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曹魏三祖與清商樂

曹魏在樂舞藝術發展上的貢獻,是對清商樂的形成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樂府詩集·清南商曲辭一》卷四十四說:

清商樂,一曰清樂。清樂者,九代之遺聲。其始即相和三調是也,并漢魏以來舊曲。其辭皆古調及魏氏三祖所作。……故王僧虔論三調歌曰“今之清商,實由銅雀。魏氏三祖,風流可懷。”

清商樂是九代之遺聲,“九代”當指自周秦以至漢魏六朝,它的最早源頭卻是相和三調,即平調、清調、瑟調。魏氏三祖所作的貢獻,在于以新聲,即新興的歌舞滲入雅樂舞,使清商樂以新的面貌出現,獲得了人們的鐘愛。王僧虔在上表中說清商樂是以“新哇”、“謠俗”為特色:

家競新哇,人尚謠俗,務在噍危,不顧律紀,流宕無涯,未知所極,排斥典正,崇長煩淫。

這也正像張衡《西京賦》所寫的:

秘舞更奏,妙材騁伎,……嚼清商而卻轉,增嬋娟以此豸。

對于雅樂舞來說,清商女樂實是一種“不登大雅之堂”的秘舞,但是這種民間新哇的淫俗歌舞卻有著“流宕天涯”,“排斥典正”的不可阻擋之勢而進入宮廷。“今之清商,實由銅雀”(王僧虔語)。是說魏晉以來盛極一時的清商樂舞,實是從曹魏建造銅雀臺,為銅雀伎提供了最豪華的表演清商樂舞的場所。曹魏的歌舞伎人為此臺得名為銅雀技,優秀的歌舞伎人高超的技藝也把新興的清商樂舞推上更高的藝術境界。

銅雀臺建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三國志考證》卷五引《鄴中記》:“銅雀臺因城為基,址高一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間。”鄴城是曹操破袁紹后以此為都城,于城西北隅筑三臺,名為銅雀、金鳳、冰井,并于城內筑宮殿、衙署、苑囿等。銅雀臺遺址尚存,現在河北臨漳縣三臺村,地面尚存銅雀、金鳳兩臺遺址。

曹氏三祖為銅雀伎創作了大量的三調歌辭,構成了“銅雀歌舞”,銅雀伎人即是他們所創制的相和三調曲辭的歌舞者。

相和歌所用的伴奏樂器,據《古今樂錄》載:“凡相和,其器有笙、笛、節歌、琴、瑟、琵琶、箏七種。”相和歌的平調曲所用樂器,稍有差異,“其器有笙、笛、筑、瑟、琴、箏、琵琶七種,歌弦六部。”

《樂府詩集》所載魏武帝曹操寫的相和歌平調曲,有《短歌行》二首,各有六解,今錄其一首: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解)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二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三解)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四解)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五解)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六解)

“解”在相和歌和相和大曲中是歌唱段落之間的樂曲過門,伴以舞蹈。歌唱的節奏一般較慢,而“解”的節奏一般是加快,是歌唱之間以舞蹈來穿插變化的部分。

武帝的相和平調曲辭還有《苦寒行》二首六解。相和清調曲辭有《塘上行》五解。《秋胡行》四解。相和清調曲所用樂器是:“其器有笙、笛(下聲弄、高弄、游弄)、箎節、琴、瑟、箏、琵琶八種。歌弦四弦”(《古今樂錄》)。相和瑟調曲辭有《善哉行》一首七解,一首六解;《卻東西門行》;相和大曲瑟調曲辭《步出夏門行》四解。相和瑟調曲的伴奏樂器是:“其器有笙、笛、節、琴、瑟、箏、琵琶七種,歌弦六部。”

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基礎上進一步的發展,《宋書·樂志》記載了相和大曲留傳的曲目、作者及大曲的歌舞結構演出形式:

大曲十五曲:一曰《東門》,二曰《西山》,三曰《羅敷》,四曰《西門》,五曰《默默》,六曰《園桃》,七曰《白鵠》,八曰《碣石》,九曰《何嘗》,十曰《置酒》,十一曰《為樂》,十二曰《夏門》,十三曰《王者布大化》,十四曰《洛陽令》,十五曰《白頭吟》。
《東門》,《東門行》;《羅敷》,《艷歌羅敷行》;《西門》,《西門行》;《默默》,《折楊柳行》;《白鵠》,《何嘗》并《艷歌何嘗行》;《為樂》,《滿歌行》;《洛陽令》,《雁門太守行》;《白頭吟》并古辭。
《碣石》,《步出夏門行》;武帝辭。《西山》,《折楊柳行》;《園桃》,《煌煌京洛行》并文帝辭。《夏門》,《步出夏門行》;《王者布大化》,《櫂歌行》并明帝辭。《置酒》,《野田黃雀行》東阿王辭。
《白頭吟》與《櫂歌》同調。其《羅敷》,《何嘗》,《夏門》三曲,前有艷,后有趨。《碣石》一篇,有艷。《白鵠》,《為樂》,《王者布大化》三曲,有趨。《白頭吟》一曲有亂。

