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李世民:高大的龍床上,躺著他的尸體和權力
- 歷史的荷爾蒙4:古人的堅守與躊躇
- 歷史的囚徒
- 4176字
- 2022-03-23 14:50:20
1
有唐一代,最郁悶的皇帝,不是別人,恰是建國者李淵。
前面都很正常。幫隋煬帝打高麗,鎮壓山西農民起義,幾千里智取突厥,受命鎮守太原。看起來是一個模范軍人。
然后是趁亂起兵,一呼百諾,用時僅九個月,造反即告成功。這種創業的效率,在歷史上也是沒誰了。說明什么?李淵行事鄭重,抓機會的能力極強。
……
他一輩子做的最大的錯事,應該是立錯了太子。
二兒子李世民,的確是天降神人,不光一身好武功,而且思慮極深。本來在造反這件事上,李淵還有些猶豫。但經不住李世民不斷慫恿,這才起事。
那些天,父子倆在太原的密室里,度過了很多不眠之夜。畢竟造反的風險是很大的,失敗了,必禍及滿門。通告全國之后,李世民被公認為十八路起義軍里,最為勇猛的將軍。
才半年,大唐就正式立國了。真是快如閃電。一方面是因為隋朝不得人心,早就千瘡百孔;另一方面,是因為李唐軍隊能打(靠的還是李世民)。
照理說,李世民當太子,沒有懸念。可李淵這時,卻開始昏招頻出。他不顧洶涌如潮的反對聲音,執意立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
李建成也有軍功,但跟二弟李世民比起來,能夠忽略不計。
李淵可能有點小心思,覺得自己控制不住李世民。反正都是自己的兒子,立誰不是李唐江山?
他不知道,自己在開一個很惡劣的先例。后面的玄武門事變,表面跟他沒關系,其實惡果就是他種下的。然后大唐兩百八十九年間,發生了無數的政變,主要是兒子反老子。“上梁不正下梁歪”,無疑。
李淵足足當了九年皇帝。可是李世民登臺后,從廟堂到民間,一種聲音逐漸變強——大唐的開國之君,不應該是李淵,而是李世民。
2
李世民是個多面手。我的意思是,他擅長打仗,還喜歡搞點文藝創作。
他曾經寫過一首《威鳳賦》,首要寫創業艱難,這種感受恐怕很多創業者都有。因為他自喻為鳳凰,排名又是老二,所以他給自己起了個奶名:二鳳。這篇作品,我找來學習了一下,覺得他字里行間,寫滿了坦誠。全文不長,核心意思是:沒有你哪有我?沒有國哪有家?
……
列位粉絲,是不是想起了那首著名的歌曲?蘇芮的經典老歌《酒干倘賣無》。
一個英雄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李世民的成功之道,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能團結一幫人干大事。自古成事者,莫不如斯。
登上帝位后,他沒有大肆屠殺功臣,倒是親自出面,請當時最著名的畫家閻立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畫像。為他們樹碑立傳,讓他們光耀千秋。李世民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可是,他手上的鮮血,也是不少的。
李世民,這是怎樣一個人?
故事開講之前,照樣先拿出一份他的簡歷吧。
姓名:李世民
廟號:唐太宗
在世時間:公元598—649年
星座:水瓶(眾所周知,此星座有點神經質)
出生地:武功縣別館(順產)
民族:漢族(帶點胡人血統)
職業:軍人、藝術家、皇帝
別號:天可汗(即“天下之主”,帝王的最高榮譽)
身體狀況:消化道疾病、高血壓(遺傳)
陵墓名稱:昭陵
代表作:《帝范》《貞觀政要》
3
在中國最出名皇帝的排行榜上,李世民能擠進前五強。他執政的二十三年,堪稱中國封建社會里十分絢爛的時期。
李世民活了五十二歲——前二十九年,他是勇敢的戰士;后二十三年,他是一個勤奮的皇帝。出生于軍隊大院,天天體內的血,都突突地流,那是武士的不安本分的血。他很早熟,十四歲的時候,作為娃娃兵帶頭人,就隨父親四處打仗。
因為隋的暴政,當時北方到處是武裝起義。在參與鎮壓的同時,李淵的兵力猛增。公元615年,父子倆還去山西忻州的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包圍的隋煬帝楊廣。搏殺之勇,忠誠之情,令隋煬帝很是感動。其時誰也沒想到,后來李淵李世民父子會成為隋朝的掘墓人。
……
李淵對這個兒子很滿意。李世民力大無比,他最愛的武器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能百步穿楊(估量射雕沒什么問題)。藝高人膽大,打仗的時候,他還經常只帶一個警衛員去前線偵察。他這個人也特別自信,虎牢關戰役的時候,他對大將尉遲恭說:“我拿著弓箭,你持槊相隨,百萬大軍又奈我何?”
