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舞蹈通史(隋·唐·五代卷)
- 王克芬
- 1670字
- 2022-03-22 15:28:33
概況
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樂舞文化大交流,為隋、唐舞蹈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滋養,為高度發達的唐代舞蹈拉開了序幕。
公元581年,隋朝(公元581—618年)統一中國,結束了東漢以來長期動亂的局面。隋煬帝的殘酷統治,對人民無止境的剝削,迫使人民奮起反抗,各地風起云涌的農民起義,結束了隋朝三十多年的短暫統治。
公元618年,建立唐王朝(公元618—907年),進入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唐朝初年,統治者畏于農民暴動的威力,采取了一些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由于政治局勢日趨穩定,軍事力量強大,經濟繁榮,內外貿易發達,相互交流頻繁,為文學藝術的繁盛,提供了有利條件。唐代的音樂、舞蹈和詩歌有著高度的發展和輝煌的成就,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舞蹈藝術發展的高峰。
隋唐繼承、集中了南朝的漢族傳統樂舞和北朝的其他各族樂舞。國家的統一,更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區舞蹈藝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這些來自民間,具有深厚傳統的舞蹈,為唐代舞蹈藝術的大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豐富多彩的唐代舞蹈,正是在南北朝各族樂舞大交流、大融合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一方面繼承了前代的傳統,另一方面又進一步吸收了各兄弟民族及外國的樂舞,并在這個基礎上,創造了許多新的樂舞。音樂舞蹈在當時的表演藝術領域,處于獨領風騷的地位。廣泛應用在宮廷宴享典禮、集宴欣賞、慶祝節日、群眾娛樂等各階層人的社會活動中,是各階層人都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出現了大批專業和業余的杰出舞人。他(她)們中間,有王室貴族、平民百姓、有社會地位低下的專業歌舞伎人。
當時宮廷設置了專門的樂舞機構——教坊、梨園、太常寺,集中培養了大批專業藝人,創作、表演音樂舞蹈和各種技藝。養官伎、營伎和家伎風氣的盛行,一方面摧殘迫害了不少藝人,另一方面也為樂舞的創作和表演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大批專業藝人的辛勤勞動及智慧創造,把唐代舞蹈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
唐朝的極盛時期——開元、天寶年間,表面是歌舞升平的繁榮景象,舞蹈藝術也極為繁盛。但是,在這畸形繁榮的社會生活下面卻隱藏著巨大的不安,豪門貴族大量兼并土地,農民被迫從自己的土地上流亡出去,在死亡線上掙扎。均田制的外衣,已被撕得粉碎,而統治階級卻過著極端奢淫的腐化生活。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日益加劇,危機四伏,終于在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從此唐朝便一蹶不振,迅速衰敗。
“安史之亂”以后,藩鎮割據,為了爭權奪利,不斷爆發中央與藩鎮(地方政權),藩鎮與藩鎮之間的戰爭。社會不安,經濟遭到很大破壞,因而也影響了舞蹈藝術的發展。舞蹈藝術的創作及表演,需要與其他藝術的合作,需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比較安定的社會環境,而大批藝人,其中包括宮廷的樂工舞人及其他歌舞伎人,主要都是依附于統治階級生活并進行藝術活動的。政治動亂,經濟蕭條,迫使大批藝人離開宮廷、貴族之家,流散民間。當時,從表面上看,唐代舞蹈已趨向衰落,而經過嚴格訓練的、技藝高超的藝人們流散到廣大民間,對民間樂舞的發展、提高、傳播,無疑是會起到積極作用的。五代十國時期繼承唐代樂舞,宋代各種藝人在勾欄瓦子自行作營業性演出,擺脫了統治階級的控制、束縛和奴役,宋代民間舞的發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有些民間舞蹈一直流傳至今。這種發展趨勢,與唐代大批專業樂舞藝人流散民間,對后世舞蹈,特別是民間舞蹈的發展,是產生了一定影響的。唐代末年,連年的戰亂,統治階級對人民更加殘酷的剝削,使人民再也活不下去了,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唐末的農民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也嚴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促使其政權的迅速瓦解。曾稱雄于世的唐王朝,終于在公元907年滅亡了。從此,中國歷史又進入動蕩不安、災難深重的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60年)。五十年間,戰亂頻起,特別是中國北部,幾乎成了爭奪政權的戰場,只有南部中國比較安定。南唐等經濟文化都比較繁榮,在樂舞方面多承襲唐制,但已遠不如唐代興盛,在我國古代舞蹈發展史上,是一個承先啟后的時代;是一個醞釀著巨大變革的時代;是一個傳統舞蹈藝術從獨立的表演藝術品種,漸漸向舞蹈融入戲曲發展進程推進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