育后代數典不要忘祖的歌舞藝術活動,培養起每一個成員和本族血肉相連的民族感情和歷史的自豪感,對維系和發展本族的文化傳統有著重要意義。在這些史詩般的民族歌舞中,也為我們保存了研究古代社會豐富的珍貴史料。

防治疾病。在醫療條件十分落后的時代,我國很多地方盛行“巫醫”,或是請巫師來“跳神”治病。海南島黎族中流傳的“跳娘”,原來就是女巫為孩子治病時跳的舞蹈。舞蹈能治病,這看來很難理解;實際卻是原始社會中利用舞蹈治病這一歷史現象的遺存。在原始社會中,舞蹈原是具有防治疾病這一社會職能的。古代有這樣一則傳說:炎、黃之前有一位氏族領袖叫“陰康氏”。在他領導部落的時候,河道淤塞,江水泛濫,天氣老是那么陰沉沉的。人們心情郁悶,血脈流通不暢,大家都得了腫腿的病,直接影響了勞動生產。于是陰康氏就想出了一種有利于筋骨活動的方法——創造了舞蹈,教人引著大家跳起舞來,以達到疏通血脈,使人心情舒暢的目的,大家的腫腿病居然就好了。[47]蒙古族人民中廣泛流行的“安代”舞,據說原來也是一種治病的舞蹈。這些情況都反映了原始舞蹈原來是具有治病職能的。這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包括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社會現象。它以后的發展,一方面是導致裝神弄鬼的巫醫的出現,這顯然是一種迷信活動,但另一方面也確實起到了仿佛后世“體育療法”的作用,以后發展起來的“導引術”,以至華佗的“五禽戲”、“氣功療法”,實際上和原始社會中以舞蹈治病的做法是一脈相承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平县| 湾仔区| 武功县| 漠河县| 韶关市| 唐河县| 二连浩特市| 昌乐县| 招远市| 太谷县| 安泽县| 台北县| 边坝县| 丘北县| 庆元县| 秦皇岛市| 河东区| 榆中县| 成武县| 图们市| 九江县| 伊金霍洛旗| 罗源县| 东阳市| 兖州市| 德庆县| 德昌县| 苏尼特右旗| 贵州省| 邯郸县| 乐亭县| 尉氏县| 静乐县| 钟山县| 邯郸市| 咸丰县| 肥西县| 桂林市| 工布江达县| 集安市| 太仆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