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范60年音樂文論選(套裝共2冊)
- 薛范
- 14573字
- 2022-03-22 15:23:45
中國吹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號角

沈陽“九一八事變”紀念博物館
所謂的“抗戰八年”是從1937年7月,中國當時的國民政府宣布“全面抗戰”之時算起的。事實上,早在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件侵略中國東北,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的形成,中國人民就開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各種形式的斗爭,在世界上首先舉起反法西斯戰爭的義旗,因此,應該是“抗戰十四年”更符合歷史的真實。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村附近的一段鐵路并栽贓于中國軍隊,以此為由悍然發動對中國東北的大規模武裝進攻。當時的蔣介石政府顧慮中日兩國的國力和軍力相差懸殊,還未做好戰爭準備,于是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采取妥協、忍讓的“不抵抗政策”,命令張學良的東北軍撤入關內(現在也有資料說,蔣介石未曾下令,而是張學良擅作主張),致使東北三省130萬平方公里的沃土在短短4個月時間全部淪陷。
當時中國的狀況是:“國土遼闊而國力衰弱,軍隊龐大而武器低劣,人口眾多而人心渙散。”在強敵入侵、國家危亡之際,如果廣大民眾是“一盤散沙”,那么即使軍隊再龐大,武器再精良,也難以抗敵救國。因此,喚起廣大民眾,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國力量,共同抵御外侮,就成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最緊迫的任務。當時的愛國的文化人士大都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他們自覺地踴躍地采用各種文化形式激發民眾敵愾同仇、團結抗日。
日軍侵占東北以后,大肆燒殺奸淫。大批中國難民涌入關內,而淪陷地區的人民也紛紛揭竿而起,組織抗日義勇軍。“九一八”事件在中國全體民眾的心靈中引發的震撼之強烈和印象之慘痛,貫穿中日戰爭十四個年頭,反映在許多歌曲中。
最先對中華民族危機作出反應的是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為中心的一批愛國音樂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黃自。就在東北淪陷后不久,1931年末,遠在上海的黃自創作了第一批以抗戰救亡為題材的合唱曲。黃自(1904~1938)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音樂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之一。1929年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學成回國于1930年出任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教授兼教務主任。“九一八”事件后,黃自積極投入愛國抗日救亡運動,帶領音專的師生們到上海浦東一帶為東北義勇軍募捐,1931年11月,創作了混聲合唱曲《抗敵歌》(韋瀚章、黃自詞,原題《抗日歌》,因當時的蔣介石政府禁言“抗日”,不得已改名)。

黃自(1904~1938)

韋瀚章(1905~1993)
“九一八”事件后,日本為進一步侵略中國,在上海挑起事端,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海軍陸戰隊千余人分三路進攻上海閘北,駐守上海的中國第19路軍奮起抵抗,三挫日軍,殲敵萬余。這次三個月的英勇抗敵,打擊了日軍侵略氣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意志,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妄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黃自又創作了著名的合唱曲《旗正飄飄》(韋瀚章詞)、《贈前敵將士》(何香凝詞)以及《北望》(佚名詞)、《熱血歌》(吳宗海詞)。

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
除了黃自的作品之外,接替黃自主持音專教務的陳洪(1907~2002)在1932年中日淞滬戰爭之后寫了《上前線》(秋竹詞)、《沖鋒號》(陳洪詞)、《怒吼》(秋竹詞)等。另一位擔任教職的應尚能(1902~1973)作曲的《吊吳淞》(韋瀚章詞),隱晦地表達了對蔣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迫使19路軍撤離上海的不滿,唱出了“一寸山河一寸傷心地,極目吳淞”,“白骨青磷夜夜飛,可憐未竟干城志”。
上海音專的另幾位師生,如劉雪庵、陳田鶴、江定仙、夏之秋、賀綠汀等,后來在抗戰的不同時期都有出色的建樹,都有反映歷史潮流的佳作流傳于世。
在這一段時期的抗日救亡運動中,最積極最活躍的是一批左翼的音樂與影劇工作者。任光(1900~1941)曾在法國勤工儉學,兼修音樂,1927年回國,1934年為影片《空谷蘭》寫的兩首插曲《抗敵行軍曲》和《大地行軍曲》(安娥詞)表達了抗日的決心。任光后來任職于新四軍軍部,于皖南事變時犧牲。

任光(1900~1941)

劇作家安娥(1905~1976)
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代表是后來被譽為我國“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的聶耳(1912~1935)。他的創作主要是從1933年至1935年。他在上海的不足3年的時間里共寫下了35首歌曲和多首器樂曲。其中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有1934年的《畢業歌》(田漢詞,影片《桃李劫》主題歌),1935年的《自衛歌》(唐納詞,影片《逃亡》主題歌)、《慰勞歌》(田漢詞,話劇《回春之曲》插曲)和《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影片《風云兒女》主題歌)等。尤以《畢業歌》和《義勇軍進行曲》流傳最廣:《畢業歌》號召有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的戰場,表達了一代青年“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激情,因此深為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的熱愛,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義勇軍進行曲》成了中華民族不屈斗爭精神的象征,鼓舞了億萬人民,因此1949年新中國建國后,這首歌成為代國歌,1982年又成為正式的國歌。

