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禍得福的小鮮肉
公元前905年,西周第八任君主周孝王為了防御少數民族西戎的威脅,決定開辟養馬場,儲備戰馬以增強騎兵實力。
在這期間,一個叫秦非子的人進入周孝王視線。秦非子特別擅長養馬,業績突出,周孝王龍顏大悅,于是下令賜予秦非子土地,其封地也自然而然成為周朝附庸國。這個拿到周孝王天使投資的創業國家,就是后來雄霸天下的秦國。
第一任CEO秦非子創業成功,又經過其后代500多年的苦心經營,到戰國時期時,秦國已是國土千里、兵強馬壯,一躍成為春秋戰國最具潛力的國家,其并吞天下的野心也初見端倪。
公元前389年,此刻秦國集團的CEO是秦惠公,他繼續帶領秦國東進擴張,以期完成前輩們并吞天下的遺愿。此時,東進路上出現了一個新興的強敵——魏國,其君主魏文侯起用李悝等人率先實施軍政改革,國力大為增強,面對秦國的野心和威脅,魏國深知其對手絕非等閑之輩,多年來絲毫也不敢放松,一直厲兵秣馬、嚴陣以待。
20年前,魏國突襲秦國的西河地區贏得勝利,并設立西河郡,由名將吳起擔任西河郡守帶兵鎮守。從此,該地區成為秦國東進道路上的絆馬石,雖然此后秦國多次進攻,但都以失敗告終。
這一次,秦國再次集結五十萬大軍,準備從魏國手里奪回河西失地。剛剛崛起的魏國在軍事方面相比秦國依然處于劣勢,面對秦國虎狼之師,剛剛登基的魏武侯令吳起帶領五萬步兵、三千騎兵、五百乘戰車迎敵。
魏國于凜冽的寒風中列陣迎敵,雙方大軍對峙于陰晉(今陜西華陰市),如果這一次秦國能攻下陰晉,收回西河郡,那么就能掃除并吞天下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障礙。
吳起乃戰國最著名的將領之一,其人不但足智多謀有運籌帷幄之略,而且還驍勇善戰、膽識過人。他親自披掛上陣,使三軍士氣大振。最后,魏軍以五萬人大敗秦國五十萬大軍,贏得了“陰晉之戰”,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之一。
也正是在公元前389年,遠在萬里之遙,古希臘剛結束伯羅奔尼撒戰爭10多年。這場內戰以斯巴達打敗雅典而結束,戰爭不但結束了雅典的民主時代,也給繁榮的古希臘帶來沉重一擊。
而更為重要的是,這場戰場導致了希臘奴隸制城邦的危機,整個古希臘開始由盛轉衰。這恰好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產生眾多思想家的時代背景相同,正是在希臘這個這強弱交替的混亂時期,產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無數璀璨閃耀的人物。
本書就從公元前389年這一年開始講起。
那時,古希臘的首都是雅典,其發達的經濟催生了大量的富人。但當時城里的富二代子弟沒有跑車、酒吧、游艇等奢侈項目用以消磨時光,閑得發慌的富二代們急需一個精神釋放出口。于是,雅典逐漸開始流行富二代跟隨大師學哲學。
富二代流行學哲學,與今天對比看來,那真是一個極其美好的時代。當時涌現出很多哲學老師,其中,有個“最牛哲學班主任”叫蘇格拉底,他在雅典擁有極高的威望,其門下弟子無數,尤其突出的是徒弟柏拉圖、徒孫亞里士多德。他們一起被稱為“古希臘三賢”,蘇格拉底被后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
蘇格拉底面對人生的態度,頗有些像中國的莊子,其思想超脫、鄙視功名,向往一種本真、自由的生活方式。只不過莊子更喜歡欣賞大自然,蔑視禮樂道德,而蘇格拉底則更看重精神文化的構建,如法律、道德、正義、真理等。
公元前399年,禍從天降。由于蘇格拉底經常揭露雅典社會名流們的虛偽和短處,惱羞成怒的貴族名流突然指使三個市民出面對蘇格拉底提出控訴,指控他不敬神靈和毒害青年。
隨后,一個由501名雅典公民組成的陪審團成立。如大家所料,這個陪審團也是雅典的社會名流在背后操縱。陪審團在聽取了雙方的辯護和證詞后,直接判定蘇格拉底有罪,并處以死刑。
盡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槿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他說,自己作為雅典公民的一員,理應遵循契約精神,不應違背與雅典城邦簽訂的契約,如果私下逃走,豈不是傷害自己國家的律法?這顯然不合道德和正義。
