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巷子:“城市會客廳”
寬窄巷子被視為成都的“城市會客廳”,2008年“5·12”地震后,經改造的寬窄巷子開街營業,極大地提振了成都旅游業。
十多年過去,寬窄巷子已經成為中國最有名的文化街區之一。“寬窄”兩個字,似乎也有了某種哲學含義——人生的路,是寬還是窄,全看你怎么走了。
走在寬窄巷子,會有一種走在北京南鑼鼓巷的感覺,這里的四合院,不是川西民居風格,而是老北京風貌。寬窄巷子所在的地方,就是成都從前的滿城。現在景區正門外的那條街,就是滿城的中軸線長順街。沿著長順街兩側,是各種巷,都是1949年之后修建的住宅樓,很少看到電梯公寓,也都是六七層的建筑,現在已經是老小區了。
只有寬窄巷子大致保留了老滿城的風貌,讓人能夠想象歷史上老成都的樣子。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滿城被作為清代的象征,免不了被逐漸拆除的命運。將軍衙門(現在長順街路口的金河賓館)首當其沖,現在滿城內的金河也不見蹤影了。軍政府還沒有時間和能力規劃出一個嶄新的成都,他們采取的是象征性辦法,為滿城這一帶的胡同重新命名。“胡同”被視為帶有清王朝痕跡的舊名詞,一律改成“巷”或者“街”。



寬窄巷子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步行街構成。閑在寬巷子、品在窄巷子、泡在井巷子,在這里總能找到最原汁原味的成都味道,現在也成了外地游客打卡成都的必去景點之一。
從1911年到1949年,滿城逐漸被拆除,四周的城墻和城門都消失了。1949年后,又是大拆大建,很多家屬院和小區在這里拔地而起,或許是歷史的垂青,最后還留下兩條相鄰的胡同(興仁胡同和太平胡同),這就是后來的寬巷子和窄巷子,還有一條更小的叫如意胡同(后來改名叫明德胡同),也就是后來的井巷子。
寬窄巷子得以保留,不是因為它們更氣派和尊貴,恰恰相反,它們非常不起眼,也不重要,這才讓它們一直沒被人看上,也沒有引起誰特別的憤怒。1949年后,因為要建設體育場,東華門一帶的平民搬到這里來,把這里變成了大雜院。據說,20世紀50年代,這里還有好幾畝菜地。反倒是井巷子那里,因為有一口特別的井而獲得了一些特殊地位。傳說清軍剛進入成都時,成都已經被張獻忠放火燒掉,一時沒找到可靠的飲用水,戰馬對著地面嗅來嗅去,士兵往下一挖,出水了,很甘甜——在清代,這口井一直是滿城附近居民重要的水源。1911年,這條街就是因為這口井,才得名“井巷子”。
80年代,成都市已認識到寬窄巷子的價值,決定把它保護下來。從90年代開始,政府就在動員那里的“原住民”遷走,但是直到現在,仍有少量住戶還在那里。現在寬窄巷子大部分四合院,都歸成都文旅集團統一管理,由他們再租給客戶。這里有好幾家川菜館,也有茶館和咖啡館,一切和老成都有關的“生活細節”,在這里都可以找到。它同時也在追隨著時尚,既有一家裝潢古色古香的星巴克,又有外墻重新粉刷裝飾的喜茶。
在井巷子,有一家叫“成都市井”的川菜館,這里的二樓可以喝茶,你還可以向老板特別提出請求去三樓看一看。在三樓有一個非常精致的平臺,那里可以喝茶曬太陽,也是“觀看”寬窄巷子全貌的最佳地點。灰色的磚瓦,巷子里走動的游客,盡收眼底。你會感嘆,在市中心留下這一片古建筑,真是難得,但是也會憂傷地想到,整個滿城如果都在,又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滿城不在了,但是少城氣息還在。寬窄巷子片區的魅力,其實不在被稱為景區的這三條巷子,而在附近的很多小巷。清代的胡同當然已經不見了,但是街道還在;四合院沒了,修起了居民小區和家屬院,但是這里仍然有一種奇特的活力。奎星樓街,是成都人氣最旺的網紅美食街;而小通巷則從十幾年前開始,就已經成為成都文藝青年的聚集地。2020年,成都市民為桂花巷里的桂花樹被砍憤怒不已,發起了一場保護桂花樹的行動。成都人已經失去了很多歷史記憶,對桂花巷的捍衛,可以理解為“人們終于懂得珍惜了”。
有朋友告訴我,不起眼的柿子巷正在發生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一些烘焙師在那里潛心鉆研咖啡,她讓我趕緊去看一下。現在的“少城”,正散發著成都獨有的市井氣息,一條條的巷子,似乎都在重生,各種形式的小店和探索都能看到。像棗子巷、柿子巷、桂花巷,這些名字聽起來沒有任何歷史感,但是它卻是當下最成都的。如果要親近成都,或許要從寬窄巷子那里走出來,到附近的巷子里多走一走,才能找到并品味成都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