聶耳(1912~1935)和田漢(1898—1968)
蔣介石雖然對日本的侵略步步退讓,但日本侵略者并沒有放棄吞并中國的野心,反而變本加厲,步步進逼,鐵蹄又踏向華北。到1935年冬天,整個華北已危在旦夕,中華民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北平的青年學生首先喊出了全民救亡運動的先聲:“華北之大,竟安放不下一張書桌。”全國人民的敵愾同仇,更多的音樂工作者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中來。1935年,中國共產黨中央發表了聯合抗日的“八一宣言”,號召各民主黨派及抗日團體團結抗日,收復失地,共同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在全國要求抗日救亡的新高潮中,周鋼鳴詞、孫慎曲的《救亡進行曲》應時而生,號召“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這首歌起到了動員全民奮起抗戰的作用,是抗戰初期全國最流行的群眾歌曲之一。

孫慎(1916~ )
1935年,賀綠汀為影片《鄉愁》創作的主題曲(柯靈詞)表達了東北同胞的痛苦的流亡生活。

活報劇《放下你的鞭子》
這一年,有一出街頭活報劇《放下你的鞭子》非常出名,該劇講述了“九一八”事件后,來自東北逃亡到關內的父女二人流落街頭,以賣唱為生,女兒因饑餓昏倒在地,老漢用鞭子抽打逼她繼續賣唱。此時,安排在觀眾中的群眾演員憤然上場,奪下老漢的鞭子并痛加指責,從而引出廣大群眾對日寇侵略罪行的血淚控訴。這出街頭劇在廣大地區演出,反響極為強烈。劇中有首具有民歌風格的敘事歌曲《新編“九一八”小調》(呂驥曲,崔嵬、鋼鳴詞),歷數日本侵略者“殺人放火真是兇”的暴行,控訴國民黨政府的“軍隊有好幾十萬恭恭敬敬讓出了沈陽城”,呼喚“不分黨派大家一條心,……快快起來,趕走日本兵”。這是一首具有典型時代意義的抗戰題材的敘事歌曲,在當時的人們心中產生巨大的共鳴。
呂驥(1909~2002)是我國著名作曲家,他也曾入上海音專,但未能卒業即全力投入左翼音樂運動。聶耳1935年出國在日本溺水身亡,呂驥接替他負責左翼劇聯音樂小組的工作。1935年秋在上海創作的《中華民族不會亡》(野青詞)以及為影片《自由神之歌》譜寫的同名主題歌(孫師毅詞)表達了在民族危亡之時全國軍民迫切要一致對外的愿望。

呂驥(1909~2002)

閻述(1906~1963)
1935年底,北平爆發了“一二·九”學生運動,愛國學生要求抗日,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鎮壓,12月12日,學生在示威游行時再一次遭到反動派的刀砍水沖。當時在北平的東北大學執教的閻述詩(1906~1963)悲憤地寫出了歌曲《五月的鮮花》(光未然詞),以此表達他對傷亡學生的敬意和悼念,也表達了人民群眾反侵略斗爭的決心。隨著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這首歌曲迅速傳遍全國。
在新的一年里,抗日救亡歌曲也進入了新的高潮。
1936年流傳的作品有任鈞詞、張曙曲的《保衛國土》,賀綠汀詞、江定仙曲的《新中華進行曲》(影片《生死同心》插曲);我們前面提到過的、1934年曾因《漁光曲》而名噪一時的任光創作了《打回老家去》(安娥詞),這首歌很快就風行全國,成為這一歷史時期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歌曲之一。然而此時的蔣介石還一再重申他當年對中日關系的表態:“犧牲未到最后關頭,決不輕言犧牲;和平未到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針對蔣介石的這一論調,麥新(詞)和孟波(曲)寫出了《犧牲已到最后關頭》:“同胞被屠殺,土地被強占,我們再也不能忍受!……拿起我刀槍,舉起我鋤頭,我們再也不能等候!”連陳立夫都寫過這樣的詩句:“你是不是中華的國民?你是不是有血氣的漢子?現在已到了生死關頭,你還是抵抗,還是等死?”這首題為《抵抗》的小詩,后來有應尚能,還有朱駒分別為之譜曲。
這一年最感人的也是流傳最廣的歌曲無疑應首推張寒暉(1902~1946)詞曲的《松花江上》了。“九一八”事件后,東北軍放棄東北,大批難民隨東北軍撤入關內,攜老帶小、傷病成災地布滿西安市街頭。他們有家歸不得,有仇報不得,人人心頭郁結著悲苦怨憤,要傾吐,要爆發。當時,正在西安當中學教師的張寒暉每天見到這些慘象,于是他于11月譜寫了這首感人肺腑的獨唱曲。到“西安事變”爆發前后,西安城里已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并且迅速傳遍全國。每當唱至“爹娘呀,爹娘呀,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唱者和聞者無不為之動容。