蘇格拉底的這番話,讓我們不難看出2000多年前西方圣賢對于法律的敬畏與尊重。這塊土地上之所以能建立嚴謹的法制體系,和這些先賢們的原則和信仰有著莫大的關系。同時也不難看出,要想建立法制與秩序,不但需要時間,也需要每個人的實際行動,甚至以生命堅守。
在班主任蘇老師遇害后,門下班委一個個怒不可遏,開始帶領班上學生集體游行聲討政府,當權者同樣把這些學生看成危險分子。最后,全班學生都被逮捕或流放,這些富二代一大半被遣送到荒蠻之地牧馬放羊。
其中,一個叫色諾芬的學生運氣不錯,他被流放至到處都是六塊腹肌男的斯巴達。當地妹子們對于本地特產肌肉男已經嚴重審美疲勞,反而對色諾芬這種只有一塊腹肌、顏值在線的小鮮肉有極大興趣。加之這哥兒們頭頂著老師蘇格拉底的七彩光環,很快就在當地混得風生水起。
不久,玉面小飛龍色諾芬很快就撩到當地一個富家女。這下他不但不再受流放之苦,反而還因禍得福,成功獲得到了良田美宅、紅顏佳人,少奮斗30年的他婚后便開心地吃起了軟飯,過起了男耕女織的小日子。
按道理說,一個流放的人此刻應該非常知足,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色諾芬很快就有了煩惱,家里房產不少、良田無數,但收入支出賬目比較混亂,而且自己媳婦花費貌似也沒有節制。后院的家丁與丫鬟還經常合伙兒偷東西,家里牛羊成群卻因為奸商搗鬼沒有賣出好價錢,年邁的老丈人對于這些瑣碎的管理已經力不從心。
于是,白吃白喝的色諾芬決定做點兒什么,以證明自己絕非吃軟飯的主,于是他推開懷里的妹子,開始琢磨如何管理好這個龐大的莊園,讓這個頗有根基的家業能夠保值增值,以期自己的子子孫孫都有錢用。
色諾芬伏案努力幾年后,將自己的想法、經驗匯集成一本書,這本書的原名叫《家政論》,主要是論述奴隸主對生產、經營、財產的管理。他認為,奴隸主的主要任務除了吃喝玩樂,還應該管理好莊園的財產并使之不斷增加。誰也不曾想到,這本書創造了一個接下來兩千多年的熱門詞匯:經濟。
這本書最早使用了“οικονομα”一詞。在古希臘語中,這個詞意思是指“家政管理”,也就是有關于家中“錢和事務”的管理。這個詞后來在英文中逐漸演變成“economics”,翻譯過來就是今天的“經濟學”。
那么“經濟”這個中文詞匯是怎么進入中國人的眼中,并用來表達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學”呢?說起來還非常曲折。
1877年,日本結束了江戶時代,開啟明治維新大幕,日本人掀起了學習西方技術的浪潮,學術界大量翻譯西方書籍。日本的經濟學家神田孝平撰寫自己的經濟著作《經濟小學》時,想引進西方的經濟思想,但他看到“economics”這個詞語時也有點發蒙,因為沒有合適的日文詞語來翻譯這個詞語,思來想去,他決定從中國古籍里引進一個漢語詞匯,這個詞匯就是“經濟”。
“經濟”一詞來源于中國東晉時代葛洪的《抱樸子·內篇》,文中曰“經世濟俗之略,儒者之所務也”。這里的“經世濟俗”的原意是“治理天下,救濟百姓”,神田孝平靈機一動,將“經世濟俗”縮寫為“經濟”。
清朝末年,英文“economics”一詞傳入中國,眾人也不知道如何翻譯這個全新的詞語,翻譯家嚴復將之翻譯成“生計”,孫中山先生認為這個譯法不太準確。隨后,孫先生經過再三考慮,直接從日本引進翻譯成“經濟”,其實在日文中,“經濟”這個詞語的寫法與漢字繁體字一模一樣。
“經濟”一詞從中國出發到日本,最后又從日本再回到中國,但此時已不是葛洪文章中的“經世濟俗”之意,而變成了今天人們所理解的“經濟學”。
事實上,不但“經濟”一詞從日本引進,“銀行”這個詞也是中國從日本引進的。日本近代著名企業家澀澤榮一在創立日本銀行的時候,將“Bank”翻譯成“銀行”,中國后來也是直接引進使用。
這確實很有趣,日本文字在最開始完全從中國引進,隨后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最后中國也開始從日文中引進詞匯。世界文化的交融就這樣毫無聲息地進行著,每一種文化都深受整個世界文化大潮的影響和浸潤。