相和大曲是一種歌舞并重的表演形式,這種形式在漢代已經形成。在歌曲部分之前,有一段樂曲的引子,稱為“艷”段,是開頭的一段舞蹈曲;有的“艷”附有歌辭,是開頭的一段歌舞,一般是抒情的慢板節奏(“艷”也有在歌曲的中間出現的)。“艷”段之后,是一段段的歌唱,在歌唱的段與段之間有“解”,是比較短的舞蹈曲(過門),一般是歌唱節奏稍慢,“解”曲(過門)節奏較快,是歌唱段落之間,以輕松的舞蹈曲,緩解一下,再繼續歌唱。相和大曲最后的結束樂段,名為“趨”或“亂”,“趨”是形容迅急奔放的舞蹈步法;“亂”是形容結束樂段眾音交響的氣勢,使相和大曲歌舞在高潮中結束。

武帝的《碣石》,《步出廈門行》就是前有艷,后有趨的相和大曲形式:

《步出夏門行》瑟調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臨觀異同,心意懷游豫,不知當復何從。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云行至此為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粲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觀滄海一解)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鹍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錢鎛停置,農收積場。逆旅整設,以通賈商。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冬十月二解)
鄉土不同,河朔隆冬。流澌浮漂,舟船行難。錐不入地, figure_0036_0040-1 figure_0036_0040深奧。水竭不流,冰堅可蹈。士隱者貧,勇俠輕非。心常嘆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河逆寒三解)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龜雖壽四解)
(趨)

武帝所作的相和曲辭尚有《氣出唱》、《精列》、《度關山》、《薤露》、《蒿里》、《對酒》等。其中的《蒿里》是曹操揭露當時社會現狀悲慘景象的名篇,詩中有“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以相和歌的形式寫了多首膾炙人口的抒情詩歌,魯迅說過:“漢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脫。在曹操本身,也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4]如曹操抒發他的政治懷抱:“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或抒發老當益壯的情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或傾吐對大自然壯觀景象的感受:“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粲爛,若出其里。”曹操真可算得上是建安文壇的主帥,起了“收束漢音,振發魏響”[5]的作用。

在曹操的詩風影響下,其長子曹丕“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賅。”[6]謚號文帝的曹丕也善于創作三調歌辭,相和平調曲有《短歌行》一首六解,《猛虎行》一首,《燕歌行》三首,一、三首為七解,第二首為六解。《樂府解題》說:“魏文帝‘秋風’、‘別日’二曲,言時序遷換,行役不歸,婦人怨曠無所訴也。”《廣題》說:“燕,地名也,言良人從役于燕,而為此曲。”在無數的思婦曲中,曹丕以情思悱惻的風調寫出的“秋風”、“別日”二曲是引人注目的。《燕歌行》第一曲“秋風”七解: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一解)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二解)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三解)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四解)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五解)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六解)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七解)

文帝寫的清曲有《秋胡行》一首。瑟調曲有《善哉行》四首,《丹霞蔽日行》一首,《折楊柳行》一首,《飲馬長城窟行》一首,《上留田行》一首,《大墻上蒿行》一首,《艷歌何嘗行》一首,《煌煌京洛行》一首。《月重輪行》一首,計有15曲之多。其中的《折楊柳行》、《絕歌何嘗行》、《煌煌京洛行》屬于歌舞大曲。如《艷歌何嘗行》就是前有“艷”(舞曲引子),中有“解”(舞曲過門),后有“趨”(載歌載舞的高潮,節奏加快),是相和大曲的典型格式,如下:

《艷歌何嘗行》

(艷)
何嘗快,獨無憂,但當飲醇酒,炙肥牛。(一解)
長兄為二千石,中兄被貂裘。(二解)
小弟雖無官爵,鞍馬 figure_0038_0041 figure_0038_0042,往來王侯長者游。(三解)
但當在王侯殿上,快獨摴蒲六博,對坐彈棋。(四解)
男兒居世,各當努力, figure_0038_0042-1迫日暮,殊不久留。(五解)
少小相觸抵,寒苦常相隨,忿恚安足諍。吾中道與卿共別離。約身奉事君,禮節不可虧。上慚倉浪之天,不顧黃口小兒。奈何復老心皇皇,獨悲誰能知。(“少小”下為趨曲,前為艷。)

文帝的另一首瑟調曲《煌煌京洛行》也是相和歌舞大曲,其內容是對古人成敗的評比,《樂府解題》曰:“‘夭夭園桃,無子空長’,言虛美者多敗。”