張寒暉(1902~1946)
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12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綱領,1936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向蔣介石政府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郊外的盧溝橋挑起事端,開始向中國發動全面的侵略戰爭。7月底,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本的猖狂侵略激起全中國人民的義憤。7月8日,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族抗戰。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表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論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若日本再漠視中國最低限度的立場”,“決心犧牲到底!抗戰到底!”中國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全面展開。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得到蔣介石承認,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編第四軍。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
“七七盧溝橋事變”成了抗戰歌曲最常見的話題,如《盧溝橋的烽火》(作者佚名)、《盧溝橋下》(盧冀野詞、林曲)、《盧溝橋歌》(佚名詞、冼星海曲)(羅海汐詞、何安東曲)、《盧溝橋》(佚名詞、黃友棣曲)、《七七神圣頌》(任畢明詞、黃友棣曲)、《七七進行曲》(白序之詞、何安東曲)、《七七紀念歌》(陸鏗詞曲)、(常任俠詞、江定仙曲)等。
劉雪庵(1905~1985)于1937年寫的兩首歌曲《離家》和《上前線》(均由江陵詞),與張寒暉的《松花江上》合在一起組成抗戰時期著名的“流亡三部曲”——它也是復仇三部曲、戰斗三部曲、勝利三部曲,在當時影響很大。劉雪庵同年創作的《長城謠》(潘孑農詞),音樂蒼涼悲壯,表達了民眾的愛國情緒,主要流傳于大后方。同年,麥新詞曲的《大刀進行曲》是獻給浴血抗戰的二十九軍的,當時日本侵略者挑起盧溝橋事件,進攻北京、天津,面對著用飛機大炮武裝起來的日軍,駐守北京西南宛平城的二十九軍不顧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命令,組成大刀隊奮起反抗。麥新的這首歌曲具有強烈的戰斗氣息,曾鼓舞千千萬萬抗日英雄去沖鋒陷陣。

江定仙(1912~2000)

劉雪庵(1905~1985)
“全面抗戰”明朗化、合法化,歌曲作者已無須再用曲折隱晦的手法進行創作了,全國民眾也無須再遮遮掩掩地唱抗戰歌曲了。全國形成了抗戰歌曲的新的熱潮。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雕塑像)
這一時期產量最多、質量最高、影響力最大應當首推后來被推崇為“人民音樂家”的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當時正留學法國,學習作曲。得悉祖國遭受日寇侵略,毅然于1935年秋輟學歸國,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他創作了大量群眾歌曲和電影歌曲。1936年創作的《九一八紀念歌》(麥新詞)和《莫提起》(田漢詞)用悲壯的音調回顧“九一八”以來中國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號召“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用血腥的戰斗做我們的回答”。冼星海為街頭宣傳和示威游行而創作的《救國軍歌》(塞克詞)、《救國進行曲》(田漢詞)表達了民眾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呼聲和堅定向前不可動搖的意志。《熱血》是影片《夜半歌聲》的插曲(田漢詞),借十八世紀意大利的典故來諷喻中國遭受侵略和進行反抗的現實。1938年7月他在武漢為山西太行山游擊隊寫了《在太行山上》(桂濤聲詞),9月又創作了二部合唱曲《到敵人后方去》(趙啟海詞),接著又寫了《反攻》(田間詞)、《雪恥復仇歌》(田漢詞)、《游擊軍》(先珂詞)。

冼星海(1905~1945)

光未然(1913~2002)
1938年,冼星海到了延安,任延安魯迅文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3月寫出了不朽的名作《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這是一部具有歐洲“康塔塔”樣式的大型聲樂作品,全曲有8個樂章,各樂章既統一又相對獨立:1.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2.黃河頌(男中音獨唱),3.黃河之水天上來(朗誦),4.黃水謠(女聲和混聲合唱),5.河邊對口唱(男聲二重唱),6.黃河怨(女高音獨唱),7.保衛黃河(混聲合唱),8.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作品以黃河為背景,歌頌具有悠久歷史的偉大祖國,謳歌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保衛江山的英勇斗爭。周恩來曾為這部作品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黃河大合唱》是抗戰時期最輝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在國難當頭時的凝聚力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一時期,他還寫了一首含5個樂章的《九一八大合唱》(天藍詞)。

《黃河大合唱》1939年在延安首演

彈痕累累的四行倉庫(上海市閘北)
“七七事件”后,日軍在進攻華北的同時,又侵犯華東,企圖一舉占領上海、南京,迫使中國政府屈服。1937年8月13日,日海軍陸戰隊向上海發動進攻,艦艇猛烈轟擊上海市區,中國軍隊奮起反擊,雙方鏖戰至11月。11月12日上海淪陷。在這3個月的會戰中,有一段插曲當時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10月26日,中國軍隊奉命西撤,以謝晉元為團副的第88師第524團擔任斷后任務,掩護大軍退卻。27日晨,大軍撤畢,謝晉元率領該部第一營退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號稱800人(實數452人)。他們面對強敵,孤軍作戰,堅守4晝夜,殲敵200余,到31日晨才奉命退入公共租界。后來有不少歌曲歌頌八百壯士的英勇不屈的崇高氣節,其中最著名的有夏之秋寫的合唱曲《歌八百壯士》(桂濤聲詞)和陸華柏寫的合唱曲《八百孤軍》(盧冀野詞):“眾口誦,征倭檄;望閘北,兒童泣。聞橋頭大廈近來消息。萬國衣冠都下拜,千秋賦予如椽筆。記張巡、許遠守睢陽,今猶昔。”詞曲雖佳,但這種脫離民眾普遍語文水平的古文雅辭也阻礙了作品的傳播和影響。
陳田鶴(1911~1955)也曾師從黃自。由于家境貧寒,曾三度輟學。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回到戰火紛飛的上海,熱情投身于救亡運動,寫了十幾首既有愛國熱情又有專業技巧的抗日歌曲,如《我們要奪回失去的地》(慶之詞)、《八一三戰歌》和《殺開血路》(廖輔叔詞)、《保衛上海》(錢亦石詞)等。他最出色的作品是《巷戰歌》(方之中詞),那是一首藝術性很強的進行曲,繪聲繪影地再現了夜間巷戰的緊張詭秘的氣氛和場面。在抗戰歌曲中,描述地道戰、游擊戰的很多,而描述巷戰的,恐怕僅此一首,因此這首歌格外受人看重。《巷戰歌》和賀綠汀的《游擊隊歌》堪稱游擊戰歌曲的雙璧。