2.不會寫詩的文藝青年
自從色諾芬同學提出經濟這個詞語后,他便開始自顧自地實踐和完善自己的理論,在遙遠的斯巴達繼續管理他的豪宅良田、家丁和羊群。此之后的兩千余年里,經濟學跟熟睡一般毫無進展,究其原因,是因為這段時間全世界都比較忙。
中國從大秦帝國到東漢、西漢,然后一路狂奔到風花雪月的唐宋、曉風殘月的明清,頻繁地改朝換代,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幕幕宮廷斗爭此起彼落,宜妃華妃太子妃、紫薇爾康容嬤嬤、皇帝和太監們真是忙得一天都沒休息過。
而西方世界也忙得焦頭爛額。公元前323年,千古一帝亞歷山大英年早逝,去世時還不到33歲,亞歷山大大帝在短短的13年時間里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
亞歷山大去世后,強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分裂成三大王國:馬其頓王國、埃及托勒密王朝、塞琉西王國。然后古羅馬一路征戰再度統一,后來,羅馬又分裂為東羅馬、西羅馬,最后才慢慢出現了意大利、法國等現代意義上的西方國家,世界才逐漸形成現在的大致格局。
直到公元1723年,沉睡了2000余年的經濟學,在一個英格蘭新生兒的啼哭聲中再次蘇醒。這個孩子叫亞當·斯密,名字跟偷吃上帝蘋果的那個亞當一樣。
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一個海關官員家庭。他骨子里是一個文藝青年,17歲就考上了牛津大學,優秀的學習成績、善于思考的習慣讓他從小就天賦異稟、異于常人。
文藝青年都比較在乎儀式感。在怎么去牛津報到這件事上,他居然也能糾結很久。考慮了多種交通工具后,他最終覺得還是騎馬最文藝。于是他選擇孤身一人,穿著蘇格蘭方格小花裙,騎著馬慢慢悠悠去牛津報到。
蘇格蘭男人是非常愛穿裙子的,而且不同布料的材質和方框組合代表了不同的家族文化印記。當年英國剛殖民蘇格蘭時,覺得男人穿裙子顯得有點不優雅,于是下令禁止蘇格蘭男人穿裙子。
但這怎么行,蘇格蘭男人怎么可能放棄自己可愛的方格小花裙裙呢?他們居然為此浴血抗爭了30多年,最后英國政府傻眼了,沒搞明白原因,不得不廢除這條法律,讓他們穿著裙子繼續浪。
而且,按照蘇格蘭風俗,男人穿裙子是不能穿內褲的,可以想象,亞當·斯密這樣騎在馬上也是別有一番溫度的。當然,這么好看的花裙方格子中國人也不會放過,蘇格蘭方格子傳到中國后,逐漸演繹成了今天程序員圈子的標配:方格襯衫。
進入大學的亞當·斯密一直希望自己能成為一位有名的詩人。他非常喜愛押韻詩,但遺憾的是,自我要求嚴格的斯密一生都沒有創作出一首像樣的押韻詩,在文學領域苦苦掙扎的他心態有點快崩了,因為看起來詩人夢想遙不可及。大學畢業后,斯密在愛丁堡大學擔任講師謀生,主講英國文學。
時光荏苒、歲月流轉,斯密有點兒憂傷,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生活里既沒有詩歌,好像也沒有未來和遠方。
中年危機很快就到來了。他覺得既然寫詩沒有前途,那不如轉到其他學科試試吧,于是這個人到中年才發現選錯專業的亞當·斯密,為生活所迫開始轉行研究經濟學。
這一年,他已經45歲,此后他閉關數年苦學修煉,逐漸在經濟領域嶄露頭角。越來越自信的斯密,決定像兩千年前的前輩色諾芬一樣,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匯集成一本著作。
要不說他始終是文藝青年,寫不好詩但寫書的速度卻非比尋常。他只用了6年時間便完成了第一本著作的草稿。
但文藝青年亞當·斯密看完初稿,自己還是覺得不太滿意,決定再假以時日修改打磨。據說當時他正跟一名女青年來往密切,在一次寫情書時,誤將自己的經濟學書稿遞給那名女青年,雖然姑娘看得一頭霧水,但她身邊有個朋友卻非常識貨。巧合的是,這哥們兒剛好是當地一位精明的出版商。
這位出版商大叔敏感地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本前所未有的好書,于是他想法找到了斯密,提出要出版這本書,但斯密似乎一點兒也不著急,又花了3年時間慢慢潤色、修稿,這才撩了撩自己的蘇格蘭小花裙,走出了書房。
