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的細節
- 張豐
- 2256字
- 2022-03-30 10:23:08
橋:城市的老靈魂,仿佛時刻都走在橋上
在城市里,有河的地方就有橋。據歷史記載,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時,在兩江上修建了七座橋。這些橋,可能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橋,它們也早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七座橋中,有一座的位置比較清楚,它就是后來的萬里橋。
現在地圖上已經沒有萬里橋了。在旅行攻略中被標注為成都市內景點的萬里橋,其實就是今天的老南門大橋。20世紀90年代,為了治理錦江,修建更寬更便捷的橋梁,萬里橋被炸掉,在那里修建了老南門大橋。現在其附近有一個像船一樣的建筑,叫“萬里號大飯店”,或許是在提示人們,那里曾經是一個歷史地標。
萬里橋的得名,與諸葛亮有關。據說當時諸葛亮送大臣費祎出使東吳,在橋頭餞行時,費祎感嘆:“萬里之路,始于此橋。”這個故事的另外一個版本是,這句“萬里之路,始于此橋”是從諸葛亮口中說出來的。不管如何,這都證明當時的萬里橋是一個重要的碼頭。


萬里號并非真正的船,而是按照與豪華游輪1∶1的比例修建的建筑,如今已經成為成都的一個地標。

關于萬里橋,陸游曾有詩“萬里橋邊帶夕陽,隔江漁市似清湘”,描繪出宋朝時萬里橋邊的熱鬧景象。
由于萬里橋是成都向南的主要通道,在古代,到樂山、雅安、甘孜乃至西藏,都要經過這里,這附近很早就是繁華區。唐代詩人張籍有一首《成都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這說明,這里在唐代已經有了發達的吃喝玩樂的文化,同時也是一個地標,很多詩人都在這里游玩過,并留下詩句。
值得一提的是女詩人薛濤,“萬里橋頭獨吟越,只憑文字寫愁心”。她一生中有相當多不開心的時光,或許常徘徊在這里。王建的詩說:“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女校書指的就是薛濤,歷史記載,薛濤后半生隱居在浣花溪、百花潭一帶,就在萬里橋西面2公里左右。
今天的萬里橋附近,有一個略顯破敗的商業體“耍都”。那里有大排檔、菜館、KTV,算是比較地道的成都生活方式體驗區,但是因為如今可供人們選擇的地方眾多,“耍都”也并沒有特別火。它輝煌的時期,應該是世紀之交前后,在當今多元化的時代,它根本無法“一統江湖”。但是“耍都”這個名字,倒是抓住了成都的核心:從古到今,這個城市都是一個“好耍”的地方。
從萬里橋(老南門大橋)沿著濱河路朝東走,會看到好幾座橋梁。改名后的錦江,經過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長達十多年的治理,呈現出新的面貌,成都人不再把污水排到河里。錦江橋(人民南路上的大橋)、新南門大橋(紅星路四段)上車水馬龍,成為成都市內南北向最主要的交通要道。現代化的橋梁,有時候讓人都意識不到“橋”的存在,因為人通過的時候,大多是在車上。
人們總是希望在發展中能保存好“歷史”,這種想法很美好,但總是無法實現。錦江上面橋的命運,最能說明這一點。萬里橋可能是古代詩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成都的橋,在漫長的歷史中一直修修補補。新中國成立后,從1954年開始,為了適應車輛通行,先后有過三次加固和拓寬。到1995年,這種修補措施再也無法滿足車輛增長的需要,不得不拆除萬里橋,在其原址上興建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現代化大橋老南門大橋。



春江花月處,無耍不成都。自古而今,成都都是一個純粹好耍的地方。
所謂的“新南門大橋”也是一樣。它始建于1937年,當時叫“復興橋”,1949年之后,先后經歷三次改建,成了現在的樣子。著名的“九眼橋”也很有代表性,顧名思義,它是有九個橋洞的石拱橋。九眼橋原名叫“宏濟橋”,1593年,在四川布政使余一龍的主持下開始修建,用了5年才建成。幾百年來,它一直是成都東南角的名勝,目力所及,西面是兩江匯合處,東面是望江樓和寬闊的碼頭。新中國成立后,它也經歷了至少三次大修和拓寬。后來,考慮到老橋已喪失交通功能,橋墩也不利于防洪,于是1992年被徹底拆除了。
九眼橋的拆除引起很大爭議,因此2000年又在河濱印象小區那里建了一個模仿老九眼橋樣子的“仿古九眼橋”。1995年萬里橋拆除后,在百花潭橋上游不遠的地方,也模仿萬里橋的樣子修建了望仙橋,有人稱之為“新萬里橋”。但是,橋從來就不只是建筑,它是河流和無數記憶的結合,不管是“新九眼橋”還是“新萬里橋”,都是死的,不再享有歷史的聲名。
成都人為失去九眼橋和萬里橋哀嘆,王笛老師在《消失的古城》中也對九眼橋的拆毀感傷不已,發出“‘黃鐘毀棄,瓦釜長鳴’,怎一個‘惜’字了得”的慨嘆。在漫長的傳統社會,橋滿足的只是步行需要,雖有馬車或馬匹通過,承重能力遠不能和現代同日而語。成都邁入現代門檻后,私家車迅猛發展起來,成為全國私家車保有量排名前列的城市。這讓那些橋在短時間內變得“過時”“局促”“不安全”,于是舊橋在幾十年內紛紛消失,甚至一些新修的橋梁也很快因過時而重建。
到底有沒有一種可能,既能保存歷史記憶,又能解決現實問題?站在事后諸葛亮的角度說,可能是有的,但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太快,沒有給人留下充分思考的時間。進入21世紀,人們猛然醒悟,發現“歷史”和“文化”都可以變為旅游資源,用于發展經濟,但此時很多“舊事物”已經不見蹤影了。老的安順橋,是錦江上最重要的碼頭之一,1923年,巴金就是從這里登船走向了世界。如今看起來古色古香的廊橋(新安順橋),其實是2003年才建成的。到了21世紀,人們有了發展旅游業的意識,廊橋的建立,已經不再是為了交通,而是出于“造景”需要。
現在成都三環以內,河流已經不算太多,很多樓盤距離河還有幾百米,就能以河景為賣點。現在的人們,會小心翼翼地保護好每一條河流。河不在了,橋也就沒有了,成都有很多用“橋”命名的道路,這些“橋”絕對不是現在人們熟悉的立交橋,而是告訴我們:這里曾經流淌著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