陳田鶴(1911~1955)

王洛賓(1913~1996)
后來有“西部歌王”美譽的王洛賓(1913~1996),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他在山西參加了西北戰地服務團,受委派前往蘭州等地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寫過一些抗戰歌曲,如《洗衣歌》(塞克詞)、《抗戰進行曲》《大戰臺兒莊》《風陵渡的歌聲》《大家要心齊》《抗日的隊伍大家來幫忙》《青年穆斯林進行曲》(以上均為洛賓詞曲)等。其中傳播最廣的是《抗戰進行曲》。
呂驥在解放區寫了《武裝保衛山西》(白炎詞)和《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凱豐詞)。賀綠汀寫了民歌風格的《心頭恨》(塞克詞)、《全面抗戰》(塞克詞)、《干一場》(賀綠汀詞)和敘事歌曲《保家鄉》,很受群眾歡迎。
賀綠汀(1903~1999)也是黃自的高足,是左翼音樂運動的積極成員。他當時隨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一隊沿滬寧、隴海、同蒲一線作抗日宣傳工作,1937年到達晉西南的臨汾,創作了著名的《游擊隊歌》獻給八路軍全體將士。這首歌以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宣傳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的戰略思想,全曲洋溢出抗戰必勝的樂觀情緒。

賀綠汀(1903~1999)
時任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音樂系主任的程懋筠(1900~1957)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創作了各種類型、多種體裁的歌曲近百首,尤以抗日愛國救亡歌曲最為突出,如《全民抗戰歌》(謝康詞)、《九一八》《精神總動員歌》《再犧牲!再前進!》《打游擊去》《出征歌》(以上均為程懋筠詞曲)等。他的作品大多是自己作詞作曲,如《精神總動員歌》是一首五聲音階的短歌,語言質樸,很容易為廣大民眾接受。另一首《鋤奸謠》也以老百姓的用語而風靡一時:“世上哪種人最下賤?漢奸!漢奸!只顧自己貪小利,不要臉!賣掉祖先,害死后代,兩眼只看著昧心錢!……有朝一日等我們抓著了,在萬人唾罵里送你歸天!”

程懋筠(1900~1957)
張寒暉詞曲的作品有《游擊樂》。張曙的作品有《壯士上前線》(常任俠詞)、《洪波曲》(田漢詞)和具有民間說唱風格的敘事歌曲《丈夫去當兵》(老舍詞)。后者把一位對丈夫既深情難舍又為了抗日大義毅然送郎參軍的妻子的心理刻畫得細致入微。
1939年,賀綠汀已從武漢撤到了重慶,為東北作家端木蕻良的詩《嘉陵江上》譜曲。這首傳世名作帶有詠敘調的性質,歌曲主人公是從東北流亡到關內,他在嘉陵江畔懷念已經淪于敵手的家鄉,最后唱出了“我必須回去,從敵人的槍彈底下回去,把我打勝仗的刀槍,放在我生長的地方!”沒過幾年,又冒出了江村寫的一首《嘉陵江水靜靜流》的歌詞,由張定和譜成曲。但無論歌詞的內容和意境,無論音樂的旋法和風格,都和賀綠汀的《嘉陵江上》有太多的近似。任鈞詞、洪波曲的《思鄉曲》是首宣敘調體的歌曲,也和《嘉陵江上》屬于同一類型的。
游子的思鄉曲往往含有傷感的情調。但在飽經戰亂的年代,山河破碎,妻離子散。逃難的人們思念被敵人蹂躪的家鄉,更有無盡的悲涼、痛苦和憤怒。陸華柏的代表作《故鄉》(張帆詞)、林聲翕的《白云故鄉》(韋瀚章詞)都是抒情獨唱曲,細膩地表達了人們對淪陷的家園故土和失散的親朋故友的眷戀和牽掛。
陸華柏(1914~1994)畢業于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鋼琴和作曲系。抗戰開始后,組織室內樂小組到桂林演出,后留在當地任廣西藝術館音樂組長。創作了《故鄉》《勇士骨》(胡然、映芬詞)、《戰歌》(莫寶鏗詞)、《磨刀歌》(章泯詞)、《保衛大西南》(陸華柏詞)。當時在桂林,甚至有“女高音無不唱《故鄉》,男高音無不唱《勇士骨》”之說。

陸華柏(1914~1994)

