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創作:包蘊廣闊,不拘一格
- 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
- 吳修麗 韓玉龍
- 5601字
- 2022-03-17 15:52:15
王昌齡在詩歌創作中的成就很高,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后世,他的詩作一直備受人們推崇。與王昌齡同時代的詩選家殷璠盛贊道:“昌齡以還,四百年內,曹、劉、陸、謝(曹植、劉楨、陸機、謝靈運),風骨頓盡。頃有太原王昌齡,魯國儲光羲頗從厥游。且兩賢氣同體別,而王稍聲峻。至如‘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諸侯。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慶云從東來,泱漭抱日流’;又‘云起太華山,云山相明滅。東峰始含景,了了見松雪’……斯并驚耳駭目。今略舉其數十句,則中興高作可知矣。”(《河岳英靈集》)晚唐司空圖稱贊道:“國初,主上好文雅,風流特盛。沈、宋(沈佺期、宋之問)始興之后,杰出于江寧(王昌齡),宏肆于李、杜(李白、杜甫),極矣!”
七絕圣手
王昌齡現存詩歌181首,其中七絕74首,七古6首,七律2首,五絕14首,五古68首,五律13首,五排4首。就體裁而言,王昌齡創作最多、成就最高的當屬七絕與五古,尤以七絕成就最高,被尊為“七絕圣手”。可以說,王昌齡是盛唐詩人中傾力于七絕創作并取得空前成就的第一人。他的七絕詩內容十分廣泛,邊塞詩、懷古詩、贈別詩、宮怨詩、閨怨詩無所不包。這當中,又不乏千古流傳的名篇。例如邊塞詩中的《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又如他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他的宮怨詩《長信秋詞五首·其二》: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詩人在這些完全不同主題的詩作中,都能創作出十分鮮明動人的形象,呈現出多樣化的藝術風格。詩中的意境或深邃幽遠,或雄渾氣魄,或含蓄哀怨,這種種表現形式都被詩人信手拈來。
明代文學家李攀龍編《唐詩選》時,推王昌齡《出塞》壓卷,稱之為“唐絕第一”。后來詩論家們便不斷有關于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爭論。有推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有推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有推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有推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有推王昌齡《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還有推諸如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劉禹錫《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等,詩論家們各執一詞,爭論不一。
清代詩論家沈德潛編選《唐詩別裁集》時,曾經收集這些明清詩論家們關于唐人七絕的壓卷之說:李攀龍推王昌齡《出塞》二首中的第一首;王世貞推王翰的《涼州詞》;王士禛推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李白《早發白帝城》、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中的第二首和王之渙的《涼州詞》同為壓卷之作。其中,王昌齡獨占兩篇。
可以說,王昌齡在七絕創作上的成就是空前的,甚至在與其同時代的大詩人中,也僅有李白、王維等少數人可以與之比肩。明代詩論家胡應麟《詩藪》中說:“七言絕,如太白、龍標,皆千秋絕技。”清初詩論家葉燮《原詩》中說:“七言絕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李俊爽,王含蓄。兩人辭、調、意俱不同,各有至處。”
古代詩歌極講求意境之美,王昌齡的詩歌恰恰是立意深婉、韻味雋永的代表。在他的詩中,常常不直言其事,而是融情入景,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委婉道來,讓讀者感受到極其含蓄又無限悠長的韻致。例如《送魏二》一詩: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作者與友人魏二在江樓上把酒話別,這時節橘柚飄香,這一刻正是江風吹雨、入舟寒涼。作者未著一字去寫自己與友人的深情厚誼,也未寫二人分別時是多么離情依依,而是遙想自己與友人分別之后的情狀:瀟湘水上一輪孤月,清猿聲聲啼叫如響徹夢中。全詩將嗅覺——橘柚香、觸覺——風雨涼、視覺——瀟湘月、聽覺——清猿長等多種感官交互作用,構筑出獨特的審美意象。又如《聽流人水調子》一詩: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這首詩作于詩人被貶龍標的途中。詩人無故遭貶,一腔憂憤郁結都訴諸筆端,將悲涼幽怨的情感都賦予詩中。首句中孤舟、微月、楓林三個意象,便已經構建了一個深幽孤寂的情境,隨即流人的古箏曲調便如同月光一樣,沁入此時的環境,同時也沁入了被貶謫之人的內心。而遠處層層山嶺籠罩在雨霧之中,更加深了作者內心的愁苦,弦斷、音絕、淚痕深深,情與景相互滲透交融,讀來令人黯然銷魂。