十五歲的時候,李世民就結婚了,他的妻子是長孫氏,其時只有十三歲。她是前隋右驍衛將軍之女,八歲就死了父親。她非常要強,后來成了李世民事業上的助手,尤其擅長借古喻今,指出丈夫的失誤,保護了很多敢于直言的大臣。長孫氏是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皇后(或許沒有之一)。她還先后為李世民生下三子四女,其中包括李世民的接班人、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的老公)。
4
李淵有二十一個兒子、十九個女兒。
二兒子李世民,比其他人的能力,高出太多。他在密室也承諾過,事成,當立世民為太子。可是他食言了。言而無信,后果是嚴重的。
整整八年,李建成的太子位,從來沒坐穩過。看到二弟的勢力很大,為了自保,他和四弟李元吉結成聯盟。他們多次組織暗殺運動,通過各種軍事行動來削弱李世民的兵權。
……
公元626年6月底的一天,李世民被下毒,吐血不止。一再退讓的李世民,終于下定決心,對大哥和四弟出手。
三天后,他命人在皇城玄武門埋伏,殺死了兩個兄弟(李建成的五個兒子也被干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事變”。
對于三兄弟的血案,李淵痛心不已。他被迫下詔說:“今后全國大小事務,先由秦王決定,報給我知道一下就行了。”迫于形勢,三天后,他不得不立李世民為太子。事實上,新太子已經成了當時權力最大的人。
不久,在極度痛苦之中,他在太極宮長生殿召見了新太子李世民。
李淵連續責問:“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
李世民回復說:“這么多年,我一向拿他們當家人,可是他們一直想我死!”
李淵冷笑道:“你為什么不連我也殺了?”
李世民拱了拱手說:“固然父皇失信在先,但我對您是崇敬的,沒有父皇,就沒有世民,更沒有大唐。”
李淵的淚水在眼睛里打轉,擺了擺手,“朕老了,如今是你們的世界了。”
半個月后,李淵退位,稱“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場。是為唐太宗。
5
李世民打仗的時候英明神武,當上皇帝后也毫不含糊。他是一個工作狂,節假日也不歇息。隋朝的滅亡,是他推進工作的最大動力。
在軍事上,因為從小就與北方部族接觸,他深感一個安寧邊境的重要性。即位后,他征討四方,先后平定突厥、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李世民是以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也就是天底下最大的主兒。
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十分重視人才,喜歡聽取他們的意見。按他的說法,“天下共治之”。
其實,對一個最高權力的擁有者,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是很難的,也不會有人愿意對他們說真話。李世民不一樣。他認為,大臣的意見很重要,皇帝如果充耳不聞,都不會有好下場,于是廣開言路。
他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為了把握情況,他命人把重要官員的功過,寫在臥室的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他的效率很高,經常在深夜召見五品以上官員,了解民間疾苦,答不上來的,要打屁股。
因為他的開明和嚴厲,各級官員為政鄭重,薄賦尚儉。老百姓走出隋末的戰火和痛苦,獲得充分休養生息。
李世民即位的時候,唐朝只有兩百九十萬戶人口,二十多年后,達到三百八十萬戶。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商業城市之一。“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形容的,就是這個時期。