夏之秋(1912~1993)
夏之秋(1912~1993)在這段時間率領武漢合唱團經廣州、香港到馬來西亞、新加坡一帶對各地的愛國僑胞進行抗戰宣傳,募捐支援民族解放事業。1939年他在新加坡創作了《思鄉曲》(戴天道詞)寄托對國家山河破碎的惆悵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首歌后來也成為傳世之作。
這一年流行的作品還有金浪詞、向隅曲的《紅櫻槍》:“拿起紅纓槍,去打小東洋,山溝里,山頂上,游擊戰爭干一場,打東洋,保家鄉,不讓鬼子再猖狂!”
黃友棣(1911~2010)是位小提琴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抗日戰爭期間,他在廣東從事抗日救亡歌詠活動,寫了許多抗戰歌曲,而且以合唱歌曲居多。他的藝術主張是,“傳統音樂現代化,愛國歌曲藝術化”。他的代表作有《杜鵑花》(方蕪軍詞)、《歸不得故鄉》(譚國恥詞)、《問鶯燕》。

黃友棣(1911~2010)
1937年10月,南方8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挺進華中敵后,發動群眾,擴大人民武裝,開展抗日游擊戰爭。軍旅作曲家何士德接受軍部首長葉挺、項英、陳毅等的建議為新四軍創作了《新四軍軍歌》(陳毅詞),大大鼓舞了全軍指戰員的斗志。1940年10月,新四軍奉國民政府命令撤出皖南,移師北上,任光在撤離時寫過一首《別了皖南》。新四軍在轉移途中遭到國民黨反動派伏擊,損失慘重,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1938年夏,流亡中國的一位朝鮮青年鄭律成(1918~1976)創作了著名的《延安頌》(莫耶詞)。在光未然與冼星海合寫著名的《黃河大合唱》之時,1939年7月,在延安魯迅文藝學院這座革命熔爐里,年僅29歲的詩人公木(張松如)和21歲的朝鮮青年作曲家鄭律成也攜手合作了一部大型音樂作品《八路軍大合唱》。這部合唱組曲包含6首歌曲:《八路軍軍歌》《炮兵歌》《子夜崗兵頌》《八路軍進行曲》《沖鋒歌》《快樂的八路軍》。其中第4首《八路軍進行曲》傳唱最廣。后來在解放戰爭時期對歌詞作了一些修改,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鄭律成(1918~1976)
也是在這一年,在重慶的劉雪庵為影片《中華兒女》寫了同名主題歌(熊輝詞),以奮進、凝重的音調唱出了中華民族的戰斗精神,塑造出中華兒女的英雄形象。另一部影片《孤島天堂》敘述上海淪為孤島后,一群愛國青年同漢奸特務進行殊死斗爭的故事。劉雪庵為影片寫的同名主題歌(該影片導演蔡楚生詞)號召人們“快抹去辛酸的眼淚,脫下你華貴的衣裳,好走上保衛民族的前線,掃蕩那漫山遍野的豺狼!”。
日本侵略者的大舉入侵以及奸淫燒殺的暴行更能激發廣大民眾敵愾同仇的愛國熱情。抗戰開始后,愛國歌曲更如雨后春筍。我們這里只舉幾首影響較大的作品,例如:冼星海1937年的合唱曲《保衛祖國》(柳倩詞)、李煥之1938年的合唱曲《保衛祖國》(金帆詞)“我們在中國生,我們在中國長,我們就死也要埋葬在祖國自由的土地上。”呂驥1938年的《保衛我們的祖國》(麥新詞)、沙梅1939的合唱曲《自由中國》(張秉棟詞),定居在美國的語言學家趙元任(1892~1982)也在這一時期創作了《我是個北方人》和《背著槍》等愛國歌曲。連當時專寫流行歌曲和舞廳音樂而遭到聶耳等左翼人士抨擊的黎錦暉,也推出了《向前進攻》等抗戰歌曲。他的《毋忘此仇》(羅靖華詞)歷數日軍飛機犯下的罪行,憤怒地唱出了“子孫萬代毋忘此仇!”
胡適(1891~1962)寫過一首小詩:“四萬萬人的中華,四萬萬人的國家,四萬萬人全體,一心一意地愛她!要是你真愛她,莫讓人家害她;等到人家害她,更要你來愛她,倘若有你愛她,人家如何害她?中華,中華,四萬萬人的中華,四萬萬人的國家,四萬萬人全體,一心一意地愛她。”這首繞口令式的小詩以淺顯直白的語言道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有位佚名的作者為之譜成一首五聲音階的歌謠《愛國歌》,由于易唱、易學、易記,在當時的中小學生和普通老百姓中間流傳很廣。

