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心點的城市盡顯平民化
在成都問路,不會有人給你指東南西北,你聽到的都是“抵攏左拐再右拐”之類的囈語。
尤其是對從北京過來的人來說,一到成都會有一點蒙。北京那里的街道,大部分都是南北、東西垂直分布,站在任何一個路口,你都不會迷失方向;而在成都,你幾乎找不到一條街道是正向南北或者東西的。
盡管成都有一環、二環和三環路,但是和北京那種方正的環形路比有很大不同。成都的環形路是極其不規則的,前兩年政府準備把三環和二環中間的一些路串聯起來,打造“中環路”(成都人不愿意這樣模仿香港的中環,而是戲稱其為二點五環),但遇到了很大困難。因為二環和三環之間,大部分區域已經是成熟社區,不太可能拆遷修路,所以只有按照原來走向大致串聯。這樣總覺得不倫不類,在東面,就怎么也“環”不起來。
這不是今天的城市建設導致的困惑,它根源于2000多年的城市傳統。戰國時期,張若修筑城池時,就沒有“搞清楚方向”。那個年代,在這里修建城市只能依照河流走向,采取一種“順其自然”的辦法,最終他主導建造的成都,最外面(大城)的線條歪歪斜斜的,就像烏龜一樣,所以成都又有一個龜城的外號。成都古代的“城門”,也不在正方向,比如老東門在城市的東南角,而老西門則在西北角——今天當成都人說“西門”的時候,指的其實是城市西北角的西門車站附近。
此后的成都,每逢朝代更替或者亂世,也會受到毀壞,明末張獻忠對成都的毀壞尤其嚴重,但是在“重建”的時候,仍然尊重原來的“脈絡”。這個脈絡,可以理解為成都的“道”。傳統社會,城市發展似乎總是在循環往復,當城市達到一定規模時,就有可能超出承載量,或者“由盛轉衰”,然后再慢慢恢復。
古代的城市規劃,大多只能局限于核心區域。以清代修建的滿城(少城)為例,它是以今天的長順街為中軸線,兩側分布了十幾條胡同。整體上看,這種規劃當然是整齊的,但是長順街并不是筆直的南北走向,而是略呈彎曲狀——人們常說滿城像“蜈蚣”,就是因為它的軀干有些許彎曲——這最核心的一條街,仍然是“遵照前例”。同樣是“胡同”,成都的滿城胡同沒有北京的那么整齊。
“市中心”的形成也一樣。在成都,似乎找不到一個絕對意義的中心點,那種東西大街和南北大街的交匯,在成都并不明顯。比如,東大街和西大街,根本沒有匯合(差了很遠);北大街和南大街,也不對接。因為滿城和皇城(清代的貢院)都是封閉區域,路不得不繞著修。
老成都的“市中心”,一般人會認為是鹽市口,因為它是老成都東西通道和南北通道的交匯點,四川人稱之為“十字口”。但是,東面的東大街和西面的東御街,沒有相連。東大街走到盡頭,要往北走一截,才能拐到東御街。鹽市口,也并不是規劃意義上的路口,而是一種對自然發育的街區的描述。

在老一輩成都人的口中,鹽市口是真正意義上的市中心,人民商場承載了幾代成都人的購物記憶。
對外來者來說,鹽市口一帶,是最容易迷路的地方。五條路連接到一起,手機導航普及之前,對路癡來說簡直是災難;即便向本地人問路,也很難描述清楚。
鹽市口的得名,是因為清代政府在這里設置了出售官鹽的商店——那時鹽幾乎是最重要的商品,是政府壟斷的。和北京一樣,成都老城區的很多街名,一聽就能知道,在歷史上是市場所在地。比如牛市口,在今天的東二環,以前是買賣耕牛的地方,在農業社會當然是重要的市場。
現代建筑大師柯布西耶所主張的那種筆直的大道,最近二三十年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成都也一樣,天府新區有幾條街道,都是和天府大道垂直的,名字也從“天府一街”到“天府五街”按順序排列。
走在這樣的街道上,肯定不會迷路。因為走在天府一街,你就會知道下一條路就是天府二街。這種“規劃主義”為人們提供了方便,不過在這里也并沒有多少人步行或者迷失在街頭。這樣的街道缺乏故事,也缺乏魅力,或許要到很多年后,才能擁有它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