9年時間,斯密終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大作,那位出版商也如愿簽下了版權,并在1776年3月將這本書出版,這就是震驚世界的經濟學巨著《國富論》。
此書一經出版,英國本土、歐洲大陸、北美等地都為之瘋狂。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本系統論述經濟學的書籍。這部著作標志著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正式誕生,堪稱西方經濟學界的“圣經”,亞當·斯密也因此被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
這一年,是人類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年,當年發生的三件大事,深刻地改變了此后幾百年的世界格局。
1776年1月,第一款蒸汽機量產,人類從此進入蒸汽時代。
1776年3月,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奠定了現代經濟學基礎。
1776年7月4日,美國宣告獨立,經過兩百多年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而這一年中國發生了什么呢?
1776年11月16日,65歲的乾隆下令,組織以紀曉嵐為首的300人團隊編撰《四庫全書》,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但也是這個乾隆皇帝,從這一年開始,讓中國文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乾隆年輕時英明神武,不但愛悄悄出差下鄉嘗嘗美食、勾搭妹子,還能夠減稅賦、重農業、平定叛亂。但后來就開始有點糊涂了,他認為凡是對清王朝專制不利的書籍都必須焚毀,于是,清朝政府開始了大規模的書籍焚毀運動。
僅浙江一省,在1776年之后的6年時間里,就毀書24次,毀掉書籍有583種13862部。乾隆帝在位期間,全國焚毀的書共達70萬卷。
乾隆不但焚毀書籍,還下令對部分書籍、歷史、檔案進行篡改,對前人涉及描述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大幅度篡改,特別是對于明朝歷史的修改更是前所未有。這給今天的歷史考證造成了極大的麻煩。
西方在發展科技、完善經濟、構建法治體系,清王朝在閉關焚書、篡改歷史,中西方之后100多年的發展趨勢和國運從此開始分道揚鑣。但乾隆不知道,歷史可以篡改,卻無法改變大清王朝的氣數。
這一年,距離鴉片戰爭戰敗投降、割地賠款、簽訂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僅僅相隔66年。
3.名利雙收的富二代
自從亞當·斯密出手之后,經濟學領域就徹底沸騰了,從此,經濟學就一路高歌再也沒有踩過剎車。
無數年輕人讀完《國富論》之后對斯密路轉粉,亞當·斯密也一躍成為18世紀最早的一批網紅,據說當時粉絲的長隊能從倫敦排到柏林。這些粉絲非常有內涵,他們既不去要簽名也不去堵機場,紛紛化愛慕為動力,前赴后繼地投入經濟學研究之中。
第一個閃耀登場的鐵粉是一個富二代小伙兒。
這個人叫李嘉圖,1772年出生在英國一個猶太家庭,他父親是一個證券交易所經紀人,受到父親影響,他12歲就被父親送到荷蘭商業學校學習,14歲回到英國隨父從事證券交易。
智商超群的猶太人在金融和藝術領域簡直如魚得水,25歲時,李嘉圖就賺到人生第一個200萬英鎊資產。如果以200多年前的黃金計價,那么這筆財富大約相當于現在的50億元人民幣。
李嘉圖,聽這名字就非常有土豪的氣質,像極了富豪李嘉誠的哥哥,看來李家的“嘉”字輩孩子都比較牛,擅長商業經營。
這么年輕、聰明、有錢的高富帥青年,在經歷了終日騎馬射箭、周游世界、吃喝玩樂后,感覺這種花錢消費、燈紅酒綠撩妹子的日子是一件特別無聊的事。這一切已經讓他無法感知到快樂,他決定尋找一種更加富足的精神愛好。
