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出來的三國:曹魏豪雨
- 鋒云
- 2299字
- 2022-03-22 09:45:59
1.6 大河之北建新區——沮授對話袁紹
在大河之北,袁紹不僅找到了創業的新天地,而且找到了創業的好伙伴,可謂人地并收,志得意滿。
袁紹是個說干就干的人。剛與曹操討論完“未來向何處去”的問題,他就在逢紀等謀士的幫助下,不費一兵一卒取得了冀州,算是在黃河之北打下了第一根堅實的樁子。至于接下來如何實現“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的戰略目標,袁紹同樣說干就干,毫不拖沓。
袁紹干的第一件事是廣泛招攬冀州本地人才,充分征集智力成果。這其中,袁紹尤其重視沮授的意見。為什么看重沮授?因為此人不僅擔任冀州別駕兼騎都尉,是冀州實力派的代表人物,而且“少有大志,多權略”,對于未來發展必然會有獨到的見解。
面對沮授,袁紹言辭懇切地說:“如今賊臣犯上作亂,朝廷四處漂泊。我們家世代蒙受恩寵,竭盡全力,一心復興漢室。然而齊桓公沒有管仲難以成就霸業,越王勾踐沒有范蠡難以保全國家。現在我想與您勠力同心,共安天下,您有沒有能夠匡時濟世的計策?”
袁紹這段話不長,一共只有四句話,但每一句都言簡意深。開頭一句話簡要概括了天下時勢,第二句緊接著介紹了一下自己的家世和志向,第三句表達了對人才重要性的認識,最后一句不僅發出了邀約而且提出了需求。可以說,句句相連,環環相扣。
看到袁紹這位新主人說話如此綿密有序,沮授自然不敢怠慢。按照袁紹的語序,沮授娓娓道來。
首先,沮授從袁紹在紛亂時勢中的英雄之舉談起:“將軍二十歲便入朝為官,名聲早已傳遍海內;趕上天子被賊臣隨意廢立,您表現出了忠義奮發之心;您單騎奔出洛陽,董卓為之心懷畏懼;您渡過黃河向北,渤海官民為之服膺。您發動一郡之兵,掌握了冀州的民眾,不僅威震河朔,而且名重天下。”寥寥數語,不僅談到了袁紹在和平時期的意氣風發,而且回顧了袁紹在動亂時代的有膽有識,迅速引起了袁紹的共鳴。
隨后,沮授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以冀州為根據地,如果揮兵東向,那么青州的黃巾軍可以掃除;回師討伐黑山,那么張燕便可以消滅;率眾北征,則公孫瓚必然被擒;震懾戎狄,則匈奴可以平定。一旦橫掃黃河以北(橫大河之北),統合四州之地,收攬英雄之才,擁有百萬之眾,那么就到長安迎接天子大駕,修復洛陽的宗廟,號令天下,討伐亂臣。用這些與對手爭鋒,天下誰能抵擋!如此這般干上幾年,建立這樣的功勛并不難。”
沮授的話不算短,東西南北的事情也都說了個遍,概括成一句話就是:由近及遠,從弱到強,先北后南,漸次發展。具體來說,就是先把立足點放到黃河以北,先消滅近處的弱小力量,如:黃巾軍、黑山軍,再對付遠處的較強對手公孫瓚和匈奴,然后憑借地盤、人才、實力上的優勢向南發展,以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掃除群雄。在沮授放眼四方的宏偉藍圖中,“橫大河之北”是整個策略的基點,因此,我們不妨把他的對策建議稱為“河北策”。
對于沮授的“河北策”,袁紹興奮地說了四個字:“此吾心也。”就是說,這正是我心里想的呀!
主題:如何發展壯大
聊友:袁紹+沮授
時間:公元191年
語錄: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以此爭鋒,誰能御之!
影響:袁紹有了統一河北四州的完整路線圖。
啟示:打天下,是個細致活,要鍥而不舍,循序漸進。
出處:《三國志·魏書·袁紹傳》注引《獻帝傳》、《后漢書·袁紹傳》
沒錯,當初袁紹逃脫董卓的魔爪到關東發展時,之所以不去他處,而是跑到了冀州,心里原本就有著自己的盤算。首先,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有足夠的資源;其次,冀州牧韓馥是袁氏門生,軟弱好欺,比較容易得手;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河北高屋建瓴,具有奪取天下的地理優勢,當年漢光武帝劉秀就是以河北為根據地最終一統天下的。
當初,在與曹操的對話中,袁紹就透露出了到河北發展的想法。如今,沮授的這番謀劃,更是想袁紹之所想,急袁紹之所急,句句直擊要害,怎能不令人欣喜呢?于是,袁紹當即任命沮授為統領全部軍隊的監軍兼奮威將軍,成了袁紹集團的首席執行官。
所謂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路線圖確定之后,接下來就是將它們變成現實的過程。于是,在之后的近十年時間里,袁紹在黃河以北展開了辛勤的耕耘。利用呂布打擊以張燕為首的黑山軍,聯手曹操挫敗袁術、公孫瓚的夾擊,打贏界橋、龍湊、巨馬水三大戰役實現對公孫瓚的戰略逆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終于實現了戰略規劃的第一步:占據冀、青、幽、并四州。由此,袁紹成為漢末群雄之中聲名最高、地域最廣、士眾最盛、儲備最豐、實力最強的諸侯。
除了在黃河以北的種種軍事努力之外,袁紹還運用政治手段在黃河以南進行了一系列布局。首先,袁紹表薦自己昔日的玩伴曹操為東郡太守,并不斷扶持他作為自己在黃河以南的屏障,抵擋來自袁術、陶謙和兗州、青州黃巾軍的進攻;其次,袁紹結盟荊州劉表,以此牽制盤踞淮揚的親兄弟加死對頭袁術;此外,袁紹還憑借盟主身份,任命周?、袁遺等人到袁術、孫堅的地盤上,給他們摻摻沙,添添堵。這些做法的目的只有一個,避免來自黃河之南的騷擾和進攻,全力以赴統一黃河以北。
原文節選:
引沮授為別駕,因謂授曰:“今賊臣作亂,朝廷遷移。吾歷世受寵,志竭力命,興復漢室。然齊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句踐非范蠡無以存國。今欲與卿勠力同心,共安社稷,將何以匡濟之乎?”
授進曰:“將軍弱冠登朝,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忠義奮發,單騎出奔,董卓懷懼,濟河而北,渤海稽服。擁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舉軍東向,則黃巾可掃;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師北首,則公孫必禽;震脅戎狄,則匈奴立定。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于長安,復宗廟于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以此爭鋒,誰能御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
紹喜曰:“此吾心也。”
——《后漢書·袁紹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