在抗日戰爭的戰場上
1939年,中國和日本在長沙進行會戰。經過20天的浴血苦戰,中國軍隊終于挫敗了敵人的進攻。長沙成了第一個沒有失陷的中國主要城市。1941年中日兩國軍隊圍繞著長沙又進行了兩場會戰,最后以日軍傷亡嚴重被迫北撤而告終。三次“長沙會戰”是中國抗戰史上最輝煌的勝利,使整個中國揚眉吐氣。許多音樂家寫了鼓舞人心的歌曲,例如郭遠作曲的《乘著湖北勝利向前沖》(沙梅詞)、魏開泰詞曲的《頌湘北大捷》等。
1941年的影片《勝利進行曲》描述了1939年的長沙會戰,中國軍隊和湖南長沙人民奮起抗擊敵人的故事。賀綠汀為影片創作的同名主題歌(錫金詞)是一首鏗鏘有力的進行曲,表達了中國軍民必勝的信念和決心。
其實,不光是“長沙會戰”,自“九一八”以來在中國國土上進行的每一次重大戰役,都有許多歌曲存留下來。試看以下的歌名便可見一斑:《保衛盧溝橋》《平型關大捷》《臺兒莊》《百團大戰進行曲》《保衛平津》《保衛太原》《保衛呂梁山》《保衛冀中》《保衛路東》《保衛大上海》《保衛浦東》《保衛大浙江》《保衛大武漢》《保衛大廣東》《保衛福建》《保衛晉察冀》《保衛邊區》《保衛大西北》《保衛大西南》《打回東北去》《打回廣州去》等等。
在整個抗戰期間,以《從軍歌》《抵抗》《出征》《進軍》《沖鋒》《反攻》等為題的歌曲不勝枚舉。例如: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兼歷史學家朱偰(1907~1968)作詞的《出征》“車轔轔,馬蕭蕭,槍在手,刀出鞘,男兒報國在今朝!”竟有賀綠汀、高崗、洪瑞干、李抱忱、錢仁康等為之譜曲。朱偰作詞的另一首《還我河山》也分別有賀綠汀、劉雪庵、陳田鶴譜曲。陳立夫一首小詩《抵抗》“你是不是中華的國民?你是不是有血氣的漢子?現在已到了生死關頭,你還是抵抗,還是等死?”也有應尚能、朱駒和佚名譜曲。
馬可(1918~1976)曲、安娥詞的《紀念碑》是一首別具一格的作品,它以富有感情的音調表達了人民對抗日陣亡將士的虔誠的悼念之情,決心繼承英雄們未竟之志,爭取最后的勝利。像這類悼念追思的歌曲,還可以舉出盧冀野作詞的《國殤——追悼陣亡的將士》(有江定仙曲和應尚能曲兩種版本);賀敬之詞、李煥之曲的《慢慢兒躺下,好同志》;項風詞曲的《戰地秋月》是在中秋之夜控訴敵機的罪行,緬懷先烈和陣亡將士。

馬可(1918~1976)
1941年,在中國歷史上和世界歷史上都是很重要的一年。德國法西斯侵占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等歐洲國家后,于該年的6月22日突然向蘇聯發起全面進攻。而在東南亞,日本軍國主義于12月7日偷襲了珍珠港,進一步侵占了泰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先前守著中立的美國立即向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從此開始。中國也于1941年12月9日正式對日本和德國、意大利宣戰。中國從此結束了孤軍奮戰的局面,中國抗日戰爭也成為世界范圍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興允詞、黃肯曲以及岳風詞、劫夫曲的《反法西斯進行曲》歌唱的就已不是單一的中國抗日戰爭;安娥詞、天東曲的《天下一家》唱道:“看!中美英蘇合成了一家,我們的抗戰再不寂寞。……西至大西洋,東至古黃河,愛自由的人民熱情熾如火。這是人道與正義的戰爭,這是反法西斯的戰爭,我們在戰爭中創造民主和平。”舒模寫的一首長達120小節的大合唱曲《反法西斯蒂進行曲》(弼昌詞)唱道:“大家快結成反侵略同盟,大家快結成反法西斯陣線,用我們集體的力量,把德、意、日的野蠻統治推翻;用我們集體的力量,把世界送上自由幸福的彼岸。”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國內的戰事形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如果說在此之前,日軍主攻的對象主要是中國的正規軍隊,那么在此之后,日軍放緩了進攻的步伐,改為誘降和逼降重慶政府的方針;同時騰出手來鞏固后方,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圍剿根據地的八路軍、新四軍、各地民兵武裝和游擊隊。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艱苦的反“掃蕩”、反“蠶食”斗爭。這些斗爭活動自然也就反映在許許多多“反掃蕩”的歌曲中。李偉的合唱曲《反掃蕩》就這樣概括:“兄牽弟,兒別娘,前呼后應上戰場,同心協力打東洋。展開游擊戰爭,打到敵人后方,拆橋破路,攻城奪糧,造成犬牙交錯的戰場,向侵略者來一個反掃蕩!”
這一時期,“游擊隊”“游擊戰”自然應時成為歌曲的主角。除前面提到過賀綠汀的《游擊隊歌》之外,冼星海、張寒暉、劉雪庵、麥新、夏之秋、鄭律成、馬可、洪波等抗戰歌曲名家都創作過“游擊隊之歌”。
1942年初,日軍占領了馬來西亞,接著入侵緬甸試圖切斷滇緬公路,切斷中國唯一的對外聯系的通道,孤立中國。1942~1944年,中國政府組建了一支有美國裝備和訓練的中國遠征軍,先后兩次進入緬甸與日寇血戰,打通了滇緬公路,保證了國外支援中國抗戰的軍用物資源源不絕地輸入中國。這場戰爭歷時三年零三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雖有傷亡,但是打出了國威,使民心士氣大振。一時,贊頌遠征軍戰功的歌曲和各路遠征軍的軍歌成了熱唱的歌曲。
從1943年春節開始,在延安興起了紅紅火火的新秧歌運動,接著又在各解放區蓬勃開展。在這個運動中涌現了一批嶄新的音樂人,創作出一批有中國戲曲、曲藝或民歌風格的作品來。如李劫夫(1013~1976)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均為方冰詞)、徐曙的《晉察冀小姑娘》(趙洵詞)、安波的《兄妹開荒》、馬可的《南泥灣》《夫妻識字》、劉熾的《翻身道情》等。