他開始嘗試在數學、物理學、經濟學等領域尋找生命的樂趣。1799年的一個午后,27歲的李嘉圖偶然讀到了《國富論》,瞬間就被強烈地震撼到了,如同一個充滿雄性荷爾蒙的少年第一次讀完《金瓶梅》一般。他感覺一直以來回旋在腦海中的困惑和蠢蠢欲動的思維,仿佛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于是,這個年輕的富二代決定集中所有精力研究經濟學。他開啟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模式,這一研究就是18年,他也出版了自己的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他在書中不但系統論述了自己的勞動價值論、價值分配觀點,還批評了自己偶像的《國富論》中關于價值論的一些錯誤看法。
這個半路出家的富二代李嘉圖技驚四座,一不小心就超越周圍無數研究經濟學的人。這本書被譽為繼亞當·斯密《國富論》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經濟學著作,經濟學史上一部真正的輝煌巨著,標志著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正式構建完成。
當然,李嘉圖并不是一個迂腐的書呆子。這個富二代不僅愛寫書,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來驗證自己的政治經濟學觀點,甚至最后還當選上議院議員,可謂文武雙全、名利雙收。
但遺憾的是,這個富有、個性、意氣風發的經濟學家英年早逝,去世時才51歲。李嘉圖雖然完成了政治經濟學的基礎構建,但依然不夠完善,還需要一個更牛的人來不斷完善這個龐大的政治經濟學建筑。
這時候,大家熟悉的德國人馬克思開始登場。與李嘉圖完全不同,馬克思則是由一個小報記者成長起來的寒門弟子。他因為言論被各國驅逐,一輩子顛沛流離,混亂中不但練就了一身生存本領,還順便看穿了腐朽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
在一生的奮斗和抗爭中,馬克思寫出偉大的《共產黨宣言》,為無產階級指出了奮斗的方向。而且,他還在流浪倫敦時期,寫出了經濟學大作《資本論》。
《資本論》的全稱是《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看名字就非常犀利。在這本書中,他在李嘉圖的理論基礎上,第一次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根本革命,為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資本論》得出了一個結論:萬惡的資本主義只是個過渡,將來確定、一定、肯定會滅亡,而人類發展的終點是共產主義社會。
1883年3月,馬克思在倫敦寓所辭世,《資本論》的后兩卷由恩格斯整理其遺稿出版。
4.劍走偏鋒的學霸男
就在馬克思去世兩個多月后,1883年6月,一個叫凱恩斯的小朋友在英國出生了。
凱恩斯祖上是英國貴族,他父親是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講師,母親則是一名社會改革家。這個凱恩斯從小就是個學霸,讀書時數學大獎、劍橋獎學金等各種獎拿到手軟,妥妥地是大家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結局有點意外,學霸凱恩斯最后獲得的居然是一個文學碩士學位。但畢業后不久,他忽然發現自己其實對經濟學更有興趣,于是就決定留校一年繼續攻讀經濟學,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殺入經濟學領域。
也不知道那些年文學界到底發生了什么,如此不景氣到留不住人才,亞當·斯密、凱恩斯等人紛紛從文學領域轉戰經濟學領域,文藝青年開始組團搶經濟學專業學生的飯碗。
1921年,38歲的凱恩斯擔任全國互助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相當于今天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職位。同時,他還被選為英國科學院的院士,要知道當時能獲得英國科學院院士的人可是寥寥無幾。