王昌齡不但擅長融情于景,他的七絕中還常常具有蘊藉深永、以淺藏深的含蓄之美。例如《閨怨》一詩: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語言簡練通俗,描摹質樸,講述了一個閨中少婦盛裝登上翠樓,卻在一瞥陌頭楊柳青青之后,生出了愁緒。由“不知愁”到“悔”,從字面上看僅僅是一瞬間,實際上,作者正是用“不知”來說“知”,可謂語雖近,意卻遠。這種表現手法也常常出現在王昌齡的宮怨詩中,如《西宮春怨》: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云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在夜深人靜的宮殿之中,百花飄香,一個寂寞的宮嬪,只能斜抱著琵琶,望著孤月,自己長久地沉浸在愁怨中。而自己日夜期盼的君王呢,卻在被朦朧樹色隱沒的昭陽殿里。這朦朧樹色遮住的,不僅僅是君王的身影,也是君王曾經的恩寵之心。讀來仿佛使讀者也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寂寞與空虛,意韻無窮,耐人尋味。
如果說送別詩、閨怨詩、宮怨詩體現的是一種含蓄雋永的深永意境,那王昌齡的邊塞詩則既包含雄渾壯烈的盛唐氣象,同時又兼具含蓄托諷的思想格調。例如《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詩歌前二句寫邊塞環境的蒼涼與艱苦,青海湖的上空,茫茫的云霧使雪山都變得暗淡;越過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而玉門關與孤城遙遙相望。寥寥數語,便將西北邊疆戰士們生活、戰斗的環境刻畫出來。后兩句則是對戍邊將士們的戰斗生活和胸襟抱負的表現和抒寫。身經百戰,身上的盔甲都已經磨穿了,然而,只要邊患仍舊沒有止息,將士們戰斗之心便不會停止。作者在末句化用了樓蘭的典故:漢代樓蘭國王與匈奴勾結,多次攔截、殺害漢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智取樓蘭王首級得勝歸來。全詩境界開闊,情感悲壯,高亢雄渾之中蘊含著深沉低徊的蒼涼之意。又如《從軍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琵琶、歌舞、新作之曲,本應該是一派歌舞翩翩、縱情歡樂的景象,然而每每聽到《關山月》的曲調,邊關將士們的思鄉之愁便密密升騰,無盡無休。末句描寫了一派靜謐安寧的景色:一輪秋月高高地懸掛在天上,冷冷的月光灑照在長城之上。“新曲調”和“舊別情”,可謂剪不斷、理還亂;熱鬧的歌舞與冷月照長城,一動一靜,對比鮮明。作者在這幾筆當中,刻畫了征邊將士們豐富的內心世界,既有立功邊塞的雄心,亦有離鄉背井的凄楚;既有對山河家鄉的眷戀與熱愛,也有目之所及一片蒼涼所引發的感傷。王昌齡之七絕,不可謂不“絕”。
唐代李肇《唐國史補》中稱王昌齡“位卑而著名”。王昌齡一生僅做了些小官,既而不斷被貶,他之所以能在極其發達、才人輩出的盛唐詩壇脫穎而出,占得一席之地,主要是因為他出類拔萃的詩歌創作。
五古名家
王昌齡不僅在七絕的創作上有杰出成就,他的五言古詩亦不乏名篇佳作,成就僅次于他的七絕。清代學者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評價道:“王昌齡五古,或幽秀,或豪邁,或慘惻,或曠達,或剛正,或飄逸,不可物色。”殷璠《河岳英靈集》中收錄了唐代李白、王維、孟浩然、王昌齡等二十四位詩人的229首詩,其中王昌齡的詩有16首,數量最多。這16首詩中,五古又占13首。
王昌齡的五古,同樣具有題材廣泛、內涵深刻豐富、風格鮮明多樣的特征。在思想內容上,除了表達自己積極入世、渴望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以及反映復雜艱苦的邊塞生活外,他的五古中還有一類表明自己向往清虛寂靜,暗含佛禪、道理的詩。這類詩多作于他與禪師、道士交往之時,如《靜法師東齋》: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隱情。
春盡草木變,雨來池館清。
琴書全雅道,視聽已無生。
閉戶脫三界,白云自虛盈。
首句化用自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將春盡、雨來的時節變換,與一琴一書的雅趣結合,一旦關上房門,如同離開三界之外,表現出內心一旦空虛寂靜,外界的時序之變,則對自己沒有影響的理趣。又如《同王維集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五韻》一詩:
本來清凈所,竹樹引幽陰。
檐外含山翠,人間出世心。
圓通無有象,圣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會,靈異識鐘音。