甚至犯罪分子都很有良知和信用。
公元632年(貞觀六年)快要過年的時候,李世民特批全國兩百九十名死刑犯回家團聚,打點后事。到第二年秋天行刑的時候,所有囚犯都回到了監獄,無一逃亡。李世民很高興,認為在本身治下,連犯人都有底線,明事理,知羞恥。
他的驕傲,是有道理的。
6
一個好皇帝,是由無數個好臣子成就的。李世民的用人標準,是唯才是用。最初他的謀士中,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個個忠直清廉,獨當一面。李世民不計前嫌,重用舊太子李建成舊部,如魏徵、王珪。還有以前在軍事上的敵手,尉遲恭、秦瓊等。
一般而言,皇帝聽到批評自己的言辭,會受不了。所以言官們都是比較謹慎的。而李世民在這方面做到了極致。
“愛卿看看,我還有什么做得不好的?”這句話,幾乎成了他的口頭禪。
他唯一的要求,是各級官員進諫的時候,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不能憑空批評。
群臣的積極性,被空前調動。最有名的一個,名叫魏徵。魏的口才極好,主意又多。有時候,一年要給他提兩百次意見,平均兩天一個。應該說魏老師真的很忘我。在公開會議上,他多次當面批評李世民。李世民不生氣。這對君臣,成了一千多年來,人們口耳相傳的一段佳話。
李世民也很會聚攏人才。二十多年皇帝生涯中,他手下一向不缺人才,令好多后世皇帝羨慕。如果沒有李世民的人才政策和多年經營,絕不會有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的盛世。人才,乃是大唐崛起的關鍵,也是李世民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
7
唐太宗的晚年,既喜又憂。
中國歷朝歷代的政權交接,一樣是很難正常的,經常會伴隨殺戮和血腥。李世民也沒有走出這個怪圈。他的權力是經由殺死大哥、四弟,逼迫父親得來的。他的晚年經常受此困擾。
公元643年,也就是李世民四十五歲的時候,當朝太子李承乾謀反。這個太子是他與長孫皇后所生,特別得他的寵愛。怎么處置這個孩子,他左右不是。他終于理解父親李淵當年的心情。
按大唐律,謀反者當死。但李世民實在不舍得,最后只是將李承乾貶為庶人。后來廢太子死在荒涼的黔州(重慶)。
此外就是健康問題。眾所周知,李世民長得很胖,生活又很優裕,不免患上心腦血管病。
在執政后期,他在行為和思想上,都有了巨變。之前的戒慎恐懼和自我克制之心逐漸放松,享樂思想抬頭。隨著身體出現毛病(這是當時的醫療水平不能左右的),他也開始嘗試吃丹藥。這可能是所有皇帝的職業病——幻想長生不老。
史料記載,公元642年前,他特別喜歡外出打獵,人人都能夠看到他燦爛的笑容。但是從公元643年開始,一直到公元649年去世,他只外出打獵過一次。有人說,他的健康出了很嚴重的問題。甚至也有人說,太子承乾被廢,魏王泰被貶,對他的刺激很大,他一度想自殺。這么一個心理強大的人,至于嗎?
8
每個人都有煩惱,皇帝的煩惱,不比普通人少。為擺脫痛苦,李世民開始吃丹藥。還吃上了進口丹藥。
去世前一年,有大臣向他推薦天竺國(今印度)的一名方士,名叫那羅邇婆婆寐。該方士長須飄飄,吹噓自己有兩百歲,又聲稱這個世界上,有長生之術。明顯是謊言,高智商的李世民卻信了。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春天,經由近一年的攻關和研發,丹藥出爐。久病的李世民,形銷骨立,氣若游絲,毫不猶豫地吞下。沒想到就是這劑丹藥,讓他病情加重。兩個月后,太宗在含風殿永別了這個世界。
他曾經是疆場上最勇猛的君王,也是最能跟人打成一片的皇帝。在時間跟前,他敗得徹底,遍體鱗傷。
高大的龍床上,躺著他的尸體和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