李劫夫(1913~1976)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涌現了無數抗日英雄,有軍人也有平民百姓。他們自然成為廣大民眾敬仰和歌詠的對象。例如:歌唱張自忠、左權、謝晉元等等;還有閻海文,他是空軍飛行員,淞滬戰爭時奉命駕機轟炸上海北四川路日本陸軍司令部,不幸被高射炮擊中,他跳傘落入敵陣,遭到日軍圍捕勸降,他用佩槍擊斃五名日軍,用最后一顆子彈自殺殉國。管樺詞、黃河曲的《唱蘇河》敘述民兵隊長李恩良帶領41人在一個小村子里夜宿被圍,他們血戰到底,寧死不屈,最后剩下的幾個,手拉手跳進了蘇河。錫金詞、張曙曲的《紀念胡阿毛》中的胡阿毛是位上海的汽車司機,“一·二八事變”以后,日本侵略者逼迫胡阿毛用卡車運送軍火,阿毛把一車軍火連同押車的4名日本兵一起開進了黃浦江。《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故事發生在河北,在日軍掃蕩時,王二小為了掩護老鄉和干部撤離,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上,二小犧牲時才13歲。《晉察冀小姑娘》也是類似的故事,日本鬼子逼迫小姑娘帶路,她把他們帶進了地雷陣,同歸于盡。方冰詞、劫夫曲的《狼牙山五壯士歌》以及羅浪詞曲的《五壯士之歌》中的5位戰士,為了掩護主力部隊和老鄉們突圍,把上千名日軍、偽軍吸引到棋盤索絕壁之上,五壯士打完最后一顆手榴彈,飛身跳下絕壁。陳隴詞、劫夫曲的《李勇對口唱》以及邵子南詞、周巍峙曲的《李勇已變成千百萬》中的李勇是位莊稼漢,他布下的地雷陣炸死了36個鬼子。
廣大民眾敬仰和歌詠的對象還有國際友人,如美國的飛虎隊和陳納德、蘇聯援華航空隊的格利果利·庫利申珂大隊長。
在歌曲里傳唱的這些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大大地鼓舞和教育了正在和侵略者作殊死斗爭的廣大民眾。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在中國人中間,也免不了有漢奸、叛徒以及甘心或被迫為敵人賣命的人。由此產生了許多罵漢奸的歌曲,這也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例如:《打殺漢奸》《滅漢奸》《打倒漢奸汪精衛》,冼星海1939年就寫過一首《打倒汪精衛》(蕭三詞)。還有一位不知名的人寫過《不要臉》,就是罵漢奸的,老百姓覺得很解氣,傳唱一時。歌曲《打擊“歸順班”》《不替鬼子當兵》(陳焱詞曲)、《過來吧》則是規勸偽軍士兵別再幫助鬼子打自己人,調轉槍口向敵人射擊。劉賢1942年寫的一首敘事歌曲《別學老宋》講述這樣一段故事:鬼子進了村,男女老少都跑光了,而老宋不愿跑。他給鬼子送雞蛋、送花生,表示要做“良民”,請求鬼子發慈悲,不料鬼子一刺刀捅了他。“做了順民上了鬼子的當,沒出息,這樣死,喪心又冤枉。給祖宗丟了臉,后人罵,咱們是中國人哪,千萬別學他。”
1944年,在歐洲戰場,蘇聯紅軍大舉反攻,勝利解放了明斯克、基輔。消息傳到延安,延安軍民歡欣鼓舞。作曲家劉熾(1921~1998)運用民歌的音調和鑼鼓張弛相間的律動變化創作了《勝利鼓舞》(賀敬之詞)。由于歌曲以秧歌舞的形式來展示熱烈火紅的情緒氣氛,因此在第二年抗戰勝利時,民眾就是唱著這首歌,扭著秧歌舉行慶賀大游行。

劉熾(1921~1998)
1945年5月,德國法西斯投降。8月,美國對廣島、長崎投擲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并以百萬大軍進攻日本關東軍。中國的軍隊和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對日軍發動了全面的戰略大反攻。日本于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定9月3日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發布通告:再次確認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向中國簽署投降書(畫)

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
一掃漫天黑云,歌曲呈現出前所少有的明朗歡愉的色彩。莫忠、林子詞、沈音曲的《日本投降》,放平詞、蘇夏曲《日本法西斯已經投降》,杰泥詞、莊嚴曲的《抗戰八年勝利到》,賀敬之詞、李尼曲的《慶祝勝利》,佚名詞、應錫恒曲的《勝利歌》,陳歌辛詞曲的《勝利建國歌》,還有民歌、秧歌舞曲和不知名的作者寫的無數的歡慶抗日戰爭勝利的歌曲。徐三銘詞曲的《整整的八年》道出了所有中國人的心聲:“整整的八年,黑暗里呻吟,整整的八年,鐵蹄下容忍。今天是散盡愁云,重見光明。過去的國仇家恨,洗刷干凈,勝利的旗幟昭示了和平,勝利的歌聲流露了熱情,整整八年,卻像是挨過漫長寒冷,而今是天地回春,萬民歡騰!”