詩人身處青山翠綠、竹樹幽陰的居所,生出了遠離凡塵的出世之心。感受著圓通的境界,領略著圣境的高妙,聞天香,聽鐘音,這世外種種無疑對詩人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詩人之所以生出遁世歸隱之心,這與其平生遭際是分不開的。王昌齡一生雖然未曾真正脫離塵世,然而在他艱難的求仕之路以及仕途遭遇百般不順的情況下,他也時常希望自己能夠從人生際遇的困頓中解脫出來,哪怕只是尋求到片刻的安寧。盛唐時期是政治開明、經濟繁榮的時代,也是多元文化融合與發展的時代。儒、釋、道思想并存,對當時的士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許多文人雅士在修習其中一派思想的同時,也會浸染到其他流派,例如李白,既有從政的愿望,也有學道的愛好,希望“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而后則“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王維一生虔誠奉佛卻未遠離官場,可謂大隱隱于市。不過與李白醉心求仙問道和王維虔誠奉佛不同,王昌齡的思想雖然也受到儒、釋、道三教的影響,但是影響的程度卻是有限的。他雖然也參禪問道,但并不執迷;他雖有修齊治平的從政理想,但在受到現實的挫敗后,便容易陷入彷徨、消沉的境地,轉而寄希望于佛家、道家的思想來躲避塵世的羈絆和痛苦。如《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
石溪流已亂,苔徑人漸微。
日暮東林下,山僧還獨歸。
常為廬峰意,況與遠公違。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會尋名山去,豈復望清輝。
在傍晚時分,詩人送別自己的僧友廉上人。在石溪紛流、苔徑人稀的時刻,詩人不禁心生出皈依佛門的想法。世情往往紛亂不堪,令人勞心勞神,不如自己也遍尋名山,沐浴清輝,求得心中一片清寧寂靜。
與此同時,王昌齡還以五古的形式,創作了不少詠史懷古的篇章,用以諷諫時事、借古喻今。例如《雜興》:
握中銅匕首,粉銼楚山鐵。
義士頻報仇,殺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終被狼虎滅。
一舉無兩全,荊軻遂為血。
誠知匹夫勇,何取萬人杰。
無道吞諸侯,坐見九州裂。
這是一首詠荊軻刺秦王的詩。詩人并未像世人一般對荊軻勇刺秦王的舍身精神表示頌揚,而是以自己獨到的視角,從廣闊的歷史視野去品評此事。他認為荊軻刺秦王實際上是逞匹夫之勇,這種行為是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萬人杰所不取的。又如《詠史》:
荷畚至洛陽,胡馬屯北門。
天下裂其土,豺狼滿中原。
明夷方濟世,斂翼黃埃昏。
披云見龍顏,始蒙國士恩。
位重謀亦深,所舉無遺奔。
長策寄臨終,東南未可吞。
賢智茍有時,貧賤何所論。
惟然嵩山老,而后知我言。
本篇吟詠十六國時期王猛之事。王猛少時貧賤,以賣畚箕為業。后桓溫北伐,受到器重,署為軍謀祭酒。桓溫將還時,邀王猛一同南下,王猛認為追隨桓溫等于助其篡晉,于是隱居讀書。后來王猛做了苻堅的謀士,歷任中書侍郎,遷尚書左丞、京兆尹。他政績卓著,一年中五次遷升,任職十八年,鞠躬盡瘁,勵精圖治。他去世后,追贈大將軍、冀州牧,謚號為武。名列“唐朝武廟六十四將”“宋朝武廟七十二將”。詩人便借歌詠王猛,表達了自己對功成名就的歷史人物的仰慕之情。
總體而言,王昌齡的五古在內容上,包蘊深廣,題材豐富;在風格特點上,或雄渾豪邁,或超逸放曠,或清新自然,或沉郁蒼涼,他不僅在七絕上有極高的成就,同時也是名副其實的“五古名家”。
詩家夫子
王昌齡不僅在詩歌創作上擁有杰出的成就,同時他也是一位詩歌理論家。王昌齡收徒講學、培養詩才,在詩歌創作的推廣和普及上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理論傳授的同時,他還以詩為例,聯系實際,這對于生徒來說,是很好的現實范例。
王昌齡收徒授詩的時間大概是在其謫宦江寧時,此時他早已詩名卓著,當時慕名求教的士子不在少數,于是詩人便接受拜求,開課講學。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云:“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王昌齡講授作詩之法及作詩的避忌等內容,見錄于其所著《詩格》一書。《詩格》的成書時間約在天寶九載到十載(750-751),即王昌齡被貶至龍標這段時間。《詩格》既有對前代詩學理論的繼承,也有對盛唐詩歌創作實踐的總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詩格》中記錄諸多王昌齡關于詩的作法及對詩歌美學品格的探討。王昌齡首次明確而完整地提出了“意境”這一詩學范疇。“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王昌齡將詩境分為物境、情境、意境三層,并且探討了它們各自不同的特征,將意境理論從佛學領域轉移到詩歌領域。
王昌齡十分重視詩歌的立意,將“意”作為詩歌創作的核心。不僅注重“立意”,還注重“煉意”,“凝心以通物”,“養神以待興”,詩人的身心所歷才是詩歌產生的根源,沒有身心所歷便不能產生意、興,沒有意、興便不能稱其為詩。現代學者普遍認為,王昌齡已經準確地把握了詩歌創作的核心問題。
關于如何營造出詩歌的意境,王昌齡提出了“景與意相兼始好”“景入理勢”“理入景勢”等詩學觀點。王昌齡在追求詩的美學品格上已經不是單純地創造審美意象,而是追求一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這在他的詩歌中有充分地體現。
王昌齡是盛唐時期唯一一位有詩學著作留存至今的詩人和詩論家。他的七絕與五古都有冠絕當世的水平,他提攜后進、傾囊相授,是名副其實的詩家夫子。在一生孜孜以求的仕途上,他并未有所建樹,還屢遭貶謫,但是在詩壇上,他的作品是不朽的。