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宋仁宗:一個厚道人與他的時代
書名: 歷史的荷爾蒙4:古人的堅守與躊躇作者名: 歷史的囚徒本章字數: 1995字更新時間: 2022-03-23 14:50:20
1
厚道,現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了。比如,我的系列童書第一輯將出版,求易中天老師在封底推薦,他以非??斓乃俣冉o了我十二個字——“所有成功,緣于厚道,哪怕爆笑”。
熟悉我寫作風格的讀者都知道,本人一直在諷刺那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以及挖空心思鉆營的人,喜歡踩別人的家伙。正因為對他們很不屑,所以囚徒的筆觸,經常停留在那些厚道的古人身上。估計這一點,自己是一輩子都不會變的了,總是希望人們能變得慢一點,笨一點,而不是相反。
一般人厚道,已經很值得褒揚。對身居高位的皇帝來說,能保持厚道的姿態,就更難了。因為皇帝執掌著最高權力,為了確保自身安全和國家正常運轉,他完全有理由不厚道。
那些歷史上“最優秀”的皇帝,你是不敢跟他們做朋友的,因為他們笑完,可能就會要你的命,毫無安全感可言。是的,殺你沒商量。但是,有的皇帝真的一點也不邪惡,就像鄰家大哥一般可親。
2
宋仁宗趙禎就是這樣一個先進典型,堪稱“皇帝俱樂部”親善大使。
宋代的皇家教育里,也有厚黑學和馭人之術,但與某些朝代相比,已經非常仁慈平和了。尤其是開國皇帝趙匡胤,留下“不殺文人與諫臣”的遺訓,權力似乎變得溫柔起來。這讓宋成為中國歷史上比較特殊的一個朝代。
宋朝皇帝,都有文藝細胞,比較注意做事的藝術,趙匡胤當年“杯酒釋兵權”就是典型一例。用兩個字形容,就是“善良”。在這方面,作為宋真宗的第六子(他的五個哥哥都夭折了)、大宋第四任皇帝,趙禎做到了極致。
他十三歲登基,一直干了四十二年,是兩宋期間坐龍椅時間最長的皇帝。很多人提到他的好脾氣,一定會講這樣一個故事——當年包拯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曾多次跟他當面理論,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他臉上。在別人看來,這算是龍威盡失了,當事人怎么發脾氣、發神經都不為過。事實上,仁宗的爸爸真宗、兒子英宗,都患家族遺傳抑郁癥,有精神病傾向。真宗晚年,把年號都改成了“大中祥符”,似乎對俗世已無興趣??墒侨首诓唤橐?,他一邊微笑,一邊以衣袖擦臉,最后還接受了包拯的合理化建議。就這一點來看,仁宗之胸懷,在宋朝皇帝里又是登峰造極了。
真的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3
很多人在研究一個問題,為什么宋朝能出包拯,能出歐陽修,能出晏殊,能出柳永,能出范仲淹,能出蘇軾。很簡單,因為出了仁宗這樣的皇帝。
仁宗并非是非不分,相反,他的眼光很毒。僅憑一篇策論,他就判斷蘇軾兄弟大有前途,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對皇后說:“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睔v史上有“仁宗養士,三代受益”的提法。這么說,很貼切,完全沒毛病。
他對人才,簡直是溺愛和縱容。有他的寬容,大宋的人才密密麻麻地生長起來,茂盛葳蕤。像艷情詞人柳永那種人,自由散漫,膽大包天,敢于諷刺最高權力。如果沒有一個寬容的環境,早被砍頭無數次了。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的科考,號稱天下第一,出了無數名人。及至后來,人才有些泛濫。
政治方面,有范仲淹、呂夷簡、杜衍、包拯、韓琦、富弼、文彥博、狄青、張方平、范鎮、呂惠卿、宋庠、曾布、章惇、王安石……
文化方面更多,有蘇洵、蘇軾、蘇轍、曾鞏、歐陽修、柳永、晏殊、宋祁、梅堯臣、蘇舜欽、黃庭堅、張載、周敦頤、程顥、程頤、沈括、宋敏求、范祖禹……
是不是眼睛都看花了?這些人,大部分人比仁宗還有名。這正是仁宗可驕傲之處。他完全可以仰天說一句——我愿意,為這些牛人們做背景!
誰說仁宗是面目模糊的老好人?
厚道的人,總是越來越發光的。
附:仁宗二三事
1.嘉祐六年(公元1057年),蘇轍參加制舉科殿試,在試卷里憤然寫道:“我聽人說,宮中美女數以千計,只以飲酒作樂為生;皇上既不關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商量治國安邦大計。”放在其他任何朝代,蘇轍肯定腦袋搬家,但仁宗說:“朕設立科舉,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只是一個小官,敢于如此直言,應該特予功名?!弊罱K,蘇轍與兄長蘇軾同登制舉科。
2.四川有個落魄文人,獻詩成都知府,“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鼓動四川割據獨立。成都知府趕緊上報朝廷。仁宗一眼看透,說:“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給他個小官?!?
3.仁宗似乎沒什么主見,政事無論大小,都交給廷臣公議,議出一個結果再施行。時人說仁宗“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但也有人說,這正是仁宗“無為而治”高明之處。
4.歐陽修寫過一篇《朋黨論》,為朋黨正名,提出君子結黨之說,開北宋政黨政治雛形之理論先河,一般這都是統治者警惕的。但仁宗“終為感悟”,覺得朋黨是有存在價值的。
5.宰相夏竦死了,仁宗很痛惜,大方地給他賜了個謚號“文正”。狀元出身的劉原父很不爽,上疏質問皇帝:“謚者,有司之事,陛下奈何侵之乎?”仁宗很不好意思,最后把謚號改成了“文莊”。
6.仁宗有個大臣叫張知白,說話從來不避諱。有一天仁宗找他談話,說他孤單的原因是說話太直,不懂得迂回。張知白硬生生回了一句:“臣非孤寒,陛下才孤寒?!睆堉椎脑挻恋搅嘶实蹆刃牡耐刺?,因為幾個皇子確實都夭折了。但仁宗沒有較真,更沒有降罪,張知白繼續做臺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