曹丕的相和歌辭,五言體尤為流暢,他在《善哉行》中寫道:“朝游高臺觀,夕宴華池陰。大酋奉甘醪,狩人獻嘉禽。齊倡發東舞,秦箏奏西音。有客從南來,為我彈清琴。五音紛繁會,拊者激微吟。”另外,他的四言曲也情思婉麗。他繼續寫道:“有美一人,婉如清揚。妍姿巧笑,和媚心腸。知音識曲,善為樂方。哀弦微妙,清氣含芳。流鄭激楚,度宮中商。感心動耳,綺麗難忘。”

魏氏三祖最后一位是魏明帝曹睿,他寫的相和歌平調曲有《長歌行》一首,《短歌行》一首,《燕歌行》一首,《苦寒行》一首。瑟調曲有《善哉行》二首,《步出夏門行》一首,《月重輪行》一首,《櫂歌行》一首,共九首。其中的《步出夏門行》是相和大曲歌舞。此曲結構另有翻新,兩段解曲在前,艷段居中,趨段在后。如下:

《步出夏門行》

步出夏門,東登首陽山。嗟哉夷叔,仲尼稱賢。君子退讓,小人爭先。惟斯二子,于今稱傳。林鐘受謝,節改時遷。日月不居,誰得久存。善哉殊復善,弦歌樂情。(一解)
商風夕起,悲彼秋蟬。變形易色,隨風東西。乃眷西顧,云霧相連。丹霞蔽日,彩虹帶天。弱水潺潺,葉落翩翩。孤禽失群,悲鳴其間。善哉殊復善,悲鳴在其間。(二解)
朝游青冷,日暮嗟歸。(朝游止此為艷。)
蹙迫日暮,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卒逢風雨,樹折枝摧。雄來驚雌,雌獨愁悽。夜失群侶,悲鳴徘徊。芃芃荊棘,葛生綿綿。感彼風人,惆悵自憐。月盈則沖,華不再繁。古來之說,嗟哉一言。(蹙迫下為趨。)

在魏氏三祖以外,曹植也寫了多首相和曲辭。曹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才大思麗,他寫的平調曲存《吁嗟篇》一首。清調曲《予章行》一首,《蒲生行浮萍篇》一首。瑟調曲《當來日大難》一首,《丹霞蔽日行》一首,《野田黃雀行》二首,《門有萬里客行》一首,《泰山梁甫行》一首,《怨歌行》二首。《怨詩行》二首,前一首是“晉樂所奏”,后一首是“本辭”。比較如下:

《怨詩行》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一解)
借問嘆著誰?自云客子妻。夫行逾十載,賤妾常獨棲。(二解)
念君過于渴,思君劇于饑。君為高山柏,妾為濁水泥。(三解)
北風行蕭蕭,烈烈入吾耳。心中念故人,淚墜不能止。(四解)
沈浮各異路,會合當何諧?愿作東北風,吹我入君杯。(五解)
君懷常不開,賤妾當何依。恩情中道絕,流止任東西。(六解)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今日長相樂,別后莫相忘。(七解)

上曲,晉樂所奏。《文選》卷二三《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馀哀。借問嘆著誰?言是客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妻常獨棲。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時不開,妾心當何依?

以上二首基本相同。下一首“本辭”應是曹植的原作,上一首“晉樂所奏”應是合于管弦演唱的編排,全曲分為七解,四句一解,共28句。而“本辭”僅有16句。由此可知演出形式對原作有了一定的加工處理。

曹植的另一首瑟調相和大曲《野田黃雀行》是他的早期所作,其情調從容不迫,如論者所言:“其作五色相宜,八音朗暢”。其詩如下:

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游。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一解)
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二解)
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盛時不再來,百年忽我遒。(三解)
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四解)
同前: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建安時代(公元196—219年)以曹氏為中心集合了眾多的文人才上,使鄴都文壇光芒萬丈。而吳、蜀之地,本是古代文士之鄉,這時期卻反寂寂無聞。曹氏父子對相和歌、相和大曲的大量創作,使銅雀歌舞盛極一時,從此,作為華夏正聲并代有新作的清商樂風行大江南北,對南北朝樂舞的發展起了先驅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寨县| 青川县| 永新县| 宁河县| 温宿县| 宝丰县| 阳新县| 威信县| 安西县| 武功县| 普格县| 易门县| 赫章县| 遂宁市| 抚顺县| 鄂尔多斯市| 潍坊市| 绍兴县| 霍州市| 雷山县| 南陵县| 大荔县| 化州市| 高碑店市| 斗六市| 临桂县| 体育| 库车县| 泉州市| 前郭尔| 大安市| 龙岩市| 凤翔县| 杭锦后旗| 文成县| 敦煌市| 兴仁县| 台中市| 淮阳县| 娱乐| 晋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