陳歌辛(1914~1961)
如果說,在北方的解放區,慶賀勝利傳唱的是《勝利鼓舞》,而在南方,在上海、南京一帶傳唱的則是陳歌辛(1914~1961)詞曲的《迎戰士》。當時大街小巷以及慶祝勝利的游行隊伍中,到處響起了這首易學易唱的進行曲風格的歌曲。舉行慶祝活動或者親友聚會,唱的則是慶余(即陳歌辛)詞曲的《恭喜恭喜》:“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里,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那樣好的消息:中國抗戰勝利,消滅法西斯蒂,全人類說恭喜。”
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取得了百年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結語
1)從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3日這14年間究竟產生過多少抗日救亡歌曲?恐怕是無法統計的。單就闞培桐先生編的《救亡之聲——中國抗日戰爭歌曲匯編》(8卷本)就蒐集了3621首歌曲。我們以上介紹的都是原創的歌曲。抗日救亡歌曲中還有一部分是我們前面沒有提到的,是拿現成的曲調另行填詞的歌曲。填詞歌曲大致有3類:一類是拿民歌曲調填詞,作者大多是當地的老百姓,根據時事有感而作,看如下歌名便可知一斑:《八路好》《打東洋》《打發哥哥上戰場》《大刀顯威風》《大家來殺鬼子兵》《叫老鄉,快去把兵當》等。一類是拿古曲和原創歌曲的曲調填詞,古曲用得最多的是《滿江紅》和《蘇武牧羊》,原創歌曲主要是借用聶耳的《大路歌》《開路先鋒》和《開礦歌》以及冼星海的《夜半歌聲》和《熱血》。還有一類是拿外國歌曲的曲調填詞,采用的曲調有俄蘇歌曲《越過高山跨過平原》《布瓊尼騎兵隊》《假如明天戰爭》《紅軍最強大》《乘風破浪》《伏爾加纖夫曲》《從那島嶼駛向河灣》;有法國歌曲《馬賽曲》《國際歌》《雅克兄弟》;有美國歌曲《家鄉的親人》《約翰·布朗的尸體》;有蘇格蘭民歌《蘇格蘭的鈴蘭花》《友誼地久天長》。例如,華文憲以《友誼地久天長》填詞的《驪歌》:“驪歌初動,離情轆轆,驚惜韶光匆促。毋忘所訓,謹遵所囑,從今知行彌篤。更愿諸君矢勤矢勇,指戈長白山麓。去矣男兒,切莫躑躅,矢志復興民族!”著名戲劇家兼詩人安娥為一首不知名的、氣度不凡的英國歌曲填詞《舉杯高歌》:“舉杯高歌救國軍,灑熱血抗敵人,糧缺彈少勇戰爭,聽歌聲壯烈入青云。又高歌對我同胞們,莫忘記敵寇深,大家一起向著前進,為民族犧牲不顧身。”這是一首雄壯豪邁的進行曲,填上激昂慷慨的歌詞,當時由我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錄成唱片在電臺播放,深受青年學生和知識階層歡迎,令人熱血沸騰。
2)中國的抗日救亡歌曲大致有如下3類情況:一類是以黃自為代表的專業音樂家的作品。他們有愛國熱情,有高超的音樂素養,他們鐘愛合唱曲體裁,尤其偏愛采用文言文的詩詞。他們的作品無論思想性或藝術性雖然很高,但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屬于“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只是局限在青年學生和知識階層一個很小的范圍,而對于當時的廣大民眾的影響則微乎其微。但是在今天,這些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作品則成了我們音樂會常演的曲目。另一類,是普通民眾的創作。他們沒有什么專業技巧,只是感應時事、直抒胸臆,表達對敵人的憎恨和抗戰的決心。有些作品,雖然出自專業作者之手,然而歌詞口號化、概念化,藝術品質略遜,如麥新的《大刀進行曲》和任光的《打回老家去》等。這些歌曲在當時起著教育和鼓舞廣大民眾的巨大作用,在抗日救亡中的影響無可估量,至今還具有歷史價值和認識價值。第三類則以聶耳、冼星海為代表,他們是中國抗日救亡歌詠活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一些優秀作品不僅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而且雅俗共賞,無論知識階層,無論工農商學兵,都能接受。那些作品作為抗日救亡歌曲的經典仍存活于今天的我們的心中,使我們了解那個時代,使我們記住那些先烈,讓我們帶著民族的光榮記憶再出發,把這種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戰六年,歐美各國雖然也出過一些反映戰爭的歌曲,但形不成規模。蘇德戰爭四年,衛國戰爭歌曲數量又多、質量又高,而且戰爭已過去了七十年,至今還源源不絕有紀念衛國戰爭的新歌曲誕生和傳唱,引領未經歷戰爭的年輕一代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惜和平。中國抗日戰爭十四年,抗日救亡歌曲數量之多堪稱世界之最,然而不可思議的是,自1945年勝利之后,反映抗日戰爭的小說和影視依舊不斷有新的創作問世,而歌曲界不知為何“集體失聲”。每當我們舉行紀念抗日戰爭的音樂會,演出曲目永遠只有歷史歌曲,沒有1945年以后七十年間創作的、歌頌我們反法西斯戰爭偉大勝利的歌曲——這真值得我們深思。
取自《警鐘長鳴·珍愛和平——世界反法西斯歌曲100首》
(安徽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原題為:《抗日烽火中的歌聲》
以及《珍愛和平——世界反法西斯歌曲精選集》
(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