從學術到商業,他是一路開掛毫不含糊。當然,如此優秀的人,身邊的女朋友也是一大群。嗯,這個嘛,對于這種缺乏道德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行為,大家千萬不要模仿。
所謂時勢造英雄,所有偉大人物的產生,都必然有一個恰逢其時的舞臺。這次給予凱恩斯的機遇和舞臺,是1929年爆發的世界歷史上最嚴重、最持久、最廣泛的“大蕭條”時代,全球經濟大危機,失業嚴重,民不聊生。
此時,傳統經濟學方法全都失效,均無法扭轉大蕭條的頹勢,各國首腦多次召集經濟學家華山論劍,但爭來吵去也毫無結果,因為當時的經濟學理論都無法解決危機。
正在絕望的經濟學大咖們集體沉默的時候,年輕的凱恩斯站了起來:要不,讓我來試試?
大家目光不約而同地轉向這個留著小胡子的年輕人,他站起來侃侃而談自己全新的經濟理論。在發言的最后,他說,在場各位的經濟理論方法都已經過時了,請耐心等待我給這個蕭條的世界開個新方子吧。說完,便拉起他坐在身邊的芭蕾舞美女太太,在一群人目瞪口呆中離去。
接下來,凱恩斯躲進書房,撇開了美女太太和他的那一大群女朋友,閉關研究應對大蕭條的方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1936年,53歲的凱恩斯迎來人生巔峰,他出版了拯救這個大蕭條世界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凱恩斯此刻如同經濟學領域的風清揚。他研發出一套與現有經濟學理論完全不同的“獨孤九劍”招式,招招都否定傳統經濟學理論,但每一招在當時都極為有用,讓傳統經濟學前輩目瞪口呆卻又無力反駁,可真是“亂拳打死老師傅”。
凱恩斯還創立了一門新學科——宏觀經濟學,這一波操作被行業稱之為“凱恩斯革命”。《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如今與《國富論》《資本論》并列為經濟學史上最偉大的三本著作。
他開辟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并稱為20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被后人稱為“宏觀經濟學之父”。
他開出的這一劑良方,其實也不算太復雜。他主張政府應該出手干預市場,比如采用減稅、降息等多方面政策,以穩定物價、提高就業。
凱恩斯這一主張很快受到各國政府的歡迎,因為在他的理論中,政府主導權會變得更大。事實證明,他的理論確實為拯救當時的經濟大蕭條起到了關鍵作用。
今天,大學開設的宏觀經濟學就是他開創的新學科,大家在新聞中常聽到“上調基準利率”“降準”等許許多多詞匯,大部分出自這個不修邊幅、有一大群女朋友的學霸花心男所創立的宏觀經濟學。
但他提出的“政府主導市場”理論,與亞當·斯密提出的“遵守市場規律、政府不應干擾”的自由經濟主義理論背道而馳。直到今天,這兩個理論支持者依然還在不斷爭辯。
《美國展望》上的一篇文章說:“凱恩斯是有史以來最性感的經濟學家。雖然在人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邋遢、幾乎禿頂的男人,留著小胡子、目光迷人的凱恩斯其實是一個很時髦的人。他有許多情人,娶了當時的大美女——芭蕾舞演員莉迪亞·洛普科娃。”
學霸花心男凱恩斯有句謎一般的名言:“從長遠看,我們都已死去。”到底是什么意思,至今解讀還存在著爭議。
看來,混進經濟學圈子也沒那么難,這些軟飯前輩、文藝青年、富二代、花心學霸男等各路人馬都紛紛都轉行成功。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為經濟學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此處已無法贅述,所以,如果你堅持努力,說不定下一個經濟學家可能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